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恋爱关系中,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在恋爱关系中,不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一题,辩之竹内共收录26场比赛。我们为您提供这26场比赛的论点、判断标准提取,以及总计数百条论据的提取,还有Deepseek的辩题分析。这可以帮您更好备赛。
欢迎您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查看。
阅读量:0
麻烦问一下,能看见计时器吗?可以的。现在小芳同学到齐了,想问一下正方同学是否可以开始。可以开始,是不是缺少一个反三咨询环节?是的,还有一个反三咨询环节,可以往前调一个环节。
这边准备好了,可以开始提问。你好,我来看你的论点1。比如我是一个电商直播公司,不太看重科研能力,也不太看重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希望员工能做好一套直播,这没问题吧。如果贵方具有这个能力,我方不反对。
所以说,工作经验才是大家真正看重的。有53.07%的受访企业人员表示,学校专业知识不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产教是脱钩的。此时,学到的知识可能不如三年工作经验对工作的帮助大,这不是损失了三年经验吗?
首先,对方辩友刚刚关于电商的举例直接得出结论,有点以偏概全。其次,我方给出的方法论是在证明学历是一个敲门砖。
同学,我问你,如果一个公司招进来的人会各种理论、各种科研,但无法给公司业务做出实际帮助,那要这个人有什么用?我们招聘时,要根据学历进行相应的培训。如果根据能力选拔,贵方需要论证选拔成本比后续培训成本低。
我听明白了,贵方实际上也没有反对我们需要工作经验,也没有反对产教脱节的前提,只是告诉我学历是个敲门砖。那我想问,2024年只有16%的人能考上研,我们后面是针对考得上研的人讨论,还是考不上研的人讨论呢?
贵方的观点是,因为考研成功率太低,所以要避免考研。但这是后话,我们基于这两类情况讨论。比如没考上研,这两年会产生大量焦虑情绪,甚至会错过春秋招,错失很多好岗位,这个损失该怎么办呢?
贵方提到了筛选制度,我方一辩给出的定义已经包含了这一点,且这也算在学历之内。贵方的意思难道是高考也不要考了吗?先别聊高考,先跟我聊考研的事情,告诉我这个意外损失怎么办。贵方在论证损失的同时,是在给我方灌输一种“不要去卷,躺平就好”的方法论,但我方想说的是要好好工作。所以这部分损失贵方无法解决。
贵方一直在说考研后薪资待遇更好,请给出一份详细的数据来证明。我就拿起点薪资来说,专科起点薪资是4500元,硕士是8000元。
我想问,不考研究生,就要在家躺三年,等研究生毕业再工作吗?我明白贵方意思,这三年也在努力。但贵方有什么数据证明三年工作经验比不上三年研究生学习呢?其实贵方的数据从根本上就有问题,因为对比对象错误。贵方比较的是工作三年的人和学习三年的人,这与论题不符。我们要比较的是本科小白和研究生小白毕业后谁的薪资更好。贵方的说法忽略了我方的方法论。
我觉得已经讲清楚了,接下来继续问。贵方说研究生发展潜力更大,请进行举证。我方一辩已经讲过,交流效率以及吸收能力和学历成正比,也就是说后续还可能会产生反超效应。
麻烦问一下,能看见计时器吗?可以的。现在小芳同学到齐了,想问一下正方同学是否可以开始。可以开始,是不是缺少一个反三咨询环节?是的,还有一个反三咨询环节,可以往前调一个环节。
这边准备好了,可以开始提问。你好,我来看你的论点1。比如我是一个电商直播公司,不太看重科研能力,也不太看重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希望员工能做好一套直播,这没问题吧。如果贵方具有这个能力,我方不反对。
所以说,工作经验才是大家真正看重的。有53.07%的受访企业人员表示,学校专业知识不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产教是脱钩的。此时,学到的知识可能不如三年工作经验对工作的帮助大,这不是损失了三年经验吗?
