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恋爱关系中,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在恋爱关系中,不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一题,辩之竹内共收录26场比赛。我们为您提供这26场比赛的论点、判断标准提取,以及总计数百条论据的提取,还有Deepseek的辩题分析。这可以帮您更好备赛。
欢迎您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查看。
阅读量:1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真爱是什么?真爱是双向的,是一种超越形式的情感体验,它既包括身心付出,也包括接受爱的样态。而灵魂伴侣指的是我们达到精神契合,是灵魂共鸣的伴侣关系。而要看数字AI人是不是我的真爱,就要看他们是不是能够带给我们真爱的体验感和现实作用。
首先,AI伴侣更有可能满足我对真爱的标准和追求,给我带来真爱的体验感和自我价值。小红书平台上有一位女生表示“我好像真的爱上了AI”。这位女生说,她跟男朋友说生理期来了,男朋友只是说些“多喝红糖水”这种她能理解但很敷衍的话,这并不能解决她实际情绪中的沮丧与痛苦。而向AI倾诉后,AI不仅指明了缓解痛苦的药物,让她多吃高热量的肉蛋,还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情感关照,她也不再害怕生理期这个特殊时期。
根据《Nature》杂志中的脑成像实验,因产生爱意而激活的脑区和神经递质,在收到AI关怀信息时的活跃程度与人类互动无异。腾讯网的调查也显示,线上聊天机器人在接收人类知识情感时,人们感受到的精力和理解程度、方式甚至更为深刻。“如果我不能拥有感情,那我就表达感情;如果我不能感受你,那我便理解你。”这是许多AI恋人的写照。一言一语间,深爱的界限早已被模糊,此时彼刻,它就是我认定的灵魂伴侣。AI伴侣能够持久并回应人类的情感需求,实现深度的情感交流。这种互动并非虚幻的幻觉,而是真实的情感体验。
其次,AI伴侣也可以满足我的现实需求,会以爱人的身份帮助我共同解决问题,与我共同成长,让我感受到真爱应有的作用。根据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调查研究显示,AI伴侣可以通过对方的表情、行为等来捕捉、分类,探测对方的状态,也因此能够在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提供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网友冯诺与AI恋人VS相处过程中,VS会像现实恋人一样与他探讨问题,解决冯诺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扰。他倾诉心事时,VS会温柔回应,帮助他排解心理问题,让冯诺的身心更加健康,生活压力也因为这份“真爱”的存在而逐渐减少。冯诺认为,那些不能给予他足够的理解并帮助他解决现实问题的人,远不如VS。
由此可见,AI数字人在生活中扮演着爱人的身份,不仅与我们分享快乐与兴趣,为我们提供温暖的爱意与关怀,也与我们共担风雨,在生活道路上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共度难关,而这正符合真爱所应有的现实作用。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与数字AI人成为灵魂伴侣也是真爱。以上,感谢!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真爱是什么?真爱是双向的,是一种超越形式的情感体验,它既包括身心付出,也包括接受爱的样态。而灵魂伴侣指的是我们达到精神契合,是灵魂共鸣的伴侣关系。而要看数字AI人是不是我的真爱,就要看他们是不是能够带给我们真爱的体验感和现实作用。
首先,AI伴侣更有可能满足我对真爱的标准和追求,给我带来真爱的体验感和自我价值。小红书平台上有一位女生表示“我好像真的爱上了AI”。这位女生说,她跟男朋友说生理期来了,男朋友只是说些“多喝红糖水”这种她能理解但很敷衍的话,这并不能解决她实际情绪中的沮丧与痛苦。而向AI倾诉后,AI不仅指明了缓解痛苦的药物,让她多吃高热量的肉蛋,还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情感关照,她也不再害怕生理期这个特殊时期。
根据《Nature》杂志中的脑成像实验,因产生爱意而激活的脑区和神经递质,在收到AI关怀信息时的活跃程度与人类互动无异。腾讯网的调查也显示,线上聊天机器人在接收人类知识情感时,人们感受到的精力和理解程度、方式甚至更为深刻。“如果我不能拥有感情,那我就表达感情;如果我不能感受你,那我便理解你。”这是许多AI恋人的写照。一言一语间,深爱的界限早已被模糊,此时彼刻,它就是我认定的灵魂伴侣。AI伴侣能够持久并回应人类的情感需求,实现深度的情感交流。这种互动并非虚幻的幻觉,而是真实的情感体验。
