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恋爱关系中,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在恋爱关系中,不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一题,辩之竹内共收录26场比赛。我们为您提供这26场比赛的论点、判断标准提取,以及总计数百条论据的提取,还有Deepseek的辩题分析。这可以帮您更好备赛。
欢迎您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查看。
本环节中,发言辩手关闭麦克风为发言结束,其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计时将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顺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继续发言,也可以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双方各计时 4 分钟。
首先有请正方同学开始。
正方同学您好,我今天想问到您方的,您们一直没有告诉我,您方的“必经之路”到底是什么。您们一直在空谈“精神弑父”不是成长必经之路,但是同时您也在论证,我们可以通过综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当孩子与父亲在价值观、人生规划存在基本分歧时,温和方式可能只是表面安抚。那么请问这方辩友,对父权权威观念的否定,也就是自古以来,孩子如何在内心深处完成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启真正的成长之路?
我方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必经之路意味着对方所讲的这个东西给成长带来的增益是不可替代的。你方所论证的增益无非是精神独立,可是我方已经跟你说过,如果通过自己用眼睛去看世界,去更多地认识这个世界,同样可以实现独立。也不是每个家庭的父母都像你方讲的是那种控制力很强的“变态”,也有开明的父母,他们懂得在孩子长大的时候让步自己的权威,不会再去命令孩子,而更多的只是建议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有什么“精神弑父”的必要性呢?
实际上,举个例子,就比如今天我们聊成长必经之路,那你告诉我,如果说我今天要实现我的人格独立,我要如何从一个只会听爸爸妈妈给我棒棒糖的小孩子,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
同学,这件事情的路径有很多,不一定通过“精神弑父”。我今天在学校里面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听到了来自其他人的一些话语,也可以让我得到人格上的成长。
关于摆脱依赖这一部分,你好像没有解决掉。为什么要通过“精神弑父”来实现摆脱依赖呢?当父母有一天觉得你该长大,你该学会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也会放手,你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独立。
我刚在一辩陈词中讲到,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与父母保持开放性沟通的青年,10 年后的心理韧性比对抗型高 34%。所以当我们一味地采用“精神弑父”,导致与父母关系激化,矛盾更不可调和的时候,这份心理创伤如何解决?
同学,换一个话题,您方刚告诉我说今天我会承担一个严重的后果。那我举个例子,比如职场上一个人去反抗他的上级,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失业的后果。我方给你举个例子,2018 年谷歌 5 万名员工罢工,抗议公司包庇高层性骚扰、性别薪酬差距以及参与军方 AI 项目,换来的结果是公司取消强制仲裁政策,以及薪资透明度提升。请问您方认为这一部分是不好的吗?
同学,您提到了 5 万名员工,可到底有多少人可以形成这样强大的集体力量呢?谷歌一共有多少员工,您了解过吗?5 万名员工联合起来已经是很庞大的组织了,可是对于个人而言,我今天在职场上横冲直撞地反抗领导,直接否定他的所有思想,导致自己失业,没有工作维系生活,请问这部分后果到底怎么承担,您一直没有解释过。为什么反抗就一定要直接跟领导对着干呢?
那您方的解决路径是什么?阳奉阴违吗?我觉得有很多解决途径,我可以跟领导说我觉得他的方法不可行,公司的制度不合理,我可以提建议、商量。有那么多途径,为什么非要跟领导对着干呢?
所以您方的核心还是在于否定领导以及父辈,可是您需要认识到他们的想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只不过因为境遇不同。我可以提出一套新的体系,试着去告诉对方,我能够理解你,但我有一些新的想法,你愿意听听我的想法吗?而不是一上来就告诉他你的想法是错的,我们要改一些东西。这是我关于您方的核心问题所在。
所以您说家庭的例子,有些家庭确实不需要“精神弑父”。那我举进入社会的例子,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没有什么背景,一辈子可能只能顺着社会规则走,他们其实也过得不错,为什么要让所有人都去挑战社会权威呢?
您这不是也在否定领导的思想吗?那我问您,如果您觉得资本把您当工具只想赚钱,您能理解它什么?
