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恋爱关系中,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在恋爱关系中,不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一题,辩之竹内共收录26场比赛。我们为您提供这26场比赛的论点、判断标准提取,以及总计数百条论据的提取,还有Deepseek的辩题分析。这可以帮您更好备赛。
欢迎您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查看。
有请正方一辩,立论时长3分钟。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反诈宣传是以提高公众对诈骗行为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为目的的宣传活动。而坚持任何形式的传统基调,是指在不排除灵活性和形式变通的前提下,能坚持反诈宣传的穿透性、朴实性和严肃的态度内核。
而今天对于反诈宣传,我们更应该选择哪一种,应该比较哪一方在今天的宣传上有更持久、彻底的效果。
首先,拥有硬核警示的传统基调的反诈宣传方式仍服务着易受诈骗的最主要群体。中国公安部官网2024年数据报告显示,近5年来,55岁以上受害者的占比在3年内增加了14%,65岁以上受骗金额增加140%,单笔损失均值超15万。银发群体正成为诈骗升级的最大牺牲者,而玩梗网感表达却无法对这一情况进行缓解。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23年信息安全调查显示,62%的50岁以上群体认为搞笑反诈骗链接不如警察上门宣讲可信。在实际效果上,浙江公安精准入户宣讲覆盖社区280万老年人,社区内养老诈骗犯罪率下降54%。对比之下,江苏省南京市通过抖音视频、公众号投放反诈神曲、杀猪盘段子等娱乐化广告,点击量虽超573万,但是同期案发率仅降低7.3%。老年群体难以适应网络的速度和文化,其中的娱乐性,年轻群体虽能理解但并不在乎。在这种情况下,玩梗表达暴露出低风险人群点击率高但一笑而过、高风险人群点击率低且无法理解的弊端。
其次,娱乐化现实更容易降低认知程度和社会悲悯感。北京大学传播心理学课题组实验显示,观看诈骗受害者采访视频在两周后的防骗知识留存度为82%,但是观看反诈脱口秀留存率只有39%。中科院2024年网络亚文化的影响报告中指出,娱乐化消解犯罪的严重性,让人们对犯罪风险的感知下降28.7%。这28.7%足以让我们挂断那个诈骗电话,避免一桩桩生命悲剧,而如今却被构成15秒的段子。我们降低的不仅是防骗认知程度,甚至降低了我们生而为人的一种悲悯性和尊严。中央网信办2023年典型网络案例处理呈现了327个网红账号。这些网红将江苏的养老诈骗金案改成网络趣味情话歌曲,本意是进行反诈宣传,但其家属在央视的采访中说:“我的母亲尸骨未寒,你们却急着啃人性馒头。”受害者本人在死亡之前的遗书上也写着:“网络比骗子,网红比骗子,更让我寒心。”罗翔曾说过,刑事案件的娱乐化是对犯罪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是对法律尊严的践踏。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不是完全排斥或彻底抗拒任何一种形式,只是希望在这种漩涡之中,仍能继续强调和坚持严肃的本真和朴实的本质。噪声或许会喧嚣,但我们希望警钟永远长鸣。
以上。
好的,时间到了。
有请正方一辩,立论时长3分钟。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反诈宣传是以提高公众对诈骗行为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为目的的宣传活动。而坚持任何形式的传统基调,是指在不排除灵活性和形式变通的前提下,能坚持反诈宣传的穿透性、朴实性和严肃的态度内核。
而今天对于反诈宣传,我们更应该选择哪一种,应该比较哪一方在今天的宣传上有更持久、彻底的效果。
首先,拥有硬核警示的传统基调的反诈宣传方式仍服务着易受诈骗的最主要群体。中国公安部官网2024年数据报告显示,近5年来,55岁以上受害者的占比在3年内增加了14%,65岁以上受骗金额增加140%,单笔损失均值超15万。银发群体正成为诈骗升级的最大牺牲者,而玩梗网感表达却无法对这一情况进行缓解。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23年信息安全调查显示,62%的50岁以上群体认为搞笑反诈骗链接不如警察上门宣讲可信。在实际效果上,浙江公安精准入户宣讲覆盖社区280万老年人,社区内养老诈骗犯罪率下降54%。对比之下,江苏省南京市通过抖音视频、公众号投放反诈神曲、杀猪盘段子等娱乐化广告,点击量虽超573万,但是同期案发率仅降低7.3%。老年群体难以适应网络的速度和文化,其中的娱乐性,年轻群体虽能理解但并不在乎。在这种情况下,玩梗表达暴露出低风险人群点击率高但一笑而过、高风险人群点击率低且无法理解的弊端。
其次,娱乐化现实更容易降低认知程度和社会悲悯感。北京大学传播心理学课题组实验显示,观看诈骗受害者采访视频在两周后的防骗知识留存度为82%,但是观看反诈脱口秀留存率只有39%。中科院2024年网络亚文化的影响报告中指出,娱乐化消解犯罪的严重性,让人们对犯罪风险的感知下降28.7%。这28.7%足以让我们挂断那个诈骗电话,避免一桩桩生命悲剧,而如今却被构成15秒的段子。我们降低的不仅是防骗认知程度,甚至降低了我们生而为人的一种悲悯性和尊严。中央网信办2023年典型网络案例处理呈现了327个网红账号。这些网红将江苏的养老诈骗金案改成网络趣味情话歌曲,本意是进行反诈宣传,但其家属在央视的采访中说:“我的母亲尸骨未寒,你们却急着啃人性馒头。”受害者本人在死亡之前的遗书上也写着:“网络比骗子,网红比骗子,更让我寒心。”罗翔曾说过,刑事案件的娱乐化是对犯罪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是对法律尊严的践踏。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不是完全排斥或彻底抗拒任何一种形式,只是希望在这种漩涡之中,仍能继续强调和坚持严肃的本真和朴实的本质。噪声或许会喧嚣,但我们希望警钟永远长鸣。
以上。
好的,时间到了。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比较哪一方在今天的宣传上有更持久、彻底的效果。
反方二辩质询正方一辩,时长 1 分 30 秒。
您好,可以听到吗?可以。贵方观点中有句话提到不要把宣传变成 15 秒的段子,我方只是说 15 秒段子这种表达形式可能会降低认知程度和悲悯感,并非完全杜绝这种方式。而且,贵方也提到娱乐化方式不局限于段子,还有其他形式。所以,我方希望与贵方达成一个比较公允的共识,即不管是硬核警示还是其他结构,二者作为反诈宣传的形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反诈宣传的内容,您能认同这个共识吗?