首先,对方辩友刚刚关于电商的举例直接得出结论,有点以偏概全。其次,我方给出的方法论是在证明学历是一个敲门砖。
同学,我问你,如果一个公司招进来的人会各种理论、各种科研,但无法给公司业务做出实际帮助,那要这个人有什么用?我们招聘时,要根据学历进行相应的培训。如果根据能力选拔,贵方需要论证选拔成本比后续培训成本低。
我听明白了,贵方实际上也没有反对我们需要工作经验,也没有反对产教脱节的前提,只是告诉我学历是个敲门砖。那我想问,2024年只有16%的人能考上研,我们后面是针对考得上研的人讨论,还是考不上研的人讨论呢?
贵方的观点是,因为考研成功率太低,所以要避免考研。但这是后话,我们基于这两类情况讨论。比如没考上研,这两年会产生大量焦虑情绪,甚至会错过春秋招,错失很多好岗位,这个损失该怎么办呢?
贵方提到了筛选制度,我方一辩给出的定义已经包含了这一点,且这也算在学历之内。贵方的意思难道是高考也不要考了吗?先别聊高考,先跟我聊考研的事情,告诉我这个意外损失怎么办。贵方在论证损失的同时,是在给我方灌输一种“不要去卷,躺平就好”的方法论,但我方想说的是要好好工作。所以这部分损失贵方无法解决。
贵方一直在说考研后薪资待遇更好,请给出一份详细的数据来证明。我就拿起点薪资来说,专科起点薪资是4500元,硕士是8000元。
我想问,不考研究生,就要在家躺三年,等研究生毕业再工作吗?我明白贵方意思,这三年也在努力。但贵方有什么数据证明三年工作经验比不上三年研究生学习呢?其实贵方的数据从根本上就有问题,因为对比对象错误。贵方比较的是工作三年的人和学习三年的人,这与论题不符。我们要比较的是本科小白和研究生小白毕业后谁的薪资更好。贵方的说法忽略了我方的方法论。
我觉得已经讲清楚了,接下来继续问。贵方说研究生发展潜力更大,请进行举证。我方一辩已经讲过,交流效率以及吸收能力和学历成正比,也就是说后续还可能会产生反超效应。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报考在职的研究生,虽说需要花费一定成本,但如果把读研看成一场低成本、长期的职业培训,不仅不用自己支付学费,还有学校食堂,并且可以争取各种奖学金。最重要的是,你有充足的时间和较低的试错成本去探索职业方向,毕业后还能获得高学历。对于父母而言,他们只需投资几千元,如果学历能带来良好回报,你能回馈给父母的可能是几十万甚至更多。
对于那些缺乏竞争力、不清楚自己发展方向的人来说,这是值得考虑的选择。不要觉得多花几年时间是浪费,关键在于这段时间你做了什么,是否对自己有益,是否利用好时间为自己找到出路、找到新的增长点,让自己有更多选择,这才是学历的意义。
对方辩友一直在阐述学历的种种不好,试图证明学历并没有那么关键。例如,某些专业选择可能落后,专业知识大多无用;在大学生人才质量保障问题下,大量大学生面临转行和就业问题,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都在贬值。
然而,学历在我们刚进入社会时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规定了下限,我们要生存,要过上体面的生活,在这个现实且残酷的时代,学历是一种保障。虽然学历不能帮助所有人,也不能定义所有人,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即便我们有理想,也不能脱离现实。
学历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让你在这个世界上绝对生存无忧,也不能直接给你一个完美的未来,但它能给你一个还算不错的机会。对于大多数人,即二八定律中 80%的普通人群来说,学历切实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都怀揣梦想,却不是人人都能脚踏实地。在这个高喊各种不切实际的成功学和能力模型,却不提供具体方向的时代,这就是学历的意义所在。除非对方能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谢谢。
报考在职的研究生,虽说需要花费一定成本,但如果把读研看成一场低成本、长期的职业培训,不仅不用自己支付学费,还有学校食堂,并且可以争取各种奖学金。最重要的是,你有充足的时间和较低的试错成本去探索职业方向,毕业后还能获得高学历。对于父母而言,他们只需投资几千元,如果学历能带来良好回报,你能回馈给父母的可能是几十万甚至更多。
对于那些缺乏竞争力、不清楚自己发展方向的人来说,这是值得考虑的选择。不要觉得多花几年时间是浪费,关键在于这段时间你做了什么,是否对自己有益,是否利用好时间为自己找到出路、找到新的增长点,让自己有更多选择,这才是学历的意义。
对方辩友一直在阐述学历的种种不好,试图证明学历并没有那么关键。例如,某些专业选择可能落后,专业知识大多无用;在大学生人才质量保障问题下,大量大学生面临转行和就业问题,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都在贬值。
然而,学历在我们刚进入社会时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规定了下限,我们要生存,要过上体面的生活,在这个现实且残酷的时代,学历是一种保障。虽然学历不能帮助所有人,也不能定义所有人,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即便我们有理想,也不能脱离现实。
