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恋爱关系中,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在恋爱关系中,不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一题,辩之竹内共收录26场比赛。我们为您提供这26场比赛的论点、判断标准提取,以及总计数百条论据的提取,还有Deepseek的辩题分析。这可以帮您更好备赛。
欢迎您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查看。
自由辩论为3分钟,计时开始。现在已经进行了1分钟。
接下来是辩论小结环节,辩论小结是对辩论环节的总结,需针对辩论的交互内容进行感悟。
首先有请反方三辩小结。
今天对方一直代表创新,我方刚刚举的老师的例子足以说明,一个所谓现实的人不代表他是一个不够创新的人,一个充分利用资源的人也不代表他是一个故步自封的人。
今天对方说社会变一下,我们的理想就变一下,这句话潜在的意思是理想似乎不可以根据社会改变而改变。但在这个动荡的社会,我们恰恰要入世。曾经我们有苏维埃主义,但发现社会主义在我国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因为我国与苏联国情有差异,所以我们放弃了苏维埃主义,转而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叫入世,这叫根据现实情况去改变我们的理想。
其次,对方低估了现实,存在对现实的误判。现实中大部分人是茫然的,很多人在选专业的时候甚至都不了解这个专业,眼界过低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如果按照过时的指导去报一个好找工作的专业,或者根据自己高中学得比较擅长的科目报专业,很明显我们对于未来的展望是有限的。今天的理想是站在当下,对未来进行一部分的畅想,我们对未来美好的想象是那样的,但方向是可以改变的。在我方看来,因为人的认知思想不断改变,社会的共识也在不断改变,随着认知的提升和社会共识的改变,原有的理想不一定非要坚持。比如曾经梦想成为医生的人,充分考虑了医疗环境和家庭状况,家庭不支持其往医学方向发展,这就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理想很容易被社会裹挟。如果今天是一个消费主义的社会,我们的理想很容易就是有很多钱,能挣500万,有大房子、好车子,老婆孩子热炕头;如果是一个女权主义引导的社会,可能就是不婚主义、独立女性,这就是社会带来的影响。但我方并不是说这种影响必然是坏的,社会影响有其必然性,但是要结合自身的实践,去现实中体会感悟,这才是我方今天要表达的观点。
谢谢。下面有请正方三辩小结。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进行小结。 一、过度依赖现实思维,会导致个体被生存压力主导,陷入现实消费循环,即因竞争激烈而感到必须选择,又因感到难以突破而感到不值得,形成心理内耗。而理想能帮助个体跳出生存焦虑的怪圈,避免让自我沦为仅为生存而运转的工具,重新确认作为人的主体性与能动力。 二、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像对方所倡导的那样更现实,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恰好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有这样的趋势。举个例子,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太多人为了高收入放弃自己的理想,无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也许他们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习以及工作对他们来说都变成了熬过去,一直在等待下一个时机。从短期看,这些领域经济可能会快速增长,但从长期看,基础科研、新兴产业等需要长期投入且风险较大的领域会缺乏人才和资金支持,导致技术创新放缓,经济发展动力和可持续性受到影响。 三、对方总跟我们说,他们的主张不是不创新、不是不变革。但我认为他们的做法往往倾向于在现有框架内优化,这是我们所说的内卷式竞争,而不是突破框架去创造新规则,导致创新停留在改良层面,而不是我方所说的突破性变革。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更理想的人,100年之前毛泽东不会站在湘江边,发誓要奋起、要抗争、要改写民族命运;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更理想的人,几十年前就不会有张桂梅奋斗呼吁,立下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宏愿;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更理想的人,我们这个时候可能还在为期末考备战,而不是在这里进行辩论。
感谢双方三辩的精彩小结。接下来比赛即将进入……
自由辩论为3分钟,计时开始。现在已经进行了1分钟。
接下来是辩论小结环节,辩论小结是对辩论环节的总结,需针对辩论的交互内容进行感悟。
首先有请反方三辩小结。
今天对方一直代表创新,我方刚刚举的老师的例子足以说明,一个所谓现实的人不代表他是一个不够创新的人,一个充分利用资源的人也不代表他是一个故步自封的人。
今天对方说社会变一下,我们的理想就变一下,这句话潜在的意思是理想似乎不可以根据社会改变而改变。但在这个动荡的社会,我们恰恰要入世。曾经我们有苏维埃主义,但发现社会主义在我国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因为我国与苏联国情有差异,所以我们放弃了苏维埃主义,转而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叫入世,这叫根据现实情况去改变我们的理想。
