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恋爱关系中,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在恋爱关系中,不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一题,辩之竹内共收录26场比赛。我们为您提供这26场比赛的论点、判断标准提取,以及总计数百条论据的提取,还有Deepseek的辩题分析。这可以帮您更好备赛。
欢迎您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查看。
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做开篇陈词,时间为3分钟。
好,谢谢主席,大家好。全职伴侣意为专门承担伴侣这一社会角色,是将该角色规划为一种职业,指在亲密关系中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家庭中,承担家庭事务、情感陪伴的职责,是支持另一方职业发展或维系家庭稳定的角色。
今天判断其是否为陷阱,背后映射的是在选择成为全职伴侣的过程中,是否面临着诸多可见、可知、可改的风险。对于这一社会现象,正方认为当下全职伴侣的境况面临着诸多风险,应持审慎的态度。具体论证如下:
首先,当下全职伴侣面临着诸多现实风险。当下全职伴侣本身并不存在诸如劳动规范化、标准化、严格化的法律来保护其权益。九成的全职妈妈有过多困扰和焦虑情绪,她们的工作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被误解为无所事事,这导致全职伴侣会产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焦虑和打击。如今61.1%的受访全职妈妈认为这会使生活缺乏安全感。《全职母亲相对孤独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中指出,随着全职时间的增加,相对孤独感水平也随之上升,相对孤独感越高,全职者的主观幸福感越低。
2017年全职妈妈与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显示,有些基层职场人被迫成为全职伴侣,她们离开职场,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丈夫、孩子身上,切断了很大一部分社交联系。并且离开社会劳动,必然会使她们的劳动技能受到影响,求职之路困难重重,生活压力却与日俱增。
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曾对6万名美国女性展开一项调研,结果发现,留在家中照顾子女的全职妈妈比职场妈妈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和愤怒等。研究人员进一步指出,与职业发展脱节是原因之一,而负面情绪通常与全职抚养孩子相关。
来自西安的一位妈妈公开发声,自从成为全职妈妈之后,男方的“我养你”变成了“我借你500块钱的生活费要打借条”。广东全职妈妈李女士说,她整整三年的付出,最终在一纸离婚协议面前只值1万元。还因为全职太太没有稳定收入,这一点在法庭上被丈夫当作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攻击点。
其次,全职伴侣这一标签的强化成为了宝妈们的枷锁,使她们失去了做自己的自由。秉持“不能苦孩子”观念的妈妈们选择苦自己,不买衣服,不打扮,不健身,不旅游,每天围绕着菜市场、学校和家打转。时间久了,不仅老公提不起兴致,自己照镜子时都会有短暂的茫然,会问“这还是我吗”?
丈夫和婆家认为理所当然,既然不用工作,那么孩子的一切自然由妈妈负责。孩子喝了多少、吃饭了没、睡好了没有,能否成为小天才,都是妈妈的责任,并且每个人都可以对妈妈的教育方式指指点点。无形之中,全职妈妈就成了家里最没有话语权的人。想去看一场演唱会不行,因为是全职妈妈,孩子谁来照顾?想去学习、提升自己也不行,因为是全职妈妈。所以这时候不管妈妈做什么都是错的,就因为她是全职妈妈。
以上,谢谢。
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做开篇陈词,时间为3分钟。
好,谢谢主席,大家好。全职伴侣意为专门承担伴侣这一社会角色,是将该角色规划为一种职业,指在亲密关系中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家庭中,承担家庭事务、情感陪伴的职责,是支持另一方职业发展或维系家庭稳定的角色。
今天判断其是否为陷阱,背后映射的是在选择成为全职伴侣的过程中,是否面临着诸多可见、可知、可改的风险。对于这一社会现象,正方认为当下全职伴侣的境况面临着诸多风险,应持审慎的态度。具体论证如下:
首先,当下全职伴侣面临着诸多现实风险。当下全职伴侣本身并不存在诸如劳动规范化、标准化、严格化的法律来保护其权益。九成的全职妈妈有过多困扰和焦虑情绪,她们的工作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被误解为无所事事,这导致全职伴侣会产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焦虑和打击。如今61.1%的受访全职妈妈认为这会使生活缺乏安全感。《全职母亲相对孤独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中指出,随着全职时间的增加,相对孤独感水平也随之上升,相对孤独感越高,全职者的主观幸福感越低。
2017年全职妈妈与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显示,有些基层职场人被迫成为全职伴侣,她们离开职场,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丈夫、孩子身上,切断了很大一部分社交联系。并且离开社会劳动,必然会使她们的劳动技能受到影响,求职之路困难重重,生活压力却与日俱增。
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曾对6万名美国女性展开一项调研,结果发现,留在家中照顾子女的全职妈妈比职场妈妈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和愤怒等。研究人员进一步指出,与职业发展脱节是原因之一,而负面情绪通常与全职抚养孩子相关。
来自西安的一位妈妈公开发声,自从成为全职妈妈之后,男方的“我养你”变成了“我借你500块钱的生活费要打借条”。广东全职妈妈李女士说,她整整三年的付出,最终在一纸离婚协议面前只值1万元。还因为全职太太没有稳定收入,这一点在法庭上被丈夫当作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攻击点。
其次,全职伴侣这一标签的强化成为了宝妈们的枷锁,使她们失去了做自己的自由。秉持“不能苦孩子”观念的妈妈们选择苦自己,不买衣服,不打扮,不健身,不旅游,每天围绕着菜市场、学校和家打转。时间久了,不仅老公提不起兴致,自己照镜子时都会有短暂的茫然,会问“这还是我吗”?
丈夫和婆家认为理所当然,既然不用工作,那么孩子的一切自然由妈妈负责。孩子喝了多少、吃饭了没、睡好了没有,能否成为小天才,都是妈妈的责任,并且每个人都可以对妈妈的教育方式指指点点。无形之中,全职妈妈就成了家里最没有话语权的人。想去看一场演唱会不行,因为是全职妈妈,孩子谁来照顾?想去学习、提升自己也不行,因为是全职妈妈。所以这时候不管妈妈做什么都是错的,就因为她是全职妈妈。
以上,谢谢。
感谢正方一辩,接下来有请反方四辩质询正方一辩。
你好,我先试一下音,请问听得到吗?确认能听到后,我想问,你方态度部分是觉得否定权该让出来,但又不鼓励大家那么做,对吧?
你说否定什么东西,否定权是代理,否定权是那理我们的,我们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说至少当下有很大一部分基层女性,这不是鼓励大家去踩这个陷阱吗?那么对于已经成为全职太太的人,你方鼓励她们怎么做?这不是我方论证义务,我方论证的是当下这是一个陷阱。
所以,今天没有人会鼓励大家踩一个陷阱。双方区别在于,正方让大家都别当全职伴侣,而反方是给予已经成为全职伴侣的人更多尊重,让大家尽可能过得更好,然后向大家解释正方态度上会带来的问题。
首先,我确认一下你方观点,你方说有风险就是陷阱,那创业有风险,创业是陷阱吗?我方的态度是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陷阱点,希望他们往外探。创业本身,你可以继续了解情况。所以,如果只有单纯的风险、单纯的伤害,论证不到是陷阱。如果一件事情大家知道有风险、有伤害,仍然主动选择去做,那就不是陷阱。
今天我问你,你方有举证表明大家在当全职伴侣之前不知道可能产生的这些问题和风险吗?不好意思,哪怕我知道赌博有伤害,它也是一个陷阱。你方有任何数据能举证大家现在是被迫去当全职伴侣,是不自愿的吗?
我方说成为全职伴侣有两个原因。大家选择去做全职伴侣,有八成的全职伴侣是为了家庭长远发展,有近五成的全职伴侣享受家庭时间。大家现在选择成为全职伴侣,都是出于自己自愿的主动选择考量,所以构不成陷阱的论证。
我再问你,有数据显示全职伴侣幸福感跟职业父母相近,甚至部分全职伴侣的幸福感一度更高。为什么在你方态度下,一定有伤害、一定有风险?我方有相对数据,我方依据显示社交媒体的幸福趋势会使角色方面的失误率降低60%,这种假设的结果就是让全职妈妈陷入幻想,而且我方也有相关的一些关于他们……
感谢正方一辩,接下来有请反方四辩质询正方一辩。
你好,我先试一下音,请问听得到吗?确认能听到后,我想问,你方态度部分是觉得否定权该让出来,但又不鼓励大家那么做,对吧?
