例如,《在恋爱关系中,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在恋爱关系中,不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一题,辩之竹内共收录26场比赛。我们为您提供这26场比赛的论点、判断标准提取,以及总计数百条论据的提取,还有Deepseek的辩题分析。这可以帮您更好备赛。
欢迎您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查看。
还有没到的同学,麻烦队友们帮忙催一下。三三同学在吗?他这边肚子不太舒服,可能会稍微晚一点,马上就过来。那我们可以先开始吗?后面他进来来得及吗?我再问一下他。
恐龙们现在应该都到齐了,欢迎各位参加本次模辩。时间有限,我们直接开始。我开一下录屏,现在应该已经开始录制了。
首先有请正方一辩立论陈词。
可以听见我声音吗?可以。各位好,简化文字为梗是古代文化特有的一环。嘉靖者,嘉其靖也。明朝海瑞就造梗来嘲讽嘉靖皇帝,并流传后世。有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避讳地说“你说的法律我都觉得好笑”,成为互联网名场面,人们纷纷制作“你把我笑的”表情包,表达对不作为、乱作为官僚的极度不满。
由此可见,梗文化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总结,既可以是有趣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对时事议题的态度表达,成为一种新的话语表达体系与文化现象。判断其促进还是限制表达的标准是,相比没有梗文化的情况,人们是否能够流畅贴切地表达心中所想。
在这样的前提和标准下,我方认为梗文化促进了表达。梗文化不仅仅是单个的梗,它是网民们自发对社会现实进行集体创作或再创作的过程,并且伴随着社会事件的更新,对原稿进行翻新再创作。这种作梗行为的流行,本身就营造了一个鼓励创作与表达的氛围,并重新建构起人们自身的话语体系。
以往电子游戏往往被人称之为“海洛因”“电子毒品”的污名化称呼,从反动媒体中抢夺解释权是人民不可少的斗争之一。“大吉大利,今晚吃鸡”是对绝地求生玩家奋战一局、拼搏进取的最好评价,从而衍生出“吃鸡梗”;“赛季初主C”则是用幽默的评价来形容那些竞技水平不佳的电竞比赛。大学生读书读傻了,被梗化成“脆皮大学生”,大学生将自己体质差的特点描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在讽刺当下的教育制度,以更戏谑的态度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讽刺剥削交迫的无情资本。
并且,梗文化是近期热点事件在大众社群、社交平台传播讨论的结果,在这样接近大众的环境下产生的梗文化,更能建构出很多原本没有被概括定义的形容或描述。2023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2%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社交卡顿,20.5%的受访青年感觉线上线下自己都有社交障碍。许多年轻人并非无感,而是对宏大议题、复杂情绪感到词不达意。而梗文化将个体的模糊感受提炼为集体共鸣的符号,让年轻人找到了精准代言心声、参与公共情绪表达的捷径,弥补了一些自古以来带来的失语。
例如在个人情绪表达方面,长期在高压工作下变得疲惫、没有活力的精神状态,现在可以用“摆烂”进行贴切的形容,这样的形容更强调了被形容者被工作摧残的样态;一个人身上的不自在或者扭捏,可以被称为“社恐”。在更宏大的议题面前,比如直接阐述当代年轻人就业压力或就业形势,可能会陷入对表达学术化的焦虑。但是近期爆火的短视频模板“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了”,给予年轻人更好理解、更容易产生共鸣的讨论窗口,使得更多人参与到对就业情况的讨论和表达之中。
综上所述,梗文化提供了表达的氛围,提升了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是对表达的促进。以上,感谢。
下面有请反方四辩质询正方一辩。
同学你好,我想问一下在你方的语境里,表达是什么意思?表达就是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举个例子,假如现在A正在说话,B也站起来说话,两个人都在说话,表达总量更多,这就是促进表达吗?你的意思是说两个人同时在说话就是促进表达吗?比如老师正在提问A问题,然后B站起来说话,两个人同时说话就是促进表达吗?促进表达可能促进讨论的氛围,但对于个人表达而言,我们需要看是否营造了有利于大家讨论的环境,而不是说表达只是个人的事。