学历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让你在这个世界上绝对生存无忧,也不能直接给你一个完美的未来,但它能给你一个还算不错的机会。对于大多数人,即二八定律中 80%的普通人群来说,学历切实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都怀揣梦想,却不是人人都能脚踏实地。在这个高喊各种不切实际的成功学和能力模型,却不提供具体方向的时代,这就是学历的意义所在。除非对方能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谢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我声音可以听到吗?可以。
对,我们要活下去,不要好高骛远。今年招聘调查发现,75.6%的企业管理者和HR更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项目经验,44.4%的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的技能实用性。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市场一片蓝海,当时要做的是快速跑马圈地,用学历快速筛选人才,吸引更多人来抢占市场。但这几年经济下行,企业要降本增效,此时我们对学历去魅了,意识到学历是一种奢侈品,很多本科就能完成的工作,没必要花更高的薪资让研究生来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2024年硕士offer获取率为33.2%,连续三年下降,下降了17个百分点,甚至低于普本生的43.9%。这就是当下的困境,53.07%的企业认为研究生所学与实际需求脱钩,企业不需要高学历,更需要实打实的能力,这就是研究生更难获取工作的原因。
第二件事,澎湃新闻网数据分析显示,就业后薪资方面,传媒业下降了11.6%,媒体创意下降15.4%,市场营销下降20%,房地产下降41.2%,教育培训甚至下降42.0%。虽然存在“双减”因素,但重点在于,在学历贬值的大背景下,企业和个人都要降本增效、活下去,我们逐渐对学历去魅,意识到需要的是有实打实能力的人才,而非曾经所看重的学历光环。
另外,所有企业最终需要的不仅仅是学历,更重要的是实际经验。我承认研究生学习可以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但这并非企业真正需要的,企业需要的是实际工作能力。而当下产学脱节,大学教育存在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需求。谢谢。
我声音可以听到吗?可以。
对,我们要活下去,不要好高骛远。今年招聘调查发现,75.6%的企业管理者和HR更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项目经验,44.4%的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的技能实用性。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市场一片蓝海,当时要做的是快速跑马圈地,用学历快速筛选人才,吸引更多人来抢占市场。但这几年经济下行,企业要降本增效,此时我们对学历去魅了,意识到学历是一种奢侈品,很多本科就能完成的工作,没必要花更高的薪资让研究生来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2024年硕士offer获取率为33.2%,连续三年下降,下降了17个百分点,甚至低于普本生的43.9%。这就是当下的困境,53.07%的企业认为研究生所学与实际需求脱钩,企业不需要高学历,更需要实打实的能力,这就是研究生更难获取工作的原因。
第二件事,澎湃新闻网数据分析显示,就业后薪资方面,传媒业下降了11.6%,媒体创意下降15.4%,市场营销下降20%,房地产下降41.2%,教育培训甚至下降42.0%。虽然存在“双减”因素,但重点在于,在学历贬值的大背景下,企业和个人都要降本增效、活下去,我们逐渐对学历去魅,意识到需要的是有实打实能力的人才,而非曾经所看重的学历光环。
另外,所有企业最终需要的不仅仅是学历,更重要的是实际经验。我承认研究生学习可以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但这并非企业真正需要的,企业需要的是实际工作能力。而当下产学脱节,大学教育存在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需求。谢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自由辩正方先发言。有请。
好,谢谢各位。首先,对方讲到一个能力问题,我对此存疑。比如说我方给出的医科专业,你方如何积累能力呢?我讲得很清楚,我完全认可一些特定行业特别需要学历,比如医科,我再补充一个律师行业。但是,你方需要客观举证,证明80%甚至90%的人都在这些行业里。大多数行业是这样吗?