可以,我们不排除形式的变通和传播媒介的改变。
也就是说,其实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传播内容,并非单纯为了娱乐。接下来问您第二个问题,您方第一个论点指出,因为老年人缺乏网感,所以难以接受反诈宣传,或者理解存在门槛。没错,这部分最易受诈骗的群体理解确实有一定门槛。
您能给出硬核警示中“硬核”的定义吗?硬核是指反诈宣传的一种权威性、穿透性和严肃性。2019 年《咬文嚼字》编辑部收录的网络热词“硬核”,意思是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贵方说老年人不懂梗,但难道硬核警示就没有理解门槛吗?贵方能否界定一下这个理解门槛是什么样的,还是认为这个理解门槛是大部分人都难以跨越的?换句话说,我方想要证明的是,网感这种东西老年人不一定都懂,但硬核警示对老年人来说也并非毫无难度。而且,老年人缺乏网感是因为他们不上网,后续我方会用数据证明老年人正在逐步接触网络,届时网感表达用于宣传的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他们确实应该接触网络,但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接受速度,不能一次性大量铺陈网感表达。
我完全理解。我方后续会用数据进行证明。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在教育中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是否会导致教育内容不严肃?寓教于乐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进行教育,与贵方所说的玩梗并不完全等同,贵方需要注意这一点。
时间已到。接下来是下一环节。
反方二辩质询正方一辩,时长 1 分 30 秒。
您好,可以听到吗?可以。贵方观点中有句话提到不要把宣传变成 15 秒的段子,我方只是说 15 秒段子这种表达形式可能会降低认知程度和悲悯感,并非完全杜绝这种方式。而且,贵方也提到娱乐化方式不局限于段子,还有其他形式。所以,我方希望与贵方达成一个比较公允的共识,即不管是硬核警示还是其他结构,二者作为反诈宣传的形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反诈宣传的内容,您能认同这个共识吗?
可以,我们不排除形式的变通和传播媒介的改变。
也就是说,其实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传播内容,并非单纯为了娱乐。接下来问您第二个问题,您方第一个论点指出,因为老年人缺乏网感,所以难以接受反诈宣传,或者理解存在门槛。没错,这部分最易受诈骗的群体理解确实有一定门槛。
您能给出硬核警示中“硬核”的定义吗?硬核是指反诈宣传的一种权威性、穿透性和严肃性。2019 年《咬文嚼字》编辑部收录的网络热词“硬核”,意思是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贵方说老年人不懂梗,但难道硬核警示就没有理解门槛吗?贵方能否界定一下这个理解门槛是什么样的,还是认为这个理解门槛是大部分人都难以跨越的?换句话说,我方想要证明的是,网感这种东西老年人不一定都懂,但硬核警示对老年人来说也并非毫无难度。而且,老年人缺乏网感是因为他们不上网,后续我方会用数据证明老年人正在逐步接触网络,届时网感表达用于宣传的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他们确实应该接触网络,但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接受速度,不能一次性大量铺陈网感表达。
我完全理解。我方后续会用数据进行证明。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在教育中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是否会导致教育内容不严肃?寓教于乐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进行教育,与贵方所说的玩梗并不完全等同,贵方需要注意这一点。
时间已到。接下来是下一环节。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首先回应您方第一点,对方畅谈吸引年轻人,但我们今天想讨论的是最大的受害群体,您方不能对传统基调的硬核解释视而不见。在年轻人可以平和接受的前提下,仍要保护被逼上绝路的银发群体。在对方空谈以数量优势为优的前提倡导下,我方更在乎可能受害群体和最脆弱群体的双重保护。
其次,您方称硬核基调让更多人更难理解,但为何现在很多权威媒体以及权威的协商机构仍在倡导?正是因为硬核不代表理解门槛更高,同时您方也无法说明娱乐方式的理解门槛更低。
其次,对方提到玩梗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但什么是玩梗?玩梗是形式和内容上的多重不严肃、不严谨且更具娱乐性。在这种娱乐性的情况下,对方如何保证玩梗时内容的态度和结合仍然正确?