然后我再问你第二个问题,刚才说要有共鸣,那我想问你,如果我连梗的意思都不知道,怎么引起共鸣?这里我打个比方,对于一些成语、短语,我们并非都知道其意思,但我们不会说因为单个词语不懂,就导致成语或短语整体限制了我们的表达。你刚才提到“词不达意”,我不懂梗的意思不正好是词不达意的体现吗?不懂梗就无法用它来表达,也就不存在达不达意的问题。理解和表达是两个方面的事情,表达需要考虑环境,而你方认为的表达不需要对方的理解。
我再问你,你说的再创作,会不会创作出来一些不好的梗?不好的梗的创作质量与创作行为本身是两回事。我举个例子,假如看到一个男生比较雄壮且有胡须,就用一些不恰当的词汇形容他,这是好的表达吗?我们想说的是,表达内容的好坏与促进表达没有直接关系。我方认为表达始终要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友善的表达。
刚刚质询计时是单边计时。但我们刚刚看到,你们回答问题时也在计时。那这个环节,你待会开始计时吧。正方计时刚才大概到13分53秒,我再给计时4分钟。你们这边计时15分钟,没问题吧?可以。
下面有请反方一辩立论陈词。
语言的变革代表着质量的提升,文化所借助的是更具有汉语文化面向情绪与一致性特征的普通话表达。而梗文化是指现代年轻人广泛使用的交流现象,例如夸赞一个人会说“YYDS”。表达不是一个人单纯的输出信息,马克思在交换行为理论中指出,表达是一种利用语言和外界产生交互的活动,表达包括表达者、受众和环境。基于此,我方认为判断梗文化促进还是阻碍表达的标准,是要看传达信息和情感的目的是否达成,以及个人表达能力的变化。
首先,在梗文化风靡网络的当下,玩梗的年轻人会因此产生语言能力的退化,不玩梗的年轻人也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更多的困扰。对于爱玩梗的人来说,玩梗会使他们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样本量为2002人的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而出现语言贫乏问题的原因,65.4%的受访者归因于同质化表达严重的网络氛围。当人们评价山川秀丽,只会运用“YYDS”,而不是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特质,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表达,多元表达方式的空间愈发被挤占。燕赵晚报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梗文化的流行会挤占规范汉字在学生脑海中的位置。而对于那些不玩梗的年轻人,窦冬威教授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名言》中阐述,不熟悉某类独特属性的人会感到难以理解,在一些报道里,有家长表示无法理解“双肩包”“你个老六”等特有的梗。这就是梗文化带来的额外门槛,这层门槛阻碍了表达。
其次,梗文化会消解讨论的严肃性,导致讨论的重点偏移。研究指出,梗的生成是通过解构符号和原有的语言规则去消解元词汇的严肃性,从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幽默。因此,当我们使用一个梗或者梗出现在社会议题当中时,自然就会更关注娱乐和幽默的部分。面对吴亦凡涉嫌犯罪这一严肃的法律问题时,官方报告的第一热评是“民警要小心,吴亦凡可能会用牙签开锁”。更严重的是,这种娱乐性表达会让整件事情的关注点和讨论失焦。当我们在讨论3nm光刻技术突破时,一旦出现“你说的对,当我觉得意大利面配40米大刀”这类以好玩为第一目的的传播惯性,会迅速改变话题。梗文化通过解构符号的严肃性来制造幽默,如“化粪池警告”将凶杀案娱乐化,使得人们只能被动接受讨论,沦为情绪狂欢。就像杭州杀妻案中本该关注女性安全议题被“两吨水警告”淹没,吴亦凡事件中“牙签梗”等梗的狂欢掩盖了对犯罪行为的道德审视。渤海大学研究指出,过度娱乐化表达会削弱受众的社会责任感,让公众表达从解决问题异化为情绪宣泄。而梗文化正是如此,使得网络中各类议题的探讨趋于统一的调侃氛围,从而掩埋掉我们真正需要讨论的核心要点。
下面有请正方四辩质询反方一辩。
我这边能听清吗?可以。那我先问一下,在你方定义里,理解梗文化不算促进表达吗?
