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恋爱关系中,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在恋爱关系中,不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一题,辩之竹内共收录26场比赛。我们为您提供这26场比赛的论点、判断标准提取,以及总计数百条论据的提取,还有Deepseek的辩题分析。这可以帮您更好备赛。
欢迎您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查看。
接下来有请正方一辩进行开篇陈词,时间为 3 分 30 秒。
它的高峰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确定目标的努力追求。山顶代表目标成就,风景代表过程中的美好和体验,珍贵则代表一种价值排序。如果我认为某物珍贵,那么我可以牺牲他物来追求此物。山顶和风景的意义都是后天人赋予的,本身并不存在特殊的意义。所以我方是对于正在攀登者的一种倡导。以山顶为追求的态度去攀登,会收获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山顶赋予攀登意义,给予正在攀登的人坚持的动力。攀登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是充满闲情逸致的漫步,攀登过程中注定会遭遇很多艰难困苦,会遭遇到挫折和迷茫,越接近山顶,越是对于攀登者的能力与毅力的考验。攀登的道路越漫长,人越会怀疑坚持的意义,对于怀揣着山顶的向往和追求的攀登者而言,最珍贵的是在艰难的道路上坚持本心,持续向着山顶目标进发。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以 9 秒 83 打破亚洲记录前,经历了无数肌肉酸痛的深夜、技术瓶颈的迷茫、年龄增长带来的体重焦虑,但是支撑他度过这一切的,是要让黄种人站在奥运百米决赛场上的信念。屠呦呦的团队熬过 190 次试错,在第 191 次实验中,提取物对于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 100%,靠的是他们对于找到青蒿素改变疟疾历史的山顶的信念。没有山顶的指引,风景不过是无序的跋涉,而当有了目标,金牌、记录、突破、试错才成为有方向的进取,沿途的汗水才会凝结成通往卓越的阶梯。以山顶为追求的态度去攀登,恰恰为攀登者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更加坚定地去攀登,享受自己的登顶时刻。
其次,山顶是突破自我和创新性精神的原点,为了达到山顶、站在山顶俯瞰,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视角的革命。曾经仰望的高山此刻成为脚下的土地,曾经碍于天性的障碍成为攀登的注脚,不仅在空间上有了上位视角,在精神层面也是对自我可能性的重新定义。
J.K.罗琳在《哈利·波特》出版前经历了极致的人生低谷,首本书被十二大出版社拒绝,她一度怀疑自己,但在 1997 年《魔法石》的出版,让她对于自己的创作能力认知发生了爆炸式的升级,她从写故事自娱的失败者变成了能够构建独立世界观并且影响全球数代人的造梦者。如果没有《魔法石》的成功出版,J.K.罗琳没有抵达过她的第一座山峰,她不会认为自己是一名出色的小说家和造梦师,不会有后来的新的尝试和突破,正是这种站在山顶的俯瞰的认知,让她后来敢于以男性笔名发表严肃小说,甚至涉足影视制作。山顶既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当人第一次超越某个不可能的高度,他对自己能成为什么的认知边界便永远拓宽,迎来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勤奋者的努力生活,伟大者的开拓进取,都离不开这种超越性的精神。
以上,我方认为在攀登高峰的路上,最珍贵的是山顶。谢谢。
接下来有请正方一辩进行开篇陈词,时间为 3 分 30 秒。
它的高峰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确定目标的努力追求。山顶代表目标成就,风景代表过程中的美好和体验,珍贵则代表一种价值排序。如果我认为某物珍贵,那么我可以牺牲他物来追求此物。山顶和风景的意义都是后天人赋予的,本身并不存在特殊的意义。所以我方是对于正在攀登者的一种倡导。以山顶为追求的态度去攀登,会收获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山顶赋予攀登意义,给予正在攀登的人坚持的动力。攀登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是充满闲情逸致的漫步,攀登过程中注定会遭遇很多艰难困苦,会遭遇到挫折和迷茫,越接近山顶,越是对于攀登者的能力与毅力的考验。攀登的道路越漫长,人越会怀疑坚持的意义,对于怀揣着山顶的向往和追求的攀登者而言,最珍贵的是在艰难的道路上坚持本心,持续向着山顶目标进发。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以 9 秒 83 打破亚洲记录前,经历了无数肌肉酸痛的深夜、技术瓶颈的迷茫、年龄增长带来的体重焦虑,但是支撑他度过这一切的,是要让黄种人站在奥运百米决赛场上的信念。屠呦呦的团队熬过 190 次试错,在第 191 次实验中,提取物对于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 100%,靠的是他们对于找到青蒿素改变疟疾历史的山顶的信念。没有山顶的指引,风景不过是无序的跋涉,而当有了目标,金牌、记录、突破、试错才成为有方向的进取,沿途的汗水才会凝结成通往卓越的阶梯。以山顶为追求的态度去攀登,恰恰为攀登者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更加坚定地去攀登,享受自己的登顶时刻。
其次,山顶是突破自我和创新性精神的原点,为了达到山顶、站在山顶俯瞰,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视角的革命。曾经仰望的高山此刻成为脚下的土地,曾经碍于天性的障碍成为攀登的注脚,不仅在空间上有了上位视角,在精神层面也是对自我可能性的重新定义。
J.K.罗琳在《哈利·波特》出版前经历了极致的人生低谷,首本书被十二大出版社拒绝,她一度怀疑自己,但在 1997 年《魔法石》的出版,让她对于自己的创作能力认知发生了爆炸式的升级,她从写故事自娱的失败者变成了能够构建独立世界观并且影响全球数代人的造梦者。如果没有《魔法石》的成功出版,J.K.罗琳没有抵达过她的第一座山峰,她不会认为自己是一名出色的小说家和造梦师,不会有后来的新的尝试和突破,正是这种站在山顶的俯瞰的认知,让她后来敢于以男性笔名发表严肃小说,甚至涉足影视制作。山顶既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当人第一次超越某个不可能的高度,他对自己能成为什么的认知边界便永远拓宽,迎来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勤奋者的努力生活,伟大者的开拓进取,都离不开这种超越性的精神。
以上,我方认为在攀登高峰的路上,最珍贵的是山顶。谢谢。
感谢正方发言,接下来由我方进行开篇陈词,时间为3分30秒。
没有站上领奖台的运动员,没有写出著作的作者,在您方看来就是没有价值的吗?
时代的浪潮中,当代年轻人如同勇敢的行者,踏上充满挑战的人生攀登之旅。或许有一些人如你方所想很幸运,能够走上巅峰,但在这一路挑战重重的过程中,攀登高峰时陡峭的山路和变化的气候,让年轻人收获了最珍贵的风景。所以我方认为,选择风景更能够实现年轻人的自我成长和蜕变,我们应该去倡导和热爱。
首先,年轻人在面对挑战时,沿途所经历的独特体验和获得的成长,是挑战给予的宝贵馈赠。在文化理论和流行文化中指出,文化的多样性体验对个体挫折有开阔作用,这在现在年轻人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疫情之后兴起的特种兵旅游,年轻人虽受到时间和预算的限制,却能凭借这种方式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拓宽眼界。在应对人生挑战时同样如此,每一次挑战都是一个全新的境遇,从初入职场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时的懵懂和探索,到参与创业项目时因资金短缺、市场竞争而做出的艰难抉择,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充满未知。
根据调查显示,超过70%的职场新人在工作初期会面对诸多困难,例如难以适应工作节奏、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等,但也正是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掌握了新技能,学会与人高效沟通和协作,个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就像一位初入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在参与一个项目时,面对海量的数据处理和紧迫的交付时间,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数据和分析工具,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经过连续多天的努力,他最终完成任务。这次经历不仅让他在专业技能上得到飞跃,也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应对高压的能力,而在过程中收获的这些,会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无比珍贵的财富,远比最终那个不属于自己、反而属于公司的项目成果更加重要。
再者,在挑战途中的种种经历也更契合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探索自我、实现精神蜕变的内在需求。大学生选择特种兵旅游时,会突破常规,探寻真实的自我。当年轻人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无论是学业压力、职业迷茫,还是创业艰辛,他们都会在困境中不断反思自我的目标、进取和能力。
回顾历史,许多仁人志士在年轻时就挑战重重目标,在困境中寻找人生方向。马克思在青年时期面对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和复杂的社会矛盾,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目标。即便在他生前也没有见到最终的社会样态,但他沿途的探索依旧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当代年轻人亦是如此,在面对职业选择的挑战时,他们会思考自己真正的热爱是什么、擅长什么,是投身科研,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还是从事艺术创作,传递美好情感。在这个思考和抉择的过程中,年轻人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了精神上的成长和成熟。
这样,在挑战中对自我的深度探索和认知,才是风景赋予成长过程中最核心、最珍贵的部分。我方认为应该选择风景,而非最终的目标攀登。
感谢正方发言,接下来由我方进行开篇陈词,时间为3分30秒。
没有站上领奖台的运动员,没有写出著作的作者,在您方看来就是没有价值的吗?