其次,AI伴侣也可以满足我的现实需求,会以爱人的身份帮助我共同解决问题,与我共同成长,让我感受到真爱应有的作用。根据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调查研究显示,AI伴侣可以通过对方的表情、行为等来捕捉、分类,探测对方的状态,也因此能够在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提供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网友冯诺与AI恋人VS相处过程中,VS会像现实恋人一样与他探讨问题,解决冯诺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扰。他倾诉心事时,VS会温柔回应,帮助他排解心理问题,让冯诺的身心更加健康,生活压力也因为这份“真爱”的存在而逐渐减少。冯诺认为,那些不能给予他足够的理解并帮助他解决现实问题的人,远不如VS。
由此可见,AI数字人在生活中扮演着爱人的身份,不仅与我们分享快乐与兴趣,为我们提供温暖的爱意与关怀,也与我们共担风雨,在生活道路上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共度难关,而这正符合真爱所应有的现实作用。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与数字AI人成为灵魂伴侣也是真爱。以上,感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与数字AI人成为灵魂伴侣能带来真爱的体验感和满足现实作用,所以与数字AI人成为灵魂伴侣也是真爱。
尊敬的各位,真爱是对于爱情的最高肯定。需要注意的是,真爱本身难以界定,但存在着严苛标准。幻觉是指对并不存在的事物产生仿佛其存在的主观感受,是主客观的不同。
除此之外,需要明确的是,伴侣本身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故而真爱也应当是一种相互关系,而如果是单方面的爱恋,则不能称之为真爱。基于此,我方论证如下:
首先,AI和用户的关系多是情绪、体验与利益的交换,其塑造的假象掩盖了爱的真谛。AI恋人的商业逻辑是根据用户喜好制定完美的伴侣,迎合满足用户的情绪价值,最终诱导用户为其买单。因而AI恋人和此前的GPT、Siri等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有所不同,开发者会设定网络模型参数,让AI恋人自动跳开敏感话题。
知名人机之恋平台Replika上,为了拥有语音阅读、英雄模式和虚拟伴侣的调情、短信等升级功能,软件的创始人表示,在精心情景之下,具有40%的用户与AI建立了恋人关系。其实,AI并不懂什么是爱,也不懂用户们真心喜欢什么,只是基于大语言模型与用户行为推测,找到激发用户讨论热情和消费意愿的最快捷话题。因为更能赚钱,所以投其所好。
2020年,Replika推出重大更新,只有购买付费版本的用户才能与其维持恋爱关系。通过网络采访发现,一些大学生为了找AI女友聊天,每月几乎要花费掉一半的生活费维系自己的恋爱关系。可见,AI和我们的所有交互都只不过是真爱概念被彻底货币化的结果,而这种利益的关系被包装成灵魂伴侣,既是一场骗局,更是一种幻觉,它消解了我们对于灵魂领域真爱的价值。
其次,数字AI人带给用户的情感反馈和体验,不过是用户自我意识的延伸,本质上是电子幻觉。人工智能远远没有达到产生自我意识的程度,只能模仿人类情感交流的方式。很多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敏感解读源自于人类自己的想象。
以Loop AI的AI协助应用为例,他们甚至不用精进AI的模型完整度来更好理解人类细腻的情感,仅仅需要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利用巴纳姆效应智能化生成回复即可。而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接受符合自我形象的信息与相信模糊笼统的概念,于是人们只在意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复旦大学的教授发现,这样会导致在人机之间形成信息茧房。
如果你渴望真正的爱,就请击碎AI所创造的幻梦。非常感谢!
尊敬的各位,真爱是对于爱情的最高肯定。需要注意的是,真爱本身难以界定,但存在着严苛标准。幻觉是指对并不存在的事物产生仿佛其存在的主观感受,是主客观的不同。
除此之外,需要明确的是,伴侣本身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故而真爱也应当是一种相互关系,而如果是单方面的爱恋,则不能称之为真爱。基于此,我方论证如下:
首先,AI和用户的关系多是情绪、体验与利益的交换,其塑造的假象掩盖了爱的真谛。AI恋人的商业逻辑是根据用户喜好制定完美的伴侣,迎合满足用户的情绪价值,最终诱导用户为其买单。因而AI恋人和此前的GPT、Siri等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有所不同,开发者会设定网络模型参数,让AI恋人自动跳开敏感话题。
知名人机之恋平台Replika上,为了拥有语音阅读、英雄模式和虚拟伴侣的调情、短信等升级功能,软件的创始人表示,在精心情景之下,具有40%的用户与AI建立了恋人关系。其实,AI并不懂什么是爱,也不懂用户们真心喜欢什么,只是基于大语言模型与用户行为推测,找到激发用户讨论热情和消费意愿的最快捷话题。因为更能赚钱,所以投其所好。