你说否定什么东西,否定权是代理,否定权是那理我们的,我们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说至少当下有很大一部分基层女性,这不是鼓励大家去踩这个陷阱吗?那么对于已经成为全职太太的人,你方鼓励她们怎么做?这不是我方论证义务,我方论证的是当下这是一个陷阱。
所以,今天没有人会鼓励大家踩一个陷阱。双方区别在于,正方让大家都别当全职伴侣,而反方是给予已经成为全职伴侣的人更多尊重,让大家尽可能过得更好,然后向大家解释正方态度上会带来的问题。
首先,我确认一下你方观点,你方说有风险就是陷阱,那创业有风险,创业是陷阱吗?我方的态度是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陷阱点,希望他们往外探。创业本身,你可以继续了解情况。所以,如果只有单纯的风险、单纯的伤害,论证不到是陷阱。如果一件事情大家知道有风险、有伤害,仍然主动选择去做,那就不是陷阱。
今天我问你,你方有举证表明大家在当全职伴侣之前不知道可能产生的这些问题和风险吗?不好意思,哪怕我知道赌博有伤害,它也是一个陷阱。你方有任何数据能举证大家现在是被迫去当全职伴侣,是不自愿的吗?
我方说成为全职伴侣有两个原因。大家选择去做全职伴侣,有八成的全职伴侣是为了家庭长远发展,有近五成的全职伴侣享受家庭时间。大家现在选择成为全职伴侣,都是出于自己自愿的主动选择考量,所以构不成陷阱的论证。
我再问你,有数据显示全职伴侣幸福感跟职业父母相近,甚至部分全职伴侣的幸福感一度更高。为什么在你方态度下,一定有伤害、一定有风险?我方有相对数据,我方依据显示社交媒体的幸福趋势会使角色方面的失误率降低60%,这种假设的结果就是让全职妈妈陷入幻想,而且我方也有相关的一些关于他们……
感谢。那反方大家是主动选择的,大家都是幸福的,可以继续发言。
感谢双方辩手。我方认为,全职伴侣不符合陷阱的两大条件,同时在不分高低的大环境下,全职伴侣这样的分工模式,反而给予了社会价值分歧中的一块自由地。
首先,诱导性的、带有欺骗性的有害选择,需满足诱导性和实质性损害性两大特征。全职伴侣是指在一个家庭关系中放弃了原有的外部工作,专注于照顾家庭的人,家庭中的分工由伴侣共同抉择。
在当代,我们越过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共同经历了一个无论男女都应该在社会上工作才正常的时代,如今走到了一个无关男女选择家庭生活的时代。
全职伴侣是自愿选择,而非被动落入的陷阱。全职伴侣多为夫妻或伴侣共同抉择,基于家庭需求或职业规划调整,体现平等协商,而非单方面压迫。研究显示,大部分伴侣富于理性思考,近四成的全职伴侣认为做全职伴侣有利于家庭长远发展而做出选择,近五成享受更多的家庭时间,32.22%认为能改善亲子关系。
同时,河南商报的调查显示,67%的已婚女性整天在工作与家庭中忙碌,身心疲惫。如果仅允许她们中大多数人表示愿意回归家庭,那就是全职主妇。可见在当代,选择全职伴侣与选择职业工作一样,都是成年人的自主选择。
小红书分享全职妈妈的视频有几十万条,将全职妈妈生活中的鸡零狗碎暴露在大众视野下。而中国民法典第1088条明确家务补偿制度,删除原婚姻法中需要夫妻双方财产制的前置条件,使全职伴侣在离婚时可主张经济补偿,法律风险被公开化、可预见化,同时伤害也不是必然发生的,而仅仅是风险而已。
根据世界调查,欧洲价值观调查整合数据涵盖115个国家60多万受访者的调查和美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共同得出结论,全职伴侣的幸福感与职业父母相近,全职母亲甚至报告更高的工作满意度。
其次,进行这样的评价才有利于扭转当代全职伴侣所处的困境。我们看到在德国、意大利,可以通过税收减免、再分配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积极保障,也可以通过社区互动、心灵支持为他们提供身心健康保障,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未来更广阔的发展路径提供保障。
德国政府通过父母金制度为育儿家庭提供经济支持,父母双方可共同申请最长14个月的育儿假,休假期间可获得税后67%的补贴,最高1800欧元每月。这一政策显著降低了育儿对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而另一方面,全职伴侣为社会创造价值。在上海,育儿嫂一个月11000元是入门价,当全职伴侣承担了育儿师的角色,为不同月份的宝宝调配不同的喂养方法,承担了家庭幼师、教师的工作时,保障了家庭正常运作和孩子健康成长,但其价值往往被忽视,这恰恰是陷阱式叙事方式的最大荒谬之处。
以上,感谢。
感谢。那反方大家是主动选择的,大家都是幸福的,可以继续发言。
感谢双方辩手。我方认为,全职伴侣不符合陷阱的两大条件,同时在不分高低的大环境下,全职伴侣这样的分工模式,反而给予了社会价值分歧中的一块自由地。
首先,诱导性的、带有欺骗性的有害选择,需满足诱导性和实质性损害性两大特征。全职伴侣是指在一个家庭关系中放弃了原有的外部工作,专注于照顾家庭的人,家庭中的分工由伴侣共同抉择。
在当代,我们越过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共同经历了一个无论男女都应该在社会上工作才正常的时代,如今走到了一个无关男女选择家庭生活的时代。
全职伴侣是自愿选择,而非被动落入的陷阱。全职伴侣多为夫妻或伴侣共同抉择,基于家庭需求或职业规划调整,体现平等协商,而非单方面压迫。研究显示,大部分伴侣富于理性思考,近四成的全职伴侣认为做全职伴侣有利于家庭长远发展而做出选择,近五成享受更多的家庭时间,32.22%认为能改善亲子关系。
同时,河南商报的调查显示,67%的已婚女性整天在工作与家庭中忙碌,身心疲惫。如果仅允许她们中大多数人表示愿意回归家庭,那就是全职主妇。可见在当代,选择全职伴侣与选择职业工作一样,都是成年人的自主选择。
小红书分享全职妈妈的视频有几十万条,将全职妈妈生活中的鸡零狗碎暴露在大众视野下。而中国民法典第1088条明确家务补偿制度,删除原婚姻法中需要夫妻双方财产制的前置条件,使全职伴侣在离婚时可主张经济补偿,法律风险被公开化、可预见化,同时伤害也不是必然发生的,而仅仅是风险而已。
根据世界调查,欧洲价值观调查整合数据涵盖115个国家60多万受访者的调查和美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共同得出结论,全职伴侣的幸福感与职业父母相近,全职母亲甚至报告更高的工作满意度。
其次,进行这样的评价才有利于扭转当代全职伴侣所处的困境。我们看到在德国、意大利,可以通过税收减免、再分配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积极保障,也可以通过社区互动、心灵支持为他们提供身心健康保障,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未来更广阔的发展路径提供保障。
德国政府通过父母金制度为育儿家庭提供经济支持,父母双方可共同申请最长14个月的育儿假,休假期间可获得税后67%的补贴,最高1800欧元每月。这一政策显著降低了育儿对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而另一方面,全职伴侣为社会创造价值。在上海,育儿嫂一个月11000元是入门价,当全职伴侣承担了育儿师的角色,为不同月份的宝宝调配不同的喂养方法,承担了家庭幼师、教师的工作时,保障了家庭正常运作和孩子健康成长,但其价值往往被忽视,这恰恰是陷阱式叙事方式的最大荒谬之处。
以上,感谢。
感谢反方一辩,接下来有请正方四辩质询反方一辩,时间为单边计时1分30秒,有请。
谢谢,我声音能听到。好,蟑螂药对蟑螂的陷阱体现在哪里?不好意思,我不太明白。所以你也认为蟑螂药对人类不是陷阱,而它之所以对蟑螂是陷阱,是因为其中有引诱蟑螂去吃的部分,而且吃了之后蟑螂会中毒。所以反方是否要确认一件事情,陷阱需要分人群讨论。
我请教你人群的部分,根据中国婚姻家庭报告的解释,大部分全职妈妈家庭条件属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民政咨询报告也显示,4000元以下收入的妈妈占比达到57%,所以工薪阶层以下的普通家庭是我们讨论的重点问题,我认为这是双方都要讨论的。只要是面对所有伴侣,无论是……
我打断一下讨论。所以这部分是在我们讨论人群中占大部分的,你那部分人群我也可以聊,但是这是大部分的人群。所以我再往下请教你,你也觉得诱导是陷阱的成立条件之一。反方给你举证,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社媒的幸福指数会使决策误判率提升60%,这种生活方式让基层全职妈妈陷入了幻想,有没有诱导?
