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恋爱关系中,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在恋爱关系中,不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一题,辩之竹内共收录26场比赛。我们为您提供这26场比赛的论点、判断标准提取,以及总计数百条论据的提取,还有Deepseek的辩题分析。这可以帮您更好备赛。
欢迎您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查看。
请正方开始发言。
您方刚才说流星雨跟梗的区别,那我现在说三个词,你方来归类一下。第一个“yyds”,然后“破防了”跟“凡尔赛文学”,你方跟我说一下哪个是梗,哪个是流星雨。
我方不在您给的这个区域作答,待会可以告诉您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即梗是一种娱乐化表达,但流星雨不一定是。
然后我方也有个问题想问您,就是您刚才说的“今晚月亮真美”容易被误解,我方认为这是因为梗的滥用。就像一个人给您发一个微笑的表情,您不知道它表示讽刺还是真开心。
也就是说,对方没办法分辨出来这三个词到底是梗还是流星雨,对方只是泛泛而谈。所以关于这个辩题,就不要再讨论了。您方说“今晚月亮真美”,这个是梗吗?我想请您证实。
我们刚才的问题是,我发一个微笑脸,是表示开心的含义还是嘲讽的含义?我只能说所有语言都会有误解。那您方刚才说流星雨都可能被误解,那表情算梗还是流星雨呢?还是说其他语言不在我方今天的问题讨论范围之内?
根据您的交流,我方只是想给您举个例子,说明高度浓缩的东西更难表达真实的情感,您方认可吗?
您方刚才举的表情的例子,到底是不是梗?如果它是梗,那它表达的含义能不能被人理解是一个问题;关键是,您方也没说清流星雨和梗的区别。那我换一个问题,“谢谢你”是什么表达含义呢?这其实也说明一定会存在被误用的情况,因为这样速度很快,但提高了理解难度,降低了语言准确性。
我接着问您一个问题,您刚才也提到梗的普及率高,请论证。我方已经说了,现在在各种抖音平台跟虎牙平台,使用梗的频率非常高。
我方再问您,您方认为所有语言都会有误解性,文言文难道不难理解吗?文言文难道就不会理解出错吗?您方拿理解出错来论证,我感觉完全没有关系。您方怎么样跟我论证误解一定是表达者的问题,才能论到你们刚刚所说的语言终究会被误解这个观点。
我有点听不明白您方说什么,您刚刚才说可能被误解,所以大概就不要用它,但是什么东西不会被误解呢?
换一个问题,您刚刚举了一个例子,说孔子曾感慨“逝者如斯夫”,那么请问孔子是当今时代的吗?他可以运用梗吗?显然不可以,因为孔子不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人,这句话确实也不是一个梗。
其次我再问您,您能告诉我一个梗可不可以表达出情绪的深浅吗?比如说您刚刚举了“emo”这个例子,“emo”这个词能不能告诉别人,我现在到底是在流泪,还是在嚎啕大哭,还是只是有些暗自神伤呢?它如何精确地表达出我现在所处的情感状况呢?
回答您方这个问题,我们在表达“emo”的时候,可以知道处于伤心的状态。您方为何要在情绪深浅上做判标呢?
其次我想问您方,刚刚我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您方认为表达浅薄与否取决于形式。所以我方想问,孔子以及庄子这些例子,您方认为取决于形式,那您方是不是就承认孔子、庄子他们的表达也属于浅薄的范畴?
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他们的表达浅薄,而且我们提倡类似他们的深度表达。其实孔子、庄子不在我们当今的讨论范围内,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当代文化,而不是过去的文化。
因为我方在前期质询您方的时候,您方承认了一个事实,说浅薄与否取决于形式,所以您方就是在认为这是一种表达浅薄的形式,对吧?
然后我方再问您方一个问题,您方刚都没有正面回答过我,按照您方的逻辑,网络流行语都应该被清除,那“给力”“点赞”这些已融入全民表达的网络流行语是否应该被审判?
我方从来没有说过网络流行语应该被清除。相反,你们刚刚所说的收入到现代汉语词典的流行语,是通过多年的检验才被收录的,说明我们现在的流星雨包括梗这些,缺少一定的标准,所以需要长时间确定标准才可以被收录进去。
其次,您刚举了一个例子,说梗可以改善现实状况,可以让我们女性更加独立。我想问您,有一个梗“糖宝”,它以一种玩笑化的语言淡化了我们对唐氏综合症患者的关注,这是梗带来的好处吗?