时代的浪潮中,当代年轻人如同勇敢的行者,踏上充满挑战的人生攀登之旅。或许有一些人如你方所想很幸运,能够走上巅峰,但在这一路挑战重重的过程中,攀登高峰时陡峭的山路和变化的气候,让年轻人收获了最珍贵的风景。所以我方认为,选择风景更能够实现年轻人的自我成长和蜕变,我们应该去倡导和热爱。
首先,年轻人在面对挑战时,沿途所经历的独特体验和获得的成长,是挑战给予的宝贵馈赠。在文化理论和流行文化中指出,文化的多样性体验对个体挫折有开阔作用,这在现在年轻人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疫情之后兴起的特种兵旅游,年轻人虽受到时间和预算的限制,却能凭借这种方式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拓宽眼界。在应对人生挑战时同样如此,每一次挑战都是一个全新的境遇,从初入职场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时的懵懂和探索,到参与创业项目时因资金短缺、市场竞争而做出的艰难抉择,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充满未知。
根据调查显示,超过70%的职场新人在工作初期会面对诸多困难,例如难以适应工作节奏、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等,但也正是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掌握了新技能,学会与人高效沟通和协作,个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就像一位初入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在参与一个项目时,面对海量的数据处理和紧迫的交付时间,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数据和分析工具,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经过连续多天的努力,他最终完成任务。这次经历不仅让他在专业技能上得到飞跃,也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应对高压的能力,而在过程中收获的这些,会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无比珍贵的财富,远比最终那个不属于自己、反而属于公司的项目成果更加重要。
再者,在挑战途中的种种经历也更契合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探索自我、实现精神蜕变的内在需求。大学生选择特种兵旅游时,会突破常规,探寻真实的自我。当年轻人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无论是学业压力、职业迷茫,还是创业艰辛,他们都会在困境中不断反思自我的目标、进取和能力。
回顾历史,许多仁人志士在年轻时就挑战重重目标,在困境中寻找人生方向。马克思在青年时期面对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和复杂的社会矛盾,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目标。即便在他生前也没有见到最终的社会样态,但他沿途的探索依旧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当代年轻人亦是如此,在面对职业选择的挑战时,他们会思考自己真正的热爱是什么、擅长什么,是投身科研,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还是从事艺术创作,传递美好情感。在这个思考和抉择的过程中,年轻人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了精神上的成长和成熟。
这样,在挑战中对自我的深度探索和认知,才是风景赋予成长过程中最核心、最珍贵的部分。我方认为应该选择风景,而非最终的目标攀登。
接下来请反方三辩质询正方一辩,时间为 2 分钟。
我在家,戴的是头戴式耳机,我直接对着电脑说,应该能听见。
我可以快速把你方论点缩略为,你方认为这是成就和体验的比较,对吗?我方认为不是。山顶,不仅仅是到达山顶才能带来后续利好,即便将其作为信念,未到达山顶也能发挥作用。那么到达不了山顶之后,带来利好的不就是沿途风景吗?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你方所做的排序视角是一种为了前者而牺牲后者的价值排序,这是你方的判定标准吗?对方辩友的观点有两层。第一层,关于山顶和风景的区分,并非简单的结果和过程的区分。我方今天所讲的是,即便如此……打断一下,你方既然无法做出区分,那么这种价值排序、吸纳某物的排序标准是如何实现的呢?我方想说的是,如果你认为山顶最珍贵,那么在登山过程中,你可能会忽略沿途风景;如果你觉得风景珍贵,就不会过于在意目标。
我理解了,没问题,我举些例子。最近协和 4+4 项目很火,那些学霸正是为了实现所谓的成就,屈服于父母的学霸霸权,走上快速获得成就的道路,而放弃了自己的风景,你认为这是好事吗?
我们两方今天比较的是谁更珍贵,是比较两者带来珍贵事物的比较,而非比较谁有弊端。你方这种珍贵的比较方式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因为你方持结果论,而这在社会中可能存在弊端,这是你方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你方说要在艰难的道路上坚持本心,这是你方所谓坚持的动力,对吗?我方今天讲过,并非只有达到目标才有这种利好,信念本身也是珍贵的。我方今天所讲的是,对于正在艰难攀登的人来说,在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挫折、迷茫和困难,我们要给他一个理由,让他继续坚持下去,这是我方辩论的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你方还未回答。
很好,我以苏炳添为例。苏炳添生下来就知道破纪录对黄种人意义重大吗?如果按照你方论证,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我方也可以反问,他为何生下来就觉得破纪录有意义。他之所以愿意坚持,是因为在多年训练的汗水与风景中,他才认识到这个目标的意义,目标的真正意义源于他的坚持。
第四件事,你方说上位师表是件好事,能开拓视野,对吗?承接我方一辩的问题,那失败者怎么办?失败者永远没有上位指标。我方今天并非唯结果论,并非要求一定要达到山顶才是成功者。我方今天所讲的是,即便未登上山顶,这种信念本身也是非常珍贵的。
打断一下,现在作为一个失败者,永远无法到达山顶,只能将山顶作为精神慰藉,你该如何告诉他如何拥有自己的人生意义。我方可以告诉你,即便作为未登上山顶的攀登者,曾经坚定攀登这件事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成就。
我理解了,反方今天的态度是,曾经有过一个空中楼阁、一个幻梦,就能带来心灵的满足,是这样吗?不是,是风景才是。
接下来请反方三辩质询正方一辩,时间为 2 分钟。
我在家,戴的是头戴式耳机,我直接对着电脑说,应该能听见。
我可以快速把你方论点缩略为,你方认为这是成就和体验的比较,对吗?我方认为不是。山顶,不仅仅是到达山顶才能带来后续利好,即便将其作为信念,未到达山顶也能发挥作用。那么到达不了山顶之后,带来利好的不就是沿途风景吗?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你方所做的排序视角是一种为了前者而牺牲后者的价值排序,这是你方的判定标准吗?对方辩友的观点有两层。第一层,关于山顶和风景的区分,并非简单的结果和过程的区分。我方今天所讲的是,即便如此……打断一下,你方既然无法做出区分,那么这种价值排序、吸纳某物的排序标准是如何实现的呢?我方想说的是,如果你认为山顶最珍贵,那么在登山过程中,你可能会忽略沿途风景;如果你觉得风景珍贵,就不会过于在意目标。
我理解了,没问题,我举些例子。最近协和 4+4 项目很火,那些学霸正是为了实现所谓的成就,屈服于父母的学霸霸权,走上快速获得成就的道路,而放弃了自己的风景,你认为这是好事吗?
我们两方今天比较的是谁更珍贵,是比较两者带来珍贵事物的比较,而非比较谁有弊端。你方这种珍贵的比较方式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因为你方持结果论,而这在社会中可能存在弊端,这是你方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你方说要在艰难的道路上坚持本心,这是你方所谓坚持的动力,对吗?我方今天讲过,并非只有达到目标才有这种利好,信念本身也是珍贵的。我方今天所讲的是,对于正在艰难攀登的人来说,在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挫折、迷茫和困难,我们要给他一个理由,让他继续坚持下去,这是我方辩论的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你方还未回答。
很好,我以苏炳添为例。苏炳添生下来就知道破纪录对黄种人意义重大吗?如果按照你方论证,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我方也可以反问,他为何生下来就觉得破纪录有意义。他之所以愿意坚持,是因为在多年训练的汗水与风景中,他才认识到这个目标的意义,目标的真正意义源于他的坚持。
第四件事,你方说上位师表是件好事,能开拓视野,对吗?承接我方一辩的问题,那失败者怎么办?失败者永远没有上位指标。我方今天并非唯结果论,并非要求一定要达到山顶才是成功者。我方今天所讲的是,即便未登上山顶,这种信念本身也是非常珍贵的。
打断一下,现在作为一个失败者,永远无法到达山顶,只能将山顶作为精神慰藉,你该如何告诉他如何拥有自己的人生意义。我方可以告诉你,即便作为未登上山顶的攀登者,曾经坚定攀登这件事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成就。
我理解了,反方今天的态度是,曾经有过一个空中楼阁、一个幻梦,就能带来心灵的满足,是这样吗?不是,是风景才是。
感谢,接下来有请正方三辩质询反方一辩。
有些科学家可能一辈子研究科研成果都未能达到目标,那你觉得他这辈子的研究都是无意义的吗?并非无意义,所以我们要肯定他们在过程中积累的收获。
你是以第三者的视角看待,告知科学家即便未达到目标,其过程也是有意义的。但辩题的前半部分探讨的是在攀登山峰的过程中,应以何种信念作为价值指导。若告诉科学家风景最重要,而他在过程中一路的艰辛未得到正向回馈,他为何要坚持呢?
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推动科学往前进步,这样的过程也应能带给科学家正向的激励。因为绝大部分科学家并非顶尖科学家,也应赋予他们让自己骄傲的权利。
如果科学家觉得过程中的“风景”不够好呢?比如在过程中碰到困难,此时若认为风景最重要,是否可以把项目搁置,不攻坚克难,换一个更容易出成绩的项目,这样不是更容易看到更多“风景”吗?