您只是举一些特别极端、特别糟糕的例子,告诉我在这样的极端例子下一定要否定它,可是有很多情况下,我们没有这么激烈的矛盾。那些顺着社会规则走、过得还不错的普通人,是不是也不需要“精神弑父”?
不是,这部分人也经历过“精神弑父”,因为人总会有和父母观念相悖的时候。这个时候您方的态度是应该理解父母的行为,我方的态度是,哪怕我理解了父母的行为,我也要积极反抗,我觉得这件事对我来说还是不对。
您可以论证一下,为什么每个人都一定会跟父母发生激烈冲突。
不是,那您论证一下为什么一定不会冲突呢?我觉得这件事在场上聊不清楚,但是我们朴素地认为,两个人之间一定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就比如说很多情况下,爸妈催你结婚、学习、工作,可是你在这个时间段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您刚才的意思是不是我方不需要论证一定不会发生矛盾?现在您讨论的观点是“精神弑父”是不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我只需要证明这件事情不是必然发生就可以,不需要证明这件事情一定不发生。所以您的论证人群已经缩小到了另一部分真的和父母没有任何冲突的人了,对吧?
所以我告诉您,那些没有反抗过父母行为的人,成长是不完整的。比如我刚给您举的 71%“妈宝”的例子,那些人不太会处理婚姻关系,导致很多婚姻结果不太美好,这就是最好的实证。如果没有反抗过父母的行为,这个时候成长就不会发生。
同学,可是您只是提到他们在婚姻之中,那他们的父辈给他们的其他经验呢?比如说父辈建议考公可能获得更稳定的生活,那对于这个人来说,他究竟有没有在成长呢?您方有没有论证除了婚姻之外的其他部分?而且我方已经跟您解释过很多遍了,我方没有必要论证其他东西,只需要您方论证到这个东西真的每一个人都要经过,才能称之为必经之路。
我方的态度也不是否定父辈的每一件事情,就像爸妈教我怎么吃饭,我总不能说我不用餐具,就用手吃饭,这显然是很荒谬的。可是至少我们看到,在很多例子下,父母的观念和我们冲突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站起来反抗。当领导的意见和我的意见不同的时候,我也应该有一种反抗的态度,哪怕我没有很直接地对着领导干,我也应该有一种反抗的态度,这是正常的。
可是为什么我一定要以反抗的态度呢?我可以试图说服他。比如我爸不一定是以命令的态度告诉我必须要去从军,他也可能只是建议我,说从军还不错,让我去。于是我可以告诉他我为什么觉得这个建议也不错,但是我有更好的想法。这里到底为什么是敌对关系呢?在您方看来为什么这就是“精神弑父”呢?
首先,敌对关系不是我方今天提到的任何一个观点,我方不觉得“精神弑父”是一种敌对关系,而是我和父辈之间的一种谈判。那您觉得反抗的态度是什么态度呢?前面已经跟您解释过很多遍了,就是我理解父母这么做,但还是要反抗。按照您的态度来讲,这也是在对抗,可以发现您所谓反抗的本质背后还是否定。
感谢双方同学的自由辩论。下面进入本场比赛的最后一个环节,首先有请反方四辩为反方做总结陈词,发言开始将继续计时,如发言结束时仍有剩余时间且无需发言,请向主席示意。
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
首先,对方一直在丑化我们不“精神弑父”的状态,一直在强调一个例子叫“妈宝”,好像我方的观点就是只要我方没有选择“精神弑父”,就会天然变成“妈宝”,所有事情都要言听计从父母,但其实并非如此。
我方不盲从父母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比如说,父辈想让我去结婚,然后我不选择结婚,但我没有否定掉父辈想让我结婚的这个观点。因为他可能讲的是当今中国养老体系并不发达,他希望我长大之后有一个人为我善后,有万家灯火,有一人为我留灯。我理解他对我的善意和共情,理解父亲是在为我的后半生考虑,那么这件事情我自然认可。就像我不会看见一个不结婚的人就对他表示,你这么辛苦,然后选择了你;也不会看到一个结婚的人说,你选择这么辛苦的人生是干嘛呢,为什么不结婚多潇洒,为什么要被家庭累住。我反倒会觉得他们很伟大,因为这是他们的选择。所以,并非所有人都会觉得父辈的观点一定都是错的。
其次,你们说如果不“精神弑父”,如何达到独立呢?我方一直在强调,我们独立一定要通过“弑父”这个手段吗?不一定,我可以见众生、见世界、见自己。