以上,谢谢。
首先回应您方第一点,对方畅谈吸引年轻人,但我们今天想讨论的是最大的受害群体,您方不能对传统基调的硬核解释视而不见。在年轻人可以平和接受的前提下,仍要保护被逼上绝路的银发群体。在对方空谈以数量优势为优的前提倡导下,我方更在乎可能受害群体和最脆弱群体的双重保护。
其次,您方称硬核基调让更多人更难理解,但为何现在很多权威媒体以及权威的协商机构仍在倡导?正是因为硬核不代表理解门槛更高,同时您方也无法说明娱乐方式的理解门槛更低。
其次,对方提到玩梗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但什么是玩梗?玩梗是形式和内容上的多重不严肃、不严谨且更具娱乐性。在这种娱乐性的情况下,对方如何保证玩梗时内容的态度和结合仍然正确?
以上,谢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你好,可以听到吗?可以听到。我因为看不到你发言,可以开始计时。
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反诈宣传更应拥抱网梗结构的网感表达。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网感是指对网络语境的感知理解能力,而网梗结构的网感表达则是一种借助网络文化促进互联网用户理解的表达形式。而反诈宣传是一种官方向社会与公众普及反诈知识以及提升公众反诈意识和能力的社会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宣发警示和网感表达都是服务于反诈宣传的两种形式而非内容。我方只要证明在宣传目的和内容相同的情况下,相较于前者,网感表达形式下的反诈宣传效果更好,即得证。对此,我方论证如下:
第一,网感表达扩大了反诈宣传的广度。在大数据推送机制下,平台会持续将流量推送给热门相关的作品。因此,以网梗结构的形式创作网络作品,会给反诈宣传带来更大的热度和流量。热度和流量的增加会进一步促使平台将这些反诈宣传推送给更多的人,产生所谓“破圈”的情况,扩大了反诈宣传的范围。
以B站为例,以反诈宣传作为索引词,相关视频播放量在142万到329万之间,均采用了活泼的网感表达形式,浏览量远超于传统的警示作品。可见,网梗结构的网感表达增加了反诈宣传的受用人数,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了反诈宣传。
第二,网感表达增加了反诈宣传的深度。四川大学新闻研究指出,当官方宣传工作用娱乐化语言表达时,宣传传播效能会提升30%。在信息洪流中,宣传很有可能被我们遗忘或者忽略,而网感表达具有形式独特、风格活泼等特点,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记录,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提升传播效能。
例如,按揭、婚恋诈骗,我们不必列举大量案例来使人们逐个学习,只需说“网恋可以上走转正培训下头”,就可以使受众在会心一笑中记住“网恋需谨慎”。使用少量的传播内容,就可以完成更好的传播效果。从反诈宣传的效能和效率来看,网感表达都更胜一筹。
第三,网感表达减少了大众对传统宣传的抵触情绪,更符合当下时代对于宣传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方式会减少他们对反诈宣传的抵触,从而使宣传效果更好地扩展。而过于沉重的案例可能会增加受众对于反诈宣传的距离感,觉得诈骗行为离自己很远,从而放松对于日常生活中诈骗的警惕。而网梗结构和网感表达具有娱乐化、通俗化特点,能够以生动有趣的表达吸引受众,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反诈宣传的目的。
综上,我方坚定地认为反诈宣传应当拥抱网梗结构的网感表达。
你好,可以听到吗?可以听到。我因为看不到你发言,可以开始计时。
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反诈宣传更应拥抱网梗结构的网感表达。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网感是指对网络语境的感知理解能力,而网梗结构的网感表达则是一种借助网络文化促进互联网用户理解的表达形式。而反诈宣传是一种官方向社会与公众普及反诈知识以及提升公众反诈意识和能力的社会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宣发警示和网感表达都是服务于反诈宣传的两种形式而非内容。我方只要证明在宣传目的和内容相同的情况下,相较于前者,网感表达形式下的反诈宣传效果更好,即得证。对此,我方论证如下:
第一,网感表达扩大了反诈宣传的广度。在大数据推送机制下,平台会持续将流量推送给热门相关的作品。因此,以网梗结构的形式创作网络作品,会给反诈宣传带来更大的热度和流量。热度和流量的增加会进一步促使平台将这些反诈宣传推送给更多的人,产生所谓“破圈”的情况,扩大了反诈宣传的范围。
以B站为例,以反诈宣传作为索引词,相关视频播放量在142万到329万之间,均采用了活泼的网感表达形式,浏览量远超于传统的警示作品。可见,网梗结构的网感表达增加了反诈宣传的受用人数,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了反诈宣传。
第二,网感表达增加了反诈宣传的深度。四川大学新闻研究指出,当官方宣传工作用娱乐化语言表达时,宣传传播效能会提升30%。在信息洪流中,宣传很有可能被我们遗忘或者忽略,而网感表达具有形式独特、风格活泼等特点,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记录,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提升传播效能。
例如,按揭、婚恋诈骗,我们不必列举大量案例来使人们逐个学习,只需说“网恋可以上走转正培训下头”,就可以使受众在会心一笑中记住“网恋需谨慎”。使用少量的传播内容,就可以完成更好的传播效果。从反诈宣传的效能和效率来看,网感表达都更胜一筹。
第三,网感表达减少了大众对传统宣传的抵触情绪,更符合当下时代对于宣传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方式会减少他们对反诈宣传的抵触,从而使宣传效果更好地扩展。而过于沉重的案例可能会增加受众对于反诈宣传的距离感,觉得诈骗行为离自己很远,从而放松对于日常生活中诈骗的警惕。而网梗结构和网感表达具有娱乐化、通俗化特点,能够以生动有趣的表达吸引受众,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反诈宣传的目的。
综上,我方坚定地认为反诈宣传应当拥抱网梗结构的网感表达。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在宣传目的和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宣发警示和网感表达两种形式下的反诈宣传效果,若网感表达形式下的反诈宣传效果更好,则得证。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您好,首先您在论述中提到玩梗式宣传可以促进互联网用户更加了解反诈宣传。那么我想问,玩网络玩得极好的老人应该属于极少量,大多数老人甚至在生活中受到网络使用的限制,如何在玩梗宣传中受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呢?