其次,对方低估了现实,存在对现实的误判。现实中大部分人是茫然的,很多人在选专业的时候甚至都不了解这个专业,眼界过低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如果按照过时的指导去报一个好找工作的专业,或者根据自己高中学得比较擅长的科目报专业,很明显我们对于未来的展望是有限的。今天的理想是站在当下,对未来进行一部分的畅想,我们对未来美好的想象是那样的,但方向是可以改变的。在我方看来,因为人的认知思想不断改变,社会的共识也在不断改变,随着认知的提升和社会共识的改变,原有的理想不一定非要坚持。比如曾经梦想成为医生的人,充分考虑了医疗环境和家庭状况,家庭不支持其往医学方向发展,这就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理想很容易被社会裹挟。如果今天是一个消费主义的社会,我们的理想很容易就是有很多钱,能挣500万,有大房子、好车子,老婆孩子热炕头;如果是一个女权主义引导的社会,可能就是不婚主义、独立女性,这就是社会带来的影响。但我方并不是说这种影响必然是坏的,社会影响有其必然性,但是要结合自身的实践,去现实中体会感悟,这才是我方今天要表达的观点。
谢谢。下面有请正方三辩小结。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进行小结。 一、过度依赖现实思维,会导致个体被生存压力主导,陷入现实消费循环,即因竞争激烈而感到必须选择,又因感到难以突破而感到不值得,形成心理内耗。而理想能帮助个体跳出生存焦虑的怪圈,避免让自我沦为仅为生存而运转的工具,重新确认作为人的主体性与能动力。 二、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像对方所倡导的那样更现实,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恰好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有这样的趋势。举个例子,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太多人为了高收入放弃自己的理想,无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也许他们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习以及工作对他们来说都变成了熬过去,一直在等待下一个时机。从短期看,这些领域经济可能会快速增长,但从长期看,基础科研、新兴产业等需要长期投入且风险较大的领域会缺乏人才和资金支持,导致技术创新放缓,经济发展动力和可持续性受到影响。 三、对方总跟我们说,他们的主张不是不创新、不是不变革。但我认为他们的做法往往倾向于在现有框架内优化,这是我们所说的内卷式竞争,而不是突破框架去创造新规则,导致创新停留在改良层面,而不是我方所说的突破性变革。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更理想的人,100年之前毛泽东不会站在湘江边,发誓要奋起、要抗争、要改写民族命运;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更理想的人,几十年前就不会有张桂梅奋斗呼吁,立下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宏愿;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更理想的人,我们这个时候可能还在为期末考备战,而不是在这里进行辩论。
感谢双方三辩的精彩小结。接下来比赛即将进入……
时间为4分钟,一方选手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计时。另一方辩手必须坚持发言,若有计时限制,可按此进行同一方辩手发言。若一方时间用不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
首先是正方定时发言。
正方辩手提问:你觉得别人和众人对现实的认识是否有意义?
回答:有。很多时候,我们的理想会被裹挟,正是因为社会大环境对我们思想的冲击,导致我们随从了社会认同。
正方辩手又问:听别人的建议,是否是现实的一部分?
回答:可以这么认为。
正方辩手接着说:别人告知的内容源于现实经验,所以应属于现实的一部分。若你认为别人告诉你的内容符合你的想法,那它就成为了你一直坚持的理想,这是存在问题的。我方一直强调,理想是可以变化的。而你方提及,父母小时候认为结婚是好事,并将此作为你的理想引导,这是你方现实中的情况,并非我方所认为的理想的意义。我方所指的理想主义者,或者更理想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当我想成为一个小众者时,比如我是同性恋,不想结婚。现在很多人不想结婚,是因为不想面对离婚的情况。这些人影响了社会的某种发展。那么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呢?需要人。我们如何解决需要人的问题呢?以番茄为例,你吃番茄,也吃土豆,现在番茄变成了薯条、番茄酱。当你吃薯条、番茄酱时,不应只将其视为一道菜,而应想到其背后经历的农业革命。我们发明了一些技术,才使其能够快速生产,这就是解决社会需求问题的方式。所以你方所说的理想更具创新和核心,存在问题。
提问环节开始。
有人提出:大家不要认为人的天然追求是名利和漂亮,人的天然追求只有生存的欲望,但在现代社会,这已没有难度。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替代性需求,并非必然,而是偶然的。这种替代性需求在一部分人中并未发展成对共同财富的需求。例如文学爱好者、哲学爱好者,更多人受信息传播环境和商业流量环境的影响,替代性需求表现为追求物质。若替代性需求因娱乐环境而脱离实际生产环境,就会带来巨大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的理想由社会构造时,社会对我们的规定压力巨大,我们需要用现实的服务去觉察、去应对。但我方从未说过,思考和看到问题仅仅是为了认识现实,思考和看到问题是为了实现理想,应将其推到我方的理想层面去学习。
今天对方所说的内容并非现实,而是社会现状。因为社会现状变成了这样,而我方所认为的现实,需要解构,需要揭示这些价值观后去看到现实的本质,然后自我感悟,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应该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非社会强行灌输的,这样才能活得更理想。
回到年轻人迷茫没有方向的问题,我方提出方法论:若年轻人真的迷茫,建议他们先去体验生活,多看看世界,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非接受社会规定的样子。感悟现实、体验生活,也是享受现实的一部分。
有人提问:你如何区分理想是社会灌输的,还是自己真正追求的?