还有,关于“精神弑父”这个动作的程度,你们一直在跳动。刚开始你们举了一个例子,说如果我当时已经遍体鳞伤了,然后接到我父亲的一个电话,我说“爸,我不想结婚”,没有做出任何的解释,就是这么一句话。你们认为这样的一种行为就是“精神弑父”,后面又说为什么要跟父母、领导对着干呢?可是你们说出这样一句话,不仅会让父母觉得你在逃避责任,而且你也没给出过多的解释,只是进行了一个对抗。
另外,对方一直在抬高我方的论证义务。你们认为我们“弑父”的范围还包括什么呢?包括资本要压榨我,你要不要“弑”;极导线干扰你要不要“弑”;你遭受的歧视你要不要“弑”。对人性、资本天然的恶,人性本然透露出来的那些恶的品质,这些东西为什么要放到我方的论证义务里呢?那些不合理的东西,不光不是我们今天“弑父”和父辈相关辩题的内容,就是因为它有一定的辩证性。那么如果说把这些资本、职场等例子也放到我方的论证空间,看似强硬,但却不合理,不应该成为我们今天论证的例子。
那为什么说我方能达到一个成长的空间呢?所有意识到父母成长的样子应该是兼听则明的,是海纳百川的。我尊重你的观点,我理解你几十年养成的观念,我知道你几十年来把我养育长大获得的幸福,你看着一朵花慢慢长大,你有你的收获,才会建议我走你这样的道路,我能理解我亲爱的爸爸。但是,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所谓“精神弑父”,就是在精神上一直否认我父亲的观点才能达到吗?可是我们未必全盘否认。就像我父亲让我结婚,哪怕他就是那么认为,希望我有一个家庭,有一人为我留灯,我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善意。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尊重我的父亲,我成为了一个更包容的人。
你们会问,那怎么去实践成长呢?那我最后还是不结婚啊。在这一次对抗的过程当中,我父亲看着我如何把自己的人生过得风生水起,这就是我给他最好的答案。人生不是只有一条道路,你那条道路我尊重你,你用你的人生贡献了我的幸福,让我有了一个家庭,然后让我出现在这个世界,我很满足。而我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我想要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谢谢。
感谢反方四辩,下面有请正方四辩做总结,计时同样发言开始重启计时。
首先声明一下我方今天的态度,我从来不是说今天我要与任何人敌对,“精神弑父”不是说我要很激烈、很暴力地去反抗我的父亲。我知道我的爸爸妈妈很爱我,我可以理解他们,但是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我有我自己的人生。在我完成“精神弑父”那一刻,我希望我是我自己的权威。
然后我们继续聊今天的定义。今天对方同学告诉我说,我的成长有很多选择,我的人生可以有很多岔路口,有 Plan A、B、C、D、E、F。可是,“精神弑父”从来不是那么多岔路中的一条,它是当你走上那条岔路口时,当你怀疑、重新审视在你周围的那一层高墙,这一层高墙叫做权威、叫做暴力,换一句话说,它叫做权威的隐形压迫。
不管是从我们自己的成长,还是从人类文明的历史,始终有一条线,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群体身上,它叫做父权、叫做父系,是潜移默化的规矩。有的人原生家庭很好,就像今天对方可能聊的不是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不好的,但是无可避免的,总有那么多人一生都带着原生家庭的阴影。
当我们重新去俯瞰东亚孩子的家庭和他们的人生,我们会发现他们都莫名其妙地带着曾经父辈们或失败、或颓废、或不那么好的回忆和经历,我们想着要去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人生,要去传承他们没有完成的心愿。所以现在我们不想这样,我们想重新书写自己的东西。
从个体原生家庭的阴影,再到曾经遍布整个欧洲中世纪的猎巫运动,灼灼的十字架和烈焰,上面的火焰焚烧了被捆绑在十字架上的诸多女性。他们认为女性就是卑劣的,就是低于男性的,在那一刻,人们觉得那是对的,女性好像成为巫者就会迫害人类,直到现在我们知道女性也可以做得很好。
我们今天回到我们的人格独立,我们不想再寄生、不想再依赖,不想成为任何人的附属,我们要成为自己,要从寄生走向独立,我们要成为自己的造物主。
最开始,在豆瓣、小红书上,很多人在讨论着“妈宝”小孩对于原生家庭最终极的残忍幻想,是自己自杀之后父母在自己的尸体上痛哭并忏悔。那么现在我们掀起了一场集体性的革命,我们想推翻围在我们身上的这些高墙,我们不想再成为父母、父辈的提线木偶。
