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恋爱关系中,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在恋爱关系中,不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一题,辩之竹内共收录26场比赛。我们为您提供这26场比赛的论点、判断标准提取,以及总计数百条论据的提取,还有Deepseek的辩题分析。这可以帮您更好备赛。
欢迎您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查看。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从什么时候开始,朴实的价值变低了?人们不再以无私奉献为光荣,社会中更是出现了以解构他人苦难为乐的键盘侠。当娱乐化苦难的人消解问题的根本,当旁观者开始以麻木应对创伤时,那些坚持将心比心的人不更是弥足珍贵了吗?引出我方现在的第一层论点,为什么说这是一种奖赏。
共情能力包含理性分析他人处境的认知共情与感同身受的共鸣,这本身就是一种天赋。互联网平台将拥有共情能力的善良者共聚一堂,他们讨论公益捐款,发现世界各处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从被看见跨越到未知发生。
例如在难民问题里,有难以言说的恐惧,有担心被当成小题大做的沉默。在“看见隐形暴力”的话题下,3万多条言论揭开了男女伪善的面纱。无数女孩们相互共情,将这份感情蜕变成不可阻挡的和平浪潮。那些拍案而起的瞬间,那些共鸣的发生,不正是共情对善良者的加冕吗?共情能力从来都不是善良者的痛处,而是对不公发起挑战的武器。
再说第二层,共情成就了善良者的愿望,善良者赋予了共情突破乱象的价值。
在韩国的溯源法中,赵斗淳对儿童性侵犯罪后,凭借酒精监测漏洞仅被判12年监禁,引发了公愤。在互联网上,各方人士不断为之发声,论坛热帖中,刑法教授逐条批注法律漏洞,“我的孩子凭什么活在地狱里面”的热度居高不下。那些肆意蔓延的共情,不是廉价的愤怒,而是共情者沉重的愿望,善良者高举的正义。此事件后,韩国加重了相应的刑罚,推动了韩国成为亚洲首个实施化学阉割的国家,更加注重了受害者在其中的痛苦。
您方今天论证共情能力是对善良者的惩罚,无非就是觉得善良者共情的痛苦,却没有办法解除这份痛苦。可真正让一个共情的善良者感到痛苦的是自己的善意的价值被磨灭了,他难过的不是自己被骗了,而是自己没能帮助到那个该帮助的人。他们也不应该因为无力改变一个人悲惨的命运而否认自己的价值,甚至互联网的我们不应该把对自己更好的价值强压在朴实无私的价值之上,不该对他们的善意嗤之以鼻。
他们就像流水一样,所到之处汇聚起四面八方的力量,在互联网中撑起一片净土,向世人展示着博爱的力量。而那些被他们帮助过的人,是不是也会帮助下一个遇到困难的人呢?
谢谢!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从什么时候开始,朴实的价值变低了?人们不再以无私奉献为光荣,社会中更是出现了以解构他人苦难为乐的键盘侠。当娱乐化苦难的人消解问题的根本,当旁观者开始以麻木应对创伤时,那些坚持将心比心的人不更是弥足珍贵了吗?引出我方现在的第一层论点,为什么说这是一种奖赏。
共情能力包含理性分析他人处境的认知共情与感同身受的共鸣,这本身就是一种天赋。互联网平台将拥有共情能力的善良者共聚一堂,他们讨论公益捐款,发现世界各处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从被看见跨越到未知发生。
例如在难民问题里,有难以言说的恐惧,有担心被当成小题大做的沉默。在“看见隐形暴力”的话题下,3万多条言论揭开了男女伪善的面纱。无数女孩们相互共情,将这份感情蜕变成不可阻挡的和平浪潮。那些拍案而起的瞬间,那些共鸣的发生,不正是共情对善良者的加冕吗?共情能力从来都不是善良者的痛处,而是对不公发起挑战的武器。
再说第二层,共情成就了善良者的愿望,善良者赋予了共情突破乱象的价值。
在韩国的溯源法中,赵斗淳对儿童性侵犯罪后,凭借酒精监测漏洞仅被判12年监禁,引发了公愤。在互联网上,各方人士不断为之发声,论坛热帖中,刑法教授逐条批注法律漏洞,“我的孩子凭什么活在地狱里面”的热度居高不下。那些肆意蔓延的共情,不是廉价的愤怒,而是共情者沉重的愿望,善良者高举的正义。此事件后,韩国加重了相应的刑罚,推动了韩国成为亚洲首个实施化学阉割的国家,更加注重了受害者在其中的痛苦。
您方今天论证共情能力是对善良者的惩罚,无非就是觉得善良者共情的痛苦,却没有办法解除这份痛苦。可真正让一个共情的善良者感到痛苦的是自己的善意的价值被磨灭了,他难过的不是自己被骗了,而是自己没能帮助到那个该帮助的人。他们也不应该因为无力改变一个人悲惨的命运而否认自己的价值,甚至互联网的我们不应该把对自己更好的价值强压在朴实无私的价值之上,不该对他们的善意嗤之以鼻。
他们就像流水一样,所到之处汇聚起四面八方的力量,在互联网中撑起一片净土,向世人展示着博爱的力量。而那些被他们帮助过的人,是不是也会帮助下一个遇到困难的人呢?