同学,我不太明白,她们家庭大多是共同协商,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说现在社媒和那种小公举博主,营造了一种非常精致、非常幸福的生活,这和基层全职妈妈的现实生活是相悖的,这是诱导。
第二件事情,你要比现状吗?不对,今天小红书有很多现状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所以说你说她们现在保障好,哪里有相应的保障?真实的司法判例显示,一个全职妈妈全职三年,她的保障在哪里?同学,今天对她们目前状况……所以至少在实践上,她们的保障措施没有落地。
感谢反方一辩,接下来有请正方四辩质询反方一辩,时间为单边计时1分30秒,有请。
谢谢,我声音能听到。好,蟑螂药对蟑螂的陷阱体现在哪里?不好意思,我不太明白。所以你也认为蟑螂药对人类不是陷阱,而它之所以对蟑螂是陷阱,是因为其中有引诱蟑螂去吃的部分,而且吃了之后蟑螂会中毒。所以反方是否要确认一件事情,陷阱需要分人群讨论。
我请教你人群的部分,根据中国婚姻家庭报告的解释,大部分全职妈妈家庭条件属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民政咨询报告也显示,4000元以下收入的妈妈占比达到57%,所以工薪阶层以下的普通家庭是我们讨论的重点问题,我认为这是双方都要讨论的。只要是面对所有伴侣,无论是……
我打断一下讨论。所以这部分是在我们讨论人群中占大部分的,你那部分人群我也可以聊,但是这是大部分的人群。所以我再往下请教你,你也觉得诱导是陷阱的成立条件之一。反方给你举证,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社媒的幸福指数会使决策误判率提升60%,这种生活方式让基层全职妈妈陷入了幻想,有没有诱导?
同学,我不太明白,她们家庭大多是共同协商,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说现在社媒和那种小公举博主,营造了一种非常精致、非常幸福的生活,这和基层全职妈妈的现实生活是相悖的,这是诱导。
第二件事情,你要比现状吗?不对,今天小红书有很多现状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所以说你说她们现在保障好,哪里有相应的保障?真实的司法判例显示,一个全职妈妈全职三年,她的保障在哪里?同学,今天对她们目前状况……所以至少在实践上,她们的保障措施没有落地。
首先跟对方讲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由我们来处理。必要性方面,诱导性是必须的,而隐蔽性不是必须的。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蟑螂药,对蟑螂而言是陷阱,是因为蟑螂药里含有蟑螂会吃的部分,这对蟑螂来说可能并非隐蔽的,反而会放置在蟑螂家门口;在老鼠洞旁放奶酪,这也不是隐蔽的,而是需要去引诱对象。所以,这恰恰证明了陷阱可能不具备隐蔽性,但一定需要有诱导性。
第二件事情是当下整个社会氛围,对于全职伴侣来说,社交平台充满诱导性,它用岁月静好的假象完成诱捕。当博主们晒出咖啡拉花、亲子烘焙和午后瑜伽时,在美国的社交媒体上,Z 时代的全职妈妈视频成为潮流,镜头从外围裁剪掉的是涨价的奶粉账单、丈夫晚归、家庭暴力以及独自奔波于儿童医院的场景。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显示,社交媒体营造的幸福感会使决策误判率达到 60%,这种呈现方式的生活让基层妈妈陷入幻想。而我们看到的这部分看似全职的博主,其实拍视频带来的优势、稳定的社会保障是普通人无法拥有的权益保障。
在全职妈妈的权益保障方面,婚姻相当于一份劳务合同,劳务合同有工资保障、有相应框架保障,当劳动者权益遭受侵害时,会有法律进行保障,而对于全职妈妈,却没有完善规定的法律进行保障。
2024 年某基层法院的数据显示,全职太太的离婚案中,72%无法证明对方的补偿资产,89%的家务补偿低于 3 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在财产分割方面可能面临的困境。
在抚养权方面,2024 年的离婚案统计显示,全职妈妈争取双孩子抚养权的成功率小于 15%,有稳定工作的妈妈拿到抚养权的概率达到 89%。
将我们预知的伤害与现实的伤害进行对比,便会知道,在当下根本不可能预知未来真正会面临的残酷伤害。
首先跟对方讲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由我们来处理。必要性方面,诱导性是必须的,而隐蔽性不是必须的。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蟑螂药,对蟑螂而言是陷阱,是因为蟑螂药里含有蟑螂会吃的部分,这对蟑螂来说可能并非隐蔽的,反而会放置在蟑螂家门口;在老鼠洞旁放奶酪,这也不是隐蔽的,而是需要去引诱对象。所以,这恰恰证明了陷阱可能不具备隐蔽性,但一定需要有诱导性。
第二件事情是当下整个社会氛围,对于全职伴侣来说,社交平台充满诱导性,它用岁月静好的假象完成诱捕。当博主们晒出咖啡拉花、亲子烘焙和午后瑜伽时,在美国的社交媒体上,Z 时代的全职妈妈视频成为潮流,镜头从外围裁剪掉的是涨价的奶粉账单、丈夫晚归、家庭暴力以及独自奔波于儿童医院的场景。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显示,社交媒体营造的幸福感会使决策误判率达到 60%,这种呈现方式的生活让基层妈妈陷入幻想。而我们看到的这部分看似全职的博主,其实拍视频带来的优势、稳定的社会保障是普通人无法拥有的权益保障。
在全职妈妈的权益保障方面,婚姻相当于一份劳务合同,劳务合同有工资保障、有相应框架保障,当劳动者权益遭受侵害时,会有法律进行保障,而对于全职妈妈,却没有完善规定的法律进行保障。
2024 年某基层法院的数据显示,全职太太的离婚案中,72%无法证明对方的补偿资产,89%的家务补偿低于 3 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在财产分割方面可能面临的困境。
在抚养权方面,2024 年的离婚案统计显示,全职妈妈争取双孩子抚养权的成功率小于 15%,有稳定工作的妈妈拿到抚养权的概率达到 89%。
将我们预知的伤害与现实的伤害进行对比,便会知道,在当下根本不可能预知未来真正会面临的残酷伤害。
感谢正方二辩,下面有请反方二辩进行申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陷阱的部分。你方在一开始的一辩稿中提到,想要论证可见的风险,且认为诱导也是必要的。我们双方达成共识,即陷阱本身要论证的是伤害。你方提出全职伴侣可能没有法律保护,但我方查阅中国民法典第1088条,该条明确规定,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删除了原婚姻法中需要夫妻分别财产制的前置条件,全职伴侣在离婚时可以主张经济补偿,补偿金额从原来的封顶5万元变为上不封顶。由此可见,法律已经给予了相应的保护。
接着,针对你方所谓“橱窗化”的趋势。你可以去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平台搜索全职妈妈相关内容,会发现与你方所讲的那些过得很舒服的全职妈妈不同,在抖音平台上也有很多分享全职妈妈有多难的视频和Vlog,它们展现了全职妈妈的崩溃。所以,我方并未看到你方所谓的幸福感叙事究竟体现在哪里。至少在目前互联网呈现的现状下,全职妈妈的困境已经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再往后讲,你方提及法律保护问题,我方已经说明现在法律已经更新完善。然后是你方所说的自我价值贬低和负面情绪问题。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和欧洲价值观调查的数据,涵盖1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万受访者的调查显示,全职伴侣的幸福感和职业父母相近,全职母亲甚至会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并且,53%和79%的55岁以下妈妈认为做家庭主妇和有偿工作同样有成就感。
你方试图论证全职伴侣存在诱导性,但我方所有的取证都表明,全职伴侣有自己的思考。你方说社交平台呈现的全职伴侣生活很美好,但并未论证他们受到了欺骗。换言之,在现状下,他们确实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因此,不能用一些个例去论证全职伴侣是精致的陷阱。