这样的推翻,不仅体现在谷歌 5 万多名员工对于上层不公安排的反抗上,也体现在无数次的平权运动以及社会上诸多对于原生家庭批判的讨论。这是无数次我们解构原生家庭、解构父权,我们重新去认识责任的内涵,去想我们从哪来、到哪儿去。我们不再是别人来问我你的人生应该是怎么样,我们会问我们自己,我们想活出怎么样的人生。
非常感谢。
感谢双方四辩,本场比赛的比赛环节到此结束。
本环节中,发言辩手关闭麦克风为发言结束,其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计时将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顺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继续发言,也可以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双方各计时 4 分钟。
首先有请正方同学开始。
正方同学您好,我今天想问到您方的,您们一直没有告诉我,您方的“必经之路”到底是什么。您们一直在空谈“精神弑父”不是成长必经之路,但是同时您也在论证,我们可以通过综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当孩子与父亲在价值观、人生规划存在基本分歧时,温和方式可能只是表面安抚。那么请问这方辩友,对父权权威观念的否定,也就是自古以来,孩子如何在内心深处完成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启真正的成长之路?
我方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必经之路意味着对方所讲的这个东西给成长带来的增益是不可替代的。你方所论证的增益无非是精神独立,可是我方已经跟你说过,如果通过自己用眼睛去看世界,去更多地认识这个世界,同样可以实现独立。也不是每个家庭的父母都像你方讲的是那种控制力很强的“变态”,也有开明的父母,他们懂得在孩子长大的时候让步自己的权威,不会再去命令孩子,而更多的只是建议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有什么“精神弑父”的必要性呢?
实际上,举个例子,就比如今天我们聊成长必经之路,那你告诉我,如果说我今天要实现我的人格独立,我要如何从一个只会听爸爸妈妈给我棒棒糖的小孩子,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
同学,这件事情的路径有很多,不一定通过“精神弑父”。我今天在学校里面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听到了来自其他人的一些话语,也可以让我得到人格上的成长。
关于摆脱依赖这一部分,你好像没有解决掉。为什么要通过“精神弑父”来实现摆脱依赖呢?当父母有一天觉得你该长大,你该学会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也会放手,你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独立。
我刚在一辩陈词中讲到,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与父母保持开放性沟通的青年,10 年后的心理韧性比对抗型高 34%。所以当我们一味地采用“精神弑父”,导致与父母关系激化,矛盾更不可调和的时候,这份心理创伤如何解决?
同学,换一个话题,您方刚告诉我说今天我会承担一个严重的后果。那我举个例子,比如职场上一个人去反抗他的上级,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失业的后果。我方给你举个例子,2018 年谷歌 5 万名员工罢工,抗议公司包庇高层性骚扰、性别薪酬差距以及参与军方 AI 项目,换来的结果是公司取消强制仲裁政策,以及薪资透明度提升。请问您方认为这一部分是不好的吗?
同学,您提到了 5 万名员工,可到底有多少人可以形成这样强大的集体力量呢?谷歌一共有多少员工,您了解过吗?5 万名员工联合起来已经是很庞大的组织了,可是对于个人而言,我今天在职场上横冲直撞地反抗领导,直接否定他的所有思想,导致自己失业,没有工作维系生活,请问这部分后果到底怎么承担,您一直没有解释过。为什么反抗就一定要直接跟领导对着干呢?