谢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反方二辩盘问正方一辩发言,有请。
您好,对方辩友,您方认为一个善良患者给山区小女孩捐钱,社会会继续关注,对吗?社会当然会继续关注这个问题。好,那我们两方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善良者没有那么轻佻,他们会继续关注,不是抱着看客心态。
您方所说的善良者的惩罚,这应该是您方该论证的东西,我方只需论证共情能力有价值。所以,您方若认为善良者会变得盲目,进而提出对善良者的惩罚,我方后续会让我方辩手跟您证明。
当然,过度疲劳后,善良者的共情能力降低,就是善的流失。我作为一个研究员要用小白鼠做实验,但我有与动物交流的能力,您方觉得这样好还是不好?善良者做善事难道就一定会变得盲目吗?我方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还有一个问题,感觉一直在两边拉扯,不好意思,是我的问题。那我的时间怎么办?再等5秒吧。没关系,不用在意。
好,其实我想问您,我作为研究员要和小白鼠做实验,但我有与动物交流的能力,您觉得这样好还是不好?这是我的一种天赋。那后面我在科研的时候,耳边一直有小白鼠的悲鸣,您觉得这是天赋带来的折磨,而您方却视而不见。
您方认为善良者做了好事,情绪上得到满足,就认为这是奖励,对吗?是啊,我得到了好处。所以,您方认为一个吸毒的人感觉很爽,也能算是奖励,因为他有情绪上的爽感。但情绪的评判不能只看他爽的那一刻,我们还要往后看伤害。
那么,您方认为善良者看了大量的负面消息,还能够依然乐观、充满活力,对吗?这得视情况而论,毕竟个人情况不同。
基于情况而论,这说明您方也认可每个善良人的情绪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就像皮筋拉扯过度会断裂一样。更何况研究表明,网络突发事件中负面信息会获得更多传递机会,产生不良偏向,互联网负面信息偏多,而善良者的共情能力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谢谢对方。
反方二辩盘问正方一辩发言,有请。
您好,对方辩友,您方认为一个善良患者给山区小女孩捐钱,社会会继续关注,对吗?社会当然会继续关注这个问题。好,那我们两方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善良者没有那么轻佻,他们会继续关注,不是抱着看客心态。
您方所说的善良者的惩罚,这应该是您方该论证的东西,我方只需论证共情能力有价值。所以,您方若认为善良者会变得盲目,进而提出对善良者的惩罚,我方后续会让我方辩手跟您证明。
当然,过度疲劳后,善良者的共情能力降低,就是善的流失。我作为一个研究员要用小白鼠做实验,但我有与动物交流的能力,您方觉得这样好还是不好?善良者做善事难道就一定会变得盲目吗?我方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还有一个问题,感觉一直在两边拉扯,不好意思,是我的问题。那我的时间怎么办?再等5秒吧。没关系,不用在意。
好,其实我想问您,我作为研究员要和小白鼠做实验,但我有与动物交流的能力,您觉得这样好还是不好?这是我的一种天赋。那后面我在科研的时候,耳边一直有小白鼠的悲鸣,您觉得这是天赋带来的折磨,而您方却视而不见。
您方认为善良者做了好事,情绪上得到满足,就认为这是奖励,对吗?是啊,我得到了好处。所以,您方认为一个吸毒的人感觉很爽,也能算是奖励,因为他有情绪上的爽感。但情绪的评判不能只看他爽的那一刻,我们还要往后看伤害。
那么,您方认为善良者看了大量的负面消息,还能够依然乐观、充满活力,对吗?这得视情况而论,毕竟个人情况不同。
基于情况而论,这说明您方也认可每个善良人的情绪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就像皮筋拉扯过度会断裂一样。更何况研究表明,网络突发事件中负面信息会获得更多传递机会,产生不良偏向,互联网负面信息偏多,而善良者的共情能力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谢谢对方。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我方认为,共情能力是一种既能够理解他人情绪状态,又能够分享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因为我能感受到你此时的难过,也理解你为什么会难过。对于共情者而言,奖励往往是正向的积极情绪反馈与善的能力提升,而惩罚则是消极的精神折磨与善的能力减退。
第一,我方认为,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场域下,共情能力往往会使善良者陷入焦虑痛苦的漩涡,甚至极易导致善良心性的磨灭,这是一种惩罚。
首先,互联网使善良者时刻直面现实灾难,在交替更迭的生活中饱受精神折磨,这无疑是一种无声的惩罚。借助于互联网的广泛覆盖,共情者能够跨越地理界限,目睹俄乌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民、坍塌的房屋,阿富汗政权更迭后妇女面纱下含泪的双眼,以及美国种族歧视中黑人濒死的呐喊。每一张画面都刺痛双眼,每一声呼救都冲击心灵。然而,善良者深知世界悲剧的根本是政治、种族、文化等结构性因素交织而成的巨大困境。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性不公,他们往往只能作为旁观者,无力触及并改变事件的核心。现实的冲击与个人的无奈会在他们心中累积成一种沉重而无形的压力。
另一方面,共情者在意识上会将自己与苦难中的受害者等同起来。当目睹他人在结构性困境中挣扎而无法脱身时,共情者不仅会对这些命运产生深刻的焦虑与恐惧,这种焦虑无力的情绪会在无尽的苦难信息中不断累积,最终可能将他们推向精神困境的深渊。可见,互联网不仅让他们见证了世界的苦难,也让他们在清醒中承受着精神的困厄,成为了一种难以逃脱的精神困境。
其次,互联网信息的同质化以及碎片化特征在极端化的公共舆论场中,会使善良者在反复接触中逐渐陷入共情疲劳,乃至于丧失善良的本心。俄乌战争在最初爆发的时候获得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和共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频繁出现相似的悲惨画面与情绪表达,两国激烈的舆论对抗也逐渐使得公众降低了对战争的关注度。尽管战争仍在继续,但战乱中的悲剧画面与惨烈场景不断重复,逐渐演变为一种冗余噪音,公众的情感反应也因此趋于平淡。可见在算法的驱动下,同质化内容的不断推送会降低善良者产生情绪反应的阈值,所以他们在共情上的敏感性逐渐降低。
而在日常生活中,诸如“虐猫事件”等引发关注与爱心的反转事件不断发生,使得人们的态度从积极发声转向沉默质疑。这样的互联网环境使善良者的情绪被反复消耗,逐渐陷入共情疲劳的困境,甚至催生出攻击传播者或质疑受害者的逆反行为。我方理解共情是人的本能,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事件时,我们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如果反复地推己及人,时刻对这些事件善解人意,那么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情感消耗,甚至会在疲惫中逐渐丧失本心,实在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共情能力对善良者而言最终是一种惩罚。谢谢!
我方认为,共情能力是一种既能够理解他人情绪状态,又能够分享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因为我能感受到你此时的难过,也理解你为什么会难过。对于共情者而言,奖励往往是正向的积极情绪反馈与善的能力提升,而惩罚则是消极的精神折磨与善的能力减退。
第一,我方认为,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场域下,共情能力往往会使善良者陷入焦虑痛苦的漩涡,甚至极易导致善良心性的磨灭,这是一种惩罚。
首先,互联网使善良者时刻直面现实灾难,在交替更迭的生活中饱受精神折磨,这无疑是一种无声的惩罚。借助于互联网的广泛覆盖,共情者能够跨越地理界限,目睹俄乌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民、坍塌的房屋,阿富汗政权更迭后妇女面纱下含泪的双眼,以及美国种族歧视中黑人濒死的呐喊。每一张画面都刺痛双眼,每一声呼救都冲击心灵。然而,善良者深知世界悲剧的根本是政治、种族、文化等结构性因素交织而成的巨大困境。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性不公,他们往往只能作为旁观者,无力触及并改变事件的核心。现实的冲击与个人的无奈会在他们心中累积成一种沉重而无形的压力。
另一方面,共情者在意识上会将自己与苦难中的受害者等同起来。当目睹他人在结构性困境中挣扎而无法脱身时,共情者不仅会对这些命运产生深刻的焦虑与恐惧,这种焦虑无力的情绪会在无尽的苦难信息中不断累积,最终可能将他们推向精神困境的深渊。可见,互联网不仅让他们见证了世界的苦难,也让他们在清醒中承受着精神的困厄,成为了一种难以逃脱的精神困境。
其次,互联网信息的同质化以及碎片化特征在极端化的公共舆论场中,会使善良者在反复接触中逐渐陷入共情疲劳,乃至于丧失善良的本心。俄乌战争在最初爆发的时候获得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和共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频繁出现相似的悲惨画面与情绪表达,两国激烈的舆论对抗也逐渐使得公众降低了对战争的关注度。尽管战争仍在继续,但战乱中的悲剧画面与惨烈场景不断重复,逐渐演变为一种冗余噪音,公众的情感反应也因此趋于平淡。可见在算法的驱动下,同质化内容的不断推送会降低善良者产生情绪反应的阈值,所以他们在共情上的敏感性逐渐降低。
而在日常生活中,诸如“虐猫事件”等引发关注与爱心的反转事件不断发生,使得人们的态度从积极发声转向沉默质疑。这样的互联网环境使善良者的情绪被反复消耗,逐渐陷入共情疲劳的困境,甚至催生出攻击传播者或质疑受害者的逆反行为。我方理解共情是人的本能,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事件时,我们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如果反复地推己及人,时刻对这些事件善解人意,那么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情感消耗,甚至会在疲惫中逐渐丧失本心,实在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共情能力对善良者而言最终是一种惩罚。谢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反方一辩首先对共情能力、奖励和惩罚进行了定义。接着提出核心观点,即在互联网这个特殊场域下,共情能力会使善良者陷入焦虑痛苦的漩涡,甚至导致善良心性的磨灭,是一种惩罚。具体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正方二辩:对方二辩盘问反方一辩,有请。您好,我想要先问您一句,您能共情一位在战争中不幸牺牲的孩子吗?