所以说,按照你的逻辑,我可以指出,像市场营销、金融等行业,更需要行业经验。按照你方逻辑,这些行业也不需要考研。
我今天想问你,对于那80%多事实上无法考上研究生的人而言,两年的备战经历,痛苦地错过春秋时光,你该如何给他们一个解决方案?
您方的意思我明白了,您方认为我方观点极端化了,对吧?那我方也要指出您方的问题。您方所说工作三年的人起薪比硕士高,这显然不合理。据我方所知,有一个高科技工作岗位,工作三年后薪资确实比硕士高17%,还有另一个工作岗位高30%,但这都只是个例。如果您方以个例为论据,那我方刚刚的论点也完全可以与您方对冲。
另外,您方强行给我方加方法论。我方提到,本科可以通过考研提升自己,获得这块敲门砖。但您方给的方法论是,本科就要考博,这是您方给的方法论吗?不对,我方的方法论是,好好脱下“长衫”,务实一点去工作,积累经验,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不断进步,少去看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所以,同学,我问你,您方说能与我方对冲,如何对冲呢?您方提到工作3年后薪资比硕士高,这是个例;我方给出医科、律师等行业能力获取方面的个例,您方也无法获取。如果纯粹说个例,您方给出的六七个行业情况远远不够,在个例上您方也无法充分论证。
而且提醒一下,这是您方的问题。如果读了3年书,花了大量学费和生活费,吃了很多苦,结果发现还不如老老实实工作3年,那成本怎么办?按照您方逻辑,是否应该全民选择工程职高呢?全民考研成功率只有一定比例,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博取终身价值,是否比直接进入职场、面临35岁失业风险更有优势呢?请您方证明反方的立场优势,而不是攻击我方观点。
另外,对方是否做出了相应回应?我再问您方一个问题,您方观点有点理想化,可能觉得现在学历贬值。但学历贬值既不是您方的利好,也不是我方的利好。学历贬值意味着需要更多人才、更多知识,国家博士招生需求比去年多200%,这并非我们双方哪一方的利好。
博雅同学,你知道2024年的研究生招生数量比2014年高了多少倍吗?这就是我想说的,您方数据我方存疑。我承认研究生需求量可能增大了,但研究生岗位在整个社会工作岗位数量中本来就是少数。我来解答,2024年硕士招生数量比2004年扩大4倍,比2012年或2014年整整高了两倍。这就是我方之前所说,事实上现在研究生更不好找工作,2024年已经出现本硕就业困难的状况。
我放下对学历的执着,读完研究生出来,发现还不如当年本科直接出去工作的人。面对学历贬值,当下该怎么办?这就是您方的谬误。您方说工作不好找、会面临风险,然而这也是您方会面临的风险。您方说可以直接出去找工作,是否忽略了自身也存在的风险呢?
学历在不断贬值,我方给出三年的数据都表明,整体本硕的offer获取率在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了硕士不如本科的情况。很多当年本科毕业出去到企业慢慢做到管理岗的人,而读了三年书出来的研究生,连那个岗位都进不去,工作都找不到,薪资又从何而来呢?
我方已充分论证,学历贬值并非支持考研的理由。另外,我方也举了例子,您方看过数据,硕士起薪确实比专科高。您方不能忽略这些数据,理想化地看待问题。您方如何看待硕士起薪比专科高这一数据呢?
第一件事,我母亲很支持我考本科;第二件事,不能这样简单对比。除非您方论证,我在家躺三年,等您三年后出来再比较,这样我才认可这个数据。到现在,您方都无法解决80%多考不上研究生的人平白承受精神压力、错过美好时光的问题。
对方辩友,您和您方一辩、二辩在质询时口径不一致。您方二辩在质询我方一辩时已经达成共识,专科也在讨论范围之内,而您刚刚说的是硕士研究生,您方忽略了专科也能带来一定的帮助。卷考本科,它不是选择目的的过程。
自由辩正方先发言。有请。
好,谢谢各位。首先,对方讲到一个能力问题,我对此存疑。比如说我方给出的医科专业,你方如何积累能力呢?我讲得很清楚,我完全认可一些特定行业特别需要学历,比如医科,我再补充一个律师行业。但是,你方需要客观举证,证明80%甚至90%的人都在这些行业里。大多数行业是这样吗?