你方认为梗文化通过解构符号和原有的语言规则,产生一种同质化的表达。所以同质化表达是你方认为梗文化阻碍表达的原因之一。那我问你,本科生论文同质化严重吗?毕业论文查重超过一定比例是不让通过的。你方似乎对社会现实缺乏了解,据我所知,本科生论文很多是中翻英、英翻中。
你方还认为梗文化不好的地方在于它会消解讨论的严肃性,使得讨论的重点偏移。所以你方认为只有严肃的表达才算促进表达,对吗?我方并非认为只有严肃的表达才能促进表达,而是梗文化的加入,使得讨论的严肃性被削弱,让大家更难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使解决问题异化为情绪宣泄。
你方举证说在吴亦凡事件中,热评第一条是“吴亦凡可能会用牙签开锁”,大家只是为了好玩而讨论,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我方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人民日报、各种评论家以及宣传部的宣传,得知我们对于事情比较正常的看法。
我再问你,学习累了,想通过梗文化来获得别样的表达,可行吗?我方从来没有说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宣泄情绪,只是如果过度运用梗文化,或者太提倡梗文化,它会消解讨论的严肃性。当下也许是一个梗文化泛滥的时代,所以我们自然要关注话语的娱乐和幽默部分。但如果一个不想娱乐的人,却因为梗文化的泛滥而不得不关注娱乐部分,这就会产生问题。
像奇葩说等比赛,同样是通过脱口秀等方式传达正向的价值观。而你方如果想要成功论证梗文化消解了表达,首先得告诉我,在所有网络领域,梗文化已经严重到何种程度。我方认为梗文化并非没有向好的一面。
下面有请正方二辩申论。
在之前的环节,我们已经明确表达,今天所说的表达就是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管是正向的、反向的,娱乐性的、严肃性的,只要表达出内心的所想所感就是表达。
但对方似乎站在一个复杂的角度,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据和例子来支撑观点。你方只给出了吴亦凡的例子,吴亦凡本身就是娱乐明星,大家在批判他时进行娱乐性评判是正常的。
你方说舆论性的表达、情绪化的表达不能解决问题,但表达自己的情绪、获得快乐、宣泄负面情绪有何不可?你方不能把所有的表达都限制为解决问题。
关于你方说的打断发言问题,这只是礼貌性问题,不管用不用梗,不礼貌的人都会打断别人,这不是梗文化的错。
你方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在梗文化身上,却否认破坏表达氛围的人的素质问题。我方一直强调表达是要有底线的,梗文化本身并没有错。
下面有请反方三辩质询正方二辩。
我简单概括一下,你认为梗文化把一个没有被定义的事情进行定义,能让大家产生集体共鸣,并且这种定义更简短,让接收者更好理解,对吗?
按照你的逻辑,在2019年之前没有新冠病毒的命名,之后给它命名为“新冠病毒”,引起大家的共鸣,这在你看来也是梗文化吗?
表达负面情绪并不等于促进表达。好的表达应该是让大家越来越喜欢表达,人与人之间更容易表达。如果只是宣泄负面情绪,会导致大家不想跟别人争论、沟通,造成交流壁垒,阻碍表达。
比如高考前老师进行动员演讲,如果说“他考上了清华,他上了北大,我考上了这一关”,合适吗?这是为了缓解大家的高考压力,但如果在需要严肃表达的场合,用娱乐性的话语消解严肃性,就是阻碍表达。
我方承认娱乐性是需要存在的,但当娱乐性轻视严肃性表达时,就是阻碍表达。娱乐性如何轻视严肃性呢?比如在严肃的社会议题讨论中,用梗来调侃,会让讨论失焦。
2023年3月23日燕赵晚报报道,梗文化的流行在带来快乐的同时,可能会挤占规范汉字在学生脑海中的位置。2022年人民论坛指出,在网络社交和群体沟通的过程中,部分人因为不习惯网络语言表达而患上网络社交失语症。网络环境下,有些群体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使用网络语言表达情感,语言表达越来越单调匮乏。这说明梗文化会让大家的表达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匮乏。
网络用语并不等同于梗文化,如果等同,那梗文化干脆就叫网络文化好了。而且网络文化包含梗文化,梗文化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不能说明它就是促进表达的。
现在反方二辩5分钟来不及发言了,我们换个会议继续。
正四同学到了吗?顺便催一下。下面有请反方二辩申论。
今天正方认为梗文化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方式,大家玩起来很开心。但问题是,所有的梗都能促进大家的表达吗?大家玩得开心就一定更愿意表达有深度的内容吗?