反方一辩:可以。
正方二辩:那么,请问您能共情一位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战士吗?
反方一辩:当然可以。
正方二辩:那么我想请问,共情到他以后您有什么感受?
反方一辩:共情到他之后,我可能会担心远在家乡的妻子、孩子,以及战争带来的痛苦。
正方二辩:没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共情是否使您更加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贵?这难道还不算一种价值吗?
反方一辩:可是,即便不参加战争,我们本来也知道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重要性。
正方二辩:但是,从书面文字和真正看到一位可怜的士兵、一个不知名孩子在战场上被炸弹炸死,哪一个更让您感受深刻?所以说,苦难的重要性有那么重要吗?我们为什么要歌颂苦难呢?我所说的不是歌颂苦难,而是对个人的冲击和直观感受。所以,我共情这位战士,让我意识到了战争的苦难,让人更加厌恶战争。
正方二辩:第二点,我想问您,您认为行善者的善意对他而言有价值吗?
反方一辩:有价值。
正方二辩:那如果善意能够传播,对于善良者而言是不是一种奖赏?
反方一辩:是。
正方二辩:也就是说,之后我只需要论证共情能力可以帮助善意的传播,那么它就是一种奖赏。
反方一辩:这要根据我方的判断来定。我方的判准是,如果是奖赏,需是有形象的积极情绪的反馈和能力的提升。
正方二辩:这就有点奇怪了,您一方面认可善意对他们而言有价值,是一种奖赏,却又不肯承认善意的传承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奖赏,这是您后续需要解释的原因。
正方二辩:那么我再问您一个问题,当您看到一个无助的人,您想要帮助他们。如果您是善良者,肯定会想到帮助他。那如果您被骗了3次以后,再看到这样的人,您还会下意识地帮助他吗?
反方一辩:分情况吧,如果是熟人,那我可能还会帮忙,但正常情况下,我可能就不会了。
正方二辩:所以本质上您并不是没了善心,而只是多了一分谨慎,这不叫疲劳,谢谢。
正方二辩:对方二辩盘问反方一辩,有请。您好,我想要先问您一句,您能共情一位在战争中不幸牺牲的孩子吗?
反方一辩:可以。
正方二辩:那么,请问您能共情一位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战士吗?
反方一辩:当然可以。
正方二辩:那么我想请问,共情到他以后您有什么感受?
反方一辩:共情到他之后,我可能会担心远在家乡的妻子、孩子,以及战争带来的痛苦。
正方二辩:没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共情是否使您更加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贵?这难道还不算一种价值吗?
反方一辩:可是,即便不参加战争,我们本来也知道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重要性。
正方二辩:但是,从书面文字和真正看到一位可怜的士兵、一个不知名孩子在战场上被炸弹炸死,哪一个更让您感受深刻?所以说,苦难的重要性有那么重要吗?我们为什么要歌颂苦难呢?我所说的不是歌颂苦难,而是对个人的冲击和直观感受。所以,我共情这位战士,让我意识到了战争的苦难,让人更加厌恶战争。
正方二辩:第二点,我想问您,您认为行善者的善意对他而言有价值吗?
反方一辩:有价值。
正方二辩:那如果善意能够传播,对于善良者而言是不是一种奖赏?
反方一辩:是。
正方二辩:也就是说,之后我只需要论证共情能力可以帮助善意的传播,那么它就是一种奖赏。
反方一辩:这要根据我方的判断来定。我方的判准是,如果是奖赏,需是有形象的积极情绪的反馈和能力的提升。
正方二辩:这就有点奇怪了,您一方面认可善意对他们而言有价值,是一种奖赏,却又不肯承认善意的传承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奖赏,这是您后续需要解释的原因。
正方二辩:那么我再问您一个问题,当您看到一个无助的人,您想要帮助他们。如果您是善良者,肯定会想到帮助他。那如果您被骗了3次以后,再看到这样的人,您还会下意识地帮助他吗?
反方一辩:分情况吧,如果是熟人,那我可能还会帮忙,但正常情况下,我可能就不会了。
正方二辩:所以本质上您并不是没了善心,而只是多了一分谨慎,这不叫疲劳,谢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首先,对方有个很奇怪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整体的价值观都变得不再善良了,还认为将心比心是一种善,那么为什么善良者还能做到将心比心呢?为什么价值观没有受到影响?
其次,对方举了个例子,就好像在说因为自己的父母去世得早,所以从小就很独立,认为父母去世得早对自己的童年是一种奖励。对方不能因为苦难能带来成长,就去歌颂苦难,将其视为一个人的奖励。
再者,对方说共情能力让善良者有更好的状态,我方认为这里的“更好”要打一个问号,我方已经做好了相关积累。与历史上大多的抗议运动相比,社交媒体的非暴力抗议规模更大,但它们导致的政策变化却很小,所以这个“更好”,对方需要在后续再详细论证。
我方认为,互联网把世界上每个角落的苦难哭声传到善良者耳边,但是个体能力有限,更多的舆论支持和共情,使这些善良者长期沉浸在痛苦中,无法到场提供帮助,又让人们自责无力,自己的精神被严重侵蚀。
例如,动物救助者艾米丽想要救助动物却被囚禁,她所在的动物保护组织执法不利,救援失败后,她一连一周都难以入睡,她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无法做得更多。
1993年苏丹战乱爆发,战乱导致饥荒,卡特被联合国邀请去苏丹进行摄影拍照。卡特在灌木丛听到一声微弱的哭泣,一名瘦骨嶙峋、赤裸身体的小孩奄奄一息地向一公里外的食品发放中心爬行。出于记者的直觉,卡特蹲下来给小孩拍照,他发现有只秃鹫在小孩身后等待孩子死亡,以便大快朵颐。卡特拍摄完赶走了秃鹫,但是最终卡特自杀了。他的脑海里萦绕着那些死亡尸体、愤怒和痛苦的记忆,那些饿死或者受伤的儿童,他在遗言中说:“如果我能幸运的话,我将跟随他们而去。”他真的把自己带入那个饿死的儿童。
善良者真的想进去做些什么,但是个人无法平息战火,大多数事情依旧客观地发生着。善良者不停思考,如果有一天自己成为那个难民怎么办?同时,共情不是没有代价的,过量共情后自身难以调节,实际上是在被无力和恐惧侵蚀精神,这就是一种惩罚。
首先,对方有个很奇怪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整体的价值观都变得不再善良了,还认为将心比心是一种善,那么为什么善良者还能做到将心比心呢?为什么价值观没有受到影响?