感谢正方二辩,下面有请反方二辩进行申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陷阱的部分。你方在一开始的一辩稿中提到,想要论证可见的风险,且认为诱导也是必要的。我们双方达成共识,即陷阱本身要论证的是伤害。你方提出全职伴侣可能没有法律保护,但我方查阅中国民法典第1088条,该条明确规定,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删除了原婚姻法中需要夫妻分别财产制的前置条件,全职伴侣在离婚时可以主张经济补偿,补偿金额从原来的封顶5万元变为上不封顶。由此可见,法律已经给予了相应的保护。
接着,针对你方所谓“橱窗化”的趋势。你可以去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平台搜索全职妈妈相关内容,会发现与你方所讲的那些过得很舒服的全职妈妈不同,在抖音平台上也有很多分享全职妈妈有多难的视频和Vlog,它们展现了全职妈妈的崩溃。所以,我方并未看到你方所谓的幸福感叙事究竟体现在哪里。至少在目前互联网呈现的现状下,全职妈妈的困境已经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再往后讲,你方提及法律保护问题,我方已经说明现在法律已经更新完善。然后是你方所说的自我价值贬低和负面情绪问题。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和欧洲价值观调查的数据,涵盖1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万受访者的调查显示,全职伴侣的幸福感和职业父母相近,全职母亲甚至会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并且,53%和79%的55岁以下妈妈认为做家庭主妇和有偿工作同样有成就感。
你方试图论证全职伴侣存在诱导性,但我方所有的取证都表明,全职伴侣有自己的思考。你方说社交平台呈现的全职伴侣生活很美好,但并未论证他们受到了欺骗。换言之,在现状下,他们确实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因此,不能用一些个例去论证全职伴侣是精致的陷阱。
感谢反方二辩。下面有请正方二辩与反方二辩对辩。
可以听见。那我开始说,其实两边都有幸福的诱导。你说全职伴侣光鲜亮丽,但也有人说这不好,别跳进陷阱,对吗?所以全职伴侣的样态很清晰。若全职伴侣被诱导,比如打开小红书,有人说全职很轻松,但也有女性现身说法,劝其他人不要跳入这个“坑”。
现在让态很清晰了,你方需举证为什么会被骗,然后再往下聊。你方提到近四成的全职伴侣觉得做全职伴侣有利于家庭的长远发展,近五成认为能享受更多的教育时间,三成认为能改善亲子关系,但这并不影响它可能是陷阱。
美国调查机构盖洛普对600名女性展开调查,发现留在家中照顾子女的全职妈妈比职场女性有更多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与社会脱节、职业停滞也是导致全职妈妈抑郁的原因,我方对此有相当的举证。
67%的已婚女性整天在工作与家庭间忙碌,心理憔悴,若经济允许,她们愿意回归家庭做家庭主妇。至少在风险这一块我已跟你聊清楚。
回到你方所谓的诱导部分,你方说两边都有,但需举证为什么会被骗。家庭内没有足够经济支持时,超过50%的全职妈妈认为社会给予自己的保障不够,47.1%的全职妈妈认为做全职妈妈是实现价值,而工作与全职的分工问题若有问题也可以解决,这只是一方的态度。所以请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你方的诱导性举证在哪里。
就像淘宝橱窗展示着漂亮衣服,很多人穿得好看,让人觉得自己也可能如此,这就像赌博,表面告诉你有伤害,也告诉你是陷阱,让你不要跳进去。所以在诱导性质部分,你方既没有数据,也论证不出来。而且你方也承认,社会上所有的情况都已呈现在全职伴侣面前。大部分全职伴侣研究显示,他们出于理性考量选择成为全职伴侣,既然是理性决定,为什么不能继续下去?人真的能在当下理性考量到未来20年的伤害吗?不能把当下的感情变成20年后的经济因素,这与所谓的“陷阱行业”没什么关系。
所以请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为什么我现在觉得幸福,你却告诉我不应该幸福。至少您方现在的举证也只是在告诉我,并没有向我举证您方所说的诱导性和伤害性在哪里。至少我方看见,大部分全职伴侣也有他们自己幸福的人生,为什么你方要否定他们?
感谢反方二辩。下面有请正方二辩与反方二辩对辩。
可以听见。那我开始说,其实两边都有幸福的诱导。你说全职伴侣光鲜亮丽,但也有人说这不好,别跳进陷阱,对吗?所以全职伴侣的样态很清晰。若全职伴侣被诱导,比如打开小红书,有人说全职很轻松,但也有女性现身说法,劝其他人不要跳入这个“坑”。
现在让态很清晰了,你方需举证为什么会被骗,然后再往下聊。你方提到近四成的全职伴侣觉得做全职伴侣有利于家庭的长远发展,近五成认为能享受更多的教育时间,三成认为能改善亲子关系,但这并不影响它可能是陷阱。
美国调查机构盖洛普对600名女性展开调查,发现留在家中照顾子女的全职妈妈比职场女性有更多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与社会脱节、职业停滞也是导致全职妈妈抑郁的原因,我方对此有相当的举证。
67%的已婚女性整天在工作与家庭间忙碌,心理憔悴,若经济允许,她们愿意回归家庭做家庭主妇。至少在风险这一块我已跟你聊清楚。
回到你方所谓的诱导部分,你方说两边都有,但需举证为什么会被骗。家庭内没有足够经济支持时,超过50%的全职妈妈认为社会给予自己的保障不够,47.1%的全职妈妈认为做全职妈妈是实现价值,而工作与全职的分工问题若有问题也可以解决,这只是一方的态度。所以请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你方的诱导性举证在哪里。
就像淘宝橱窗展示着漂亮衣服,很多人穿得好看,让人觉得自己也可能如此,这就像赌博,表面告诉你有伤害,也告诉你是陷阱,让你不要跳进去。所以在诱导性质部分,你方既没有数据,也论证不出来。而且你方也承认,社会上所有的情况都已呈现在全职伴侣面前。大部分全职伴侣研究显示,他们出于理性考量选择成为全职伴侣,既然是理性决定,为什么不能继续下去?人真的能在当下理性考量到未来20年的伤害吗?不能把当下的感情变成20年后的经济因素,这与所谓的“陷阱行业”没什么关系。
所以请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为什么我现在觉得幸福,你却告诉我不应该幸福。至少您方现在的举证也只是在告诉我,并没有向我举证您方所说的诱导性和伤害性在哪里。至少我方看见,大部分全职伴侣也有他们自己幸福的人生,为什么你方要否定他们?
感谢双方辩手,下面有请正方三辩质询反方辩手。质询方可指定任意辩手作答,包括反方三辩。质询方可打断被质询方的发言,但被质询方有5秒保护时间。被质询方只能作答,不得反问,中途可换人,时间为单边计时2分钟。
正方三辩:我这个声音可以听清吗? 工作人员:可以听清。
正方三辩:好。在抖音等小众音乐社交平台上,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你觉得你以后当全职妈妈会是什么样的?
反方辩手:各位同学,我以后当了全职妈妈,这是我自主的选择。我认为当了全职妈妈,可能会更多地为家庭考虑,这是我自主的选择,所以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正方三辩:为什么理性的选择就代表这件事情不是陷阱?我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我理性地选择去澳门赌博,因为我觉得我能赢,这件事情能不能论证赌博不是陷阱?
反方辩手:赌博带有引导性、风险性和伤害性,但全职妈妈的情况不同。
正方三辩:打断一下。他们的论证主证存在问题。接下来谈第二点,学生报告提到全职妈妈在家庭里面创造价值,没问题吧。全职妈妈后续的价值和生活是可以预见的,但赌徒的情况不同。我承认全职妈妈会创造价值,但是你如何确保她创造的价值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认为有价值就够了吗?有八成全职妈妈表示,因为自己挣不到钱,受到家里人的讽刺和挖苦,不但不认可她们,还因此进行嘲讽,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
反方辩手:也有数据表明,近五成的全职妈妈认为做全职妈妈有利于家庭更好地发展,近五成的人更多地享受家庭空间,32.2%的人认为对家庭有更好的发展。
正方三辩:承认全职妈妈对家庭有发展,不代表她们在家庭里过得很幸福。我再举个例子,2025年5月15日,安徽省一位女士在网络上分享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她向丈夫要100块钱,说要维持第二天的生活,丈夫回复说一天花100块钱还不够吗?还有另一位女士向丈夫要500块钱生活费时,丈夫还让她打借条,这是否说明全职妈妈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极度不对等?