对方第一个论点说社会集体创作营造了鼓励创作与表达的氛围。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创造出来的梗都是值得欢迎、促进表达的。比如“三年血赚,死刑不亏”这个在B站流行的恶臭梗,主要针对好看的儿童,很多人认为梗使用不当会伤害感情、过度娱乐化、造成厌烦。可见,梗文化的集体创作氛围并非像对方所说的那样友好、鼓励创作与表达。
对方第二个论点说对宏大议题感到词不达意时,梗文化可以精准描述。我方质疑,除了梗的描述,是否有更精准的表达?比如“资本主义制度下上班对人的异化”,比“单位”这个梗更精确地指出了问题的本质。而且很多人在使用梗时,往往不知道其题意和来源,只是大概猜测意思就使用,很难说能精准描述。
当梗文化越来越流行,新闻讨论下都是梗占据热评,本科生论文也越来越同质化,参考的优秀论文都长得一样,论文怎么还能有创新,我们的表达又怎么还能有创新呢?61.5%的受访青年认为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的语言文化,57.4%的受访青年认为会污染网络环境,56.6%的受访青年认为会弱化青少年语言学习的规范使用。可见,梗文化强大的传播力和娱乐性带来的同质化危害不容小觑。
下面有请正方三辩质询反方二辩。
我们现在的表达定义都是友善的表达吗?不一定。比如骂职业选手“科目四”和“你妈死了”,哪个更让人难以接受?显然是后者。所以梗有时候能让表达没有那么强的攻击性,让交流环境变好。
梗和传统词语是不一样的,梗多了一些有趣性、讽刺性的表达,这是梗的优势。梗是我们创造的,比如“bug”梗最初是对父权社会下骂娘行为的反对和讽刺,它是反抗父权社会的工具,是优点而非缺点。
你方说用了梗就不会用诗句了,有数据论证吗?61.5%的受访青年认为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语言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了梗就不会用诗句。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匮乏,但也不是说不会用诗句。所以用了梗还是会用诗句的。
我们要比较的是有梗文化和没有梗文化的状态下,表达是增多还是减少,而不是只说梗文化有惯性就认为它阻碍表达。
你方说梗文化会让我们忽视问题的本质,比如在吴亦凡事件中,“牙签梗”让大家忽视了他的犯罪行为。但我方认为,“牙签梗”反而会让我们永远记住吴亦凡的罪行,不会让这种劣性明星再出现,这是对社会的促进。
下面有请反方质询小结。
你举的例子都是骂人,有恶意且不好听,哪里促进表达了?大家都觉得有恶意,说了之后别人更不想跟你说话,没看到促进表达的地方。
你说梗文化是我们创作的,那有什么东西不是我们创作的呢?中国汉字、新华字典都是我们创作的。你要解释清楚,在什么情景下梗文化促进了表达。
有60%多、70%多的人觉得梗文化会影响大家的严肃表达,会挤占规范汉字进入大脑的部分。如果正方要求反方论证所有情况,这是对我方的苛责。
以吴亦凡事件为例,你可能只记住了梗,而不记得他到底侵害了多少女孩、被判了多久。2023年3月14日,西宁市公安局发布通缉令,犯罪嫌疑人叫马冬梅,很多人打电话是确认消息真假或咨询情况,真正对追捕有帮助的不多,这就是梗文化带来的失效部分。
下面有请正方三辩质询小结。
对方说梗有惯性,但有可能是因为梗更好用,所以我们才更多使用。你方没有将梗文化与正常语言表达进行对比,不能说梗有惯性就是坏的。
所有广泛传播的梗,代表背后反映的事情被更多人知晓。你方说用了梗就不会深入了解问题,但也没有对比不用梗是否就会更深入了解。
梗文化是人民群众创作的,而不是主流媒体。主流媒体传达的一些消费观,我们可以用梗文化来替代,这是对社会的促进。
还有没到的同学,麻烦队友们帮忙催一下。三三同学在吗?他这边肚子不太舒服,可能会稍微晚一点,马上就过来。那我们可以先开始吗?后面他进来来得及吗?我再问一下他。
恐龙们现在应该都到齐了,欢迎各位参加本次模辩。时间有限,我们直接开始。我开一下录屏,现在应该已经开始录制了。
首先有请正方一辩立论陈词。