请您方给出证据,说明它在弱化对唐氏综合症的关注。而且即便它弱化了关注,也是想让患者内心不产生被别人歧视的想法。
其次我方刚问您,我方刚刚给出了一个数据,斯坦福研究显示,表情包加文字信息接收准确率比纯文字高22%,您方是否是在用主观想象否定客观数据?
我们的数据表明,在线上交流中,如果同时使用文字和表情包,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但是在线下,如果肢体动作和其他动作都不能很好地表达,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梗呢?因为梗是大众都了解的东西,所以我方使用梗,不仅能够促进表达,而且就算是在陌生人的交流中,甚至还可以促进表达欲望,进而促进表达。
其次我问您一个问题,疫情期间“热干面加油”等地域梗,符合您刚刚所说的梗和流星雨的区别,让援助物资匹配效率提高19%,这是阻碍沟通,还是用共情加速信息落地?这类显著促进表达效率的梗,到底占多少比例?
并且刚刚您方也提到了语言污染的问题,说存在一定比例的烂梗,您可以给我给出一定的数据吗?就是说为什么好梗可能占多数。您方在一辩稿中一直在说一些恶化类的梗,但您方并未给出好梗、坏梗的区分标准,以及它们所占的比例。
正方时间已经到,下面是反方发言。
我先来说一下,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整个梗文化,无关好和坏。
再来说一下我的方法论,我提倡深度表达,所以请正方不要给我们扣帽子,说我们要铲除、剔除些什么。
第三个,表达深浅当然有判标,触及本质、触及内涵、引发思考的才叫深度表达。谢谢。
再次感谢双方辩手,接下来进行总结陈词环节,我先调一下时间。
刚刚正反双方剩余时间情况,正方应该还剩5分01秒,反方还剩5分21秒。
首先有请反方四辩为反方做总结陈词。
首先我想回应一下,刚才对方提出一些数据,关于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准确率比纯文字高。我方其实并不理解这个数据,因为不是所有的梗都是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而且图片和文字不能代表所有的梗,这本身只是文字的一种形式,所以我方认为您这个数据毫无效力。
其次我想告诉您,我方今天是从整个文化的起源与传播向您论证了梗文化是因为它的流变性,在长时间的发展下,才会导致语言失范,导致我们表达的不准确性。您的表达和被接收、理解不是一个东西。
梗文化的核心特质有同质化和简单化特征,使思维模式挤占、影响深度表达,以及表达半径缩小导致表达欲望的下降。同时从接受者的角度论证了梗文化阻碍表达的一个关键特性,即不关心对方想表达什么。
在互联网时代,梗文化以其娱乐性和传播性成为青年群体表达情绪、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工具,但是有了工具不一定会表达。把梗文化当作表达工具,即使表面上骂人更有趣、说理更锋利,但梗文化因其过度娱乐化,导致语言匮乏、思维扁平化,消解了一些严肃议题的讨论空间。正如我方刚才所提的“摆烂式生活真的太爽了”这个梗,本质上是快节奏生活下没办法长期获得快乐的体现。
梗文化必然带来的思维模式固化,是我们被迫的选择。关于您方第三个论点,梗可以打破圈层壁垒,我方有群体极化的理论告诉您,梗是有年龄和圈层限制的,在大数据的信息茧房理论加持下,必然会有理解信息的偏差。您所说的“本手、妙手和俗手”这个例子不成立,因为它绝不是一个梗,它只是围棋的一个术语。
然后我想给您展示一下我方的一些资料。我方认为梗文化对青少年语言规范影响很大。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滥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您方一直没有给出证据说明网络烂梗只是网络好梗的很少一部分,我方能给出的数据是网络烂梗的使用频率比网络好梗多出很多。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330名青年的调查显示,53%的受访青年认为词穷产生的原因是依赖网络流行梗和表情包,缺乏创造力。
还有,回应您方一直在给我方扣帽子,说我方一直全面排除梗文化和流行语,但其实我方想表明一个态度,这并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甚至我方的立场是担心在种种社会压力,包括平台推送下,梗成为人们选择的一种表达方式,排挤了其他如肢体语言、动作、图片等表达的方式。
由于梗文化的受众群体是年轻人或者某一特定圈子的人,群体成员在圈子中产生认同感的同时,也对外具有排他性,这导致了社交隔阂的产生。
最后,我方想给您方重申一下,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文明的基石。因此,我们应当正视梗文化的喧嚣。梗和烂梗,我方今天是想要跟您讨论,整个梗文化有没有满足我们更多的表达需求,有没有降低我们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
在被梗文化充斥的网络时代,好好说话真的很难,但是好好说话真的很重要。所以我方一直提倡深度表达,因为在被梗文化侵占的网络时代,浅层表达的弊端不断涌现,而梗文化加剧了这种弊端,只有提倡深度表达的价值观才能消减和抵抗这些弊端,所以我方坚定认为梗文化会阻碍表达。
感谢反方四辩的精彩陈词,下面有请正方四辩做总结陈词。
首先结合今天这场辩论赛,我们双方经过激烈的讨论,现在我来进行结辩。
首先,对方一辩稿中应该是从理解难度,以及说现在的梗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内涵、缩写等情况,然后就一直在说现在的梗非常糟糕、非常差。
我想说我们先重申一下今天的辩题,今天说的是梗文化促进了表达,也就是说梗文化促进了一点也叫促进,不能说必须要全盘促进才叫促进,这是对方的第一个误区。