所以你方是在道德绑架科学家,要求他们必须做出一定成果。这是双方底层态度的区别。在反方的态度里,如果某条路的“风景”不好看,就可以更换;而在正方态度里,山顶是恒定的目标,只有把山顶视为最珍贵的,才会继续坚持。
攀登的路途是一致的,不管是你方还是我方,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而我方更注重过程,那你的态度是在面对风险时倾向于山顶。所以反方更加注重在过程中的积累,而你方认为最终的山顶是最重要的吗?并非如此,我方只是觉得在登顶的过程中,应赋予科学家更多的自我道德约束。
我认为反方这里有些自相矛盾,既然最终目标是山顶,无非是说以一种宽松的心态向山顶进发。正方已经解释得很清楚,如果以风景最重要为最终价值目的,很多时候在过程中觉得没有收获、没有正向回馈,就可以换一条路。所以选择风景最珍贵时,很多时候会走错路、走岔路,甚至放弃前行,这是第一个部分。
第二个,我举现实的例子。比如马克思的例子,如果在现实中遇到一路的权势阻碍,遭受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打压,你觉得他的坚持体现在哪里呢?
如果你方想要让反方承受最终一定能达到结果的利害,除非完全革除掉风景带来的利好。就拿获取博士学位的案例来说,你现在给我讲清楚,为什么错过登顶之后,直接想要得到最终结果拿到博士学位,在你看来是不可以被接受的。为了达到山顶而走捷径不行,那为了看风景,比如每天逃课去休闲,你也觉得可以吗?所以在都承受不利状况的情况下,我方觉得没有任何探讨的价值。
所以你举这样的例子来比较,正方是在拿正向例子作比较。我问你,如果马克思一路遭遇的都是挫败、挫折,到底是什么支撑他坚持革命呢?你刚刚才说不要举这样的例子,现在又拿正方的利好与反方的利害进行比较,我觉得没什么太大价值,我并没有进行比较。马克思的成功,不是因为他的过程有多么美好,而是他心目中有一个达成共产主义的山顶目标。而且共产主义社会在他所处的年代最终也未实现。
感谢,接下来有请正方三辩质询反方一辩。
有些科学家可能一辈子研究科研成果都未能达到目标,那你觉得他这辈子的研究都是无意义的吗?并非无意义,所以我们要肯定他们在过程中积累的收获。
你是以第三者的视角看待,告知科学家即便未达到目标,其过程也是有意义的。但辩题的前半部分探讨的是在攀登山峰的过程中,应以何种信念作为价值指导。若告诉科学家风景最重要,而他在过程中一路的艰辛未得到正向回馈,他为何要坚持呢?
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推动科学往前进步,这样的过程也应能带给科学家正向的激励。因为绝大部分科学家并非顶尖科学家,也应赋予他们让自己骄傲的权利。
如果科学家觉得过程中的“风景”不够好呢?比如在过程中碰到困难,此时若认为风景最重要,是否可以把项目搁置,不攻坚克难,换一个更容易出成绩的项目,这样不是更容易看到更多“风景”吗?
所以你方是在道德绑架科学家,要求他们必须做出一定成果。这是双方底层态度的区别。在反方的态度里,如果某条路的“风景”不好看,就可以更换;而在正方态度里,山顶是恒定的目标,只有把山顶视为最珍贵的,才会继续坚持。
攀登的路途是一致的,不管是你方还是我方,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而我方更注重过程,那你的态度是在面对风险时倾向于山顶。所以反方更加注重在过程中的积累,而你方认为最终的山顶是最重要的吗?并非如此,我方只是觉得在登顶的过程中,应赋予科学家更多的自我道德约束。
我认为反方这里有些自相矛盾,既然最终目标是山顶,无非是说以一种宽松的心态向山顶进发。正方已经解释得很清楚,如果以风景最重要为最终价值目的,很多时候在过程中觉得没有收获、没有正向回馈,就可以换一条路。所以选择风景最珍贵时,很多时候会走错路、走岔路,甚至放弃前行,这是第一个部分。
第二个,我举现实的例子。比如马克思的例子,如果在现实中遇到一路的权势阻碍,遭受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打压,你觉得他的坚持体现在哪里呢?
如果你方想要让反方承受最终一定能达到结果的利害,除非完全革除掉风景带来的利好。就拿获取博士学位的案例来说,你现在给我讲清楚,为什么错过登顶之后,直接想要得到最终结果拿到博士学位,在你看来是不可以被接受的。为了达到山顶而走捷径不行,那为了看风景,比如每天逃课去休闲,你也觉得可以吗?所以在都承受不利状况的情况下,我方觉得没有任何探讨的价值。
所以你举这样的例子来比较,正方是在拿正向例子作比较。我问你,如果马克思一路遭遇的都是挫败、挫折,到底是什么支撑他坚持革命呢?你刚刚才说不要举这样的例子,现在又拿正方的利好与反方的利害进行比较,我觉得没什么太大价值,我并没有进行比较。马克思的成功,不是因为他的过程有多么美好,而是他心目中有一个达成共产主义的山顶目标。而且共产主义社会在他所处的年代最终也未实现。
感谢。接下来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区分。
第一,如果对方觉得今天若这个人失败了,所有的结果就不需要被讨论,那反过来讲,是不是如果这个人成功了,所有的过程就都不需要讨论,过程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呢?应该也不是。所以按照对方讨论的模式,这个辩题就变成了成功的人多还是失败的人多,这样的讨论有什么价值?
第二,如果对方也接受用哪一种态度去爬山对这个人更好是这个辩题应该讨论的内容,那我来讨论第一件事情。就按照对方所举的职场例子,70%的人在过程中学习并收获了一些成果。但这些人是想要好好作为职场中合格的职员从而克服困难,还是秉持一种不在乎能否成功、做错就好的态度,哪一种态度更能让他们克服困难呢?当然是以山顶为最终目标。
第二个问题,对方所举的在困境中不断反思自我、沿途的风景带来财富的例子,比如对方同学举了科学家失败后沿途风景带来科学探索意义。但对方辩友的观点不对。例如屠呦呦,如果她今天研制青蒿素失败了,对她来说,所谓的“风景”不是在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小小的科研成果,而是研究过程中的美好回忆等。所以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恰恰相反,如果屠呦呦是因为想要研制出青蒿素,那么她即便没有完成最终的科研结果,其他部分的成果也应该是朝着山顶努力带来的,而不是其他。
我方坦然承认,如果真的想要追求山顶,或许会带来对一些风景的忽视,但这对攀登者来说绝对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比如辩手,如果我们只是想看风景,在备赛时可以多放松些,或者多花时间享受与家人和朋友的团圆。但为什么我们要在五一耗费这么多时间来打比赛,就是因为这对辩手而言是值得的。
反过来讲,很多科学家明白自己可能无法走到科学的终点。如果秉持着“我究竟是不是最厉害的科学家”的态度去完成科研,哪一种态度能让这些科学家走得更远呢?如果以山顶为目标,至少会让他们知道结果是有意义的,哪怕失败,至少是在往前走。但如果以风景和过程为态度,恰恰是把他们在过程中对自己的怀疑合理化,而不是告诉他们痛苦是有意义的。比起这种消极感,恰恰是以山顶为最终目标才能让他们走得更远,继续坚持下去。
谢谢。
感谢。接下来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区分。
第一,如果对方觉得今天若这个人失败了,所有的结果就不需要被讨论,那反过来讲,是不是如果这个人成功了,所有的过程就都不需要讨论,过程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呢?应该也不是。所以按照对方讨论的模式,这个辩题就变成了成功的人多还是失败的人多,这样的讨论有什么价值?
第二,如果对方也接受用哪一种态度去爬山对这个人更好是这个辩题应该讨论的内容,那我来讨论第一件事情。就按照对方所举的职场例子,70%的人在过程中学习并收获了一些成果。但这些人是想要好好作为职场中合格的职员从而克服困难,还是秉持一种不在乎能否成功、做错就好的态度,哪一种态度更能让他们克服困难呢?当然是以山顶为最终目标。
第二个问题,对方所举的在困境中不断反思自我、沿途的风景带来财富的例子,比如对方同学举了科学家失败后沿途风景带来科学探索意义。但对方辩友的观点不对。例如屠呦呦,如果她今天研制青蒿素失败了,对她来说,所谓的“风景”不是在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小小的科研成果,而是研究过程中的美好回忆等。所以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恰恰相反,如果屠呦呦是因为想要研制出青蒿素,那么她即便没有完成最终的科研结果,其他部分的成果也应该是朝着山顶努力带来的,而不是其他。
我方坦然承认,如果真的想要追求山顶,或许会带来对一些风景的忽视,但这对攀登者来说绝对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比如辩手,如果我们只是想看风景,在备赛时可以多放松些,或者多花时间享受与家人和朋友的团圆。但为什么我们要在五一耗费这么多时间来打比赛,就是因为这对辩手而言是值得的。
反过来讲,很多科学家明白自己可能无法走到科学的终点。如果秉持着“我究竟是不是最厉害的科学家”的态度去完成科研,哪一种态度能让这些科学家走得更远呢?如果以山顶为目标,至少会让他们知道结果是有意义的,哪怕失败,至少是在往前走。但如果以风景和过程为态度,恰恰是把他们在过程中对自己的怀疑合理化,而不是告诉他们痛苦是有意义的。比起这种消极感,恰恰是以山顶为最终目标才能让他们走得更远,继续坚持下去。
谢谢。
谢谢主席,你方表述很动听。当很多科学家用尽一生创造出可以改变人类社会的科学成果时,你方认为这位科学家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提升了自我收获。可是,那些没有做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成果的科学家,在你方看来就没有价值吗?