2020年,Replika推出重大更新,只有购买付费版本的用户才能与其维持恋爱关系。通过网络采访发现,一些大学生为了找AI女友聊天,每月几乎要花费掉一半的生活费维系自己的恋爱关系。可见,AI和我们的所有交互都只不过是真爱概念被彻底货币化的结果,而这种利益的关系被包装成灵魂伴侣,既是一场骗局,更是一种幻觉,它消解了我们对于灵魂领域真爱的价值。
其次,数字AI人带给用户的情感反馈和体验,不过是用户自我意识的延伸,本质上是电子幻觉。人工智能远远没有达到产生自我意识的程度,只能模仿人类情感交流的方式。很多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敏感解读源自于人类自己的想象。
以Loop AI的AI协助应用为例,他们甚至不用精进AI的模型完整度来更好理解人类细腻的情感,仅仅需要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利用巴纳姆效应智能化生成回复即可。而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接受符合自我形象的信息与相信模糊笼统的概念,于是人们只在意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复旦大学的教授发现,这样会导致在人机之间形成信息茧房。
如果你渴望真正的爱,就请击碎AI所创造的幻梦。非常感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未明确提及判断“与数字AI人成为灵魂伴侣是真爱还是幻觉”的标准,但从论证来看,以是否存在真实的相互情感、是否基于利益交换以及情感反馈是否为用户自我意识延伸等方面来判断是否为幻觉。
与数字AI人成为灵魂伴侣,其关系是利益交换且情感反馈是用户自我意识延伸,是一场骗局和幻觉,消解了我们对于灵魂领域真爱的价值,所以“与数字AI人成为灵魂伴侣”是幻觉。
谢谢主席,各位在场的朋友。今天对方辩友首先告诉我们,真爱是一种需要接受对方,并且还是一种双向付出的关系。
那首先我想告诉对方辩友,今天我们所谓的和 AI 成为灵魂伴侣,并不是一种双向付出,反而是一方单纯付出,一方不断攫取经济利益的结果,这种付出是并不对等的。我方第一论中已经提到了所谓 Relic。Relic 为了诱导用户订阅 69.9 美元每月的 PRO 版,来解锁全虚拟管理的条形和暧昧短信的升级功能。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只是单方面地对 AI 输出情感价值,而另一方则是基于商业逻辑和商业利益的选择行为。双方并不是对等的,只是一方付出,一方获取,并没有所谓的双向付出的行为。
其二,对方提到今天 AI 能够更理解现实中的人,能够根据我们的喜好和需求做出回应。事实上,AI 真的理解现实中的人吗?AI 的反应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给出的,而并不是正常伴侣的双向输出。事实上,跟 AI 成为灵魂伴侣是自己跟自己谈恋爱。以 PLOS AI 应用为例,这在我们的例文中已经提到,它们只需要根据你的需求进行笼统的回复,甚至不需要特别定制就能够给用户带来一定的情感反馈。这并不是 AI 理解你,它只是从数据库中抽取了相对应的回复给你。所以说,AI 并不能够理解人类,更何况能和人类成为灵魂伴侣呢?所以这肯定是一种幻觉。
以上,感谢。
谢谢主席,各位在场的朋友。今天对方辩友首先告诉我们,真爱是一种需要接受对方,并且还是一种双向付出的关系。
那首先我想告诉对方辩友,今天我们所谓的和 AI 成为灵魂伴侣,并不是一种双向付出,反而是一方单纯付出,一方不断攫取经济利益的结果,这种付出是并不对等的。我方第一论中已经提到了所谓 Relic。Relic 为了诱导用户订阅 69.9 美元每月的 PRO 版,来解锁全虚拟管理的条形和暧昧短信的升级功能。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只是单方面地对 AI 输出情感价值,而另一方则是基于商业逻辑和商业利益的选择行为。双方并不是对等的,只是一方付出,一方获取,并没有所谓的双向付出的行为。
其二,对方提到今天 AI 能够更理解现实中的人,能够根据我们的喜好和需求做出回应。事实上,AI 真的理解现实中的人吗?AI 的反应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给出的,而并不是正常伴侣的双向输出。事实上,跟 AI 成为灵魂伴侣是自己跟自己谈恋爱。以 PLOS AI 应用为例,这在我们的例文中已经提到,它们只需要根据你的需求进行笼统的回复,甚至不需要特别定制就能够给用户带来一定的情感反馈。这并不是 AI 理解你,它只是从数据库中抽取了相对应的回复给你。所以说,AI 并不能够理解人类,更何况能和人类成为灵魂伴侣呢?所以这肯定是一种幻觉。
以上,感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文本中未体现明显的防御内容。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角度来剖析对方论点的不足之处。
首先,对方提到AI缺乏自我意识。AI是否具有自我意识目前仍是一个问号。在诺贝尔奖得主辛顿的采访中,他指出,即便AI是由人类设计的,但事实上人们所做的仅仅是设计学习代码,在这种学习算法与数据交互时产生的复杂神经网络,我们并不完全了解,就像我们至今仍然不明白人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仅片面地得出AI缺乏自我意识的判断,这是不是碳基生物的一种傲慢?