可以听见我声音吗?可以。各位好,简化文字为梗是古代文化特有的一环。嘉靖者,嘉其靖也。明朝海瑞就造梗来嘲讽嘉靖皇帝,并流传后世。有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避讳地说“你说的法律我都觉得好笑”,成为互联网名场面,人们纷纷制作“你把我笑的”表情包,表达对不作为、乱作为官僚的极度不满。
由此可见,梗文化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总结,既可以是有趣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对时事议题的态度表达,成为一种新的话语表达体系与文化现象。判断其促进还是限制表达的标准是,相比没有梗文化的情况,人们是否能够流畅贴切地表达心中所想。
在这样的前提和标准下,我方认为梗文化促进了表达。梗文化不仅仅是单个的梗,它是网民们自发对社会现实进行集体创作或再创作的过程,并且伴随着社会事件的更新,对原稿进行翻新再创作。这种作梗行为的流行,本身就营造了一个鼓励创作与表达的氛围,并重新建构起人们自身的话语体系。
以往电子游戏往往被人称之为“海洛因”“电子毒品”的污名化称呼,从反动媒体中抢夺解释权是人民不可少的斗争之一。“大吉大利,今晚吃鸡”是对绝地求生玩家奋战一局、拼搏进取的最好评价,从而衍生出“吃鸡梗”;“赛季初主C”则是用幽默的评价来形容那些竞技水平不佳的电竞比赛。大学生读书读傻了,被梗化成“脆皮大学生”,大学生将自己体质差的特点描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在讽刺当下的教育制度,以更戏谑的态度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讽刺剥削交迫的无情资本。
并且,梗文化是近期热点事件在大众社群、社交平台传播讨论的结果,在这样接近大众的环境下产生的梗文化,更能建构出很多原本没有被概括定义的形容或描述。2023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2%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社交卡顿,20.5%的受访青年感觉线上线下自己都有社交障碍。许多年轻人并非无感,而是对宏大议题、复杂情绪感到词不达意。而梗文化将个体的模糊感受提炼为集体共鸣的符号,让年轻人找到了精准代言心声、参与公共情绪表达的捷径,弥补了一些自古以来带来的失语。
例如在个人情绪表达方面,长期在高压工作下变得疲惫、没有活力的精神状态,现在可以用“摆烂”进行贴切的形容,这样的形容更强调了被形容者被工作摧残的样态;一个人身上的不自在或者扭捏,可以被称为“社恐”。在更宏大的议题面前,比如直接阐述当代年轻人就业压力或就业形势,可能会陷入对表达学术化的焦虑。但是近期爆火的短视频模板“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了”,给予年轻人更好理解、更容易产生共鸣的讨论窗口,使得更多人参与到对就业情况的讨论和表达之中。
综上所述,梗文化提供了表达的氛围,提升了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是对表达的促进。以上,感谢。
下面有请反方四辩质询正方一辩。
同学你好,我想问一下在你方的语境里,表达是什么意思?表达就是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举个例子,假如现在A正在说话,B也站起来说话,两个人都在说话,表达总量更多,这就是促进表达吗?你的意思是说两个人同时在说话就是促进表达吗?比如老师正在提问A问题,然后B站起来说话,两个人同时说话就是促进表达吗?促进表达可能促进讨论的氛围,但对于个人表达而言,我们需要看是否营造了有利于大家讨论的环境,而不是说表达只是个人的事。
然后我再问你第二个问题,刚才说要有共鸣,那我想问你,如果我连梗的意思都不知道,怎么引起共鸣?这里我打个比方,对于一些成语、短语,我们并非都知道其意思,但我们不会说因为单个词语不懂,就导致成语或短语整体限制了我们的表达。你刚才提到“词不达意”,我不懂梗的意思不正好是词不达意的体现吗?不懂梗就无法用它来表达,也就不存在达不达意的问题。理解和表达是两个方面的事情,表达需要考虑环境,而你方认为的表达不需要对方的理解。