这些科学家自我探索、培养了很多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拓宽了自身认知。在你方看来,这难道不是值得他们骄傲的过程吗?
就像你方在小结时提到的这道辩题,如果不是在成功和失败的人数中进行比较,你方想和反方比较什么呢?即便退一步讲,到底是成功的人更多,还是失败的人更多,你方也可以数一数,看看能登上新国辩舞台的人多,还是像我方一样参加网辩的普通辩手多。
所以,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或许大部分人得不到最好的结果,就像我方提到的,可能只是普通的小科学家、写写喜欢文章的小作家,写不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但依旧可以在过程中结交很多朋友,获得自我能力的提升,值得为自己骄傲。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我方认为你方在设置比较平台和标准时不平等,使辩题的讨论有失公允。你方认为正方设定以攀登顶峰为目标的人,可能有更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能解决过程中的很多问题,而反方则是漫不经心、四处乱跑,导致目标更难达成。
但风景也可以成为一种目标。当我们进行特色旅行时,只想多看看好看的风景,也许不必赋予这段旅程像正方所打造的攀登高峰的意义,但这个过程可以拓宽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变得更丰富,使人生更精彩。这样的目标为何不值得赞扬呢?
所以正方反复强调,如果一个运动员无法跑到第一名、登上颁奖舞台,可能就是这一生获得价值较少的人。但就像刘翔最后一次踏上跑道,很多人给他施加了必须跑完全程、站上顶峰的信念,这种信念反而成了压垮他的稻草。
什么叫做剥削和自我剥削?剥削是外在的人用超出你能承担的自我价值的期待压迫你,要求你必须取得某种成绩。而自我剥削是我把外界关于正确与否、成功与否的观念内化,让我觉得那也是我自己的观念。
谢谢主席,你方表述很动听。当很多科学家用尽一生创造出可以改变人类社会的科学成果时,你方认为这位科学家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提升了自我收获。可是,那些没有做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成果的科学家,在你方看来就没有价值吗?
这些科学家自我探索、培养了很多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拓宽了自身认知。在你方看来,这难道不是值得他们骄傲的过程吗?
就像你方在小结时提到的这道辩题,如果不是在成功和失败的人数中进行比较,你方想和反方比较什么呢?即便退一步讲,到底是成功的人更多,还是失败的人更多,你方也可以数一数,看看能登上新国辩舞台的人多,还是像我方一样参加网辩的普通辩手多。
所以,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或许大部分人得不到最好的结果,就像我方提到的,可能只是普通的小科学家、写写喜欢文章的小作家,写不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但依旧可以在过程中结交很多朋友,获得自我能力的提升,值得为自己骄傲。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我方认为你方在设置比较平台和标准时不平等,使辩题的讨论有失公允。你方认为正方设定以攀登顶峰为目标的人,可能有更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能解决过程中的很多问题,而反方则是漫不经心、四处乱跑,导致目标更难达成。
但风景也可以成为一种目标。当我们进行特色旅行时,只想多看看好看的风景,也许不必赋予这段旅程像正方所打造的攀登高峰的意义,但这个过程可以拓宽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变得更丰富,使人生更精彩。这样的目标为何不值得赞扬呢?
所以正方反复强调,如果一个运动员无法跑到第一名、登上颁奖舞台,可能就是这一生获得价值较少的人。但就像刘翔最后一次踏上跑道,很多人给他施加了必须跑完全程、站上顶峰的信念,这种信念反而成了压垮他的稻草。
什么叫做剥削和自我剥削?剥削是外在的人用超出你能承担的自我价值的期待压迫你,要求你必须取得某种成绩。而自我剥削是我把外界关于正确与否、成功与否的观念内化,让我觉得那也是我自己的观念。
至今在这个时代,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自我剥削,需要放过自己。
此题,这个辩题前半部分锁定了我们要给那群正在攀登山峰的人一个信仰和指引,到底是山顶还是风景更能帮助他们继续前行,而不是像反方所谓的,当我们爬完这段旅程,回过头来看,似乎那些美好的经历、那些朋友的帮助是珍贵的。你的视角应该是第一人称,要告诉他们以何者为最终目的,才能继续往前。
正方需要好好理一理,到底是山顶最珍贵,还是风景更能指引。就拿反方刚荣森学长举的那个打新国辩的例子,你真的觉得打新国辩的那群人是不在乎结果的人吗?我想,如果你跟你的教练这么说,他可能连给你上场的名额都不会给。所以,如果你真的是为了体验打辩论,完全可以去打娱乐赛、表演赛,没有人会管你,你可以畅所欲言。
但是相反,如果你以新国辩冠军为目的,很多时候在过程中你的体验感是没那么好的。你要无休止地备赛、磨辩,想不出攻辩,查不完资料。这个时候按照反方的逻辑,当风景似乎没那么好看时,反方怎么选择呢?因为就是你自己说的,要为了体验、为了更多。所以很多时候,只有把山顶视为执念,你才会意识到过往的牺牲和丢掉的自由是有意义的。
相反,按照反方的逻辑,如果把风景视为最重要,体验感如反方所谓的,如果去加尔去旅游最重要的话,很可能因为体验感不好,那为什么不跟着打完模辩的朋友去吃烧烤、去唱 KTV、去打狼人杀呢?可能这种看起来体验感会更好。
所以正方倡导大家以山顶为主要目的,因为只有以山顶为最终目的,当看到别人在玩而自己动摇时,只有告诉自己山顶是最珍贵的,才会觉得为了那个山顶所牺牲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是有意义的,才会咬牙坚持继续往前。如果像反方所谓的风景最重要,很可能就会动摇,觉得在这儿歇一会儿也不错,或者换一条山路爬也行。但我想请问,这种信念难道是攀登者所应该秉持的吗?不是。
所以回到辩题本身,讨论什么样的东西对于攀登者来说最有意义、最有价值,不就是坚持吗?不就是一直不断地往前吗?所以无论反方举马克思的例子,还是职场加班的例子,我想请问,到底是什么样的目的让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地攻坚克难?难道是过程中不断的失败对他们有真正的价值吗?不是。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达成了最终的项目成绩,只有实现了所谓的共产主义(虽然结果没有实现,但是起码秉持共产主义最珍贵),才能够消化那些过程中不美好的风景,排解负面情绪,从而不断向前。谢谢各位。
至今在这个时代,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自我剥削,需要放过自己。
此题,这个辩题前半部分锁定了我们要给那群正在攀登山峰的人一个信仰和指引,到底是山顶还是风景更能帮助他们继续前行,而不是像反方所谓的,当我们爬完这段旅程,回过头来看,似乎那些美好的经历、那些朋友的帮助是珍贵的。你的视角应该是第一人称,要告诉他们以何者为最终目的,才能继续往前。
正方需要好好理一理,到底是山顶最珍贵,还是风景更能指引。就拿反方刚荣森学长举的那个打新国辩的例子,你真的觉得打新国辩的那群人是不在乎结果的人吗?我想,如果你跟你的教练这么说,他可能连给你上场的名额都不会给。所以,如果你真的是为了体验打辩论,完全可以去打娱乐赛、表演赛,没有人会管你,你可以畅所欲言。
但是相反,如果你以新国辩冠军为目的,很多时候在过程中你的体验感是没那么好的。你要无休止地备赛、磨辩,想不出攻辩,查不完资料。这个时候按照反方的逻辑,当风景似乎没那么好看时,反方怎么选择呢?因为就是你自己说的,要为了体验、为了更多。所以很多时候,只有把山顶视为执念,你才会意识到过往的牺牲和丢掉的自由是有意义的。
相反,按照反方的逻辑,如果把风景视为最重要,体验感如反方所谓的,如果去加尔去旅游最重要的话,很可能因为体验感不好,那为什么不跟着打完模辩的朋友去吃烧烤、去唱 KTV、去打狼人杀呢?可能这种看起来体验感会更好。
所以正方倡导大家以山顶为主要目的,因为只有以山顶为最终目的,当看到别人在玩而自己动摇时,只有告诉自己山顶是最珍贵的,才会觉得为了那个山顶所牺牲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是有意义的,才会咬牙坚持继续往前。如果像反方所谓的风景最重要,很可能就会动摇,觉得在这儿歇一会儿也不错,或者换一条山路爬也行。但我想请问,这种信念难道是攀登者所应该秉持的吗?不是。
所以回到辩题本身,讨论什么样的东西对于攀登者来说最有意义、最有价值,不就是坚持吗?不就是一直不断地往前吗?所以无论反方举马克思的例子,还是职场加班的例子,我想请问,到底是什么样的目的让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地攻坚克难?难道是过程中不断的失败对他们有真正的价值吗?不是。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达成了最终的项目成绩,只有实现了所谓的共产主义(虽然结果没有实现,但是起码秉持共产主义最珍贵),才能够消化那些过程中不美好的风景,排解负面情绪,从而不断向前。谢谢各位。
我特别喜欢你的申论,也认认真真地想就这个话题跟你聊。你说我们应该以站在山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从未来的主观视角出发去行动,我非常认同。
但你知道吗?在山脚仰望,永远看不到真正的山顶,或者说,你所看到的高处永远不是你心中认定的那个山顶,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你刚才一直提及“新国辩”这个例子,你认为新国辩就是你所追求的目标。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并非如此。一个真正优秀的辩手,绝不会仅仅觉得,只要站上新国辩的舞台,就意味着到达了山顶。大家更应该认为,是站在新国辩的舞台上,让世界听到自己想说的话,这才是属于他的真正风景。当你意识到这一点,而不只是关注站在那个舞台上时,你的辩论旅程便永无止境。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擅长新国辩的辩手,会想二次、三次登上舞台,甚至有很多优秀辩手在30岁之后,还想回到老友赛的辩场,重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因为他们意识到了风景的重要性,而不是你所谓的到达极致的山顶。