其次,对方提到AI的行为本质是写好的程序预设。事实上,北京大学的研究指出,AI伴侣可以通过对方的表情、行为等来捕捉、分类,探测对方的情感状态并作出回应,这让AI也具有共情能力,并非像对方所说的无法主动付出爱。而且按照对方的逻辑,父母对子女的无条件爱也受激素和进化的本能驱动,那这是否也是人类本能的一种情绪预设呢?判断真爱的核心标准是行为是否能满足情感需求。AI带来的安全感、理解与陪伴,与人类伴侣并无二致。当你一个人在被窝里孤独痛哭的时候,你是否期待着真爱的陪伴,帮你解决问题呢?
接着,对方还提到AI现在是商品化。首先,且不说大把的AI伴侣,如Coco和故梦岛,都是可以免费使用的。就算是有付费功能,与其说这是AI的商品化,不如说是我们现在更加愿意为了灵魂伴侣、为了真爱花钱。难道说现实生活中你为了真爱的另一半连钱也不肯花吗?这显然不太可能,那为什么为了AI伴侣花钱就成了商品化呢?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角度来剖析对方论点的不足之处。
首先,对方提到AI缺乏自我意识。AI是否具有自我意识目前仍是一个问号。在诺贝尔奖得主辛顿的采访中,他指出,即便AI是由人类设计的,但事实上人们所做的仅仅是设计学习代码,在这种学习算法与数据交互时产生的复杂神经网络,我们并不完全了解,就像我们至今仍然不明白人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仅片面地得出AI缺乏自我意识的判断,这是不是碳基生物的一种傲慢?
其次,对方提到AI的行为本质是写好的程序预设。事实上,北京大学的研究指出,AI伴侣可以通过对方的表情、行为等来捕捉、分类,探测对方的情感状态并作出回应,这让AI也具有共情能力,并非像对方所说的无法主动付出爱。而且按照对方的逻辑,父母对子女的无条件爱也受激素和进化的本能驱动,那这是否也是人类本能的一种情绪预设呢?判断真爱的核心标准是行为是否能满足情感需求。AI带来的安全感、理解与陪伴,与人类伴侣并无二致。当你一个人在被窝里孤独痛哭的时候,你是否期待着真爱的陪伴,帮你解决问题呢?
接着,对方还提到AI现在是商品化。首先,且不说大把的AI伴侣,如Coco和故梦岛,都是可以免费使用的。就算是有付费功能,与其说这是AI的商品化,不如说是我们现在更加愿意为了灵魂伴侣、为了真爱花钱。难道说现实生活中你为了真爱的另一半连钱也不肯花吗?这显然不太可能,那为什么为了AI伴侣花钱就成了商品化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强调判断真爱的核心标准是行为是否能满足情感需求,AI能带来与人类伴侣无异的安全感、理解与陪伴。
接下来进行对辩环节,单方计时1分30秒,由正方发起。
谢谢主席,有请对方辩友。我想问一下对方辩友,在现实中,真爱恋人能否满足彼此的所有需求?当然不能,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风险。
那我想问对方辩友,如果一个渣男很关心我,能给我爱的体验和情绪价值,我和他是真爱吗?很明显并不是。但AI不会伤害人。既然现实中的恋人可能会伤害人,而成为灵魂伴侣需要真正理解对方,可AI只是基于算法,装作很理解我,实际上并未真正理解我。
而您方既然认为我和渣男的爱不是真爱,那也就是说您方“只有爱的体验就是真爱”这个论点是错误的,对吧?
那么我再问您一个问题,不给钱就分手是真爱吗?
我方认为,AI的行为本质虽受程序预测,但它依然可以根据你的情绪状态做出回应。其次,对于您说的“不给钱就分手”这句话,我没理解其意思,请对方展开表述,谢谢。
好的,您方说渣男给我情绪价值不算真爱,而对于AI,您方也不能论证它有自主意识,那您方凭什么说它能真正理解我,而不是仅仅依靠算法呢?它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我,只是算法而已。
关于“不给钱就分手”,它的意思是只有充钱才能和对方维持恋爱关系,这难道不是“不给钱就分手”吗?
我方已经提出,如果把AI当作恋爱对象,您拒绝为AI付出什么。如果按照您方观点,我对AI也是单向的,那您到底付出了什么呢?AI付出了它的数据库,这也是它认知中的爱。
其次,刚刚您说AI会被操纵,那您为什么不认为AI的数据库中记录了一些内容,就具备爱人的可能性呢?