其次,对方举了个例子,就好像在说因为自己的父母去世得早,所以从小就很独立,认为父母去世得早对自己的童年是一种奖励。对方不能因为苦难能带来成长,就去歌颂苦难,将其视为一个人的奖励。
再者,对方说共情能力让善良者有更好的状态,我方认为这里的“更好”要打一个问号,我方已经做好了相关积累。与历史上大多的抗议运动相比,社交媒体的非暴力抗议规模更大,但它们导致的政策变化却很小,所以这个“更好”,对方需要在后续再详细论证。
我方认为,互联网把世界上每个角落的苦难哭声传到善良者耳边,但是个体能力有限,更多的舆论支持和共情,使这些善良者长期沉浸在痛苦中,无法到场提供帮助,又让人们自责无力,自己的精神被严重侵蚀。
例如,动物救助者艾米丽想要救助动物却被囚禁,她所在的动物保护组织执法不利,救援失败后,她一连一周都难以入睡,她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无法做得更多。
1993年苏丹战乱爆发,战乱导致饥荒,卡特被联合国邀请去苏丹进行摄影拍照。卡特在灌木丛听到一声微弱的哭泣,一名瘦骨嶙峋、赤裸身体的小孩奄奄一息地向一公里外的食品发放中心爬行。出于记者的直觉,卡特蹲下来给小孩拍照,他发现有只秃鹫在小孩身后等待孩子死亡,以便大快朵颐。卡特拍摄完赶走了秃鹫,但是最终卡特自杀了。他的脑海里萦绕着那些死亡尸体、愤怒和痛苦的记忆,那些饿死或者受伤的儿童,他在遗言中说:“如果我能幸运的话,我将跟随他们而去。”他真的把自己带入那个饿死的儿童。
善良者真的想进去做些什么,但是个人无法平息战火,大多数事情依旧客观地发生着。善良者不停思考,如果有一天自己成为那个难民怎么办?同时,共情不是没有代价的,过量共情后自身难以调节,实际上是在被无力和恐惧侵蚀精神,这就是一种惩罚。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接下来是正方二辩进行驳论或陈词,时间 2 分钟。
感谢主持人,在场各位。其实我们刚才聊了很多,对方想要告诉我们,因为善良者无法对网络上的被害者施以直接的善意,所以他们会自责没能行善,但这份痛苦是自责不能行善,而非共情到被害者的苦痛,这两者有区别。当然,行善者能感受到这种不同。
好,回到我方论证。前面我们提到,善意若能传承,对善良者而言是否是一种奖赏?举个简单的例子,前年左右,水滴筹上有个身患重病的女孩需要筹钱治疗。我没患过这种重病,无法感同身受。但我看到一个帖子,发帖者和我一样是玩 CS 的,他把陪伴自己 6 年的一把枪皮卖了 400 块钱,全部捐给了这个女孩,只附了一句话:“原来原皮的 AK 似乎比这个枪皮手感更好”。那一刻我被触动了,因为我也有这一款枪皮。
在之后那一年里,我看到水滴筹下面全是玩 CS 的人把自己的枪皮卖掉并原封不动捐出去的截图,他们一个又一个地诉说着,其实枪皮不重要,这个女孩子更重要。那一刻我被共情到了,我也选择卖掉自己的枪皮。善意是可以传承的,或许我无法共情那个女孩子的苦难,但我共情到了这些跟我一样打游戏的人。善意就是这样传承的,在这一刻,我觉得共情能力并不是一件坏事。
我或许没能共情到那个女孩子的苦难,但我共情到了善意,共情到了善良者为何而行善,因此我才成为了一个善者,尽了自己的一份力。我认为这是一种奖赏,谢谢。
接下来是正方二辩进行驳论或陈词,时间 2 分钟。
感谢主持人,在场各位。其实我们刚才聊了很多,对方想要告诉我们,因为善良者无法对网络上的被害者施以直接的善意,所以他们会自责没能行善,但这份痛苦是自责不能行善,而非共情到被害者的苦痛,这两者有区别。当然,行善者能感受到这种不同。
好,回到我方论证。前面我们提到,善意若能传承,对善良者而言是否是一种奖赏?举个简单的例子,前年左右,水滴筹上有个身患重病的女孩需要筹钱治疗。我没患过这种重病,无法感同身受。但我看到一个帖子,发帖者和我一样是玩 CS 的,他把陪伴自己 6 年的一把枪皮卖了 400 块钱,全部捐给了这个女孩,只附了一句话:“原来原皮的 AK 似乎比这个枪皮手感更好”。那一刻我被触动了,因为我也有这一款枪皮。
在之后那一年里,我看到水滴筹下面全是玩 CS 的人把自己的枪皮卖掉并原封不动捐出去的截图,他们一个又一个地诉说着,其实枪皮不重要,这个女孩子更重要。那一刻我被共情到了,我也选择卖掉自己的枪皮。善意是可以传承的,或许我无法共情那个女孩子的苦难,但我共情到了这些跟我一样打游戏的人。善意就是这样传承的,在这一刻,我觉得共情能力并不是一件坏事。
我或许没能共情到那个女孩子的苦难,但我共情到了善意,共情到了善良者为何而行善,因此我才成为了一个善者,尽了自己的一份力。我认为这是一种奖赏,谢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接下来有请正方四辩对辩,反方四辩,时间1分30秒发言及计时。有请对方辩友。
您方说我们因为看到一些苦难不能解决就感到痛苦,所以您方是不是倡导大家不要去看这些东西,不要去关注他人的苦难呢?
我方也觉得很奇怪,您方说帮到了会有好处,会给您方带来正向反馈。可问题是,帮到了会有正向反馈,那按理来说,帮不到也会有负向反馈吧?我方对网络事件相关的研究表明,在互联网上,您方大概率更能关注到那些帮不到的案例,如此看来,您方所说的正反馈似乎不如负反馈来得实在。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把善良者当成一个无所不能的救世主呢?我不能尽我所能去帮助别人吗?我点一个赞,增加事件的热度,评论一句,安慰一下当事人,这难道不是一种帮助吗?
您在论证您的逻辑,告诉我能帮到就会有正向反馈,可同样的,理论上帮不到也会有负向反馈,对吧?比如在俄乌战争中,您甚至不能在国内合法平台上看到相关视频,您告诉我要怎么帮到他们。
我接着说一个点,刚才二辩提到感动能凝聚力量,当感动凝聚时,我们能感受到一股向上的力量,这非常好。那我想问,在胖猫事件中,因为大众情感被反复调用,大家从一开始支持胖猫,到后来态度转变,最后甚至毫无感触。在这件事情上,您方所说的善良为大家带来了什么呢?
在胖猫事件中,我不认为那些帮助胖猫去网暴女主的人能被当成善良的人。善良的人行善的基本前提不是去伤害别人来帮助别人。所以在您方的情境下,所有参与网络事件知识传播的人都不是善良的人,整个事件中都没有善良的人了,您是这个意思吗?
但在胖猫事件中也存在善良的人,那些帮胖猫点麦当劳的人难道不是善良的人吗?他们不需要通过网暴别人来实现自己的善良。所以他们也表明了立场,他们觉得当事人遭遇可怜,这就是您方所说的善良群体所带来的问题。在一个善良的群体里,必然会有一个“敌人”,而这个“敌人”可能是另一方善良的人。这样的群体并没有达成一致。
可是对善良者来说,真正的惩罚是再也不能共情到他人痛苦,他们不能唤起自己想要行善的那份初心,不是吗?当我们看到那些痛苦,我们虽不能全然解决,但可以尽力而为,众人拾柴火焰高。退一步来讲,这份痛苦难道不能成为让善良者走向更高处的一种动力吗?