第二,如果像你所说,这种应然的态度能指引所有人走向最高的山顶,那看看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几件事。有好几个学长,甚至是我的学长,为了登上新国辩的舞台,伪造学习经历,用各种方式伪造自己的履历。他们登上了新国辩舞台,像你一样觉得这就是属于他们的山顶,但这能让他们走上更好的辩论之路吗?他们真的说出了发自内心想说的话吗?并没有。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山顶,却忽视了风景,而风景其实需要发自内心去真诚感受,这才是应然态度的可贵之处。
我方一辩、二辩已经跟你说得很清楚,人分为成功者和绝大部分的失败者。你现在倡导人们,就像马克思、苏炳添、屠呦呦一样。但马克思在一开始就知道共产主义是什么样的吗?苏炳添在刚开始跑步时就知道他能突破黄种人的桎梏吗?屠呦呦在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能够改变人们受疟疾折磨的命运吗?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最开始只是想做一些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磨练中,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天赋可以支撑自己不断向上攀登。在山脚看到的其实是山腰,在山腰还能继续往山顶探索、攀爬,而山顶其实是永无止境的。他们在这种对风景的不断追寻和磨练中,才能走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这些成功绝不是一开始就被定义的,而是在追寻风景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我特别喜欢你的申论,也认认真真地想就这个话题跟你聊。你说我们应该以站在山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从未来的主观视角出发去行动,我非常认同。
但你知道吗?在山脚仰望,永远看不到真正的山顶,或者说,你所看到的高处永远不是你心中认定的那个山顶,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你刚才一直提及“新国辩”这个例子,你认为新国辩就是你所追求的目标。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并非如此。一个真正优秀的辩手,绝不会仅仅觉得,只要站上新国辩的舞台,就意味着到达了山顶。大家更应该认为,是站在新国辩的舞台上,让世界听到自己想说的话,这才是属于他的真正风景。当你意识到这一点,而不只是关注站在那个舞台上时,你的辩论旅程便永无止境。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擅长新国辩的辩手,会想二次、三次登上舞台,甚至有很多优秀辩手在30岁之后,还想回到老友赛的辩场,重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因为他们意识到了风景的重要性,而不是你所谓的到达极致的山顶。
第二,如果像你所说,这种应然的态度能指引所有人走向最高的山顶,那看看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几件事。有好几个学长,甚至是我的学长,为了登上新国辩的舞台,伪造学习经历,用各种方式伪造自己的履历。他们登上了新国辩舞台,像你一样觉得这就是属于他们的山顶,但这能让他们走上更好的辩论之路吗?他们真的说出了发自内心想说的话吗?并没有。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山顶,却忽视了风景,而风景其实需要发自内心去真诚感受,这才是应然态度的可贵之处。
我方一辩、二辩已经跟你说得很清楚,人分为成功者和绝大部分的失败者。你现在倡导人们,就像马克思、苏炳添、屠呦呦一样。但马克思在一开始就知道共产主义是什么样的吗?苏炳添在刚开始跑步时就知道他能突破黄种人的桎梏吗?屠呦呦在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能够改变人们受疟疾折磨的命运吗?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最开始只是想做一些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磨练中,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天赋可以支撑自己不断向上攀登。在山脚看到的其实是山腰,在山腰还能继续往山顶探索、攀爬,而山顶其实是永无止境的。他们在这种对风景的不断追寻和磨练中,才能走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这些成功绝不是一开始就被定义的,而是在追寻风景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感谢。接下来有请反方二辩盘问正方一、三、四辩。
好,谢谢主席。你刚提到把山顶当成目标,我们可以有更多前进的动力,那为什么把峰顶当成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了呢?毕竟在山顶看到的风景,和在山脚下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一辩。
我可以举个例子,我朋友去登武功山的时候,爬到半山,想去看山顶日出,到了大山处,别人告诉他不用往上爬了,在大山这里看到的日出是一样的,景色也很美,别去了。所以,如果只是为了看风景,到半山就不会继续往上爬了。而如果把山顶风景作为目标,在这样的层面讨论比较没有价值,那我换个角度比较。比如说,有的人想打上新国辩,为此打造自己的学历,在你们看来这是可以被接受的状态吗?二辩。
再说说看电子产品的部分,有些人还为了看比赛,比如逃课等去看比赛,这显然也不好。所以我们今天比较的是心态,正方是挑战者的心态,一定要得到某一种结果,而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很多奇怪的事情,我方会进行举证,你们也可以举证反方有什么奇怪的事情拿出来讨论。
反方在这里是学习者的心态,秉持着高山仰止的态度,学到一些就是赚到一些。在当下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告诉我们必须要去成功,比如996、007,总想着得到山顶,却让自己变得很劳累。在这个过程里,年轻人得到的到底是更多的辛苦,还是更多的成就?
正方,不是这么比的,我们今天比的是谁更珍贵,不是谁稍微好一点。而且您方所说的996、007,我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当做我的山顶呢?为什么我的山顶不可以是一份早九晚五的工作?至少在现阶段,大家当成山顶的那个东西,在正方同学看来也是不值得去追求的,而那些攀登者、挑战者的心态,在正方看来也会让他们变得更加疲惫。
可是反方向各位解释的是,在过程中收获的东西可能比最后的结果更珍贵。比如说在打辩论的过程中,即便没有打上新国辩,但结交的朋友,在每一次陈词过程中锻炼的表达能力,都无心插柳地提升了自我。
感谢。接下来有请反方二辩盘问正方一、三、四辩。
好,谢谢主席。你刚提到把山顶当成目标,我们可以有更多前进的动力,那为什么把峰顶当成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了呢?毕竟在山顶看到的风景,和在山脚下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一辩。
我可以举个例子,我朋友去登武功山的时候,爬到半山,想去看山顶日出,到了大山处,别人告诉他不用往上爬了,在大山这里看到的日出是一样的,景色也很美,别去了。所以,如果只是为了看风景,到半山就不会继续往上爬了。而如果把山顶风景作为目标,在这样的层面讨论比较没有价值,那我换个角度比较。比如说,有的人想打上新国辩,为此打造自己的学历,在你们看来这是可以被接受的状态吗?二辩。
再说说看电子产品的部分,有些人还为了看比赛,比如逃课等去看比赛,这显然也不好。所以我们今天比较的是心态,正方是挑战者的心态,一定要得到某一种结果,而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很多奇怪的事情,我方会进行举证,你们也可以举证反方有什么奇怪的事情拿出来讨论。
反方在这里是学习者的心态,秉持着高山仰止的态度,学到一些就是赚到一些。在当下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告诉我们必须要去成功,比如996、007,总想着得到山顶,却让自己变得很劳累。在这个过程里,年轻人得到的到底是更多的辛苦,还是更多的成就?
正方,不是这么比的,我们今天比的是谁更珍贵,不是谁稍微好一点。而且您方所说的996、007,我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当做我的山顶呢?为什么我的山顶不可以是一份早九晚五的工作?至少在现阶段,大家当成山顶的那个东西,在正方同学看来也是不值得去追求的,而那些攀登者、挑战者的心态,在正方看来也会让他们变得更加疲惫。
可是反方向各位解释的是,在过程中收获的东西可能比最后的结果更珍贵。比如说在打辩论的过程中,即便没有打上新国辩,但结交的朋友,在每一次陈词过程中锻炼的表达能力,都无心插柳地提升了自我。
我跟你方说过,既然有成功者,注定有失败者,但我相信你方应该也不希望人们带着有失败者的概念去攀登第一。
我刚提到这些失败者有自我获得感。现在我用学长讲的例子,你方举了一个小科学家,他有自己的研究范围,他的风景是认识朋友,或者坚持做自己。你觉得真正让他在科学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是在研究过程中认识朋友,还是其他因素能给他带来更强的自我认同感?