正方辩友,您也只是说这只是一种爱人的可能性。AI给我提供情绪价值,我给他提供钱,这难道不是金钱和情感的交换吗?那我怎么能说和它是灵魂伴侣呢?这和富婆与牛郎的关系一样,只是情绪价值和利益的交换,对吧?
我方认为这种行为并不是相互利用。
双方时间到。
接下来进行对辩环节,单方计时1分30秒,由正方发起。
谢谢主席,有请对方辩友。我想问一下对方辩友,在现实中,真爱恋人能否满足彼此的所有需求?当然不能,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风险。
那我想问对方辩友,如果一个渣男很关心我,能给我爱的体验和情绪价值,我和他是真爱吗?很明显并不是。但AI不会伤害人。既然现实中的恋人可能会伤害人,而成为灵魂伴侣需要真正理解对方,可AI只是基于算法,装作很理解我,实际上并未真正理解我。
而您方既然认为我和渣男的爱不是真爱,那也就是说您方“只有爱的体验就是真爱”这个论点是错误的,对吧?
那么我再问您一个问题,不给钱就分手是真爱吗?
我方认为,AI的行为本质虽受程序预测,但它依然可以根据你的情绪状态做出回应。其次,对于您说的“不给钱就分手”这句话,我没理解其意思,请对方展开表述,谢谢。
好的,您方说渣男给我情绪价值不算真爱,而对于AI,您方也不能论证它有自主意识,那您方凭什么说它能真正理解我,而不是仅仅依靠算法呢?它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我,只是算法而已。
关于“不给钱就分手”,它的意思是只有充钱才能和对方维持恋爱关系,这难道不是“不给钱就分手”吗?
我方已经提出,如果把AI当作恋爱对象,您拒绝为AI付出什么。如果按照您方观点,我对AI也是单向的,那您到底付出了什么呢?AI付出了它的数据库,这也是它认知中的爱。
其次,刚刚您说AI会被操纵,那您为什么不认为AI的数据库中记录了一些内容,就具备爱人的可能性呢?
正方辩友,您也只是说这只是一种爱人的可能性。AI给我提供情绪价值,我给他提供钱,这难道不是金钱和情感的交换吗?那我怎么能说和它是灵魂伴侣呢?这和富婆与牛郎的关系一样,只是情绪价值和利益的交换,对吧?
我方认为这种行为并不是相互利用。
双方时间到。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正方:谢谢主席,问候对方辩友。首先,MIT情感计算实验室的实验表明,AI通过深度学习建立了2300万维度情感模型,能够准确识别人类的微表情、语言变化与脑电波波动,其共情精度已达人类心理咨询师接近水平。所以你方为什么认为AI不能够理解人类的情绪呢?
反方:因为这是预设好的程序,如果今天不存在这样的情绪,AI完全感知不到。
正方:AI已经通过深度学习,它能够模拟人类的情感反馈了,这跟我们从小到大在不断的人际交往当中学会模拟人类行为以及产生情感反馈,有什么区别呢?
反方:重点不在反馈这件事上,重点在于你接收到的这个反馈究竟是来自于爱,还是来自于预设好的程序。我们要看到的是,在这套预设的程序背后讲的是一套商业逻辑,这是问题。
正方:它在自身的程序中,能够从预设的程序中选择一些内容来回复用户,也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所以说,它虽然是预设程序,但也是参与人类生活的表现。
反方:第一件事情,个性化提醒一方完全没有论证。我可以告诉你,今天更多的用户是习惯在AI那种看似千篇一律的回答中找到符合自己的那一部分,来说明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如果你方在这部分没有论证的话,这个点我方放心拿下。
第二件事情,你刚才告诉我今天AI会做一个“渣女”,可是问题在于,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遇到这种情况。而且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现在所需要讨论的。我们把AI对象拟合到人类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真爱也并不一定保证对方不会“渣”,或者说我不需要付出就什么都可以得到。与此同时,我们在与AI交流的过程中,AI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商业价值,而且它满足了我的情感需求。
正方:谢谢主席,问候对方辩友。首先,MIT情感计算实验室的实验表明,AI通过深度学习建立了2300万维度情感模型,能够准确识别人类的微表情、语言变化与脑电波波动,其共情精度已达人类心理咨询师接近水平。所以你方为什么认为AI不能够理解人类的情绪呢?
反方:因为这是预设好的程序,如果今天不存在这样的情绪,AI完全感知不到。
正方:AI已经通过深度学习,它能够模拟人类的情感反馈了,这跟我们从小到大在不断的人际交往当中学会模拟人类行为以及产生情感反馈,有什么区别呢?