原因在于,《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房子、金钱等现实问题成为受访者在经济角度的主要困扰,比例提高了51%。这表明过于关注现实问题,使年轻人难以找到自己的理想。所以我们建议年轻人先慢下来,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人际关系,明白努力的方向。
对方一直强调现实带来诸多压力,认为我方的观点不切实际。但因为有困难情绪就放弃,是否是一种懦弱和逃避呢?对方提及社会现实,称因为现实如此,所以不能这么做。但社会现实所传达的价值观,可能来自某些方面,比如资本主义传递的价值观,包装了这个世界。社会现实告诉我们需要有房有车,导致我们迷茫,认为自己必须拥有这些。但这并非现实,而是社会现象。我们需要看到现实的本质,自我体悟。
对方辩友存在一个奇怪的观点,将“活在现实”和“活得现实”混为一谈。“活在现实”指的是当下的状态,而“活得现实”关乎未来和内心的追求。以医生为例,医生会面临生命危险,相对“活得更现实”的人会考虑自我保护,不会轻易选择无偿为患者服务三年。但也有医生能在这个过程中体悟到人生的意义,在充分审视现实后,依然决定成为医生。我们认为,是否逃避应基于对现实的充分审视,而非由理想决定。理想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并非一成不变。
面对现实的痛苦,理想的手段并非欺骗。比如从医学生的角度考虑,既然选择了医学专业,就应该为这件事情负责,让大家关注到这个行业的问题。
有人认为,理想导致变革是奇怪的观点,恰恰是现实促使变革。以毛泽东为例,当时被批评时,大家都想对抗,但毛泽东没有选择正面对抗,而是采用游击战术。他是基于现实,抛开苏联的一套理论,看到现实生活的本质后,才做出决策。所以革新是现实的需要,需要解构那些被包装过的思想价值观,看清其本质,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若为他人付出会对自己的生存造成压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感谢双方辩手的精彩自由辩论,接下来进入总结陈词环节。
反方总结:还是说一下对方的问题。对方今天所讨论的并非真正的现实,而是按照社会现状行事。对方给我方扣帽子,昨天在微信上讨论的是谁可以定义人生,今天在这里讨论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对方所谓的理想,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理想,而是来自社会的包装和价值观的灌输。我方鼓励大家考虑现实的意义,解构这些价值观,看清事实真相,这才是真正的现实。对方认为压力大就选择钱多的工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对方一直在追问理想在哪里,我方认为理想来自社会规范和他人的叙事,但这并非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我方倡导的并非妥协,而是一场内在的革命,让年轻人放下所谓的结婚生子观念,为自己而活。我们这一代人不应寻求标准答案,而应看到现实的本质。对方所说的功利,并非现实,理想层面的功利表现为追求财富等。在现实是铺满经济的道路上,选择现实需要更大的勇气。社会现实是规则,规则能包容一切,只有看清规则,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如果生命有意义,我们不应做随波逐流的塔,而应做点燃光明的火,此生只为自己而活。
正方总结:对方今天一直在强调现实的好处,但我方在之前就已表明,双方都立足于现实。对方始终未说明更现实有什么好处,我们需要找到矛盾点来思考。比如在科研中,更现实的人会考虑付出成本、时间和金钱,可能会放弃突破瓶颈;而理想者会坚持道路,付出努力。年轻人缺少的不是前人的经验和现实的方法路径,而是死磕到底、坚持下去的勇气。
对方不断强调更现实可以资源整合,达到现实的最优点,追求功利的选择。但人生若只进行数据与算计,与AI有何区别?我方主张的理想主义为社会保留一份不功利的纯粹,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重压之下依然相信人生价值不应仅由社会标准评判。以考古专业的钟芳荣为例,她选择热爱而非妥协,这种真实的选择是人生最美的光芒。
若如对方所言,社会一变我们就改变,这种变化是否具有滞后性,值得考虑。正是因为从众的现实中藏着扼杀可能性的毒素,我们才更需要理想来守护生命的多样性。对方认为顺应社会是安全和生存策略,但这会让社会失去生命力。当年轻人被困在单一的价值体系中,社会的创新力会随之枯竭。而理想主义者是多样性的守护者,他们能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开辟可能性,选择更理想的道路,为世界保留希望。