我们这边有数据,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的规模为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5.6%。从网民结构来看,60岁以上群体占比显著提升,达到了14.3%,60岁以上的老年网民规模达到了1.53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人口总数为2.8亿,也就是说至少每两个老年人就有一个人接触了网络。所以我认为老年人是完全有机会进入到网络,并且形成网感,然后了解到网络热梗的。
对方辩友,那我想请问,老年人玩网络就一定会懂这些热梗吗?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说“嗑药”,这里指兴奋的意思,老年人会懂我们说的是什么吗?所以我认为老年人对于梗的理解其实是非常少的,我们在反诈宣传中使用玩梗式的方式去进行反诈宣传,对于老年人来说还是较难懂的。
其次,我还有下一个问题,请问您方认为反诈宣传的根本目的是娱乐大众还是挽救生命?我认为反诈宣传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扩大宣传的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反诈这件事情。所以您方认为它的根本目的是娱乐大众,还是挽救生命?
这个问题和我们现在讨论的相关,我只是单纯问您,您方到底认为反诈宣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反诈宣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知识,然后不再被骗,所以您方也认同反诈宣传的根本目的是挽救生命。那么您方始终在强调通过玩梗方式可以有更大的传播量,那么当传播量和挽救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牺牲部分传播度来保持警示的严肃性呢?
反方一辩:关于你上一个问题,我完全没有说反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大众。您刚才讲出来,说反诈宣传的目的是让大家提高这些意识,其实就是在降低他们被骗的可能性。我方认为在传播度和警示性发生冲突时,没有深入的事实打入心理防线,反诈宣传是没有办法起到真正作用的。谢谢。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您好,首先您在论述中提到玩梗式宣传可以促进互联网用户更加了解反诈宣传。那么我想问,玩网络玩得极好的老人应该属于极少量,大多数老人甚至在生活中受到网络使用的限制,如何在玩梗宣传中受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呢?
我们这边有数据,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的规模为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5.6%。从网民结构来看,60岁以上群体占比显著提升,达到了14.3%,60岁以上的老年网民规模达到了1.53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人口总数为2.8亿,也就是说至少每两个老年人就有一个人接触了网络。所以我认为老年人是完全有机会进入到网络,并且形成网感,然后了解到网络热梗的。
对方辩友,那我想请问,老年人玩网络就一定会懂这些热梗吗?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说“嗑药”,这里指兴奋的意思,老年人会懂我们说的是什么吗?所以我认为老年人对于梗的理解其实是非常少的,我们在反诈宣传中使用玩梗式的方式去进行反诈宣传,对于老年人来说还是较难懂的。
其次,我还有下一个问题,请问您方认为反诈宣传的根本目的是娱乐大众还是挽救生命?我认为反诈宣传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扩大宣传的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反诈这件事情。所以您方认为它的根本目的是娱乐大众,还是挽救生命?
这个问题和我们现在讨论的相关,我只是单纯问您,您方到底认为反诈宣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反诈宣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知识,然后不再被骗,所以您方也认同反诈宣传的根本目的是挽救生命。那么您方始终在强调通过玩梗方式可以有更大的传播量,那么当传播量和挽救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牺牲部分传播度来保持警示的严肃性呢?
反方一辩:关于你上一个问题,我完全没有说反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大众。您刚才讲出来,说反诈宣传的目的是让大家提高这些意识,其实就是在降低他们被骗的可能性。我方认为在传播度和警示性发生冲突时,没有深入的事实打入心理防线,反诈宣传是没有办法起到真正作用的。谢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攻防转换节点:正方二辩从老人玩梗宣传效果、老人对热梗理解、反诈宣传目的及传播量与挽救生命关系等方面发起进攻,反方一辩对正方关于反诈宣传根本目的的观点进行反驳。
首先,我还是想说对方辩友总是偷换概念,我们反诈宣传的根本目的,希望双方可以统一一下,就是能够扩大宣传的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反诈知识,然后不再受骗,并不是所谓的非常片面的挽救生命。
其次,关于老年人是网络诈骗的主体这个问题,我还有一项数据没有汇报。根据中国警察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诈骗案件已经占到刑事案件的60%,而电信诈骗占其中的绝大部分。以2022年为例,10.57亿网民中就有1.07亿遭受过电信诈骗,相当于每6个人就有一个人被诈骗过。大家可以想一想,玩网络的更多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那是不是年轻人呢?那为什么说老年人……
好的,时间到,感谢。
首先,我还是想说对方辩友总是偷换概念,我们反诈宣传的根本目的,希望双方可以统一一下,就是能够扩大宣传的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反诈知识,然后不再受骗,并不是所谓的非常片面的挽救生命。
其次,关于老年人是网络诈骗的主体这个问题,我还有一项数据没有汇报。根据中国警察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诈骗案件已经占到刑事案件的60%,而电信诈骗占其中的绝大部分。以2022年为例,10.57亿网民中就有1.07亿遭受过电信诈骗,相当于每6个人就有一个人被诈骗过。大家可以想一想,玩网络的更多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那是不是年轻人呢?那为什么说老年人……
好的,时间到,感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还是正方一辩和反方一辩的对辩环节,双方各1分30秒,有请正方先发言。
你方有数据,同时我也想问一下,我方也有数据,55岁以上的受害群体占到60%左右,那你们要怎么解释呢?