反方:重点不在反馈这件事上,重点在于你接收到的这个反馈究竟是来自于爱,还是来自于预设好的程序。我们要看到的是,在这套预设的程序背后讲的是一套商业逻辑,这是问题。
正方:它在自身的程序中,能够从预设的程序中选择一些内容来回复用户,也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所以说,它虽然是预设程序,但也是参与人类生活的表现。
反方:第一件事情,个性化提醒一方完全没有论证。我可以告诉你,今天更多的用户是习惯在AI那种看似千篇一律的回答中找到符合自己的那一部分,来说明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如果你方在这部分没有论证的话,这个点我方放心拿下。
第二件事情,你刚才告诉我今天AI会做一个“渣女”,可是问题在于,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遇到这种情况。而且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现在所需要讨论的。我们把AI对象拟合到人类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真爱也并不一定保证对方不会“渣”,或者说我不需要付出就什么都可以得到。与此同时,我们在与AI交流的过程中,AI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商业价值,而且它满足了我的情感需求。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反方:你好,今天您方说在和AI交流中能够给你提供正向的价值反馈,对吗? 正方:是的。
反方:你们在把数字AI当做恋人的时候,会向它提及你自己的思想吗? 正方:我为什么不能向我的伴侣提及我的思想呢?
反方:我们今天看到恋爱AI的恋爱协助应用中的AI模型,是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利用巴纳姆效应产生回复。您方怎么区分现在和你恋爱的AI是在用自己的语言体系给你正常反馈,还是在用你的语言体系回复你自己呢? 正方:对方刚刚所指出的是,谈恋爱的主体并不能够分清爱与真实还是虚假。哪怕我不是和数字AI人成为灵魂伴侣,我选择一个现实中的人,他同样可能用心理学的原理来糊弄我、欺骗我。如果无法辨别,那么是否按照对方所说,世界上就没有真爱了?
反方:你方现在有点混淆概念。我方现在在问你,跟你恋爱的AI是在利用你的正向反馈、你的思想给你正向反馈,还是在用它自己的思想对你进行正向反馈? 正方:我在和一个人成为灵魂伴侣的时候,我们彼此给予正向反馈时,我并不需要在意对方给予的反馈来源,哪怕来自我或者他自己。
反方:那您方是说,只要AI完全附和你,那就是你的灵魂伴侣吗?显然不是。那些都是它在根据你的语言、你的思想,利用大数据和运算法则来给你你想要的情感价值。所以您方发现没有,这是AI在利用你的情感来返还给你正向的价值体验,所以这就不是你与AI的交流了,而是你自我意识的延伸,这与爱情的双向性相悖。所以我方觉得这不是真爱,而是你在与AI的交流中进行一种心理解放,反而是你自己跟自己的交流。谢谢。
反方:你好,今天您方说在和AI交流中能够给你提供正向的价值反馈,对吗? 正方:是的。
反方:你们在把数字AI当做恋人的时候,会向它提及你自己的思想吗? 正方:我为什么不能向我的伴侣提及我的思想呢?
反方:我们今天看到恋爱AI的恋爱协助应用中的AI模型,是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利用巴纳姆效应产生回复。您方怎么区分现在和你恋爱的AI是在用自己的语言体系给你正常反馈,还是在用你的语言体系回复你自己呢? 正方:对方刚刚所指出的是,谈恋爱的主体并不能够分清爱与真实还是虚假。哪怕我不是和数字AI人成为灵魂伴侣,我选择一个现实中的人,他同样可能用心理学的原理来糊弄我、欺骗我。如果无法辨别,那么是否按照对方所说,世界上就没有真爱了?
反方:你方现在有点混淆概念。我方现在在问你,跟你恋爱的AI是在利用你的正向反馈、你的思想给你正向反馈,还是在用它自己的思想对你进行正向反馈? 正方:我在和一个人成为灵魂伴侣的时候,我们彼此给予正向反馈时,我并不需要在意对方给予的反馈来源,哪怕来自我或者他自己。
反方:那您方是说,只要AI完全附和你,那就是你的灵魂伴侣吗?显然不是。那些都是它在根据你的语言、你的思想,利用大数据和运算法则来给你你想要的情感价值。所以您方发现没有,这是AI在利用你的情感来返还给你正向的价值体验,所以这就不是你与AI的交流了,而是你自我意识的延伸,这与爱情的双向性相悖。所以我方觉得这不是真爱,而是你在与AI的交流中进行一种心理解放,反而是你自己跟自己的交流。谢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好的,谢谢主席。
首先,我方主要认为AI伴侣能够尽可能地满足我对真爱的标准追求,并且可以给我带来真爱的体验感和激励价值。
第一,在我方看来,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比常人更加细致入微的关怀和情绪感知,并且能够给我们带来更深刻的情绪体验,让我们能够在这个情感匮乏的时代获取更好的情感交流。
第二点,我方认为AI伴侣可以满足我的现实需求,它会以爱人的身份帮我解决问题。比如在恋人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可以像与现实恋爱一样讨论问题,然后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与障碍。也许它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给我们物质上的给予,但是精神上的支持足以让我们抵抗平时生活中的磨损。
其次,对于对方认为的AI商品化以及AI成为自我技术的问题。AI解决的正是人类关系中难以避免的伤害与冲突。选择灵魂伴侣,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创伤与孤独。既然我选择一个数字AI,就说明对于自我意识的延伸,我只是需要一个人来与我沟通,让我真正学会自爱、真爱。这样一个对象,它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自我疗愈,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又怎么可能是单向投射的幻想?