科学家在做实验之前一定不会意识到自己会成为一个科学家。他一定是有勇于追寻的态度。所以你觉得哪一种不能带来认同感,是朋友还是其他方面,我认为都不能。
如果你方也承认他是一个立志想要在科学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人,那你方倡导他作为一个小科学家去认识朋友,这符合你方的态度吗?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两种态度都不可取。我现在正在研究,马上要毕业了,写论文时会经历像你说的艰难困苦。如果我觉得一定要做出一件事才有自身的意义,那我永远什么都写不出来。
接下来我问你,你觉得这些人为什么登山?
我们做研究时要谦虚一点,别总觉得自己能够推动科学的进步,要一点一点往前打磨,这种状态是反方所提倡的科学家探索的态度。你方不会是鼓励每一个科学家都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吧?万一研究出毁灭的东西呢。并非所有科学家都是为了所谓的结果才去做研究,可是科学对他而言本身是有意义的。就像在知行当中,把某样东西当做目标总是有一定目标的,山顶对登山者而言是有意义的。所以你觉得秉持着一种明确目标和你所说的“做做就好”,哪种能让他走得更长远?每一步一步向前看,才能让他走得更远,而不像你方所说的虚无缥缈的目标,我在第一轮陈词里就提到过,山顶比起风景更虚无缥缈。我对经济学的山顶毫无概念,一边回忆着下一个目标和朋友带来的风景,却不知道目标何时才能实现。
我跟你方说过,既然有成功者,注定有失败者,但我相信你方应该也不希望人们带着有失败者的概念去攀登第一。
我刚提到这些失败者有自我获得感。现在我用学长讲的例子,你方举了一个小科学家,他有自己的研究范围,他的风景是认识朋友,或者坚持做自己。你觉得真正让他在科学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是在研究过程中认识朋友,还是其他因素能给他带来更强的自我认同感?
科学家在做实验之前一定不会意识到自己会成为一个科学家。他一定是有勇于追寻的态度。所以你觉得哪一种不能带来认同感,是朋友还是其他方面,我认为都不能。
如果你方也承认他是一个立志想要在科学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人,那你方倡导他作为一个小科学家去认识朋友,这符合你方的态度吗?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两种态度都不可取。我现在正在研究,马上要毕业了,写论文时会经历像你说的艰难困苦。如果我觉得一定要做出一件事才有自身的意义,那我永远什么都写不出来。
接下来我问你,你觉得这些人为什么登山?
我们做研究时要谦虚一点,别总觉得自己能够推动科学的进步,要一点一点往前打磨,这种状态是反方所提倡的科学家探索的态度。你方不会是鼓励每一个科学家都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吧?万一研究出毁灭的东西呢。并非所有科学家都是为了所谓的结果才去做研究,可是科学对他而言本身是有意义的。就像在知行当中,把某样东西当做目标总是有一定目标的,山顶对登山者而言是有意义的。所以你觉得秉持着一种明确目标和你所说的“做做就好”,哪种能让他走得更长远?每一步一步向前看,才能让他走得更远,而不像你方所说的虚无缥缈的目标,我在第一轮陈词里就提到过,山顶比起风景更虚无缥缈。我对经济学的山顶毫无概念,一边回忆着下一个目标和朋友带来的风景,却不知道目标何时才能实现。
感谢主席,我先来明确,对方给我们扣的几个帽子。
第一个是他们说山顶让我们很累,我们今天不停的内卷,996、007,就是为了达到我们的山顶。请问谁的山顶是这个?我们大家开玩笑说,我们的山顶好像都是当富二代,这个目标我们达不到了,所以我们只好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为什么这个想要的生活在你方看来一定是那些让我们痛苦不堪的呢?
如果我今天想要一份让我闲适的工作,我可能会放弃一些东西;或者我想要一份体面的工作,我可能在大学的时候放弃一些社团活动,去多做绩点和学分,把我的 GPA 弄得漂亮一点,然后以后可以找到一个钱多事儿少的工作。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山顶,我确实放弃了一些大学生活中的娱乐活动,但这个对我来说就是值得的,而且我们也可以达到那个目标。
其次,您方所说为什么新国辩是山顶,而我们达不到就一定会痛苦。而您方所说的朋友这个东西,它一定是更珍贵的。我今天在学校里,可能只是给我的队友出谋划策,这个时候我可以和队友很开心地每天晚上一起熬夜;我今天背不下来的材料,也可以和朋友一起攻克。这个风景是不分高低的,但山顶一定分高低。
今天我想拿到一个校赛的冠军,这是我的一个山顶,我爬到了,接下来我想拿更高层级比赛的冠军,它是一个更高的山顶,我们去攀登它,获得的成就感就更大。
非常感谢。
感谢主席,我先来明确,对方给我们扣的几个帽子。
第一个是他们说山顶让我们很累,我们今天不停的内卷,996、007,就是为了达到我们的山顶。请问谁的山顶是这个?我们大家开玩笑说,我们的山顶好像都是当富二代,这个目标我们达不到了,所以我们只好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为什么这个想要的生活在你方看来一定是那些让我们痛苦不堪的呢?
如果我今天想要一份让我闲适的工作,我可能会放弃一些东西;或者我想要一份体面的工作,我可能在大学的时候放弃一些社团活动,去多做绩点和学分,把我的 GPA 弄得漂亮一点,然后以后可以找到一个钱多事儿少的工作。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山顶,我确实放弃了一些大学生活中的娱乐活动,但这个对我来说就是值得的,而且我们也可以达到那个目标。
其次,您方所说为什么新国辩是山顶,而我们达不到就一定会痛苦。而您方所说的朋友这个东西,它一定是更珍贵的。我今天在学校里,可能只是给我的队友出谋划策,这个时候我可以和队友很开心地每天晚上一起熬夜;我今天背不下来的材料,也可以和朋友一起攻克。这个风景是不分高低的,但山顶一定分高低。
今天我想拿到一个校赛的冠军,这是我的一个山顶,我爬到了,接下来我想拿更高层级比赛的冠军,它是一个更高的山顶,我们去攀登它,获得的成就感就更大。
非常感谢。
感谢正方四辩。接下来,我将进行反方小结。
翻译得非常好。对方提到山顶分高低,我十分认同。但对方所说的山顶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当以一定要登上山顶的态度去实践时,社会上会有很多人希望钱多事少,想去国企、事业编,想做公务员,少干活多拿钱,享受美好人生。而那些真正愿意投身细致工作、在科学领域找寻人生意义的人会减少。这是因为只要爬到山顶就好的观念,且山顶本身有高低之分,从而导致社会上出现很多荒谬、走捷径的现象。
我举个例子。对方可能没有深入研究我方情况,我方一辩、二辩是学哲学的,我是学经济学的。他们未必知道哲学的山顶是什么,是齐泽克吗?是马克思吗?都不是。我也不清楚经济学的山顶是什么,是凯恩斯吗?是量化吗?也都不是。我们不知道山顶在哪,只是不断向前攀登,在磨练自己、欣赏身边风景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向上爬,走向更高的路径、看到更美的风景,而不是像对方所说,一开始就知道最高点在哪才能往上走,这种观点在现实中是荒谬的。
感谢正方四辩。接下来,我将进行反方小结。
翻译得非常好。对方提到山顶分高低,我十分认同。但对方所说的山顶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当以一定要登上山顶的态度去实践时,社会上会有很多人希望钱多事少,想去国企、事业编,想做公务员,少干活多拿钱,享受美好人生。而那些真正愿意投身细致工作、在科学领域找寻人生意义的人会减少。这是因为只要爬到山顶就好的观念,且山顶本身有高低之分,从而导致社会上出现很多荒谬、走捷径的现象。
我举个例子。对方可能没有深入研究我方情况,我方一辩、二辩是学哲学的,我是学经济学的。他们未必知道哲学的山顶是什么,是齐泽克吗?是马克思吗?都不是。我也不清楚经济学的山顶是什么,是凯恩斯吗?是量化吗?也都不是。我们不知道山顶在哪,只是不断向前攀登,在磨练自己、欣赏身边风景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向上爬,走向更高的路径、看到更美的风景,而不是像对方所说,一开始就知道最高点在哪才能往上走,这种观点在现实中是荒谬的。
感谢。接下来进入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各有4分钟,有请正方发言。
我认为“比烂”部分后续不用再提。我举个例子,有学生为了看世界杯比赛逃课,在这类例子中难以比较出何者更珍贵。若要比较珍贵程度,需明白很多时候越往山顶爬,风景并非越美好。
以新国辩为例,若想拿到新国辩冠军,需不停熬夜备赛、折磨自己。当外部环境无法给予正向价值时,是什么推动人往前走呢?在追求成功、实现财富自由的过程中,是像996、007工作模式那样,抛家弃子、不顾家庭去追求虚无缥缈的金钱价值更珍贵,还是回归家庭、陪伴父母更珍贵?