第二个误区是,对方给我们提出了烂梗,说网络上烂梗更多一点。首先我要再次说明一下,您方在说网上烂梗比好梗更多的时候,没有数据支撑,也就是说这个论点您方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并不能够否认梗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正面的消息和帮助,这一点是您方需要向我方论证,但没有论证出来的。
另外,您方在一辩当中提到了现在网络上一些烂梗,说烂梗影响了语言的表达,但这是片面之词。梗文化具有一定的幽默性、简洁性,从网络上的社交平台可以发现,它已经成为社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是老年人还是青少年。甚至可以发现,有些拍抖音的老年人也会用网上一些流行梗去表达,去吸引年轻群众。因为这个群体本来就是多元的,梗打破了传统表达的界限,人不能够只局限于过去,梗能够让我们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去传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另外,对方说梗可能会产生一些乱梗,是对语言的一种亵渎,可能会毁掉人类的文明之类的。首先,学过语文的都知道,语言本来就是多样的,不管是模糊的还是清晰的,就像刚才您说“月色很美”,即使它是模糊的,但是它还是以自己的语言去传递出了人们的情感,不管是模糊还是清晰,它都是在彰显人类的精神文明。
我们认为梗的创新性体现在网络用语上,它既然能够登上头条热搜,说明它的渗透性也比较强。在梗文化的交流当中,人也能够迅速地找到相应的共鸣。
另外我方在这里需要向您方给出一个数据,根据中国青年报显示,约有85.62%的受访大学生偏爱用搞笑的梗表达快乐情绪,43.97%的受访大学生借此表达对相关文化的喜爱。由此可见,梗不仅能够表达情绪,对我们的文化甚至还有一定的传递效果,所以说并不存在您方所说的对文化会有亵渎或者阻塞文化的情况。
另外,您方也提到了关于老年群体和青年群体,抛开梗来讲,不管有没有梗,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之间都是有代沟的,因为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这一点是我们不可否定的。但是您不能说梗不能够让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交流,比如二次元、游戏圈等流行的一些流行语,老年人可能也会运用到生活当中。所以说梗还是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它允许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运用,从而促进了多元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在这一方面,我认为不存在您方所说的无法交流、阻塞交流之类的情况。
所以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梗的优势,梗文化在促进表达的同时,也对我们网络上的一些用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您方所说可能会有一些烂梗,这就说明它要求我们具备更强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因为有了理解力和创造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运用梗去表达和交流。这种要求既能够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也能够促进我们的语言发展。
综上所述,梗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表达,丰富了人们的语言体系,提高了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点,促进了多元化的交流和融合,并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方坚信梗文化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之一。
抛开今天这个论点来看,语言的形式本来就是多样的,且千古流传,它是顺应社会的潮流而生生不息的,也就是说多元的语言传颂美好。希望大家都能够接受多样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人们心中的一种表达。
感谢正方四辩,本场比赛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有请评委进行点评。
请正方开始发言。
您方刚才说流星雨跟梗的区别,那我现在说三个词,你方来归类一下。第一个“yyds”,然后“破防了”跟“凡尔赛文学”,你方跟我说一下哪个是梗,哪个是流星雨。
我方不在您给的这个区域作答,待会可以告诉您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即梗是一种娱乐化表达,但流星雨不一定是。
然后我方也有个问题想问您,就是您刚才说的“今晚月亮真美”容易被误解,我方认为这是因为梗的滥用。就像一个人给您发一个微笑的表情,您不知道它表示讽刺还是真开心。
也就是说,对方没办法分辨出来这三个词到底是梗还是流星雨,对方只是泛泛而谈。所以关于这个辩题,就不要再讨论了。您方说“今晚月亮真美”,这个是梗吗?我想请您证实。
我们刚才的问题是,我发一个微笑脸,是表示开心的含义还是嘲讽的含义?我只能说所有语言都会有误解。那您方刚才说流星雨都可能被误解,那表情算梗还是流星雨呢?还是说其他语言不在我方今天的问题讨论范围之内?