反方辩手:这部分人到底占多少比例?我方也有数据,欧洲价值调查整合数据涵盖115个国家,显示全职妈妈的幸福感与职业父母相比,部分全职母亲甚至报告出更高的工作满意度。
正方三辩:那是因为大部分北欧、美国等西方国家有权力保障制度,而中国并没有。我现在要讨论权力保障制度部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情况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刚才你的学长提到赔偿问题,但是没有说明托底的部分在哪里,也就是最少要赔多少?
反方辩手:今天我们的法律也在完善,中国民法典第1088条明确了家务劳动补偿,删除了原婚姻法中需要“有过错方”的前提。
正方三辩:数据刚才你方辩手已经讲过了,我想说的是司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从来不是一回事。全职妈妈李女士全职三年,最后只获得了1万元的赔偿。虽然法律规定上不封顶,但下限却不明确。
以上,感谢。
感谢双方辩手,下面有请正方三辩质询反方辩手。质询方可指定任意辩手作答,包括反方三辩。质询方可打断被质询方的发言,但被质询方有5秒保护时间。被质询方只能作答,不得反问,中途可换人,时间为单边计时2分钟。
正方三辩:我这个声音可以听清吗? 工作人员:可以听清。
正方三辩:好。在抖音等小众音乐社交平台上,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你觉得你以后当全职妈妈会是什么样的?
反方辩手:各位同学,我以后当了全职妈妈,这是我自主的选择。我认为当了全职妈妈,可能会更多地为家庭考虑,这是我自主的选择,所以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正方三辩:为什么理性的选择就代表这件事情不是陷阱?我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我理性地选择去澳门赌博,因为我觉得我能赢,这件事情能不能论证赌博不是陷阱?
反方辩手:赌博带有引导性、风险性和伤害性,但全职妈妈的情况不同。
正方三辩:打断一下。他们的论证主证存在问题。接下来谈第二点,学生报告提到全职妈妈在家庭里面创造价值,没问题吧。全职妈妈后续的价值和生活是可以预见的,但赌徒的情况不同。我承认全职妈妈会创造价值,但是你如何确保她创造的价值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认为有价值就够了吗?有八成全职妈妈表示,因为自己挣不到钱,受到家里人的讽刺和挖苦,不但不认可她们,还因此进行嘲讽,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
反方辩手:也有数据表明,近五成的全职妈妈认为做全职妈妈有利于家庭更好地发展,近五成的人更多地享受家庭空间,32.2%的人认为对家庭有更好的发展。
正方三辩:承认全职妈妈对家庭有发展,不代表她们在家庭里过得很幸福。我再举个例子,2025年5月15日,安徽省一位女士在网络上分享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她向丈夫要100块钱,说要维持第二天的生活,丈夫回复说一天花100块钱还不够吗?还有另一位女士向丈夫要500块钱生活费时,丈夫还让她打借条,这是否说明全职妈妈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极度不对等?
反方辩手:这部分人到底占多少比例?我方也有数据,欧洲价值调查整合数据涵盖115个国家,显示全职妈妈的幸福感与职业父母相比,部分全职母亲甚至报告出更高的工作满意度。
正方三辩:那是因为大部分北欧、美国等西方国家有权力保障制度,而中国并没有。我现在要讨论权力保障制度部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情况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刚才你的学长提到赔偿问题,但是没有说明托底的部分在哪里,也就是最少要赔多少?
反方辩手:今天我们的法律也在完善,中国民法典第1088条明确了家务劳动补偿,删除了原婚姻法中需要“有过错方”的前提。
正方三辩:数据刚才你方辩手已经讲过了,我想说的是司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从来不是一回事。全职妈妈李女士全职三年,最后只获得了1万元的赔偿。虽然法律规定上不封顶,但下限却不明确。
以上,感谢。
感谢双方辩手。接下来,请反方三辩质询正方,计时规则为单边计时2分钟。
我试一下,大家可以听到吗?可以听到。好,那开始计时。
二辩,我走路上也有风险,会摔倒、会受伤,所以路对于我而言是陷阱吗?
我方今天并非论证有风险就是陷阱,而是说明这一机制存在伤害。
第二件事情,我好奇在你方核心例子里,你认为赌徒也是经过理性思考衡量的,对吗?我方认为,在接触赌博这件事之前,所有人都告诉他不能做,但他仍抱有赌徒心理,认为这是理性的,我觉得这种观点很夸张。
最后,来谈谈幸福的部分。你说大家都很不幸,但你的举证不足。我方首先举证了全职伴侣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且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和兜底。而你连完整的数据都不愿意念完。
反方举证,世界价值观调查、欧洲价值观调查联合美国价值观调查,涵盖110个国家60多万受访者的调查显示,全职伴侣的幸福感与职业父母相近,部分全职母亲甚至拥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反方还举证了第二份数据,家庭主妇中有53% - 79%认同从对家庭的付出中获得更高的成就感。
我好奇,二辩,你所说的“人体矮化”具体指什么?没关系,我继续往下说。你鼓励部分全职妇女出去找工作,认为这样更好,是吗?我方认为,至少对于基层的普通女性,应该有一份稳定的保障。大兴区妇联和中国妇女联合会2018年的数据显示,67%的已婚女性整日在工作与家庭间忙碌,心力憔悴,如果经济情况允许,她们大多愿意回归家庭成为全职主妇。一辩,难道大家都是傻子,愿意跳进陷阱吗?她们回归家庭的原因是经济已经足够,所以我们讨论的应该是基层情况,而非你方所谓经济富裕的情况。
二辩,金融业也有很大风险,上海杨浦的平安银行都倒闭了,你能说金融业也是陷阱吗?什么才不是陷阱呢?
你方今天的观点是既要女性上班,又要她们做全职,这会让她们很累。如果只是恰好想要一个孩子,这是我方愿意承接的观点。第二部分,反方愿意进一步举证。现在很多孩子普遍缺少陪伴,恰巧母亲通过理性决策,综合工资、家庭等要素,认为55%的人多陪伴孩子更重要,从而回归家庭。
感谢双方辩手。接下来,请反方三辩质询正方,计时规则为单边计时2分钟。
我试一下,大家可以听到吗?可以听到。好,那开始计时。
二辩,我走路上也有风险,会摔倒、会受伤,所以路对于我而言是陷阱吗?
我方今天并非论证有风险就是陷阱,而是说明这一机制存在伤害。
第二件事情,我好奇在你方核心例子里,你认为赌徒也是经过理性思考衡量的,对吗?我方认为,在接触赌博这件事之前,所有人都告诉他不能做,但他仍抱有赌徒心理,认为这是理性的,我觉得这种观点很夸张。
最后,来谈谈幸福的部分。你说大家都很不幸,但你的举证不足。我方首先举证了全职伴侣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且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和兜底。而你连完整的数据都不愿意念完。
反方举证,世界价值观调查、欧洲价值观调查联合美国价值观调查,涵盖110个国家60多万受访者的调查显示,全职伴侣的幸福感与职业父母相近,部分全职母亲甚至拥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反方还举证了第二份数据,家庭主妇中有53% - 79%认同从对家庭的付出中获得更高的成就感。
我好奇,二辩,你所说的“人体矮化”具体指什么?没关系,我继续往下说。你鼓励部分全职妇女出去找工作,认为这样更好,是吗?我方认为,至少对于基层的普通女性,应该有一份稳定的保障。大兴区妇联和中国妇女联合会2018年的数据显示,67%的已婚女性整日在工作与家庭间忙碌,心力憔悴,如果经济情况允许,她们大多愿意回归家庭成为全职主妇。一辩,难道大家都是傻子,愿意跳进陷阱吗?她们回归家庭的原因是经济已经足够,所以我们讨论的应该是基层情况,而非你方所谓经济富裕的情况。
二辩,金融业也有很大风险,上海杨浦的平安银行都倒闭了,你能说金融业也是陷阱吗?什么才不是陷阱呢?