接下来有请正方四辩对辩,反方四辩,时间1分30秒发言及计时。有请对方辩友。
您方说我们因为看到一些苦难不能解决就感到痛苦,所以您方是不是倡导大家不要去看这些东西,不要去关注他人的苦难呢?
我方也觉得很奇怪,您方说帮到了会有好处,会给您方带来正向反馈。可问题是,帮到了会有正向反馈,那按理来说,帮不到也会有负向反馈吧?我方对网络事件相关的研究表明,在互联网上,您方大概率更能关注到那些帮不到的案例,如此看来,您方所说的正反馈似乎不如负反馈来得实在。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把善良者当成一个无所不能的救世主呢?我不能尽我所能去帮助别人吗?我点一个赞,增加事件的热度,评论一句,安慰一下当事人,这难道不是一种帮助吗?
您在论证您的逻辑,告诉我能帮到就会有正向反馈,可同样的,理论上帮不到也会有负向反馈,对吧?比如在俄乌战争中,您甚至不能在国内合法平台上看到相关视频,您告诉我要怎么帮到他们。
我接着说一个点,刚才二辩提到感动能凝聚力量,当感动凝聚时,我们能感受到一股向上的力量,这非常好。那我想问,在胖猫事件中,因为大众情感被反复调用,大家从一开始支持胖猫,到后来态度转变,最后甚至毫无感触。在这件事情上,您方所说的善良为大家带来了什么呢?
在胖猫事件中,我不认为那些帮助胖猫去网暴女主的人能被当成善良的人。善良的人行善的基本前提不是去伤害别人来帮助别人。所以在您方的情境下,所有参与网络事件知识传播的人都不是善良的人,整个事件中都没有善良的人了,您是这个意思吗?
但在胖猫事件中也存在善良的人,那些帮胖猫点麦当劳的人难道不是善良的人吗?他们不需要通过网暴别人来实现自己的善良。所以他们也表明了立场,他们觉得当事人遭遇可怜,这就是您方所说的善良群体所带来的问题。在一个善良的群体里,必然会有一个“敌人”,而这个“敌人”可能是另一方善良的人。这样的群体并没有达成一致。
可是对善良者来说,真正的惩罚是再也不能共情到他人痛苦,他们不能唤起自己想要行善的那份初心,不是吗?当我们看到那些痛苦,我们虽不能全然解决,但可以尽力而为,众人拾柴火焰高。退一步来讲,这份痛苦难道不能成为让善良者走向更高处的一种动力吗?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由正方三辩盘问,反方一辩、二辩或者四辩。你先要确定反方哪一位。反方二辩。
反方二辩,请继续。
大家好,我想再一次确认一下,什么叫做共情。共情就是我能理解他人为什么感到痛苦,并且能带入情绪,切身体会这份情绪。没错,这叫共情。可是在你们构建的泡沫世界中,这似乎被叫做情绪化,纯粹的情绪化。不对,我可以共情,但不代表我能在正确的地方共情,因为网络永远带给我们有限的视角。在有限的视角下,善良者为什么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呢?这是您方需要论证的。
既然如此,我想问您,对于善良者而言,他想要的是什么?这就提到您方另一个奇怪的论证,您方认为整个互联网的价值观都不再善良,只有善良好像被钛合金环绕,独善其身。我方什么时候说过这个观点?
我继续往下问,请问您方才说的“敌我”,我没能听懂是什么意思。您方的观点明确指出人都在变恶,但是善良者能够将心比心,这不是善吗?人都在变恶,那为什么善良者还能保持善良,为什么善良者完全不受到侵蚀呢?您方无法论证这一点。其实您方的论点从一开始就很奇怪,什么叫善良者不再善?您方无非是想说,我在网络上看到了很多繁杂的东西,就不再是一个善良的人了吗?不是的,我方说的是共情疲劳。
这个理论很简单,我一天吃三顿饭刚好吃饱,一天吃100顿饭会吃撑。我一天共情一个人不会累,一天共情一百个人会不会累?会的。共情疲劳之后,我的共情能力肯定就没有那么高了。所以我方想问,共情能力的下降是惩罚,而不是共情能力本身是惩罚。共情能力本来是好东西,它没了就不好了,不是吗?
共情能力的下降,正是因为我在互联网上不断地共情。假如我今天一件事情都不共情,那我的能力又何谈下降。您方还是想说共情能力是个好东西,现在导致我共情能力下降了,它反而是个不好的,这不就说明您很想要这个共情能力吗?这是个好东西。任何东西都需要看场域,共情能力是一个中立场域的东西。
请您不要反问,我在提出问题。
为什么共情能力本来是中立的东西,而不是坏的?就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穿和服被他人指责,穿衣自由这件事情本身在这里就不成立了,因为在不合适的场地做了不合适的事情。就跟在互联网上,我接触那么多痛苦,却要因为我善良就要承受所有这些痛苦吗?这是个荒谬的言论。
您真的这个言论我也没听懂。那好,我再问您一个问题,您认为共情能力是对人的奖赏还是惩罚?
我认为共情能力要看具体的场合,去判断它到底是一种奖赏还是惩罚。
那么好,我再问您一个问题,您方有读过古诗词吗?
读过。那您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吗?这要看这个人的文学素养如何,如果文学素养不高,大概感受不到。
对,所以这不仅关乎文学素养,同时也关乎共情能力。能共情到先人的美,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传承的美,这是一种奖赏。共情能力是好东西,我已经论证很多遍了。
由正方三辩盘问,反方一辩、二辩或者四辩。你先要确定反方哪一位。反方二辩。
反方二辩,请继续。
大家好,我想再一次确认一下,什么叫做共情。共情就是我能理解他人为什么感到痛苦,并且能带入情绪,切身体会这份情绪。没错,这叫共情。可是在你们构建的泡沫世界中,这似乎被叫做情绪化,纯粹的情绪化。不对,我可以共情,但不代表我能在正确的地方共情,因为网络永远带给我们有限的视角。在有限的视角下,善良者为什么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呢?这是您方需要论证的。
既然如此,我想问您,对于善良者而言,他想要的是什么?这就提到您方另一个奇怪的论证,您方认为整个互联网的价值观都不再善良,只有善良好像被钛合金环绕,独善其身。我方什么时候说过这个观点?
我继续往下问,请问您方才说的“敌我”,我没能听懂是什么意思。您方的观点明确指出人都在变恶,但是善良者能够将心比心,这不是善吗?人都在变恶,那为什么善良者还能保持善良,为什么善良者完全不受到侵蚀呢?您方无法论证这一点。其实您方的论点从一开始就很奇怪,什么叫善良者不再善?您方无非是想说,我在网络上看到了很多繁杂的东西,就不再是一个善良的人了吗?不是的,我方说的是共情疲劳。
这个理论很简单,我一天吃三顿饭刚好吃饱,一天吃100顿饭会吃撑。我一天共情一个人不会累,一天共情一百个人会不会累?会的。共情疲劳之后,我的共情能力肯定就没有那么高了。所以我方想问,共情能力的下降是惩罚,而不是共情能力本身是惩罚。共情能力本来是好东西,它没了就不好了,不是吗?