对方举毛泽东的例子,毛泽东正是因为有理想的引领,才跳出现有的框架,看到游击战这种作战方式。而只考虑现实,只能局限于现有的作战方式。
对方质疑我方更理想的观点是否脱离现实,答案恰恰相反。更理想的真正力量在于对现实保持清醒的认知。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变革,如启蒙运动等,都是理想者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洞察。他们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清楚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却依然选择挑战不可能,这正是更理想的勇气所在。他们深知现实的重压,却更坚信人性的可能性。社会突破和变革需要改变规则,我们应成为更理想者,跳出现有的框架,看到未来的可能性。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发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愿每一个年轻人都能成为这样的英雄,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绽放光芒。
时间为4分钟,一方选手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计时。另一方辩手必须坚持发言,若有计时限制,可按此进行同一方辩手发言。若一方时间用不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
首先是正方定时发言。
正方辩手提问:你觉得别人和众人对现实的认识是否有意义?
回答:有。很多时候,我们的理想会被裹挟,正是因为社会大环境对我们思想的冲击,导致我们随从了社会认同。
正方辩手又问:听别人的建议,是否是现实的一部分?
回答:可以这么认为。
正方辩手接着说:别人告知的内容源于现实经验,所以应属于现实的一部分。若你认为别人告诉你的内容符合你的想法,那它就成为了你一直坚持的理想,这是存在问题的。我方一直强调,理想是可以变化的。而你方提及,父母小时候认为结婚是好事,并将此作为你的理想引导,这是你方现实中的情况,并非我方所认为的理想的意义。我方所指的理想主义者,或者更理想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当我想成为一个小众者时,比如我是同性恋,不想结婚。现在很多人不想结婚,是因为不想面对离婚的情况。这些人影响了社会的某种发展。那么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呢?需要人。我们如何解决需要人的问题呢?以番茄为例,你吃番茄,也吃土豆,现在番茄变成了薯条、番茄酱。当你吃薯条、番茄酱时,不应只将其视为一道菜,而应想到其背后经历的农业革命。我们发明了一些技术,才使其能够快速生产,这就是解决社会需求问题的方式。所以你方所说的理想更具创新和核心,存在问题。
提问环节开始。
有人提出:大家不要认为人的天然追求是名利和漂亮,人的天然追求只有生存的欲望,但在现代社会,这已没有难度。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替代性需求,并非必然,而是偶然的。这种替代性需求在一部分人中并未发展成对共同财富的需求。例如文学爱好者、哲学爱好者,更多人受信息传播环境和商业流量环境的影响,替代性需求表现为追求物质。若替代性需求因娱乐环境而脱离实际生产环境,就会带来巨大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的理想由社会构造时,社会对我们的规定压力巨大,我们需要用现实的服务去觉察、去应对。但我方从未说过,思考和看到问题仅仅是为了认识现实,思考和看到问题是为了实现理想,应将其推到我方的理想层面去学习。
今天对方所说的内容并非现实,而是社会现状。因为社会现状变成了这样,而我方所认为的现实,需要解构,需要揭示这些价值观后去看到现实的本质,然后自我感悟,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应该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非社会强行灌输的,这样才能活得更理想。
回到年轻人迷茫没有方向的问题,我方提出方法论:若年轻人真的迷茫,建议他们先去体验生活,多看看世界,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非接受社会规定的样子。感悟现实、体验生活,也是享受现实的一部分。
有人提问:你如何区分理想是社会灌输的,还是自己真正追求的?