你方今天的观点是既要女性上班,又要她们做全职,这会让她们很累。如果只是恰好想要一个孩子,这是我方愿意承接的观点。第二部分,反方愿意进一步举证。现在很多孩子普遍缺少陪伴,恰巧母亲通过理性决策,综合工资、家庭等要素,认为55%的人多陪伴孩子更重要,从而回归家庭。
对方学长仅引用了欧美的数据,该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权益保障制度非常好,在这样的数据下,人们似乎会感到幸福。但我方也有来自美国的数据,对美国女性的调研显示,留在家庭照顾家庭相较于在职场,会产生更多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等,这恰恰证明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并非那么好。
第二个数据表明,上班的母亲似乎想成为全职主妇,但这是因为大家没有认识到全职妈妈所面临的困境。这就如同高中时期憧憬大学,只有真正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困难。当一个人成为全职妈妈后,会失去经济自主权。很多全职妈妈反映,成为全职妈妈后,男方之前承诺的“我养你”变成了“我借你”,甚至借 500 元生活费都要打欠条。而且有数据表明,80%的全职妈妈曾受到过家人的歧视,只因为自己挣不到钱。
我方数据证明,全职时间越久,相对剥夺感越强,主观幸福感越低。因为主观幸福感与相对剥夺感呈负相关关系,所以当在“全职”这个陷阱里陷得越深,幸福感就会越低。后续我方会进行更多机制的利弊比较,感谢。
对方学长仅引用了欧美的数据,该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权益保障制度非常好,在这样的数据下,人们似乎会感到幸福。但我方也有来自美国的数据,对美国女性的调研显示,留在家庭照顾家庭相较于在职场,会产生更多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等,这恰恰证明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并非那么好。
第二个数据表明,上班的母亲似乎想成为全职主妇,但这是因为大家没有认识到全职妈妈所面临的困境。这就如同高中时期憧憬大学,只有真正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困难。当一个人成为全职妈妈后,会失去经济自主权。很多全职妈妈反映,成为全职妈妈后,男方之前承诺的“我养你”变成了“我借你”,甚至借 500 元生活费都要打欠条。而且有数据表明,80%的全职妈妈曾受到过家人的歧视,只因为自己挣不到钱。
我方数据证明,全职时间越久,相对剥夺感越强,主观幸福感越低。因为主观幸福感与相对剥夺感呈负相关关系,所以当在“全职”这个陷阱里陷得越深,幸福感就会越低。后续我方会进行更多机制的利弊比较,感谢。
正方在误导大家。到目前为止,反方认为所有人群都值得探讨,而正方至今未给出只聊基层的理由。即便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各自的痛苦,那正方所谓“陷阱”的好处又是什么呢?
第二,反方有证据表明,小红书上很多拥有20万粉丝的博主,4点半就起床,11点半才睡觉。反方还列举了小红书上许多全职妈妈的不良状态,所以小红书揭示的是真相,不存在所谓的信息茧房。就目前而言,正方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大家选择做全职伴侣是因为“爽”,反倒认为大家愿意牺牲某些价值,通过带孩子获得伴侣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然而,职场上也有坏老板,难道能说所有职业都是陷阱吗?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负面情况,就认定这是“陷阱”。
接下来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正方一直在强调所谓的司法漏洞,但正方自己连年份都没说清楚。2023年以后,司法实践中剔除了5万元上限的限制标准,后续所有改判的金额以及司法体系要求都是各地因地制宜,正方需要解释为什么会得出那样的结论。
再者,正方所说的相对意义的剥夺感,却从未举证出能从何处收获,而这恰恰是反方认为有收获的地方。2024年,上海37岁的戴女士,曾是生物学博士,月入8万。前几天她带孩子去爬山,孩子在缆车上对她说:“妈妈,你看树上的花和你一样美丽。”这句话是她教给孩子的比喻手法,她由此忽然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有40%的父母选择为自己而活,但她恰好发现父母无条件的爱能够帮助建立一个好的家庭,实现更丰富的自我。这才是反方所认为的真正能体现全职伴侣价值、使人格升华的地方。谢谢。
正方在误导大家。到目前为止,反方认为所有人群都值得探讨,而正方至今未给出只聊基层的理由。即便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各自的痛苦,那正方所谓“陷阱”的好处又是什么呢?
第二,反方有证据表明,小红书上很多拥有20万粉丝的博主,4点半就起床,11点半才睡觉。反方还列举了小红书上许多全职妈妈的不良状态,所以小红书揭示的是真相,不存在所谓的信息茧房。就目前而言,正方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大家选择做全职伴侣是因为“爽”,反倒认为大家愿意牺牲某些价值,通过带孩子获得伴侣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然而,职场上也有坏老板,难道能说所有职业都是陷阱吗?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负面情况,就认定这是“陷阱”。
接下来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正方一直在强调所谓的司法漏洞,但正方自己连年份都没说清楚。2023年以后,司法实践中剔除了5万元上限的限制标准,后续所有改判的金额以及司法体系要求都是各地因地制宜,正方需要解释为什么会得出那样的结论。
再者,正方所说的相对意义的剥夺感,却从未举证出能从何处收获,而这恰恰是反方认为有收获的地方。2024年,上海37岁的戴女士,曾是生物学博士,月入8万。前几天她带孩子去爬山,孩子在缆车上对她说:“妈妈,你看树上的花和你一样美丽。”这句话是她教给孩子的比喻手法,她由此忽然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有40%的父母选择为自己而活,但她恰好发现父母无条件的爱能够帮助建立一个好的家庭,实现更丰富的自我。这才是反方所认为的真正能体现全职伴侣价值、使人格升华的地方。谢谢。
感谢反方三辩。接下来由正方先开始发言。
实际上,我们先把权益保障问题聊清楚。您所说的法律,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2025 年 4 月 16 日,南京法院宣判了一起协议公案,全州主妇于运士在五年的婚姻中仅获得了 1 万元的财产补偿。但这两个数据并不能论证您的观点。2023 年之前以及个别地区的案例,无法论证孩子无人照顾的问题。同学,您不能用个例去论证法律体系不完整。
我先问您,有 79%的 55 岁以下的妈妈认为做家庭主妇与有偿工作同样有成就感。是不是只有不把做家庭主妇视为陷阱,全职妈妈的个人价值感才能被看到?
我还要给大家举证,即便在司法层面,司法实践也不能处处保证权益。因为相关行动缺乏下限保障。虽然做家庭主妇可能会有一些成就感,但如果过得不幸福呢?美国某研究机构的克洛普指出,哪怕在保障制度完善的美国,全职主妇相较于职场女性也会有更多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愤怒等。
两会期间,检察院长提交了一个法案,提议建立健全家庭全职服务成员职业权利保障制度。是不是只有把全职伴侣视为陷阱,才能让司法体系更完整?我们将其视为陷阱,才能呼吁更多人发现问题,让大家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如果您不否认现在全职伴侣压力很大,我们的数据显示,八成全职伴侣因经济问题受到过家人的指责。这种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纠纷该如何解决,您从未提及。
有基于 100 多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大家过得挺幸福,但首先国情不同,其次司法判例虽有,但司法实践难以落地,相关规定可能只是一纸空文。
您说价值引导能让大家更好,但现状是,提到全职伴侣,大部分是基层女性。在中国,85%的全职妈妈是女性,其中 80%受到家人“不挣钱”的嘲讽,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在“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仍盛行的当下,反方却劝她们安心做全职主妇,这合适吗?
当下中国孩子普遍缺少陪伴,超五成父母每天陪伴孩子写作业的时间不足半小时。反方看到有一群全职爸爸和全职妈妈,全职爸爸的比例是 47%,全职妈妈愿意当全职妈妈的比例是 56%,他们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避免孩子成为像哈洛实验里那只患有孤独抑郁死去的猴子。您为何说陪孩子也是陷阱?您说大家陪孩子时间不足 3 小时,难道不是因为孩子白天上课不在家,而不是爸爸妈妈没时间吗?
您并不了解全职伴侣的状态。孩子出生后 0 - 6 岁,至少需要陪伴,让他们有各种体验。就像 37 岁的戴女士,孩子会说话后对她说“妈妈,你像山的秀发一样美丽”,她在陪伴孩子中找到了价值,您凭什么说找不到价值,您的数据依据呢?