共情能力的下降,正是因为我在互联网上不断地共情。假如我今天一件事情都不共情,那我的能力又何谈下降。您方还是想说共情能力是个好东西,现在导致我共情能力下降了,它反而是个不好的,这不就说明您很想要这个共情能力吗?这是个好东西。任何东西都需要看场域,共情能力是一个中立场域的东西。
请您不要反问,我在提出问题。
为什么共情能力本来是中立的东西,而不是坏的?就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穿和服被他人指责,穿衣自由这件事情本身在这里就不成立了,因为在不合适的场地做了不合适的事情。就跟在互联网上,我接触那么多痛苦,却要因为我善良就要承受所有这些痛苦吗?这是个荒谬的言论。
您真的这个言论我也没听懂。那好,我再问您一个问题,您认为共情能力是对人的奖赏还是惩罚?
我认为共情能力要看具体的场合,去判断它到底是一种奖赏还是惩罚。
那么好,我再问您一个问题,您方有读过古诗词吗?
读过。那您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吗?这要看这个人的文学素养如何,如果文学素养不高,大概感受不到。
对,所以这不仅关乎文学素养,同时也关乎共情能力。能共情到先人的美,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传承的美,这是一种奖赏。共情能力是好东西,我已经论证很多遍了。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到下一个环节,反方三辩盘问正方一、二、四辩任一辩,正方出哪一位?
我来吧。
好的,你好,请问能听得清吗?
好,等一下,重试一下。
好的,换个角度进行。共情能力的下降会导致人变得麻木,而过度共情会导致人敏感,因此共情能力本身并不造成降低或惩罚。在这样中立的条件下,您是否承认互联网信息过载会加剧共情疲劳或过度共情呢?
我方只能说互联网确实很复杂,但不代表每个人一天到晚都盯着手机看。我的问题是,是否会有共情疲劳或者过度共情的情况产生?
都有,各种情况都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那么,当善良者因为关注100个苦难事件而失眠抑郁时,共情能力是否变成了某一种自毁的东西?
然而事实上,我压根没有办法一天之内看到100条苦难信息。您这边是在通过一种降低自己看到信息的方式来缓解自己对共情的伤害。
那么,当适度要求善良者所谓理性,不能正视他抒发善意、压抑本性,不正是印证了共情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中不可持续吗?
那么在此时,我们来看一些更加普遍的情况,譬如泄疑案女学生造谣体育老师体罚受伤,却最后证伪。在这样的事件完整暴露在公众面前时,所谓善良者的奖励在哪里呢?是奖励给了起初造谣成功的女生,还是奖励给了已经被网络暴力伤害的体育老师,亦或是奖励给了当时不够实事求是、抒发善情却导致恶果的自己呢?事件的主体只有三方,没有一方得到奖励。
在这其中,善良者他是属于网暴方吗?还是说网暴的是那群看乐子的人呢?这个我想弄明白,请您回答。
在您方的这个情节中,您没有给我一个具体的善良者的位置,那请问我怎么给您判定奖励呢?这是不成立的。在每个条件下都有不同的善良者,当善心给了女生,后面又给了体育老师,涉及刚才这三方,请问您方的奖励究竟给了哪一方,您没有明确的回答。
所以说在这里面,善良者他是属于被欺骗者,所以您方根本没有办法告诉我奖励究竟何在,事情却造成了三方的伤害,很明显,这已经表达了所谓善心的传递只造成了伤害,而并没有所谓善果和奖励的诞生。
无论在哪个平台,弱势群体的痛诉都会引发大众共情。
好的,等环节结束。
到下一个环节,反方三辩盘问正方一、二、四辩任一辩,正方出哪一位?
我来吧。
好的,你好,请问能听得清吗?
好,等一下,重试一下。
好的,换个角度进行。共情能力的下降会导致人变得麻木,而过度共情会导致人敏感,因此共情能力本身并不造成降低或惩罚。在这样中立的条件下,您是否承认互联网信息过载会加剧共情疲劳或过度共情呢?
我方只能说互联网确实很复杂,但不代表每个人一天到晚都盯着手机看。我的问题是,是否会有共情疲劳或者过度共情的情况产生?
都有,各种情况都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那么,当善良者因为关注100个苦难事件而失眠抑郁时,共情能力是否变成了某一种自毁的东西?
然而事实上,我压根没有办法一天之内看到100条苦难信息。您这边是在通过一种降低自己看到信息的方式来缓解自己对共情的伤害。
那么,当适度要求善良者所谓理性,不能正视他抒发善意、压抑本性,不正是印证了共情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中不可持续吗?
那么在此时,我们来看一些更加普遍的情况,譬如泄疑案女学生造谣体育老师体罚受伤,却最后证伪。在这样的事件完整暴露在公众面前时,所谓善良者的奖励在哪里呢?是奖励给了起初造谣成功的女生,还是奖励给了已经被网络暴力伤害的体育老师,亦或是奖励给了当时不够实事求是、抒发善情却导致恶果的自己呢?事件的主体只有三方,没有一方得到奖励。
在这其中,善良者他是属于网暴方吗?还是说网暴的是那群看乐子的人呢?这个我想弄明白,请您回答。
在您方的这个情节中,您没有给我一个具体的善良者的位置,那请问我怎么给您判定奖励呢?这是不成立的。在每个条件下都有不同的善良者,当善心给了女生,后面又给了体育老师,涉及刚才这三方,请问您方的奖励究竟给了哪一方,您没有明确的回答。
所以说在这里面,善良者他是属于被欺骗者,所以您方根本没有办法告诉我奖励究竟何在,事情却造成了三方的伤害,很明显,这已经表达了所谓善心的传递只造成了伤害,而并没有所谓善果和奖励的诞生。
无论在哪个平台,弱势群体的痛诉都会引发大众共情。
好的,等环节结束。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下面有请正方三辩进行小结。
我们今天聊了很多内容,正方想告诉大家,善良是有价值的,善良的传承也是有价值的,而共情能力可以帮助实现这一切。对于善良者而言,共情能力是一种奖赏。
我们当然承认,善良者会遭遇一些苦难,会因此感到不开心、难过。这是人对于不公、不善、黑暗的愤怒,是人之常情,不能将其视为对人的惩罚。
对方认为,善良者在共情过程中,感受到黑暗会愤怒,感受到不公会不甘,看到有人没能得到帮助会无奈,所以善良者很痛苦。但我想告诉各位,这未必是不好的。正因为我们会觉得不甘,所以才会更加努力地团结;正因为我们对黑暗感到愤怒,所以才会从一开始的敢怒不敢言转变为勇于推翻黑暗;正因为我们对这一切黑暗感到不满,所以才会尽己所能去帮助更多人。
就像我前面举的捐款的例子,如果按照对方个人主义者的观点,捐款让自己的钱减少,似乎没有好处。但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只剩下利益,不能只剩下单纯的情绪索取。当人与人之间只剩下索取,而不存在付出、彼此的共情与感恩时,这才是对善良者最大的惩罚与漠视,而共情能力恰好能弥补这一点。
谢谢!