原因在于,《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房子、金钱等现实问题成为受访者在经济角度的主要困扰,比例提高了51%。这表明过于关注现实问题,使年轻人难以找到自己的理想。所以我们建议年轻人先慢下来,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人际关系,明白努力的方向。
对方一直强调现实带来诸多压力,认为我方的观点不切实际。但因为有困难情绪就放弃,是否是一种懦弱和逃避呢?对方提及社会现实,称因为现实如此,所以不能这么做。但社会现实所传达的价值观,可能来自某些方面,比如资本主义传递的价值观,包装了这个世界。社会现实告诉我们需要有房有车,导致我们迷茫,认为自己必须拥有这些。但这并非现实,而是社会现象。我们需要看到现实的本质,自我体悟。
对方辩友存在一个奇怪的观点,将“活在现实”和“活得现实”混为一谈。“活在现实”指的是当下的状态,而“活得现实”关乎未来和内心的追求。以医生为例,医生会面临生命危险,相对“活得更现实”的人会考虑自我保护,不会轻易选择无偿为患者服务三年。但也有医生能在这个过程中体悟到人生的意义,在充分审视现实后,依然决定成为医生。我们认为,是否逃避应基于对现实的充分审视,而非由理想决定。理想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并非一成不变。
面对现实的痛苦,理想的手段并非欺骗。比如从医学生的角度考虑,既然选择了医学专业,就应该为这件事情负责,让大家关注到这个行业的问题。
有人认为,理想导致变革是奇怪的观点,恰恰是现实促使变革。以毛泽东为例,当时被批评时,大家都想对抗,但毛泽东没有选择正面对抗,而是采用游击战术。他是基于现实,抛开苏联的一套理论,看到现实生活的本质后,才做出决策。所以革新是现实的需要,需要解构那些被包装过的思想价值观,看清其本质,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若为他人付出会对自己的生存造成压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感谢双方辩手的精彩自由辩论,接下来进入总结陈词环节。
反方总结:还是说一下对方的问题。对方今天所讨论的并非真正的现实,而是按照社会现状行事。对方给我方扣帽子,昨天在微信上讨论的是谁可以定义人生,今天在这里讨论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对方所谓的理想,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理想,而是来自社会的包装和价值观的灌输。我方鼓励大家考虑现实的意义,解构这些价值观,看清事实真相,这才是真正的现实。对方认为压力大就选择钱多的工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对方一直在追问理想在哪里,我方认为理想来自社会规范和他人的叙事,但这并非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我方倡导的并非妥协,而是一场内在的革命,让年轻人放下所谓的结婚生子观念,为自己而活。我们这一代人不应寻求标准答案,而应看到现实的本质。对方所说的功利,并非现实,理想层面的功利表现为追求财富等。在现实是铺满经济的道路上,选择现实需要更大的勇气。社会现实是规则,规则能包容一切,只有看清规则,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如果生命有意义,我们不应做随波逐流的塔,而应做点燃光明的火,此生只为自己而活。
正方总结:对方今天一直在强调现实的好处,但我方在之前就已表明,双方都立足于现实。对方始终未说明更现实有什么好处,我们需要找到矛盾点来思考。比如在科研中,更现实的人会考虑付出成本、时间和金钱,可能会放弃突破瓶颈;而理想者会坚持道路,付出努力。年轻人缺少的不是前人的经验和现实的方法路径,而是死磕到底、坚持下去的勇气。
对方不断强调更现实可以资源整合,达到现实的最优点,追求功利的选择。但人生若只进行数据与算计,与AI有何区别?我方主张的理想主义为社会保留一份不功利的纯粹,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重压之下依然相信人生价值不应仅由社会标准评判。以考古专业的钟芳荣为例,她选择热爱而非妥协,这种真实的选择是人生最美的光芒。
若如对方所言,社会一变我们就改变,这种变化是否具有滞后性,值得考虑。正是因为从众的现实中藏着扼杀可能性的毒素,我们才更需要理想来守护生命的多样性。对方认为顺应社会是安全和生存策略,但这会让社会失去生命力。当年轻人被困在单一的价值体系中,社会的创新力会随之枯竭。而理想主义者是多样性的守护者,他们能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开辟可能性,选择更理想的道路,为世界保留希望。
对方举毛泽东的例子,毛泽东正是因为有理想的引领,才跳出现有的框架,看到游击战这种作战方式。而只考虑现实,只能局限于现有的作战方式。
对方质疑我方更理想的观点是否脱离现实,答案恰恰相反。更理想的真正力量在于对现实保持清醒的认知。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变革,如启蒙运动等,都是理想者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洞察。他们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清楚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却依然选择挑战不可能,这正是更理想的勇气所在。他们深知现实的重压,却更坚信人性的可能性。社会突破和变革需要改变规则,我们应成为更理想者,跳出现有的框架,看到未来的可能性。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发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愿每一个年轻人都能成为这样的英雄,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