反过来问,如果全天陪伴父母而不出去赚钱,这样好吗?我们要探讨的是,你方需要论证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拿到新国辩冠军就一定是辩论领域的“山顶”;其二,我方一直提及,有人认为在校赛中称王称霸就是自己的“山顶”,达到这一目标后就觉得完成了辩论目标。将此移植到生活中,会出现很多走捷径或妥协的例子,这是好的方式吗?而且,并非人人都能一眼看到所谓的最高峰并持续攀登。
为了看风景,很多人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但此辩题比较的是谁更珍贵,无论是新国辩冠军还是校赛冠军,越到比赛后半程、决赛阶段,所需准备的内容越多、越痛苦。当痛苦和疲惫来临时,看到未参赛的队友去吃烧烤、享受风景,是什么让自己坚持备赛以拿到冠军呢?拿到冠军后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舍弃与朋友相处的过程,最终获得的东西是否真的珍贵?
不能以第三者视角或完成攀登的结果视角来判断旅程是否有意义,因为辩题强调的是攀登山峰的过程。对于正在攀登的人,只有正方的态度让他们相信,所丢掉的时间和自由相对于风景是有意义的,肯定这种付出才能让他们不断前进。正方认为只有山顶能给予不断前进的动力。
我很喜欢电视剧《士兵突击》,其中主人公许三多原本是个很差的兵,但他在一次比赛中完成330个腹部绕杠,突破军队最高标准,从此开启兵王之路。若未到达山顶,他如何相信自己的能力能不断进步?这难道不是功利主义的洗脑吗?你方认为只有站在山顶的人才有价值,而在过程中获得自我肯定的人则毫无价值。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如果出去玩时,队友抱着必须爬到山顶的态度,导致我疲惫不堪,最终与他分道扬镳。在你方看来,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却失去与亲朋好友在过程中的陪伴,这样能比较出谁更珍贵吗?你方似乎认为出去旅游和攀登高峰的人群是一样的。
比如想要登顶喜马拉雅山的科学家和普通做科学实验的人,你方默认只有痛苦才有意义、有价值、才叫珍贵,这是否过于功利?
我方认为攀登山峰的人对结果是有期待的,能帮助他们坚持的正是正方所论述的内容。许三多完成333个腹部绕杠达到山顶指标后,才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士兵,成为大家眼中合格的人。
以我校为例,2023年之前未获得新国辩大赛邀请时,我们从未想过能参与新国辩这样在辩手心中如盛唐般的赛事。只有登上过这个“山顶”,获得机会后,我们才觉得后续还有努力重新站上舞台的希望。
若认为爬上珠穆朗玛峰的结果最有价值、最珍贵,那花20万让夏尔巴人背自己上去以实现目标,会觉得这很珍贵吗?若认为打上新国辩最珍贵,通过考研考上某学校,加入该校最厉害的辩论队,会觉得这是珍贵的事吗?以错误的方式追求山顶,并非我方想探讨的,我方也不想用错误的方式看待风景来逼问。
正方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学校未获得新国辩参赛资格,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地区赛的二流队伍,缺乏自信,认为这样的“烂队伍”不可能走上国际舞台。正是因为获得山顶这个小小的标志性肯定后,我们才觉得自己是有实力、成熟的队伍。但难道没打上新国辩,就不是优秀的辩手吗?即便很多普通学校的辩手没打上新国辩、未获得邀请赛的肯定,只要他们能精确表达内心想法,这个过程也是珍贵的。
在表达过程中,你方认为是成绩更重要,还是表达的内容更重要?是探讨、学习的过程更重要,还是最后站上领奖舞台、打上新国辩更重要?你方提到的资格赛有好成绩的人,我方并不否认。但正方强调的自信,是补全遗憾的拼图。若没有资格赛的开端,就不敢幻想决赛的舞台,人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幻想自己的事。
可是,我为何要幻想国际赛的舞台,为何非得打上新国辩,为何要在正方所讲的社会大框架设定的规训价值中获得肯定?正方始终未解释这一点。而反方解释了,大多数人攀登山顶的过程是自我认知的过程。人生短暂,结识朋友、一起吃喝玩乐,在正方同学看来或许没有价值,没有拓宽科学事业发展、没让自己更受他人敬佩、没获得自信感,但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是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或许不是山顶的风景,而是后花园的风景,只要留心体验生活,人生会豁然开朗,而非像正方所说,永远活在痛苦苦难的叙事中。
感谢。接下来进入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各有4分钟,有请正方发言。
我认为“比烂”部分后续不用再提。我举个例子,有学生为了看世界杯比赛逃课,在这类例子中难以比较出何者更珍贵。若要比较珍贵程度,需明白很多时候越往山顶爬,风景并非越美好。
以新国辩为例,若想拿到新国辩冠军,需不停熬夜备赛、折磨自己。当外部环境无法给予正向价值时,是什么推动人往前走呢?在追求成功、实现财富自由的过程中,是像996、007工作模式那样,抛家弃子、不顾家庭去追求虚无缥缈的金钱价值更珍贵,还是回归家庭、陪伴父母更珍贵?
反过来问,如果全天陪伴父母而不出去赚钱,这样好吗?我们要探讨的是,你方需要论证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拿到新国辩冠军就一定是辩论领域的“山顶”;其二,我方一直提及,有人认为在校赛中称王称霸就是自己的“山顶”,达到这一目标后就觉得完成了辩论目标。将此移植到生活中,会出现很多走捷径或妥协的例子,这是好的方式吗?而且,并非人人都能一眼看到所谓的最高峰并持续攀登。
为了看风景,很多人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但此辩题比较的是谁更珍贵,无论是新国辩冠军还是校赛冠军,越到比赛后半程、决赛阶段,所需准备的内容越多、越痛苦。当痛苦和疲惫来临时,看到未参赛的队友去吃烧烤、享受风景,是什么让自己坚持备赛以拿到冠军呢?拿到冠军后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舍弃与朋友相处的过程,最终获得的东西是否真的珍贵?
不能以第三者视角或完成攀登的结果视角来判断旅程是否有意义,因为辩题强调的是攀登山峰的过程。对于正在攀登的人,只有正方的态度让他们相信,所丢掉的时间和自由相对于风景是有意义的,肯定这种付出才能让他们不断前进。正方认为只有山顶能给予不断前进的动力。
我很喜欢电视剧《士兵突击》,其中主人公许三多原本是个很差的兵,但他在一次比赛中完成330个腹部绕杠,突破军队最高标准,从此开启兵王之路。若未到达山顶,他如何相信自己的能力能不断进步?这难道不是功利主义的洗脑吗?你方认为只有站在山顶的人才有价值,而在过程中获得自我肯定的人则毫无价值。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如果出去玩时,队友抱着必须爬到山顶的态度,导致我疲惫不堪,最终与他分道扬镳。在你方看来,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却失去与亲朋好友在过程中的陪伴,这样能比较出谁更珍贵吗?你方似乎认为出去旅游和攀登高峰的人群是一样的。
比如想要登顶喜马拉雅山的科学家和普通做科学实验的人,你方默认只有痛苦才有意义、有价值、才叫珍贵,这是否过于功利?