公安部2023年的电信诈骗数据显示,55岁以上的受害者占到60%,并且诈骗金额远超30 - 40岁群体,高达15万元,您怎么解释?
所以说您方在这个数字方面没法进行利弊比较,您方只是单纯的推论,因为电信诈骗高发,而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电信,所以单纯地认为年轻人应该是受害群体,但是数据显示老年人才是受害群体。
其次我想问您方,您方认为玩梗是一种形式,对吧?所以我想问,如果相同的内容通过不同形式传播,它的传播效果会不会不一样?
传播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那咱们就要对比是通过硬核传播,还是玩梗形式传播效果更好。首先,我认为我们玩梗传播的范围比你们硬核形式更大,您方接受吗?
所以您方认为传播广度完全可以代替效果的深度,对吗?并不是,我们这边有一个数据。四川大学新闻学院有研究指出,微信等政务宣传公众号用娱乐化语言表达,传播效能会提升30%,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推出我们网感表达传播的范围更广,而且传播效果更好。传播范围更广,我们暂且不讨论。
我们这边的现实数据是,浙江公安精准入户宣讲覆盖280万老年人,诈骗下降率是54%,但是投放玩梗广告时,下降率只有7.3%,您方要怎么解释呢?
我问一下,你们这个投放是指线上方式还是线下方式?精准入户宣讲是线下,投放是线上,通过抖音。
那我先说这一部分,我认为线下可以不做讨论,因为中国检察协会的数据显示,诈骗案件已经占据刑事案件的60%,其中电信诈骗占据绝大多数,所以我认为线下的诈骗可以不做讨论,因为它不能左右反诈宣传的发展趋向。
所以您方认为受到其他诈骗的受害者不需要负责,对吗?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是说可以更多采用线上形式。
那好,我们就来聊线上。北京大学的实验表明,光看诈骗者受害视频防骗知识留存度82%,看脱口秀娱乐化形式留存度只有39%,您怎么解释?
你说的是北京大学的实验,那对于其他人呢,他们还会有这么高的理解力和留存度吗?
时间到。接下来是。
还是正方一辩和反方一辩的对辩环节,双方各1分30秒,有请正方先发言。
你方有数据,同时我也想问一下,我方也有数据,55岁以上的受害群体占到60%左右,那你们要怎么解释呢?
公安部2023年的电信诈骗数据显示,55岁以上的受害者占到60%,并且诈骗金额远超30 - 40岁群体,高达15万元,您怎么解释?
所以说您方在这个数字方面没法进行利弊比较,您方只是单纯的推论,因为电信诈骗高发,而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电信,所以单纯地认为年轻人应该是受害群体,但是数据显示老年人才是受害群体。
其次我想问您方,您方认为玩梗是一种形式,对吧?所以我想问,如果相同的内容通过不同形式传播,它的传播效果会不会不一样?
传播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那咱们就要对比是通过硬核传播,还是玩梗形式传播效果更好。首先,我认为我们玩梗传播的范围比你们硬核形式更大,您方接受吗?
所以您方认为传播广度完全可以代替效果的深度,对吗?并不是,我们这边有一个数据。四川大学新闻学院有研究指出,微信等政务宣传公众号用娱乐化语言表达,传播效能会提升30%,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推出我们网感表达传播的范围更广,而且传播效果更好。传播范围更广,我们暂且不讨论。
我们这边的现实数据是,浙江公安精准入户宣讲覆盖280万老年人,诈骗下降率是54%,但是投放玩梗广告时,下降率只有7.3%,您方要怎么解释呢?
我问一下,你们这个投放是指线上方式还是线下方式?精准入户宣讲是线下,投放是线上,通过抖音。
那我先说这一部分,我认为线下可以不做讨论,因为中国检察协会的数据显示,诈骗案件已经占据刑事案件的60%,其中电信诈骗占据绝大多数,所以我认为线下的诈骗可以不做讨论,因为它不能左右反诈宣传的发展趋向。
所以您方认为受到其他诈骗的受害者不需要负责,对吗?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是说可以更多采用线上形式。
那好,我们就来聊线上。北京大学的实验表明,光看诈骗者受害视频防骗知识留存度82%,看脱口秀娱乐化形式留存度只有39%,您怎么解释?
你说的是北京大学的实验,那对于其他人呢,他们还会有这么高的理解力和留存度吗?
时间到。接下来是。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各2分钟,正方开始。
可以看到,对于您方刚才最后提到的,如果不是要北大的,请您方给出其他地方的具体数据进行回应。另外,我们的判标是反诈宣传到底能不能真正有程度地在民众心中进行宣传。
同学,其实北京不北京无所谓,因为您刚才也只说了,那是对脱口秀反诈的情况来讲,那是不是我们换一个好的形式,不用脱口秀,它的效果就能上来?再问,您方给出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果?不是要指出什么样的形式,而是说我们用这个形式承载这个内容,至少这个形式能让更多人接受,对吧?您方刚才也说广度不讨论的时候,广度上的优势我方是承认了。
对于您方说这个形式让更多人接受,那么我想问您方,对于多少个因为诈骗而导致家破人亡甚至自杀的案例,您方认为这种可以用玩梗方式表达?用玩梗方式可不可以用来引入这个故事,我不对那个人进行人身攻击,只是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来开始,为什么您方一说玩梗就一定要把家破人亡的人牵扯进来呢?