根据您的交流,我方只是想给您举个例子,说明高度浓缩的东西更难表达真实的情感,您方认可吗?
您方刚才举的表情的例子,到底是不是梗?如果它是梗,那它表达的含义能不能被人理解是一个问题;关键是,您方也没说清流星雨和梗的区别。那我换一个问题,“谢谢你”是什么表达含义呢?这其实也说明一定会存在被误用的情况,因为这样速度很快,但提高了理解难度,降低了语言准确性。
我接着问您一个问题,您刚才也提到梗的普及率高,请论证。我方已经说了,现在在各种抖音平台跟虎牙平台,使用梗的频率非常高。
我方再问您,您方认为所有语言都会有误解性,文言文难道不难理解吗?文言文难道就不会理解出错吗?您方拿理解出错来论证,我感觉完全没有关系。您方怎么样跟我论证误解一定是表达者的问题,才能论到你们刚刚所说的语言终究会被误解这个观点。
我有点听不明白您方说什么,您刚刚才说可能被误解,所以大概就不要用它,但是什么东西不会被误解呢?
换一个问题,您刚刚举了一个例子,说孔子曾感慨“逝者如斯夫”,那么请问孔子是当今时代的吗?他可以运用梗吗?显然不可以,因为孔子不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人,这句话确实也不是一个梗。
其次我再问您,您能告诉我一个梗可不可以表达出情绪的深浅吗?比如说您刚刚举了“emo”这个例子,“emo”这个词能不能告诉别人,我现在到底是在流泪,还是在嚎啕大哭,还是只是有些暗自神伤呢?它如何精确地表达出我现在所处的情感状况呢?
回答您方这个问题,我们在表达“emo”的时候,可以知道处于伤心的状态。您方为何要在情绪深浅上做判标呢?
其次我想问您方,刚刚我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您方认为表达浅薄与否取决于形式。所以我方想问,孔子以及庄子这些例子,您方认为取决于形式,那您方是不是就承认孔子、庄子他们的表达也属于浅薄的范畴?
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他们的表达浅薄,而且我们提倡类似他们的深度表达。其实孔子、庄子不在我们当今的讨论范围内,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当代文化,而不是过去的文化。
因为我方在前期质询您方的时候,您方承认了一个事实,说浅薄与否取决于形式,所以您方就是在认为这是一种表达浅薄的形式,对吧?
然后我方再问您方一个问题,您方刚都没有正面回答过我,按照您方的逻辑,网络流行语都应该被清除,那“给力”“点赞”这些已融入全民表达的网络流行语是否应该被审判?
我方从来没有说过网络流行语应该被清除。相反,你们刚刚所说的收入到现代汉语词典的流行语,是通过多年的检验才被收录的,说明我们现在的流星雨包括梗这些,缺少一定的标准,所以需要长时间确定标准才可以被收录进去。
其次,您刚举了一个例子,说梗可以改善现实状况,可以让我们女性更加独立。我想问您,有一个梗“糖宝”,它以一种玩笑化的语言淡化了我们对唐氏综合症患者的关注,这是梗带来的好处吗?