下面有请正方三辩进行小结。
我们今天聊了很多内容,正方想告诉大家,善良是有价值的,善良的传承也是有价值的,而共情能力可以帮助实现这一切。对于善良者而言,共情能力是一种奖赏。
我们当然承认,善良者会遭遇一些苦难,会因此感到不开心、难过。这是人对于不公、不善、黑暗的愤怒,是人之常情,不能将其视为对人的惩罚。
对方认为,善良者在共情过程中,感受到黑暗会愤怒,感受到不公会不甘,看到有人没能得到帮助会无奈,所以善良者很痛苦。但我想告诉各位,这未必是不好的。正因为我们会觉得不甘,所以才会更加努力地团结;正因为我们对黑暗感到愤怒,所以才会从一开始的敢怒不敢言转变为勇于推翻黑暗;正因为我们对这一切黑暗感到不满,所以才会尽己所能去帮助更多人。
就像我前面举的捐款的例子,如果按照对方个人主义者的观点,捐款让自己的钱减少,似乎没有好处。但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只剩下利益,不能只剩下单纯的情绪索取。当人与人之间只剩下索取,而不存在付出、彼此的共情与感恩时,这才是对善良者最大的惩罚与漠视,而共情能力恰好能弥补这一点。
谢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下面我将从三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理想化共情。你方将共情视为单向的善意传递,却忽略了互联网“流量至上”的生态催生虚假叙事算法,操纵情绪共鸣。当善良者的眼泪成为了他人的变现工具,共情能力早已异化为了剥削工具,而非纯粹的善意产物。
第二,高昂的情绪劳动成本。你方说互联网上共情式奖励,却又说不要看那么多互联网内容以免不开心,自相矛盾。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每天接触3条以上负面新闻的网民,焦虑水平提升20%。当共情从偶然行为变成算法强势推送的日常,善良者被迫成为互联网的情绪垃圾桶,这种慢性精神折磨十分严重。善良应当是人心中主动对美好的追寻,而不应该是在被迫推送的海量信息中逐渐被榨干。善良者在长期试图表达善意却得到负面回馈后,共情疲劳无法避免地诞生。究竟有多少人能做到理性共情呢?是少数。那么又是多少人逐渐麻木,甚至逐渐怀疑自己呢?难以做到完美的理性平衡的,才是多数。你方强调所谓理性,那么怎么完美做到?难之又难。你方承认了善良者不会轻易停止对事情的关注,那么当这样的善意获得的是冰冷且无力改变的现实时,善良难以继续。
第三,混淆的动机与结果。你方强调共情带来的道德满足感,但心理学实验证明,持续共情而不见改善,会引发习得性无助。其次,当人们被大量需要共情的请求淹没时,他们更容易选择去指责他人而非同情受害者。在这样的捧杀循环中造成的正是双方的伤害。譬如“香歌母亲”案、“血”案,一件件反转的事情已经是常态,所谓理性看待几乎不可能做到。
综上所述,当共情成为流量操作的工具,当互联网上的共情事与愿违,一件又一件欺骗的事情无法被善良者认识到全貌,善良者才是最容易成为受害者的群体。所谓理性善良又是少之又少,反而是大量善心的磨灭,被你方排斥出了所谓善良者的范畴,或是让善心麻木,这一谬论却不予讨论,显而易见,我方观点在此。
下面我将从三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理想化共情。你方将共情视为单向的善意传递,却忽略了互联网“流量至上”的生态催生虚假叙事算法,操纵情绪共鸣。当善良者的眼泪成为了他人的变现工具,共情能力早已异化为了剥削工具,而非纯粹的善意产物。
第二,高昂的情绪劳动成本。你方说互联网上共情式奖励,却又说不要看那么多互联网内容以免不开心,自相矛盾。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每天接触3条以上负面新闻的网民,焦虑水平提升20%。当共情从偶然行为变成算法强势推送的日常,善良者被迫成为互联网的情绪垃圾桶,这种慢性精神折磨十分严重。善良应当是人心中主动对美好的追寻,而不应该是在被迫推送的海量信息中逐渐被榨干。善良者在长期试图表达善意却得到负面回馈后,共情疲劳无法避免地诞生。究竟有多少人能做到理性共情呢?是少数。那么又是多少人逐渐麻木,甚至逐渐怀疑自己呢?难以做到完美的理性平衡的,才是多数。你方强调所谓理性,那么怎么完美做到?难之又难。你方承认了善良者不会轻易停止对事情的关注,那么当这样的善意获得的是冰冷且无力改变的现实时,善良难以继续。
第三,混淆的动机与结果。你方强调共情带来的道德满足感,但心理学实验证明,持续共情而不见改善,会引发习得性无助。其次,当人们被大量需要共情的请求淹没时,他们更容易选择去指责他人而非同情受害者。在这样的捧杀循环中造成的正是双方的伤害。譬如“香歌母亲”案、“血”案,一件件反转的事情已经是常态,所谓理性看待几乎不可能做到。
综上所述,当共情成为流量操作的工具,当互联网上的共情事与愿违,一件又一件欺骗的事情无法被善良者认识到全貌,善良者才是最容易成为受害者的群体。所谓理性善良又是少之又少,反而是大量善心的磨灭,被你方排斥出了所谓善良者的范畴,或是让善心麻木,这一谬论却不予讨论,显而易见,我方观点在此。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反方三辩从三个方面阐述“在互联网中,共情能力是善良者的惩罚”这一观点:
最后总结,当共情成为流量操作工具、事与愿违,善良者易成为受害者,大量善心被磨灭或麻木,以此支持己方观点。
正方开始发言。对方辩友你好,我想问,共情疲劳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共情所带来的那份痛苦呢?按照你方的逻辑,重新问一个问题。对方辩友你好,您方提到的共情疲劳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您方所提到共情所带来的痛苦呢?因为我都已经疲劳了,那我要怎么去痛苦?所以疲劳了之后,这种惩罚就已经达成了。那惩罚已经达成,也就缓解了痛苦。而您方也提到了缓解痛苦,说明痛苦是存在的,那您方怎么忽视这部分痛苦的惩罚呢?疲劳等于惩罚,疲劳之后,我不太愿意更好地共情他人,这难道不是惩罚吗?
其实您方也觉得共情是件好事,但我方反复强调共情要分场合。可卡因在手术台上可以是麻药,可是平时也可以是毒品。所以我方强调的是场合问题,今天我们讨论的场合是在互联网,对方也认可这个场合问题吧。
人生难道就不能有难过的情绪吗?难过就一定是无意义的吗?今天我方所说的情绪惩罚,不是看一个悲剧哭了一顿,而是这种惩罚真的超负荷了。人的情绪就像一根皮筋,被强力拉扯也会扯断。共情能力不是无限的,难道这种难度不能化为动力吗?做善事就没有价值了吗?所以说难过可以化为动力,但不代表这种难过的惩罚不存在。苦难可以让人成长,但不代表我们欢迎苦难。
您方前面论证了一个观点,叫做互联网当下共情能力是受到上级的惩罚,在您方三辩小结里面,但我没听懂您的论证内容到底是什么。我们两方对惩罚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善良者的共情能力降低了,他对很多事情觉得真的没有必要共情,他就变得不再善良,这点您方认可吗?共情能力降低是惩罚,但共情能力本身不是惩罚。共情能力的降低是共情能力本身带来的吗?在互联网这个场合之下,共情能力大概率会导致善良的减损,那此时这种共情能力究竟还能称之为奖励吗?按照您方的说法,水是人的奖励,然后水变少了,水就变成了惩罚。我方已经说过,共情能力本身并不代表奖励或惩罚,下降会导致人麻木,过度会导致人敏感,在互联网上极易导致麻木和敏感,造成善意的流失。
也就是说,其实从您方二辩开始以后的论证,我听到的都是互联网是对善良者的惩罚,而不是共情能力是对善良者的惩罚。可想而知,在俄乌战争刚爆发时,全网都在共情战争中的人民,到现在,网友们都觉得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甚至连媒体都不再报道,一条条生命就这样流逝,我方看到了麻木,而这种麻木恰恰是之前共情所带来的,现在已经不再共情了。所以您能告诉我,在这种转变之下,您所说的奖励在哪里?