所以说,按照你的逻辑,我可以指出,像市场营销、金融等行业,更需要行业经验。按照你方逻辑,这些行业也不需要考研。
我今天想问你,对于那80%多事实上无法考上研究生的人而言,两年的备战经历,痛苦地错过春秋时光,你该如何给他们一个解决方案?
您方的意思我明白了,您方认为我方观点极端化了,对吧?那我方也要指出您方的问题。您方所说工作三年的人起薪比硕士高,这显然不合理。据我方所知,有一个高科技工作岗位,工作三年后薪资确实比硕士高17%,还有另一个工作岗位高30%,但这都只是个例。如果您方以个例为论据,那我方刚刚的论点也完全可以与您方对冲。
另外,您方强行给我方加方法论。我方提到,本科可以通过考研提升自己,获得这块敲门砖。但您方给的方法论是,本科就要考博,这是您方给的方法论吗?不对,我方的方法论是,好好脱下“长衫”,务实一点去工作,积累经验,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不断进步,少去看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所以,同学,我问你,您方说能与我方对冲,如何对冲呢?您方提到工作3年后薪资比硕士高,这是个例;我方给出医科、律师等行业能力获取方面的个例,您方也无法获取。如果纯粹说个例,您方给出的六七个行业情况远远不够,在个例上您方也无法充分论证。
而且提醒一下,这是您方的问题。如果读了3年书,花了大量学费和生活费,吃了很多苦,结果发现还不如老老实实工作3年,那成本怎么办?按照您方逻辑,是否应该全民选择工程职高呢?全民考研成功率只有一定比例,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博取终身价值,是否比直接进入职场、面临35岁失业风险更有优势呢?请您方证明反方的立场优势,而不是攻击我方观点。
另外,对方是否做出了相应回应?我再问您方一个问题,您方观点有点理想化,可能觉得现在学历贬值。但学历贬值既不是您方的利好,也不是我方的利好。学历贬值意味着需要更多人才、更多知识,国家博士招生需求比去年多200%,这并非我们双方哪一方的利好。
博雅同学,你知道2024年的研究生招生数量比2014年高了多少倍吗?这就是我想说的,您方数据我方存疑。我承认研究生需求量可能增大了,但研究生岗位在整个社会工作岗位数量中本来就是少数。我来解答,2024年硕士招生数量比2004年扩大4倍,比2012年或2014年整整高了两倍。这就是我方之前所说,事实上现在研究生更不好找工作,2024年已经出现本硕就业困难的状况。
我放下对学历的执着,读完研究生出来,发现还不如当年本科直接出去工作的人。面对学历贬值,当下该怎么办?这就是您方的谬误。您方说工作不好找、会面临风险,然而这也是您方会面临的风险。您方说可以直接出去找工作,是否忽略了自身也存在的风险呢?
学历在不断贬值,我方给出三年的数据都表明,整体本硕的offer获取率在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了硕士不如本科的情况。很多当年本科毕业出去到企业慢慢做到管理岗的人,而读了三年书出来的研究生,连那个岗位都进不去,工作都找不到,薪资又从何而来呢?
我方已充分论证,学历贬值并非支持考研的理由。另外,我方也举了例子,您方看过数据,硕士起薪确实比专科高。您方不能忽略这些数据,理想化地看待问题。您方如何看待硕士起薪比专科高这一数据呢?
第一件事,我母亲很支持我考本科;第二件事,不能这样简单对比。除非您方论证,我在家躺三年,等您三年后出来再比较,这样我才认可这个数据。到现在,您方都无法解决80%多考不上研究生的人平白承受精神压力、错过美好时光的问题。
对方辩友,您和您方一辩、二辩在质询时口径不一致。您方二辩在质询我方一辩时已经达成共识,专科也在讨论范围之内,而您刚刚说的是硕士研究生,您方忽略了专科也能带来一定的帮助。卷考本科,它不是选择目的的过程。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