我再问你,你说的再创作,会不会创作出来一些不好的梗?不好的梗的创作质量与创作行为本身是两回事。我举个例子,假如看到一个男生比较雄壮且有胡须,就用一些不恰当的词汇形容他,这是好的表达吗?我们想说的是,表达内容的好坏与促进表达没有直接关系。我方认为表达始终要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友善的表达。
刚刚质询计时是单边计时。但我们刚刚看到,你们回答问题时也在计时。那这个环节,你待会开始计时吧。正方计时刚才大概到13分53秒,我再给计时4分钟。你们这边计时15分钟,没问题吧?可以。
下面有请反方一辩立论陈词。
语言的变革代表着质量的提升,文化所借助的是更具有汉语文化面向情绪与一致性特征的普通话表达。而梗文化是指现代年轻人广泛使用的交流现象,例如夸赞一个人会说“YYDS”。表达不是一个人单纯的输出信息,马克思在交换行为理论中指出,表达是一种利用语言和外界产生交互的活动,表达包括表达者、受众和环境。基于此,我方认为判断梗文化促进还是阻碍表达的标准,是要看传达信息和情感的目的是否达成,以及个人表达能力的变化。
首先,在梗文化风靡网络的当下,玩梗的年轻人会因此产生语言能力的退化,不玩梗的年轻人也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更多的困扰。对于爱玩梗的人来说,玩梗会使他们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样本量为2002人的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而出现语言贫乏问题的原因,65.4%的受访者归因于同质化表达严重的网络氛围。当人们评价山川秀丽,只会运用“YYDS”,而不是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特质,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表达,多元表达方式的空间愈发被挤占。燕赵晚报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梗文化的流行会挤占规范汉字在学生脑海中的位置。而对于那些不玩梗的年轻人,窦冬威教授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名言》中阐述,不熟悉某类独特属性的人会感到难以理解,在一些报道里,有家长表示无法理解“双肩包”“你个老六”等特有的梗。这就是梗文化带来的额外门槛,这层门槛阻碍了表达。
其次,梗文化会消解讨论的严肃性,导致讨论的重点偏移。研究指出,梗的生成是通过解构符号和原有的语言规则去消解元词汇的严肃性,从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幽默。因此,当我们使用一个梗或者梗出现在社会议题当中时,自然就会更关注娱乐和幽默的部分。面对吴亦凡涉嫌犯罪这一严肃的法律问题时,官方报告的第一热评是“民警要小心,吴亦凡可能会用牙签开锁”。更严重的是,这种娱乐性表达会让整件事情的关注点和讨论失焦。当我们在讨论3nm光刻技术突破时,一旦出现“你说的对,当我觉得意大利面配40米大刀”这类以好玩为第一目的的传播惯性,会迅速改变话题。梗文化通过解构符号的严肃性来制造幽默,如“化粪池警告”将凶杀案娱乐化,使得人们只能被动接受讨论,沦为情绪狂欢。就像杭州杀妻案中本该关注女性安全议题被“两吨水警告”淹没,吴亦凡事件中“牙签梗”等梗的狂欢掩盖了对犯罪行为的道德审视。渤海大学研究指出,过度娱乐化表达会削弱受众的社会责任感,让公众表达从解决问题异化为情绪宣泄。而梗文化正是如此,使得网络中各类议题的探讨趋于统一的调侃氛围,从而掩埋掉我们真正需要讨论的核心要点。
下面有请正方四辩质询反方一辩。
我这边能听清吗?可以。那我先问一下,在你方定义里,理解梗文化不算促进表达吗?