那您方怎么保证这个玩梗视频内容的质量呢?很简单,我方定义就告诉你了,这个反诈宣传是官方开展的一项活动,我们在官方情况下可以利用三审三校这样的制度来保证它内容的严谨性,但是形式我们要用更易于传播的形式。
我再问您,您方的判标是只要这个东西有效果就行,那么请问我作为一个宣传项目,它只对很少一部分人有效果,它的宣传是不是成功的?就像我方说的,我方判标的是更深刻更彻底的效果,不是您方说的,看了一笑而过也叫效果。
其次再说您方那个问题,说只要传播的人数多就行,并不是央视反诈纪录片全网点击量7.8亿,超同期反诈网红和娱乐视频总和的9倍,那您方要怎么说?那您方的两个利好都不存在。
那您方就要保证央视那个东西里,它没有用任何利于网感表达的东西,而是旨在进行硬核警示。当然,传统的硬核宣传就是用硬核警示的方式。您方说的这个传播度,我想问一下,如果您方用玩梗的方式,我们就举一个现实案例,如果现在有人正在经历诈骗,您认为是经过这种硬核解释,知道这些沉重后果的人更对反诈有警惕心,还是指望他在被骗的时候想起您方这种玩梗的内容呢?
同学,很简单,您那个因果倒置了,我方定义就告诉你了,首先硬核警示的方式就不一定会被看到,您方假设的是两种都看了以后的情况,但实际情况我告诉你是只有玩梗的能被大家看到,而您方那个硬核解释为什么能被更大范围的人看到,您还没讲,而深度上我方能够提高30%效能问题您还没有回答,如果再不回答深度这个利好我们也收不下。
就像我方说的反诈风暴那个纪录片点击量7.8亿,您方没有给出为什么硬核解释一定不会被看到,同时深度我方也给您了,进行采访视频的硬核解释留存度82%,但是同期看您方娱乐化的只有39%,这个差距您看要怎么讲?
很简单,因为您方是在用脱口秀代替我们所有的玩梗结构,您为什么不看看B站上那些反诈视频的整体播放量呢?
那我再给出一个数据,接触公安机关真实直播的群体,在遇见诈骗时报警率是68%,但是网红反诈视频的群体报警率只有29%,您方这个怎么说?很简单,群体基数,如果只有两个人最后能接受这个东西,那其实无所谓,我们范围更广。谢谢您方,不要一直反驳我方,您方反驳我方数据就要拿出数据来,而不是说这个数据不能用。
好,稍微打断一下,咱们要换个会议了。正方二辩还没来。
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各2分钟,正方开始。
可以看到,对于您方刚才最后提到的,如果不是要北大的,请您方给出其他地方的具体数据进行回应。另外,我们的判标是反诈宣传到底能不能真正有程度地在民众心中进行宣传。
同学,其实北京不北京无所谓,因为您刚才也只说了,那是对脱口秀反诈的情况来讲,那是不是我们换一个好的形式,不用脱口秀,它的效果就能上来?再问,您方给出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果?不是要指出什么样的形式,而是说我们用这个形式承载这个内容,至少这个形式能让更多人接受,对吧?您方刚才也说广度不讨论的时候,广度上的优势我方是承认了。
对于您方说这个形式让更多人接受,那么我想问您方,对于多少个因为诈骗而导致家破人亡甚至自杀的案例,您方认为这种可以用玩梗方式表达?用玩梗方式可不可以用来引入这个故事,我不对那个人进行人身攻击,只是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来开始,为什么您方一说玩梗就一定要把家破人亡的人牵扯进来呢?
那您方怎么保证这个玩梗视频内容的质量呢?很简单,我方定义就告诉你了,这个反诈宣传是官方开展的一项活动,我们在官方情况下可以利用三审三校这样的制度来保证它内容的严谨性,但是形式我们要用更易于传播的形式。
我再问您,您方的判标是只要这个东西有效果就行,那么请问我作为一个宣传项目,它只对很少一部分人有效果,它的宣传是不是成功的?就像我方说的,我方判标的是更深刻更彻底的效果,不是您方说的,看了一笑而过也叫效果。
其次再说您方那个问题,说只要传播的人数多就行,并不是央视反诈纪录片全网点击量7.8亿,超同期反诈网红和娱乐视频总和的9倍,那您方要怎么说?那您方的两个利好都不存在。
那您方就要保证央视那个东西里,它没有用任何利于网感表达的东西,而是旨在进行硬核警示。当然,传统的硬核宣传就是用硬核警示的方式。您方说的这个传播度,我想问一下,如果您方用玩梗的方式,我们就举一个现实案例,如果现在有人正在经历诈骗,您认为是经过这种硬核解释,知道这些沉重后果的人更对反诈有警惕心,还是指望他在被骗的时候想起您方这种玩梗的内容呢?
同学,很简单,您那个因果倒置了,我方定义就告诉你了,首先硬核警示的方式就不一定会被看到,您方假设的是两种都看了以后的情况,但实际情况我告诉你是只有玩梗的能被大家看到,而您方那个硬核解释为什么能被更大范围的人看到,您还没讲,而深度上我方能够提高30%效能问题您还没有回答,如果再不回答深度这个利好我们也收不下。
就像我方说的反诈风暴那个纪录片点击量7.8亿,您方没有给出为什么硬核解释一定不会被看到,同时深度我方也给您了,进行采访视频的硬核解释留存度82%,但是同期看您方娱乐化的只有39%,这个差距您看要怎么讲?