我方认为攀登山峰的人对结果是有期待的,能帮助他们坚持的正是正方所论述的内容。许三多完成333个腹部绕杠达到山顶指标后,才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士兵,成为大家眼中合格的人。
以我校为例,2023年之前未获得新国辩大赛邀请时,我们从未想过能参与新国辩这样在辩手心中如盛唐般的赛事。只有登上过这个“山顶”,获得机会后,我们才觉得后续还有努力重新站上舞台的希望。
若认为爬上珠穆朗玛峰的结果最有价值、最珍贵,那花20万让夏尔巴人背自己上去以实现目标,会觉得这很珍贵吗?若认为打上新国辩最珍贵,通过考研考上某学校,加入该校最厉害的辩论队,会觉得这是珍贵的事吗?以错误的方式追求山顶,并非我方想探讨的,我方也不想用错误的方式看待风景来逼问。
正方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学校未获得新国辩参赛资格,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地区赛的二流队伍,缺乏自信,认为这样的“烂队伍”不可能走上国际舞台。正是因为获得山顶这个小小的标志性肯定后,我们才觉得自己是有实力、成熟的队伍。但难道没打上新国辩,就不是优秀的辩手吗?即便很多普通学校的辩手没打上新国辩、未获得邀请赛的肯定,只要他们能精确表达内心想法,这个过程也是珍贵的。
在表达过程中,你方认为是成绩更重要,还是表达的内容更重要?是探讨、学习的过程更重要,还是最后站上领奖舞台、打上新国辩更重要?你方提到的资格赛有好成绩的人,我方并不否认。但正方强调的自信,是补全遗憾的拼图。若没有资格赛的开端,就不敢幻想决赛的舞台,人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幻想自己的事。
可是,我为何要幻想国际赛的舞台,为何非得打上新国辩,为何要在正方所讲的社会大框架设定的规训价值中获得肯定?正方始终未解释这一点。而反方解释了,大多数人攀登山顶的过程是自我认知的过程。人生短暂,结识朋友、一起吃喝玩乐,在正方同学看来或许没有价值,没有拓宽科学事业发展、没让自己更受他人敬佩、没获得自信感,但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是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或许不是山顶的风景,而是后花园的风景,只要留心体验生活,人生会豁然开朗,而非像正方所说,永远活在痛苦苦难的叙事中。
感谢。接下来进行总结陈词。
对方的观点不过是苦难叙事的自娱自乐,对方始终无法回应,为何苦难天生就有价值,为何苦难越多就一定越珍贵。
我方列举那些被你方认为错误方法的例子,并非想用坏的去压制好的,而是要让你明白,用正确的方法和错误的方法都能到达你所谓的“山顶”,但我们为何会在某些价值层面上天然摒弃那些错误的方法,甚至认为它们是错的而不愿采用?明明都能到达“山顶”,原因就在于,真正体现事物价值、让事物变得弥足珍贵的,正是正确与错误的区分,这个区别才是真正有价值、珍贵的所在。
我刚才举了很多例子,比如登上珠峰,真正珍贵的是在攀登过程中,沿着一级一级的台阶,每20米、每1000米地前进,到达珠峰脚下的营地休整,看到沿途风景后,有勇气继续往上爬。这是正确方法带来的意义,是对自己心理和意志的考验。而错误的方法是花二十万雇一个挑夫背自己上去,同样能到达山顶。但你会发现,选择错误方法时,这件事就不珍贵了。虽然结果相同,但前者珍贵在于它体现了人类的意志和精神意义上的高峰。
再看苏炳添的例子,他并非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能成为黄种人的骄傲。他是在流过无数汗水、经过无数艰苦训练之后才取得成就。同样伟大的成就,为何会有不同的价值?马克思在对社会的每一步琢磨中,比欧文斯有更高的成就,对社会的解读更深刻。
很多人认为只要经历了苦难就天然变得珍贵,但从人类逃避困难的本质态度出发,很多人会想能否走捷径,跳过苦痛而得到正方想要的结果。无论是学经济学、学艺术还是学其他专业,都想快速得到结果,这是非常荒谬的。
一个人不是在爬上山顶前就能看到山顶在哪里,而是登上山顶向下俯看时,才知道自己已经在山顶。山顶的每一处风景,其实都是他经历过的,这才是真正的意义。
感谢。接下来进行总结陈词。
对方的观点不过是苦难叙事的自娱自乐,对方始终无法回应,为何苦难天生就有价值,为何苦难越多就一定越珍贵。
我方列举那些被你方认为错误方法的例子,并非想用坏的去压制好的,而是要让你明白,用正确的方法和错误的方法都能到达你所谓的“山顶”,但我们为何会在某些价值层面上天然摒弃那些错误的方法,甚至认为它们是错的而不愿采用?明明都能到达“山顶”,原因就在于,真正体现事物价值、让事物变得弥足珍贵的,正是正确与错误的区分,这个区别才是真正有价值、珍贵的所在。
我刚才举了很多例子,比如登上珠峰,真正珍贵的是在攀登过程中,沿着一级一级的台阶,每20米、每1000米地前进,到达珠峰脚下的营地休整,看到沿途风景后,有勇气继续往上爬。这是正确方法带来的意义,是对自己心理和意志的考验。而错误的方法是花二十万雇一个挑夫背自己上去,同样能到达山顶。但你会发现,选择错误方法时,这件事就不珍贵了。虽然结果相同,但前者珍贵在于它体现了人类的意志和精神意义上的高峰。
再看苏炳添的例子,他并非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能成为黄种人的骄傲。他是在流过无数汗水、经过无数艰苦训练之后才取得成就。同样伟大的成就,为何会有不同的价值?马克思在对社会的每一步琢磨中,比欧文斯有更高的成就,对社会的解读更深刻。
很多人认为只要经历了苦难就天然变得珍贵,但从人类逃避困难的本质态度出发,很多人会想能否走捷径,跳过苦痛而得到正方想要的结果。无论是学经济学、学艺术还是学其他专业,都想快速得到结果,这是非常荒谬的。
一个人不是在爬上山顶前就能看到山顶在哪里,而是登上山顶向下俯看时,才知道自己已经在山顶。山顶的每一处风景,其实都是他经历过的,这才是真正的意义。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首先,跟对方辩友聊一下错误的方法。今天反方一直觉得,只要以山顶为导向,就一定会滑向错误的途径,认为只要是封顶就一定是美丽的。但实际上,风景也有坏的地方。比如垮掉派,他们抽烟、酗酒、吸毒、乱交,这些在他们看来是人生的风景,他们体验了许多常人未曾体验过的刺激,且完全以风景为导向,觉得爽就行,这显然是坏的风景。如果对方辩友认为以某种东西为导向就一定会滑向某个极端,这种观点其实毫无意义。我方一开始就表明,不想讨论这个问题,我方今天想比较的是谁更珍贵。而对方辩友所说的,没有享受过程,山顶就没有意义。
我先退到最极端的例子来讲,如果有一天,有个大佬能带你参加新国辩,即便你只是在旁边划划水,但能站在新国辩的舞台上,你会不想去吗?我们对山顶的渴望,可能会被对方辩友说成是丑陋的功利主义,但在我方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想实现的目标,这并无不妥,而且我方也不会选择不正当的道路。因为我们知道攀登的过程很重要,但重要和珍贵是有区别的。
比如我从大一开始打辩论,参加无人问津的新生赛,没人在意,但我们打到新生赛决赛时,依旧感到幸福。那时和同学一起备赛,与如今和队友一起备战国辩,体验其实差不多,都是每天晚上一起聊八卦、准备辩题,熬夜到很晚,然后一起去吃烧烤,我方承认这个过程确实很开心。但我们的山顶不同,那时我们只想拿到小小的院级青春赛冠军,而现在我们想站在新国辩的舞台上,这就是我方前面所说的山顶有高低之分。并非月薪30万就一定比月薪5万的山顶更高,而是我们可以一步一步从一座小山爬上一座大山。
再以苏炳添为例,在我方看来,苏炳添的经历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他有打破记录、为黄种人争光的目标,这个目标让他的汗水和努力变得有意义,而不是像对方辩友所说的,努力了结果才有意义,而是达到目标之后,原来付出的苦痛、汗水和伤痛才都有了意义。
接着聊突破自我,还是以我所在的湘潭大学辩论队为例。我一开始觉得校队无人在意,可能只是一支不起眼的队伍,外界鲜有人知。但我刚进队那一年,学长通知我们拿到了新国辩资格赛的比赛资格,尽管只是资格赛资格,我们依旧非常幸福。因为我们看到了一座更高的山,并且觉得自己有能力登上那个山顶,能把队伍带向更远的地方。这就是我方所说的山顶的珍贵。
感谢!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首先,跟对方辩友聊一下错误的方法。今天反方一直觉得,只要以山顶为导向,就一定会滑向错误的途径,认为只要是封顶就一定是美丽的。但实际上,风景也有坏的地方。比如垮掉派,他们抽烟、酗酒、吸毒、乱交,这些在他们看来是人生的风景,他们体验了许多常人未曾体验过的刺激,且完全以风景为导向,觉得爽就行,这显然是坏的风景。如果对方辩友认为以某种东西为导向就一定会滑向某个极端,这种观点其实毫无意义。我方一开始就表明,不想讨论这个问题,我方今天想比较的是谁更珍贵。而对方辩友所说的,没有享受过程,山顶就没有意义。
我先退到最极端的例子来讲,如果有一天,有个大佬能带你参加新国辩,即便你只是在旁边划划水,但能站在新国辩的舞台上,你会不想去吗?我们对山顶的渴望,可能会被对方辩友说成是丑陋的功利主义,但在我方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想实现的目标,这并无不妥,而且我方也不会选择不正当的道路。因为我们知道攀登的过程很重要,但重要和珍贵是有区别的。
比如我从大一开始打辩论,参加无人问津的新生赛,没人在意,但我们打到新生赛决赛时,依旧感到幸福。那时和同学一起备赛,与如今和队友一起备战国辩,体验其实差不多,都是每天晚上一起聊八卦、准备辩题,熬夜到很晚,然后一起去吃烧烤,我方承认这个过程确实很开心。但我们的山顶不同,那时我们只想拿到小小的院级青春赛冠军,而现在我们想站在新国辩的舞台上,这就是我方前面所说的山顶有高低之分。并非月薪30万就一定比月薪5万的山顶更高,而是我们可以一步一步从一座小山爬上一座大山。
再以苏炳添为例,在我方看来,苏炳添的经历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他有打破记录、为黄种人争光的目标,这个目标让他的汗水和努力变得有意义,而不是像对方辩友所说的,努力了结果才有意义,而是达到目标之后,原来付出的苦痛、汗水和伤痛才都有了意义。
接着聊突破自我,还是以我所在的湘潭大学辩论队为例。我一开始觉得校队无人在意,可能只是一支不起眼的队伍,外界鲜有人知。但我刚进队那一年,学长通知我们拿到了新国辩资格赛的比赛资格,尽管只是资格赛资格,我们依旧非常幸福。因为我们看到了一座更高的山,并且觉得自己有能力登上那个山顶,能把队伍带向更远的地方。这就是我方所说的山顶的珍贵。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