你方认为梗文化通过解构符号和原有的语言规则,产生一种同质化的表达。所以同质化表达是你方认为梗文化阻碍表达的原因之一。那我问你,本科生论文同质化严重吗?毕业论文查重超过一定比例是不让通过的。你方似乎对社会现实缺乏了解,据我所知,本科生论文很多是中翻英、英翻中。
你方还认为梗文化不好的地方在于它会消解讨论的严肃性,使得讨论的重点偏移。所以你方认为只有严肃的表达才算促进表达,对吗?我方并非认为只有严肃的表达才能促进表达,而是梗文化的加入,使得讨论的严肃性被削弱,让大家更难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使解决问题异化为情绪宣泄。
你方举证说在吴亦凡事件中,热评第一条是“吴亦凡可能会用牙签开锁”,大家只是为了好玩而讨论,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我方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人民日报、各种评论家以及宣传部的宣传,得知我们对于事情比较正常的看法。
我再问你,学习累了,想通过梗文化来获得别样的表达,可行吗?我方从来没有说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宣泄情绪,只是如果过度运用梗文化,或者太提倡梗文化,它会消解讨论的严肃性。当下也许是一个梗文化泛滥的时代,所以我们自然要关注话语的娱乐和幽默部分。但如果一个不想娱乐的人,却因为梗文化的泛滥而不得不关注娱乐部分,这就会产生问题。
像奇葩说等比赛,同样是通过脱口秀等方式传达正向的价值观。而你方如果想要成功论证梗文化消解了表达,首先得告诉我,在所有网络领域,梗文化已经严重到何种程度。我方认为梗文化并非没有向好的一面。
下面有请正方二辩申论。
在之前的环节,我们已经明确表达,今天所说的表达就是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管是正向的、反向的,娱乐性的、严肃性的,只要表达出内心的所想所感就是表达。
但对方似乎站在一个复杂的角度,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据和例子来支撑观点。你方只给出了吴亦凡的例子,吴亦凡本身就是娱乐明星,大家在批判他时进行娱乐性评判是正常的。
你方说舆论性的表达、情绪化的表达不能解决问题,但表达自己的情绪、获得快乐、宣泄负面情绪有何不可?你方不能把所有的表达都限制为解决问题。
关于你方说的打断发言问题,这只是礼貌性问题,不管用不用梗,不礼貌的人都会打断别人,这不是梗文化的错。
你方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在梗文化身上,却否认破坏表达氛围的人的素质问题。我方一直强调表达是要有底线的,梗文化本身并没有错。
下面有请反方三辩质询正方二辩。
我简单概括一下,你认为梗文化把一个没有被定义的事情进行定义,能让大家产生集体共鸣,并且这种定义更简短,让接收者更好理解,对吗?
按照你的逻辑,在2019年之前没有新冠病毒的命名,之后给它命名为“新冠病毒”,引起大家的共鸣,这在你看来也是梗文化吗?
表达负面情绪并不等于促进表达。好的表达应该是让大家越来越喜欢表达,人与人之间更容易表达。如果只是宣泄负面情绪,会导致大家不想跟别人争论、沟通,造成交流壁垒,阻碍表达。
比如高考前老师进行动员演讲,如果说“他考上了清华,他上了北大,我考上了这一关”,合适吗?这是为了缓解大家的高考压力,但如果在需要严肃表达的场合,用娱乐性的话语消解严肃性,就是阻碍表达。
我方承认娱乐性是需要存在的,但当娱乐性轻视严肃性表达时,就是阻碍表达。娱乐性如何轻视严肃性呢?比如在严肃的社会议题讨论中,用梗来调侃,会让讨论失焦。
2023年3月23日燕赵晚报报道,梗文化的流行在带来快乐的同时,可能会挤占规范汉字在学生脑海中的位置。2022年人民论坛指出,在网络社交和群体沟通的过程中,部分人因为不习惯网络语言表达而患上网络社交失语症。网络环境下,有些群体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使用网络语言表达情感,语言表达越来越单调匮乏。这说明梗文化会让大家的表达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匮乏。
网络用语并不等同于梗文化,如果等同,那梗文化干脆就叫网络文化好了。而且网络文化包含梗文化,梗文化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不能说明它就是促进表达的。
现在反方二辩5分钟来不及发言了,我们换个会议继续。
正四同学到了吗?顺便催一下。下面有请反方二辩申论。
今天正方认为梗文化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方式,大家玩起来很开心。但问题是,所有的梗都能促进大家的表达吗?大家玩得开心就一定更愿意表达有深度的内容吗?