很简单,因为您方是在用脱口秀代替我们所有的玩梗结构,您为什么不看看B站上那些反诈视频的整体播放量呢?
那我再给出一个数据,接触公安机关真实直播的群体,在遇见诈骗时报警率是68%,但是网红反诈视频的群体报警率只有29%,您方这个怎么说?很简单,群体基数,如果只有两个人最后能接受这个东西,那其实无所谓,我们范围更广。谢谢您方,不要一直反驳我方,您方反驳我方数据就要拿出数据来,而不是说这个数据不能用。
好,稍微打断一下,咱们要换个会议了。正方二辩还没来。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哪怕见到自律的辩手拿自己的名片改成某,翻个遍,加上自己的名字,所以圈应该大家都有了。我看了人家写。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先开始。
你要统计有多少人买到了火车票,不能上火车,很简单,对方混淆了这两种形式下受众接受反差宣传的难度。所以其实辩论开始我们就指出了,这是一个比较性辩题,不是网感表达有多完美,而是相比于硬核警示感更符合时代需要。
我们之所以提倡反差宣传要用完全结构同向表达,三个宣传力好,其实正好对应着对方三个不足。
其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硬核警示因为缺乏流量,看不到是最根本的问题。因为信息洪流很容易让其被人们忽视和遗忘,而网感表达至少借助梗文化推送,能留存一段时间,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至少在范围上,它增加了人们对反诈知识的了解。
其二,硬核警示看不懂、效率低。硬核警示本来就是有一定难度和门槛的事物,你们说有人不懂梗儿,难道就默认所有人都很容易懂什么叫硬核吗?我方一直强调,反诈宣传的目的不是清除诈骗案件,而是在当今社会诈骗频发的情况下,至少在受众角度单方面先提升他们的反诈意识。还是以婚恋诈骗为例,当务之急不是让群众学会多少网恋诈骗的案例和知识,而是要至少把“转账必须谨慎”这个概念植入他们的潜意识,先保证其经济不受侵害。那么在这一点上,网感表达明显比硬核警示更让人容易接受,更容易深入人心。
最后,长期以来传统的说教式宣传已经饱和了,它过于枯燥刻板,已经让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反感。对方今天对宣传的观点有点过于一厢情愿了,总是以宣传者的单方面视角来看待宣传,觉得只要能阐述出这个内容,那这个内容就能百分百被受众接受。至于为什么现在受众对反诈宣传的接受效果折损了,我方在前面已经详细论证了。
实际上近些年来所有的传播学研究都在告诉我们,宣传的效果取决于传播范围和受众的理解程度,再好的宣传形式,受众看不到、看不懂、不愿看,难道能作为我们反诈宣传的主要形式吗?
当然,我们今天理解正方同学的顾虑,他们担心娱乐性影响内容的严肃性,但是在当下快节奏的宣传环境中,我们还有的选吗?不提到网感表达,要用“拥抱”这个词,拥抱就需要你放下一些你有的东西,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比如说你要放下宣传者的傲慢、对受众的忽视、落后于时代的思想。正方同学既要保留学术性,又要宣传效果,这样的好事是没有的,我们只能在承担部分内容折损的情况下,换取更多数人更便捷地对反诈的了解。网感表达,不是对流量屈服,恰恰是反诈宣传与时俱进的新方向。
反诈宣传这条路,我们可以走得很慢,但是我们一定要向前走。
感谢。
哪怕见到自律的辩手拿自己的名片改成某,翻个遍,加上自己的名字,所以圈应该大家都有了。我看了人家写。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先开始。
你要统计有多少人买到了火车票,不能上火车,很简单,对方混淆了这两种形式下受众接受反差宣传的难度。所以其实辩论开始我们就指出了,这是一个比较性辩题,不是网感表达有多完美,而是相比于硬核警示感更符合时代需要。
我们之所以提倡反差宣传要用完全结构同向表达,三个宣传力好,其实正好对应着对方三个不足。
其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硬核警示因为缺乏流量,看不到是最根本的问题。因为信息洪流很容易让其被人们忽视和遗忘,而网感表达至少借助梗文化推送,能留存一段时间,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至少在范围上,它增加了人们对反诈知识的了解。
其二,硬核警示看不懂、效率低。硬核警示本来就是有一定难度和门槛的事物,你们说有人不懂梗儿,难道就默认所有人都很容易懂什么叫硬核吗?我方一直强调,反诈宣传的目的不是清除诈骗案件,而是在当今社会诈骗频发的情况下,至少在受众角度单方面先提升他们的反诈意识。还是以婚恋诈骗为例,当务之急不是让群众学会多少网恋诈骗的案例和知识,而是要至少把“转账必须谨慎”这个概念植入他们的潜意识,先保证其经济不受侵害。那么在这一点上,网感表达明显比硬核警示更让人容易接受,更容易深入人心。
最后,长期以来传统的说教式宣传已经饱和了,它过于枯燥刻板,已经让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反感。对方今天对宣传的观点有点过于一厢情愿了,总是以宣传者的单方面视角来看待宣传,觉得只要能阐述出这个内容,那这个内容就能百分百被受众接受。至于为什么现在受众对反诈宣传的接受效果折损了,我方在前面已经详细论证了。
实际上近些年来所有的传播学研究都在告诉我们,宣传的效果取决于传播范围和受众的理解程度,再好的宣传形式,受众看不到、看不懂、不愿看,难道能作为我们反诈宣传的主要形式吗?