请您方给出证据,说明它在弱化对唐氏综合症的关注。而且即便它弱化了关注,也是想让患者内心不产生被别人歧视的想法。
其次我方刚问您,我方刚刚给出了一个数据,斯坦福研究显示,表情包加文字信息接收准确率比纯文字高22%,您方是否是在用主观想象否定客观数据?
我们的数据表明,在线上交流中,如果同时使用文字和表情包,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但是在线下,如果肢体动作和其他动作都不能很好地表达,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梗呢?因为梗是大众都了解的东西,所以我方使用梗,不仅能够促进表达,而且就算是在陌生人的交流中,甚至还可以促进表达欲望,进而促进表达。
其次我问您一个问题,疫情期间“热干面加油”等地域梗,符合您刚刚所说的梗和流星雨的区别,让援助物资匹配效率提高19%,这是阻碍沟通,还是用共情加速信息落地?这类显著促进表达效率的梗,到底占多少比例?
并且刚刚您方也提到了语言污染的问题,说存在一定比例的烂梗,您可以给我给出一定的数据吗?就是说为什么好梗可能占多数。您方在一辩稿中一直在说一些恶化类的梗,但您方并未给出好梗、坏梗的区分标准,以及它们所占的比例。
正方时间已经到,下面是反方发言。
我先来说一下,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整个梗文化,无关好和坏。
再来说一下我的方法论,我提倡深度表达,所以请正方不要给我们扣帽子,说我们要铲除、剔除些什么。
第三个,表达深浅当然有判标,触及本质、触及内涵、引发思考的才叫深度表达。谢谢。
再次感谢双方辩手,接下来进行总结陈词环节,我先调一下时间。
刚刚正反双方剩余时间情况,正方应该还剩5分01秒,反方还剩5分21秒。
首先有请反方四辩为反方做总结陈词。
首先我想回应一下,刚才对方提出一些数据,关于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准确率比纯文字高。我方其实并不理解这个数据,因为不是所有的梗都是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而且图片和文字不能代表所有的梗,这本身只是文字的一种形式,所以我方认为您这个数据毫无效力。
其次我想告诉您,我方今天是从整个文化的起源与传播向您论证了梗文化是因为它的流变性,在长时间的发展下,才会导致语言失范,导致我们表达的不准确性。您的表达和被接收、理解不是一个东西。
梗文化的核心特质有同质化和简单化特征,使思维模式挤占、影响深度表达,以及表达半径缩小导致表达欲望的下降。同时从接受者的角度论证了梗文化阻碍表达的一个关键特性,即不关心对方想表达什么。
在互联网时代,梗文化以其娱乐性和传播性成为青年群体表达情绪、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工具,但是有了工具不一定会表达。把梗文化当作表达工具,即使表面上骂人更有趣、说理更锋利,但梗文化因其过度娱乐化,导致语言匮乏、思维扁平化,消解了一些严肃议题的讨论空间。正如我方刚才所提的“摆烂式生活真的太爽了”这个梗,本质上是快节奏生活下没办法长期获得快乐的体现。
梗文化必然带来的思维模式固化,是我们被迫的选择。关于您方第三个论点,梗可以打破圈层壁垒,我方有群体极化的理论告诉您,梗是有年龄和圈层限制的,在大数据的信息茧房理论加持下,必然会有理解信息的偏差。您所说的“本手、妙手和俗手”这个例子不成立,因为它绝不是一个梗,它只是围棋的一个术语。
然后我想给您展示一下我方的一些资料。我方认为梗文化对青少年语言规范影响很大。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滥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您方一直没有给出证据说明网络烂梗只是网络好梗的很少一部分,我方能给出的数据是网络烂梗的使用频率比网络好梗多出很多。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330名青年的调查显示,53%的受访青年认为词穷产生的原因是依赖网络流行梗和表情包,缺乏创造力。
还有,回应您方一直在给我方扣帽子,说我方一直全面排除梗文化和流行语,但其实我方想表明一个态度,这并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甚至我方的立场是担心在种种社会压力,包括平台推送下,梗成为人们选择的一种表达方式,排挤了其他如肢体语言、动作、图片等表达的方式。
由于梗文化的受众群体是年轻人或者某一特定圈子的人,群体成员在圈子中产生认同感的同时,也对外具有排他性,这导致了社交隔阂的产生。
最后,我方想给您方重申一下,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文明的基石。因此,我们应当正视梗文化的喧嚣。梗和烂梗,我方今天是想要跟您讨论,整个梗文化有没有满足我们更多的表达需求,有没有降低我们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
在被梗文化充斥的网络时代,好好说话真的很难,但是好好说话真的很重要。所以我方一直提倡深度表达,因为在被梗文化侵占的网络时代,浅层表达的弊端不断涌现,而梗文化加剧了这种弊端,只有提倡深度表达的价值观才能消减和抵抗这些弊端,所以我方坚定认为梗文化会阻碍表达。
感谢反方四辩的精彩陈词,下面有请正方四辩做总结陈词。
首先结合今天这场辩论赛,我们双方经过激烈的讨论,现在我来进行结辩。
首先,对方一辩稿中应该是从理解难度,以及说现在的梗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内涵、缩写等情况,然后就一直在说现在的梗非常糟糕、非常差。
我想说我们先重申一下今天的辩题,今天说的是梗文化促进了表达,也就是说梗文化促进了一点也叫促进,不能说必须要全盘促进才叫促进,这是对方的第一个误区。