其实在您方的论证中,您方还是在论证一个观点,叫做互联网是对善良者的惩罚。无论是现在还是之前,您方都没有给出过一个确切的奖励例子。我方前面论证过,善意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共情能力在人们之间传递,难道这不是一种奖励吗?那您能回答我,第一件事情,这种传递到底有没有办法得到保障,我方已经质疑过了,到现在我还没有听到解释。第二件事情,我方看到的是,正是因为共情,最后发现自己的共情能力变差了,这不恰恰是在互联网这样一个糟糕的环境下共情所产生的问题吗?
我接下来问您,疫情期间我们高度共情医护人员口罩下褶皱的面庞,这个时候有人发现有医护人员缺卫生巾,我共情到这一点,于是我就捐卫生巾了,可是我被网友骂了,有人说我拿卫生巾去折磨他们。您告诉我,我作为一个善良者,在这件事情中我得到了什么奖励?所以您方还是想说,善良者行善会受惩罚,您方否认这一点吗?
在这件事情中,我传播了善意,坚持自己的道路,帮助他人,这都是能实现我个人价值、促进个人成长的事情,所以您方是想说做善事就完全没有价值吗?至少您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吧。在互联网上戾气如此之重的情况下,如果只像您方所说的只有冷漠、幸灾乐祸和网暴,那水滴筹从何而来?那些让我们感动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从何而来?难道共情能力真的就这么差吗?善良真的就这么差吗?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2》里面,殷夫人为了自己的孩子,最后抱了一下哪吒,然后变成了那一颗丹药,我们共情到了这位母亲无奈的牺牲,我们能做什么呢?除了给电影买票房,难道这不行吗?难道这也是一种惩罚吗?在这一刻,我感受到了无奈,感受到了哪吒的痛苦,还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人性的光辉,这不也是一种奖赏吗?所以您方的意思是要倡导大家都不要共情,因为这个互联网不好,所以大家都变得冷漠就好了吗?
正方开始发言。对方辩友你好,我想问,共情疲劳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共情所带来的那份痛苦呢?按照你方的逻辑,重新问一个问题。对方辩友你好,您方提到的共情疲劳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您方所提到共情所带来的痛苦呢?因为我都已经疲劳了,那我要怎么去痛苦?所以疲劳了之后,这种惩罚就已经达成了。那惩罚已经达成,也就缓解了痛苦。而您方也提到了缓解痛苦,说明痛苦是存在的,那您方怎么忽视这部分痛苦的惩罚呢?疲劳等于惩罚,疲劳之后,我不太愿意更好地共情他人,这难道不是惩罚吗?
其实您方也觉得共情是件好事,但我方反复强调共情要分场合。可卡因在手术台上可以是麻药,可是平时也可以是毒品。所以我方强调的是场合问题,今天我们讨论的场合是在互联网,对方也认可这个场合问题吧。
人生难道就不能有难过的情绪吗?难过就一定是无意义的吗?今天我方所说的情绪惩罚,不是看一个悲剧哭了一顿,而是这种惩罚真的超负荷了。人的情绪就像一根皮筋,被强力拉扯也会扯断。共情能力不是无限的,难道这种难度不能化为动力吗?做善事就没有价值了吗?所以说难过可以化为动力,但不代表这种难过的惩罚不存在。苦难可以让人成长,但不代表我们欢迎苦难。
您方前面论证了一个观点,叫做互联网当下共情能力是受到上级的惩罚,在您方三辩小结里面,但我没听懂您的论证内容到底是什么。我们两方对惩罚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善良者的共情能力降低了,他对很多事情觉得真的没有必要共情,他就变得不再善良,这点您方认可吗?共情能力降低是惩罚,但共情能力本身不是惩罚。共情能力的降低是共情能力本身带来的吗?在互联网这个场合之下,共情能力大概率会导致善良的减损,那此时这种共情能力究竟还能称之为奖励吗?按照您方的说法,水是人的奖励,然后水变少了,水就变成了惩罚。我方已经说过,共情能力本身并不代表奖励或惩罚,下降会导致人麻木,过度会导致人敏感,在互联网上极易导致麻木和敏感,造成善意的流失。
也就是说,其实从您方二辩开始以后的论证,我听到的都是互联网是对善良者的惩罚,而不是共情能力是对善良者的惩罚。可想而知,在俄乌战争刚爆发时,全网都在共情战争中的人民,到现在,网友们都觉得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甚至连媒体都不再报道,一条条生命就这样流逝,我方看到了麻木,而这种麻木恰恰是之前共情所带来的,现在已经不再共情了。所以您能告诉我,在这种转变之下,您所说的奖励在哪里?
其实在您方的论证中,您方还是在论证一个观点,叫做互联网是对善良者的惩罚。无论是现在还是之前,您方都没有给出过一个确切的奖励例子。我方前面论证过,善意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共情能力在人们之间传递,难道这不是一种奖励吗?那您能回答我,第一件事情,这种传递到底有没有办法得到保障,我方已经质疑过了,到现在我还没有听到解释。第二件事情,我方看到的是,正是因为共情,最后发现自己的共情能力变差了,这不恰恰是在互联网这样一个糟糕的环境下共情所产生的问题吗?
我接下来问您,疫情期间我们高度共情医护人员口罩下褶皱的面庞,这个时候有人发现有医护人员缺卫生巾,我共情到这一点,于是我就捐卫生巾了,可是我被网友骂了,有人说我拿卫生巾去折磨他们。您告诉我,我作为一个善良者,在这件事情中我得到了什么奖励?所以您方还是想说,善良者行善会受惩罚,您方否认这一点吗?
在这件事情中,我传播了善意,坚持自己的道路,帮助他人,这都是能实现我个人价值、促进个人成长的事情,所以您方是想说做善事就完全没有价值吗?至少您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吧。在互联网上戾气如此之重的情况下,如果只像您方所说的只有冷漠、幸灾乐祸和网暴,那水滴筹从何而来?那些让我们感动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从何而来?难道共情能力真的就这么差吗?善良真的就这么差吗?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2》里面,殷夫人为了自己的孩子,最后抱了一下哪吒,然后变成了那一颗丹药,我们共情到了这位母亲无奈的牺牲,我们能做什么呢?除了给电影买票房,难道这不行吗?难道这也是一种惩罚吗?在这一刻,我感受到了无奈,感受到了哪吒的痛苦,还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人性的光辉,这不也是一种奖赏吗?所以您方的意思是要倡导大家都不要共情,因为这个互联网不好,所以大家都变得冷漠就好了吗?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