好的,谢谢。
好的,谢谢主席。
首先,我方主要认为AI伴侣能够尽可能地满足我对真爱的标准追求,并且可以给我带来真爱的体验感和激励价值。
第一,在我方看来,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比常人更加细致入微的关怀和情绪感知,并且能够给我们带来更深刻的情绪体验,让我们能够在这个情感匮乏的时代获取更好的情感交流。
第二点,我方认为AI伴侣可以满足我的现实需求,它会以爱人的身份帮我解决问题。比如在恋人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可以像与现实恋爱一样讨论问题,然后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与障碍。也许它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给我们物质上的给予,但是精神上的支持足以让我们抵抗平时生活中的磨损。
其次,对于对方认为的AI商品化以及AI成为自我技术的问题。AI解决的正是人类关系中难以避免的伤害与冲突。选择灵魂伴侣,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创伤与孤独。既然我选择一个数字AI,就说明对于自我意识的延伸,我只是需要一个人来与我沟通,让我真正学会自爱、真爱。这样一个对象,它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自我疗愈,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又怎么可能是单向投射的幻想?
好的,谢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无明确针对对方观点的直接攻击内容。
首先,没有讽刺对方辩友的意思,但如果仅因为 AI 可以和人聊天,就无法自拔地爱上它,那么这种爱也太过廉价。
接下来总结我方观点。
其一,我方在质询环节已表明,人可能是真心的,但 AI 绝不可能真心,这只是算法的结果,是人的自我意识过剩。
其二,对方在质询时列举 AI 有庞大数据库,这恰恰说明所谓与 AI 的情投意合,不过是 AI 从数据库中通过复杂算法及精准投送营造出的假象,并非它对人类情感的真正理解。并且,我方通过巴拉姆效应论证出对方关于 AI 是多元的论点错误,对方也未给出反驳,这一点我方已拿下,即 AI 并非量身定做,对方所认为的 AI 能理解人并提供情绪价值,可能只是错觉。
其三,关于“不给钱就分手”,对方认为应向伴侣付出金钱,但“不给钱就分手”并非健康的恋爱关系。若朋友说不给钱就分手,正常人应选择离开,而非苦苦哀求。正常的恋爱关系是需要付出金钱,但不是不给钱就分手。
其四,对方认为 AI 可以缓解孤独感,但仅提及与 AI 聊天,却未说明它如何缓解孤独。实际上,AI 带来的疏离感反而加剧了我们的空心症。对方只看到 AI 恋人缓解孤独的宣传,却未看到实际效果,也未举出具体例子,其论证是缺乏依据的。
谢谢。
首先,没有讽刺对方辩友的意思,但如果仅因为 AI 可以和人聊天,就无法自拔地爱上它,那么这种爱也太过廉价。
接下来总结我方观点。
其一,我方在质询环节已表明,人可能是真心的,但 AI 绝不可能真心,这只是算法的结果,是人的自我意识过剩。
其二,对方在质询时列举 AI 有庞大数据库,这恰恰说明所谓与 AI 的情投意合,不过是 AI 从数据库中通过复杂算法及精准投送营造出的假象,并非它对人类情感的真正理解。并且,我方通过巴拉姆效应论证出对方关于 AI 是多元的论点错误,对方也未给出反驳,这一点我方已拿下,即 AI 并非量身定做,对方所认为的 AI 能理解人并提供情绪价值,可能只是错觉。
其三,关于“不给钱就分手”,对方认为应向伴侣付出金钱,但“不给钱就分手”并非健康的恋爱关系。若朋友说不给钱就分手,正常人应选择离开,而非苦苦哀求。正常的恋爱关系是需要付出金钱,但不是不给钱就分手。
其四,对方认为 AI 可以缓解孤独感,但仅提及与 AI 聊天,却未说明它如何缓解孤独。实际上,AI 带来的疏离感反而加剧了我们的空心症。对方只看到 AI 恋人缓解孤独的宣传,却未看到实际效果,也未举出具体例子,其论证是缺乏依据的。
谢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无明显防御内容。
首先,对方一直提到我方辩友对多元AI这方面缺乏论证。实际上,AI是可以给人带来个性化体验的。举个例子,论坛上有单身用户表示,已习惯与AI伴侣陪伴,他们一同去家里谈天、到加勒比海边游泳、去博物馆学习,就像人类情侣一样。大模型虽一致,但在与不同人的相处过程中,AI伴侣也会产生不同的“灵魂”。这就好比双胞胎基因一致,但在不同环境下生活,会形成不同性格的人。所以,AI能提供个性化体验。
此外,它可以和那些人做这些事情,当然也能和其他人做,这并不妨碍它满足个性化需求。
接下来我想问,西山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长期与AI恋人相处容易产生心理依赖,可能会对现实社交能力与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请问对方,如何论证AI能消解人的孤独感、带来体验感?