第二个误区是,对方给我们提出了烂梗,说网络上烂梗更多一点。首先我要再次说明一下,您方在说网上烂梗比好梗更多的时候,没有数据支撑,也就是说这个论点您方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并不能够否认梗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正面的消息和帮助,这一点是您方需要向我方论证,但没有论证出来的。
另外,您方在一辩当中提到了现在网络上一些烂梗,说烂梗影响了语言的表达,但这是片面之词。梗文化具有一定的幽默性、简洁性,从网络上的社交平台可以发现,它已经成为社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是老年人还是青少年。甚至可以发现,有些拍抖音的老年人也会用网上一些流行梗去表达,去吸引年轻群众。因为这个群体本来就是多元的,梗打破了传统表达的界限,人不能够只局限于过去,梗能够让我们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去传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另外,对方说梗可能会产生一些乱梗,是对语言的一种亵渎,可能会毁掉人类的文明之类的。首先,学过语文的都知道,语言本来就是多样的,不管是模糊的还是清晰的,就像刚才您说“月色很美”,即使它是模糊的,但是它还是以自己的语言去传递出了人们的情感,不管是模糊还是清晰,它都是在彰显人类的精神文明。
我们认为梗的创新性体现在网络用语上,它既然能够登上头条热搜,说明它的渗透性也比较强。在梗文化的交流当中,人也能够迅速地找到相应的共鸣。
另外我方在这里需要向您方给出一个数据,根据中国青年报显示,约有85.62%的受访大学生偏爱用搞笑的梗表达快乐情绪,43.97%的受访大学生借此表达对相关文化的喜爱。由此可见,梗不仅能够表达情绪,对我们的文化甚至还有一定的传递效果,所以说并不存在您方所说的对文化会有亵渎或者阻塞文化的情况。
另外,您方也提到了关于老年群体和青年群体,抛开梗来讲,不管有没有梗,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之间都是有代沟的,因为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这一点是我们不可否定的。但是您不能说梗不能够让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交流,比如二次元、游戏圈等流行的一些流行语,老年人可能也会运用到生活当中。所以说梗还是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它允许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运用,从而促进了多元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在这一方面,我认为不存在您方所说的无法交流、阻塞交流之类的情况。
所以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梗的优势,梗文化在促进表达的同时,也对我们网络上的一些用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您方所说可能会有一些烂梗,这就说明它要求我们具备更强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因为有了理解力和创造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运用梗去表达和交流。这种要求既能够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也能够促进我们的语言发展。
综上所述,梗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表达,丰富了人们的语言体系,提高了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点,促进了多元化的交流和融合,并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方坚信梗文化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之一。
抛开今天这个论点来看,语言的形式本来就是多样的,且千古流传,它是顺应社会的潮流而生生不息的,也就是说多元的语言传颂美好。希望大家都能够接受多样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人们心中的一种表达。
感谢正方四辩,本场比赛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有请评委进行点评。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由于文本包含了质询和总结陈词环节,以下分别进行输出:
梗文化不能满足我们更多的表达需求,降低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所以梗文化会阻碍表达,应提倡深度表达来消减和抵抗梗文化带来的弊端。
无明确重要概念定义。
梗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表达,丰富了人们的语言体系,提高了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点,促进了多元化的交流和融合,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