反方一直在渲染负面情况,而正方想论证的是,基层女性中的大部分全职妈妈正遭受一种机制性的痛苦。50%的全职妈妈认为社会给予自己的保障不够充分,全职时间越久,相对剥夺感越强,自我与经验越不和谐。47.1%的全职妈妈认为不利于实现自我价值,61.1%的受访全职妈妈认为会使自己的生活没有安全感。您方缺乏数据证明全职妈妈都是被逼无奈选择全职的。
实际上,近四成做全职伴侣的人认为有利于家庭的长远发展才选择去做,四五成是为了享受更多家庭时间,三分之一是为了改善亲子关系。至少在现状下,大家选择当全职伴侣,并非像您所说的被哄骗或被迫。
正方从两方面举证。第一,当您在网络上搜索“全职妈妈的生活”,弹出的永远是精致全职妈妈的形象,如推着婴儿车去下午茶、和闺蜜聚会等。幸福叙事理论也表明这种呈现会让人产生误判。
我再问,是不是只有正方让基层女性认识到自己处于陷阱之中,才能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比如抖音有 100 万粉丝的博主“贝贝妈妈”,4 点半起床,11 点半甚至 12 点才能睡觉,这难道不是一种困境吗?
相关数据表明,全职时间越久,相对剥夺感越强,幸福感越低。而且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远低于妈妈,工作日爸爸陪伴 2.9 小时,周末 7.7 小时,而妈妈工作日陪伴 4.6 小时,周末 10.9 小时。
在性别、全职等观念交织的时代,您方不认可全职伴侣,认为这是陷阱,觉得在压迫女性,才会让她们觉得不幸福。而如果社会广泛认可全职伴侣的付出,认为他们的付出值得,获得报酬是应当的,他们会过得更幸福。
不是正方在压迫女性,而是社会现状将全职与女性捆绑,85%的全职妈妈是女性,她们的报酬不被社会认可,难道就该让她们一直在这种困境中吗?在社会中,我们更应该认可她们的价值。如果我们都觉得这是陷阱,当妈妈做饭时,即便她觉得幸福,我们却说她被爸爸骗了,这不是反方应有的态度。我们应该认为妈妈做饭是伟大的事情,这样她们的价值才能被认可,家庭才能更和谐。所以当她们愿意回归家庭付出时,绝对不能把她们的选择当成陷阱。
感谢反方三辩。接下来由正方先开始发言。
实际上,我们先把权益保障问题聊清楚。您所说的法律,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2025 年 4 月 16 日,南京法院宣判了一起协议公案,全州主妇于运士在五年的婚姻中仅获得了 1 万元的财产补偿。但这两个数据并不能论证您的观点。2023 年之前以及个别地区的案例,无法论证孩子无人照顾的问题。同学,您不能用个例去论证法律体系不完整。
我先问您,有 79%的 55 岁以下的妈妈认为做家庭主妇与有偿工作同样有成就感。是不是只有不把做家庭主妇视为陷阱,全职妈妈的个人价值感才能被看到?
我还要给大家举证,即便在司法层面,司法实践也不能处处保证权益。因为相关行动缺乏下限保障。虽然做家庭主妇可能会有一些成就感,但如果过得不幸福呢?美国某研究机构的克洛普指出,哪怕在保障制度完善的美国,全职主妇相较于职场女性也会有更多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愤怒等。
两会期间,检察院长提交了一个法案,提议建立健全家庭全职服务成员职业权利保障制度。是不是只有把全职伴侣视为陷阱,才能让司法体系更完整?我们将其视为陷阱,才能呼吁更多人发现问题,让大家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如果您不否认现在全职伴侣压力很大,我们的数据显示,八成全职伴侣因经济问题受到过家人的指责。这种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纠纷该如何解决,您从未提及。
有基于 100 多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大家过得挺幸福,但首先国情不同,其次司法判例虽有,但司法实践难以落地,相关规定可能只是一纸空文。
您说价值引导能让大家更好,但现状是,提到全职伴侣,大部分是基层女性。在中国,85%的全职妈妈是女性,其中 80%受到家人“不挣钱”的嘲讽,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在“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仍盛行的当下,反方却劝她们安心做全职主妇,这合适吗?
当下中国孩子普遍缺少陪伴,超五成父母每天陪伴孩子写作业的时间不足半小时。反方看到有一群全职爸爸和全职妈妈,全职爸爸的比例是 47%,全职妈妈愿意当全职妈妈的比例是 56%,他们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避免孩子成为像哈洛实验里那只患有孤独抑郁死去的猴子。您为何说陪孩子也是陷阱?您说大家陪孩子时间不足 3 小时,难道不是因为孩子白天上课不在家,而不是爸爸妈妈没时间吗?
您并不了解全职伴侣的状态。孩子出生后 0 - 6 岁,至少需要陪伴,让他们有各种体验。就像 37 岁的戴女士,孩子会说话后对她说“妈妈,你像山的秀发一样美丽”,她在陪伴孩子中找到了价值,您凭什么说找不到价值,您的数据依据呢?
反方一直在渲染负面情况,而正方想论证的是,基层女性中的大部分全职妈妈正遭受一种机制性的痛苦。50%的全职妈妈认为社会给予自己的保障不够充分,全职时间越久,相对剥夺感越强,自我与经验越不和谐。47.1%的全职妈妈认为不利于实现自我价值,61.1%的受访全职妈妈认为会使自己的生活没有安全感。您方缺乏数据证明全职妈妈都是被逼无奈选择全职的。
实际上,近四成做全职伴侣的人认为有利于家庭的长远发展才选择去做,四五成是为了享受更多家庭时间,三分之一是为了改善亲子关系。至少在现状下,大家选择当全职伴侣,并非像您所说的被哄骗或被迫。
正方从两方面举证。第一,当您在网络上搜索“全职妈妈的生活”,弹出的永远是精致全职妈妈的形象,如推着婴儿车去下午茶、和闺蜜聚会等。幸福叙事理论也表明这种呈现会让人产生误判。
我再问,是不是只有正方让基层女性认识到自己处于陷阱之中,才能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比如抖音有 100 万粉丝的博主“贝贝妈妈”,4 点半起床,11 点半甚至 12 点才能睡觉,这难道不是一种困境吗?