那您方的解决路径是什么?阳奉阴违吗?我觉得有很多解决途径,我可以跟领导说我觉得他的方法不可行,公司的制度不合理,我可以提建议、商量。有那么多途径,为什么非要跟领导对着干呢?
所以您方的核心还是在于否定领导以及父辈,可是您需要认识到他们的想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只不过因为境遇不同。我可以提出一套新的体系,试着去告诉对方,我能够理解你,但我有一些新的想法,你愿意听听我的想法吗?而不是一上来就告诉他你的想法是错的,我们要改一些东西。这是我关于您方的核心问题所在。
所以您说家庭的例子,有些家庭确实不需要“精神弑父”。那我举进入社会的例子,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没有什么背景,一辈子可能只能顺着社会规则走,他们其实也过得不错,为什么要让所有人都去挑战社会权威呢?
您这不是也在否定领导的思想吗?那我问您,如果您觉得资本把您当工具只想赚钱,您能理解它什么?
您只是举一些特别极端、特别糟糕的例子,告诉我在这样的极端例子下一定要否定它,可是有很多情况下,我们没有这么激烈的矛盾。那些顺着社会规则走、过得还不错的普通人,是不是也不需要“精神弑父”?
不是,这部分人也经历过“精神弑父”,因为人总会有和父母观念相悖的时候。这个时候您方的态度是应该理解父母的行为,我方的态度是,哪怕我理解了父母的行为,我也要积极反抗,我觉得这件事对我来说还是不对。
您可以论证一下,为什么每个人都一定会跟父母发生激烈冲突。
不是,那您论证一下为什么一定不会冲突呢?我觉得这件事在场上聊不清楚,但是我们朴素地认为,两个人之间一定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就比如说很多情况下,爸妈催你结婚、学习、工作,可是你在这个时间段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您刚才的意思是不是我方不需要论证一定不会发生矛盾?现在您讨论的观点是“精神弑父”是不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我只需要证明这件事情不是必然发生就可以,不需要证明这件事情一定不发生。所以您的论证人群已经缩小到了另一部分真的和父母没有任何冲突的人了,对吧?
所以我告诉您,那些没有反抗过父母行为的人,成长是不完整的。比如我刚给您举的 71%“妈宝”的例子,那些人不太会处理婚姻关系,导致很多婚姻结果不太美好,这就是最好的实证。如果没有反抗过父母的行为,这个时候成长就不会发生。
同学,可是您只是提到他们在婚姻之中,那他们的父辈给他们的其他经验呢?比如说父辈建议考公可能获得更稳定的生活,那对于这个人来说,他究竟有没有在成长呢?您方有没有论证除了婚姻之外的其他部分?而且我方已经跟您解释过很多遍了,我方没有必要论证其他东西,只需要您方论证到这个东西真的每一个人都要经过,才能称之为必经之路。
我方的态度也不是否定父辈的每一件事情,就像爸妈教我怎么吃饭,我总不能说我不用餐具,就用手吃饭,这显然是很荒谬的。可是至少我们看到,在很多例子下,父母的观念和我们冲突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站起来反抗。当领导的意见和我的意见不同的时候,我也应该有一种反抗的态度,哪怕我没有很直接地对着领导干,我也应该有一种反抗的态度,这是正常的。
可是为什么我一定要以反抗的态度呢?我可以试图说服他。比如我爸不一定是以命令的态度告诉我必须要去从军,他也可能只是建议我,说从军还不错,让我去。于是我可以告诉他我为什么觉得这个建议也不错,但是我有更好的想法。这里到底为什么是敌对关系呢?在您方看来为什么这就是“精神弑父”呢?