当然,我们今天理解正方同学的顾虑,他们担心娱乐性影响内容的严肃性,但是在当下快节奏的宣传环境中,我们还有的选吗?不提到网感表达,要用“拥抱”这个词,拥抱就需要你放下一些你有的东西,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比如说你要放下宣传者的傲慢、对受众的忽视、落后于时代的思想。正方同学既要保留学术性,又要宣传效果,这样的好事是没有的,我们只能在承担部分内容折损的情况下,换取更多数人更便捷地对反诈的了解。网感表达,不是对流量屈服,恰恰是反诈宣传与时俱进的新方向。
反诈宣传这条路,我们可以走得很慢,但是我们一定要向前走。
感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你们好。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想说诈骗从来都不是财产的数字游戏,而是对人性弱点的狙击。今天我们进行反诈宣传,其目的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想”记住,而是记住且不敢信。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娱乐化的短暂共鸣,而是严肃警示带来的长久震撼。
在今天的辩论中,首先对于“任何”的定义我方并不认可。您方给出的定义难以理解,题解中明确表明“任何”更倾向于将更沉痛的案例进行宣传。
同样,在今天的辩论中,您方始终在强调玩梗式宣传更能扩大其传播普及度,而我方始终强调的是,反诈宣传的目的是真正让群众注意到诈骗的危害,时时刻刻保持警醒。没有诈骗犯会在犯罪时说“我在诈骗”,您方所谓的玩梗式宣传,到底如何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被骗时无意识地想起所谓的流行词、流行歌词或流行梗呢?
正如罗翔老师所言,法律宣传不能成为段子手的竞技场,正义需要保持其庄重面容。我可以讲一个反驳对方娱乐化消解观点的故事。杭州王阿姨接到孙子车祸急需钱的电话时,她想起的不是短视频里押韵的顺口溜,而是社区民警小陈给她看过的真实案例,那些因诈骗诱发心脏病去世的老人档案。正是因为这种沉重的记忆,才能在关键时刻摁住她转账的手。
这是一个每秒产生3个新诈骗剧本的时代,我们承认创新形式的价值,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AI技术开始伪造亲人的声音和面容,当心理诈骗裹上元宇宙的奇幻外衣,唯有保持宣传的穿透力,维持警示信息的敏感度,才能让每一个群体,尤其是数字时代的弱势者,在关键时刻听到警钟的长鸣。
反诈宣传的本质从来都不是流量争夺战,而是一场守护人性尊严的持久防御战。我们认为真正的破圈从来都不是要迎合流量、迎合各种梗,而是要靠直击人心的力量。
我们从来都不是在拒绝创新,拒绝用玩梗结构去进行反诈宣传,我们只是拒绝让反诈宣传沦为一场为博得关注而追逐流量的狂欢。我们也从来都不是在否定幽默的价值,我们只是在坚持,当生命和财产命悬一线,警钟必须要比笑声更响亮。
以上,谢谢。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你们好。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想说诈骗从来都不是财产的数字游戏,而是对人性弱点的狙击。今天我们进行反诈宣传,其目的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想”记住,而是记住且不敢信。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娱乐化的短暂共鸣,而是严肃警示带来的长久震撼。
在今天的辩论中,首先对于“任何”的定义我方并不认可。您方给出的定义难以理解,题解中明确表明“任何”更倾向于将更沉痛的案例进行宣传。
同样,在今天的辩论中,您方始终在强调玩梗式宣传更能扩大其传播普及度,而我方始终强调的是,反诈宣传的目的是真正让群众注意到诈骗的危害,时时刻刻保持警醒。没有诈骗犯会在犯罪时说“我在诈骗”,您方所谓的玩梗式宣传,到底如何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被骗时无意识地想起所谓的流行词、流行歌词或流行梗呢?
正如罗翔老师所言,法律宣传不能成为段子手的竞技场,正义需要保持其庄重面容。我可以讲一个反驳对方娱乐化消解观点的故事。杭州王阿姨接到孙子车祸急需钱的电话时,她想起的不是短视频里押韵的顺口溜,而是社区民警小陈给她看过的真实案例,那些因诈骗诱发心脏病去世的老人档案。正是因为这种沉重的记忆,才能在关键时刻摁住她转账的手。
这是一个每秒产生3个新诈骗剧本的时代,我们承认创新形式的价值,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AI技术开始伪造亲人的声音和面容,当心理诈骗裹上元宇宙的奇幻外衣,唯有保持宣传的穿透力,维持警示信息的敏感度,才能让每一个群体,尤其是数字时代的弱势者,在关键时刻听到警钟的长鸣。
反诈宣传的本质从来都不是流量争夺战,而是一场守护人性尊严的持久防御战。我们认为真正的破圈从来都不是要迎合流量、迎合各种梗,而是要靠直击人心的力量。
我们从来都不是在拒绝创新,拒绝用玩梗结构去进行反诈宣传,我们只是拒绝让反诈宣传沦为一场为博得关注而追逐流量的狂欢。我们也从来都不是在否定幽默的价值,我们只是在坚持,当生命和财产命悬一线,警钟必须要比笑声更响亮。
以上,谢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