相关数据表明,全职时间越久,相对剥夺感越强,幸福感越低。而且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远低于妈妈,工作日爸爸陪伴 2.9 小时,周末 7.7 小时,而妈妈工作日陪伴 4.6 小时,周末 10.9 小时。
在性别、全职等观念交织的时代,您方不认可全职伴侣,认为这是陷阱,觉得在压迫女性,才会让她们觉得不幸福。而如果社会广泛认可全职伴侣的付出,认为他们的付出值得,获得报酬是应当的,他们会过得更幸福。
不是正方在压迫女性,而是社会现状将全职与女性捆绑,85%的全职妈妈是女性,她们的报酬不被社会认可,难道就该让她们一直在这种困境中吗?在社会中,我们更应该认可她们的价值。如果我们都觉得这是陷阱,当妈妈做饭时,即便她觉得幸福,我们却说她被爸爸骗了,这不是反方应有的态度。我们应该认为妈妈做饭是伟大的事情,这样她们的价值才能被认可,家庭才能更和谐。所以当她们愿意回归家庭付出时,绝对不能把她们的选择当成陷阱。
首先,今天正方从所有机制上都没有举证这个东西为什么是陷阱。我简单举例,假如有金融公司发不出工资,导致部分人利益受损,难道就能说整个金融业都是陷阱吗?显然不能。同理,正方说有的全职妈妈抱怨做全职主妇,且全职主妇存在风险,所以就认定全职伴侣是痛苦的事,是陷阱,这显然也不成立。
我们做任何职业,上学、考试,都会遇到刁难我们的人,也可能会受到伤害。比如原本预期考上清北,结果没考上,会产生落差,但我们不能因此说高考是陷阱、上学是陷阱。所以按照正方这样的逻辑,所有东西都是陷阱,那这场讨论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我方从机制上认为正方所提“陷阱”的观点不合理。
我方要向大家举证的是,经营全职伴侣角色是有价值感的。当一个家庭的精力有限时,回归家庭陪伴孩子,让孩子茁壮成长;当伴侣下班回家说一句“有你在,辛苦了”,就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看见。有数据显示,79%的55岁以下全职妈妈认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与其他工作一样有价值、有意义。所以,正方所讨论的样态存在问题,不能认定全职伴侣是陷阱。
从法律层面来看,我们只是在不断完善相关保障,将存在的问题拿出来纠正,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回到辩题,这道辩题其实是在探讨,对于已经成为全职伴侣的女性或男性,以及社会上准备成为全职伴侣的人,我们是要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当全职伴侣,全职伴侣是谎言、是陷阱,会让处境更艰难”,还是要表达“尊重、认可他们的付出和价值,全职伴侣和日常工作一样,并非陷阱”呢?显然,反方的立场才能让社会更好地发展。
进一步来讲,女性其实有两次觉醒。第一次觉醒是认识到女性未必只能当全职伴侣;第二次觉醒是打破当下时代对女性新的规训,即不是必须成为独立女性,否则就对不起女性群体。这种规训往往会给更多女性带来束缚和污名化。比如,有人认为拿丈夫的钱、依赖男性就是不独立,就背叛了妇女群体,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大家都是为了家庭付出,为了幸福而努力奋斗。当自我价值和自我选择能够真正彰显意义时,我们就不应认为全职伴侣是陷阱,而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谢谢。
首先,今天正方从所有机制上都没有举证这个东西为什么是陷阱。我简单举例,假如有金融公司发不出工资,导致部分人利益受损,难道就能说整个金融业都是陷阱吗?显然不能。同理,正方说有的全职妈妈抱怨做全职主妇,且全职主妇存在风险,所以就认定全职伴侣是痛苦的事,是陷阱,这显然也不成立。
我们做任何职业,上学、考试,都会遇到刁难我们的人,也可能会受到伤害。比如原本预期考上清北,结果没考上,会产生落差,但我们不能因此说高考是陷阱、上学是陷阱。所以按照正方这样的逻辑,所有东西都是陷阱,那这场讨论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我方从机制上认为正方所提“陷阱”的观点不合理。
我方要向大家举证的是,经营全职伴侣角色是有价值感的。当一个家庭的精力有限时,回归家庭陪伴孩子,让孩子茁壮成长;当伴侣下班回家说一句“有你在,辛苦了”,就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看见。有数据显示,79%的55岁以下全职妈妈认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与其他工作一样有价值、有意义。所以,正方所讨论的样态存在问题,不能认定全职伴侣是陷阱。
从法律层面来看,我们只是在不断完善相关保障,将存在的问题拿出来纠正,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回到辩题,这道辩题其实是在探讨,对于已经成为全职伴侣的女性或男性,以及社会上准备成为全职伴侣的人,我们是要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当全职伴侣,全职伴侣是谎言、是陷阱,会让处境更艰难”,还是要表达“尊重、认可他们的付出和价值,全职伴侣和日常工作一样,并非陷阱”呢?显然,反方的立场才能让社会更好地发展。
进一步来讲,女性其实有两次觉醒。第一次觉醒是认识到女性未必只能当全职伴侣;第二次觉醒是打破当下时代对女性新的规训,即不是必须成为独立女性,否则就对不起女性群体。这种规训往往会给更多女性带来束缚和污名化。比如,有人认为拿丈夫的钱、依赖男性就是不独立,就背叛了妇女群体,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大家都是为了家庭付出,为了幸福而努力奋斗。当自我价值和自我选择能够真正彰显意义时,我们就不应认为全职伴侣是陷阱,而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谢谢。
感谢反方四辩。最后我将进行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30秒。
我发现刚刚反方四辩举了两层觉醒,但问题是第一层叙事从未被打破。正方给出的数据表明,在当前中国的案例中,80%的全职概率仍是女性承担,在基层,这个比例显然更高,在三四线城市,婚后全职妈妈占比达到57%。这体现了全职伴侣与女性性别相捆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叙事仍是现代社会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并非如大家所认为的,人人都是独立女性、精英女白领,这种情况只存在于电视剧中,现实里寥寥无几。
反方说全职妈妈、全职爸爸的努力都被看见了,但从未对此进行举证。诚然,当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站起来时,确实会获得愉悦感,但这一瞬间的愉悦感不能磨灭整个机制对该群体性别造成的深重伤害。正方给出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全职妈妈认为全职时间越久,孤独感越强,自我幸福感越低。就像一直为家人做饭20年的母亲,我们不能仅凭主观经验就认为她心甘情愿。当厨房的油烟模糊了女性的理想,当菜市场的零钱取代了公司的余额,这才是残酷的真相。
根据公益机构追踪的3000个案例,76%的全职女性无法自主决定家庭月支出超过10%的消费,52%的全职女性在遭遇家暴时因经济问题而选择隐忍。这不是个人能力的缺失,而是制度设计的必然。当劳动无法计入GDP,贡献只能用“伟大”“意义感”等虚词来填充时,权益已经被提前剥夺,这就是正方提倡女性要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原因。
反方认为这是自由选择,即便有风险和伤害也无所谓,却忽视了选择代价的差异。男性离开职场三年后的再就业概率为68%,女性则是29%。招聘指南数据显示,35岁以上基层女性求职者中,83%的岗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所以这并非选择,而是根本没有选择的资格。一旦踏入全职伴侣这条“河”,就难以脱身,它如同沼泽,越挣扎陷得越深。当职业技能在尿布中锈蚀,社会也不再关注她们,这对她们而言是最残酷的。
反方的价值观念十分荒谬。不将全职伴侣的劳动纳入GDP和社会综合考量,却要求她们成为24小时在线的家庭CEO,这是在贬低她们的劳动价值。在评价时,既用道德价值,又在离婚诉讼中将家务劳动过度折价,这种自相矛盾的评价方式,恰恰揭示了陷阱的本质。对于每个人而言,标准一直在变,永远让人觉得不够好。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应法律,但直到现在,反方也未能指出有哪一项权益真正得到了有效保护。
感谢大家!
感谢反方四辩。最后我将进行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30秒。
我发现刚刚反方四辩举了两层觉醒,但问题是第一层叙事从未被打破。正方给出的数据表明,在当前中国的案例中,80%的全职概率仍是女性承担,在基层,这个比例显然更高,在三四线城市,婚后全职妈妈占比达到57%。这体现了全职伴侣与女性性别相捆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叙事仍是现代社会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并非如大家所认为的,人人都是独立女性、精英女白领,这种情况只存在于电视剧中,现实里寥寥无几。
反方说全职妈妈、全职爸爸的努力都被看见了,但从未对此进行举证。诚然,当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站起来时,确实会获得愉悦感,但这一瞬间的愉悦感不能磨灭整个机制对该群体性别造成的深重伤害。正方给出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全职妈妈认为全职时间越久,孤独感越强,自我幸福感越低。就像一直为家人做饭20年的母亲,我们不能仅凭主观经验就认为她心甘情愿。当厨房的油烟模糊了女性的理想,当菜市场的零钱取代了公司的余额,这才是残酷的真相。
根据公益机构追踪的3000个案例,76%的全职女性无法自主决定家庭月支出超过10%的消费,52%的全职女性在遭遇家暴时因经济问题而选择隐忍。这不是个人能力的缺失,而是制度设计的必然。当劳动无法计入GDP,贡献只能用“伟大”“意义感”等虚词来填充时,权益已经被提前剥夺,这就是正方提倡女性要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原因。
反方认为这是自由选择,即便有风险和伤害也无所谓,却忽视了选择代价的差异。男性离开职场三年后的再就业概率为68%,女性则是29%。招聘指南数据显示,35岁以上基层女性求职者中,83%的岗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所以这并非选择,而是根本没有选择的资格。一旦踏入全职伴侣这条“河”,就难以脱身,它如同沼泽,越挣扎陷得越深。当职业技能在尿布中锈蚀,社会也不再关注她们,这对她们而言是最残酷的。
反方的价值观念十分荒谬。不将全职伴侣的劳动纳入GDP和社会综合考量,却要求她们成为24小时在线的家庭CEO,这是在贬低她们的劳动价值。在评价时,既用道德价值,又在离婚诉讼中将家务劳动过度折价,这种自相矛盾的评价方式,恰恰揭示了陷阱的本质。对于每个人而言,标准一直在变,永远让人觉得不够好。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应法律,但直到现在,反方也未能指出有哪一项权益真正得到了有效保护。
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