首先,敌对关系不是我方今天提到的任何一个观点,我方不觉得“精神弑父”是一种敌对关系,而是我和父辈之间的一种谈判。那您觉得反抗的态度是什么态度呢?前面已经跟您解释过很多遍了,就是我理解父母这么做,但还是要反抗。按照您的态度来讲,这也是在对抗,可以发现您所谓反抗的本质背后还是否定。
感谢双方同学的自由辩论。下面进入本场比赛的最后一个环节,首先有请反方四辩为反方做总结陈词,发言开始将继续计时,如发言结束时仍有剩余时间且无需发言,请向主席示意。
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
首先,对方一直在丑化我们不“精神弑父”的状态,一直在强调一个例子叫“妈宝”,好像我方的观点就是只要我方没有选择“精神弑父”,就会天然变成“妈宝”,所有事情都要言听计从父母,但其实并非如此。
我方不盲从父母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比如说,父辈想让我去结婚,然后我不选择结婚,但我没有否定掉父辈想让我结婚的这个观点。因为他可能讲的是当今中国养老体系并不发达,他希望我长大之后有一个人为我善后,有万家灯火,有一人为我留灯。我理解他对我的善意和共情,理解父亲是在为我的后半生考虑,那么这件事情我自然认可。就像我不会看见一个不结婚的人就对他表示,你这么辛苦,然后选择了你;也不会看到一个结婚的人说,你选择这么辛苦的人生是干嘛呢,为什么不结婚多潇洒,为什么要被家庭累住。我反倒会觉得他们很伟大,因为这是他们的选择。所以,并非所有人都会觉得父辈的观点一定都是错的。
其次,你们说如果不“精神弑父”,如何达到独立呢?我方一直在强调,我们独立一定要通过“弑父”这个手段吗?不一定,我可以见众生、见世界、见自己。
还有,关于“精神弑父”这个动作的程度,你们一直在跳动。刚开始你们举了一个例子,说如果我当时已经遍体鳞伤了,然后接到我父亲的一个电话,我说“爸,我不想结婚”,没有做出任何的解释,就是这么一句话。你们认为这样的一种行为就是“精神弑父”,后面又说为什么要跟父母、领导对着干呢?可是你们说出这样一句话,不仅会让父母觉得你在逃避责任,而且你也没给出过多的解释,只是进行了一个对抗。
另外,对方一直在抬高我方的论证义务。你们认为我们“弑父”的范围还包括什么呢?包括资本要压榨我,你要不要“弑”;极导线干扰你要不要“弑”;你遭受的歧视你要不要“弑”。对人性、资本天然的恶,人性本然透露出来的那些恶的品质,这些东西为什么要放到我方的论证义务里呢?那些不合理的东西,不光不是我们今天“弑父”和父辈相关辩题的内容,就是因为它有一定的辩证性。那么如果说把这些资本、职场等例子也放到我方的论证空间,看似强硬,但却不合理,不应该成为我们今天论证的例子。
那为什么说我方能达到一个成长的空间呢?所有意识到父母成长的样子应该是兼听则明的,是海纳百川的。我尊重你的观点,我理解你几十年养成的观念,我知道你几十年来把我养育长大获得的幸福,你看着一朵花慢慢长大,你有你的收获,才会建议我走你这样的道路,我能理解我亲爱的爸爸。但是,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所谓“精神弑父”,就是在精神上一直否认我父亲的观点才能达到吗?可是我们未必全盘否认。就像我父亲让我结婚,哪怕他就是那么认为,希望我有一个家庭,有一人为我留灯,我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善意。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尊重我的父亲,我成为了一个更包容的人。
你们会问,那怎么去实践成长呢?那我最后还是不结婚啊。在这一次对抗的过程当中,我父亲看着我如何把自己的人生过得风生水起,这就是我给他最好的答案。人生不是只有一条道路,你那条道路我尊重你,你用你的人生贡献了我的幸福,让我有了一个家庭,然后让我出现在这个世界,我很满足。而我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我想要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谢谢。
感谢反方四辩,下面有请正方四辩做总结,计时同样发言开始重启计时。