对方第一个论点说社会集体创作营造了鼓励创作与表达的氛围。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创造出来的梗都是值得欢迎、促进表达的。比如“三年血赚,死刑不亏”这个在B站流行的恶臭梗,主要针对好看的儿童,很多人认为梗使用不当会伤害感情、过度娱乐化、造成厌烦。可见,梗文化的集体创作氛围并非像对方所说的那样友好、鼓励创作与表达。
对方第二个论点说对宏大议题感到词不达意时,梗文化可以精准描述。我方质疑,除了梗的描述,是否有更精准的表达?比如“资本主义制度下上班对人的异化”,比“单位”这个梗更精确地指出了问题的本质。而且很多人在使用梗时,往往不知道其题意和来源,只是大概猜测意思就使用,很难说能精准描述。
当梗文化越来越流行,新闻讨论下都是梗占据热评,本科生论文也越来越同质化,参考的优秀论文都长得一样,论文怎么还能有创新,我们的表达又怎么还能有创新呢?61.5%的受访青年认为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的语言文化,57.4%的受访青年认为会污染网络环境,56.6%的受访青年认为会弱化青少年语言学习的规范使用。可见,梗文化强大的传播力和娱乐性带来的同质化危害不容小觑。
下面有请正方三辩质询反方二辩。
我们现在的表达定义都是友善的表达吗?不一定。比如骂职业选手“科目四”和“你妈死了”,哪个更让人难以接受?显然是后者。所以梗有时候能让表达没有那么强的攻击性,让交流环境变好。
梗和传统词语是不一样的,梗多了一些有趣性、讽刺性的表达,这是梗的优势。梗是我们创造的,比如“bug”梗最初是对父权社会下骂娘行为的反对和讽刺,它是反抗父权社会的工具,是优点而非缺点。
你方说用了梗就不会用诗句了,有数据论证吗?61.5%的受访青年认为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语言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了梗就不会用诗句。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匮乏,但也不是说不会用诗句。所以用了梗还是会用诗句的。
我们要比较的是有梗文化和没有梗文化的状态下,表达是增多还是减少,而不是只说梗文化有惯性就认为它阻碍表达。
你方说梗文化会让我们忽视问题的本质,比如在吴亦凡事件中,“牙签梗”让大家忽视了他的犯罪行为。但我方认为,“牙签梗”反而会让我们永远记住吴亦凡的罪行,不会让这种劣性明星再出现,这是对社会的促进。
下面有请反方质询小结。
你举的例子都是骂人,有恶意且不好听,哪里促进表达了?大家都觉得有恶意,说了之后别人更不想跟你说话,没看到促进表达的地方。
你说梗文化是我们创作的,那有什么东西不是我们创作的呢?中国汉字、新华字典都是我们创作的。你要解释清楚,在什么情景下梗文化促进了表达。
有60%多、70%多的人觉得梗文化会影响大家的严肃表达,会挤占规范汉字进入大脑的部分。如果正方要求反方论证所有情况,这是对我方的苛责。
以吴亦凡事件为例,你可能只记住了梗,而不记得他到底侵害了多少女孩、被判了多久。2023年3月14日,西宁市公安局发布通缉令,犯罪嫌疑人叫马冬梅,很多人打电话是确认消息真假或咨询情况,真正对追捕有帮助的不多,这就是梗文化带来的失效部分。
下面有请正方三辩质询小结。
对方说梗有惯性,但有可能是因为梗更好用,所以我们才更多使用。你方没有将梗文化与正常语言表达进行对比,不能说梗有惯性就是坏的。
所有广泛传播的梗,代表背后反映的事情被更多人知晓。你方说用了梗就不会深入了解问题,但也没有对比不用梗是否就会更深入了解。
梗文化是人民群众创作的,而不是主流媒体。主流媒体传达的一些消费观,我们可以用梗文化来替代,这是对社会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