首先声明一下我方今天的态度,我从来不是说今天我要与任何人敌对,“精神弑父”不是说我要很激烈、很暴力地去反抗我的父亲。我知道我的爸爸妈妈很爱我,我可以理解他们,但是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我有我自己的人生。在我完成“精神弑父”那一刻,我希望我是我自己的权威。
然后我们继续聊今天的定义。今天对方同学告诉我说,我的成长有很多选择,我的人生可以有很多岔路口,有 Plan A、B、C、D、E、F。可是,“精神弑父”从来不是那么多岔路中的一条,它是当你走上那条岔路口时,当你怀疑、重新审视在你周围的那一层高墙,这一层高墙叫做权威、叫做暴力,换一句话说,它叫做权威的隐形压迫。
不管是从我们自己的成长,还是从人类文明的历史,始终有一条线,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群体身上,它叫做父权、叫做父系,是潜移默化的规矩。有的人原生家庭很好,就像今天对方可能聊的不是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不好的,但是无可避免的,总有那么多人一生都带着原生家庭的阴影。
当我们重新去俯瞰东亚孩子的家庭和他们的人生,我们会发现他们都莫名其妙地带着曾经父辈们或失败、或颓废、或不那么好的回忆和经历,我们想着要去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人生,要去传承他们没有完成的心愿。所以现在我们不想这样,我们想重新书写自己的东西。
从个体原生家庭的阴影,再到曾经遍布整个欧洲中世纪的猎巫运动,灼灼的十字架和烈焰,上面的火焰焚烧了被捆绑在十字架上的诸多女性。他们认为女性就是卑劣的,就是低于男性的,在那一刻,人们觉得那是对的,女性好像成为巫者就会迫害人类,直到现在我们知道女性也可以做得很好。
我们今天回到我们的人格独立,我们不想再寄生、不想再依赖,不想成为任何人的附属,我们要成为自己,要从寄生走向独立,我们要成为自己的造物主。
最开始,在豆瓣、小红书上,很多人在讨论着“妈宝”小孩对于原生家庭最终极的残忍幻想,是自己自杀之后父母在自己的尸体上痛哭并忏悔。那么现在我们掀起了一场集体性的革命,我们想推翻围在我们身上的这些高墙,我们不想再成为父母、父辈的提线木偶。
这样的推翻,不仅体现在谷歌 5 万多名员工对于上层不公安排的反抗上,也体现在无数次的平权运动以及社会上诸多对于原生家庭批判的讨论。这是无数次我们解构原生家庭、解构父权,我们重新去认识责任的内涵,去想我们从哪来、到哪儿去。我们不再是别人来问我你的人生应该是怎么样,我们会问我们自己,我们想活出怎么样的人生。
非常感谢。
感谢双方四辩,本场比赛的比赛环节到此结束。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下面进入本场比赛的证据检证环节。三位评委将有5分钟的时间打开麦克风,向双方队伍索要本场出现过的数据。参赛队需要向评委提供数据原文、原文链接等可以佐证数据可信度的证据,由评委决定最终数据是否纳入判准。如有参赛队伍无法提交数据的情况,评委不应该认为该数据具有效力。
如评委有需要检证的证据,请在公屏扣1;若无需要检证的证据,请在公屏扣2。同时,请各位评委在后台投出3票胜负票及最佳辩手票。
评委:你好,听得见吗,主席? 主席:可以。 评委:你好,我听到有个数据说的是70%的恋爱情侣因过度听从双方父母的意见而导致情感破裂,我想看一下这个数据可以吗? 参赛队:好的,评委。我们前面参考一下。
请评委判定。
主席:那我们要不先进入点评环节吧。 评委:好。
下面进入本场比赛的证据检证环节。三位评委将有5分钟的时间打开麦克风,向双方队伍索要本场出现过的数据。参赛队需要向评委提供数据原文、原文链接等可以佐证数据可信度的证据,由评委决定最终数据是否纳入判准。如有参赛队伍无法提交数据的情况,评委不应该认为该数据具有效力。
如评委有需要检证的证据,请在公屏扣1;若无需要检证的证据,请在公屏扣2。同时,请各位评委在后台投出3票胜负票及最佳辩手票。
评委:你好,听得见吗,主席? 主席:可以。 评委:你好,我听到有个数据说的是70%的恋爱情侣因过度听从双方父母的意见而导致情感破裂,我想看一下这个数据可以吗? 参赛队:好的,评委。我们前面参考一下。
请评委判定。
主席:那我们要不先进入点评环节吧。 评委:好。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