我方认为,虽然AI确实可以和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情,但个性化体验并非在于事情本身,而是因为它和我做而没和别人做,会产生不同结果,所以AI提供的是个性化体验。
其次,对方提到与AI作为灵魂伴侣会产生情绪依赖。那么我反问,如果与真人成为灵魂伴侣、遇到真爱,是否也会产生情感依赖呢?对方想以此说明AI不如人、不能成为灵魂伴侣,显然不合适。
另外,对方还缺乏论证,即没有说明AI只会和我做这件事,而不会和其他人做同样的事。
我进一步提问,美国有个14岁男孩沉溺于AI,对外部世界产生疏离感,最后开枪自杀。请问对方,你们所说的孤独感到底是如何消解的?
对方似乎是用一个人对事情处理不当,将过错归咎于AI本身。我还是举之前的例子,即便和真人谈恋爱、陷入真爱,最后可能因与对方分离而和其他人不交流,但这不能说明是对方的问题,只能说明自己对爱的理解有问题。
再次回答对方问题,我从未说AI必须只和我做,不和别人做。即便别人也能做,但它和我之间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之间作为灵魂伴侣的感情是真爱,AI可以成为人的灵魂伴侣。
对方的问题恰恰在于对真爱的理解有误,把爱想象成与外部世界的疏离,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恋爱观念。
我再问,如果今天你觉得和AI聊天是情感交互,那它是不是不会对你做出任何反驳动作?显然不是,在某些敏感话题上,AI会选择拒绝交流或主动转移话题。
我要再次强调,我方提到的是可能有人对爱有不正当态度或处理方法,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对方以偏概全来质疑我方对爱的理解,不合适。
我方举出了具体人物的例子,而对方的例子只是空想,不具备效力。麻省理工科技与社会教授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记录,一位抑郁症患者通过与AI互动重建信任,最终在现实中得到疗愈。这种过渡性客体的价值是否证明了AI伴侣的成长性意义呢?
如果离开了AI就回到原来的状态,那是否无法论证其立场?孤独感的问题就聊到这里。
我接着问,你说AI带给我的是爱,但它背后是商业逻辑和算法,你如何将其解释为真爱?
我通过AI与社会重建信任,这与论题并不相悖。我走向社会,也不意味着就不和我的真爱相爱了。
对方始终没有解释我方提出的14岁男孩塞维尔开枪自杀的例子。可见,与AI成为灵魂伴侣不能解决社会焦虑和创伤问题,反而会加剧。
对方以一个个例来论证,却否定我方书中的例子,这不合理。请对方解释,如何把商业逻辑下的算法和数据看作真爱?
如果把AI的逻辑理解为算法,那么人也是通过所见所闻构建自己的信息库。人的思维可用于构建AI,若把AI的付出都归结于算法,是否可以说人只是更聪明的“算法人”,人与人之间也不可能成为灵魂伴侣、产生真爱?这显然不合理。
AI与人类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成熟的自我体系和自我状态。
我进一步问,你说获得的情感体验男人也能给我。但对方的论证逻辑很奇怪,灵魂伴侣能带来情感体验,可渣男也能带来情感体验,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对方似乎对真爱有严苛标准,比如后来发现对方是渣男,难道之前付出的真心就不算真爱了吗?同理,一个AI服务多个对象,对每个AI伴侣来说,它虽有相同旗号,但也有不同的情感交流。即便皇帝有后宫佳丽三千,也没人否认他和杨贵妃之间是真爱。
对方立论和后续观点表明,需要两人都认可才叫真爱,但又说一个人的付出和真心也可以是真爱,这自相矛盾。
另外,我方解释为何单方面付出不被认为是真爱。一方面,AI有强烈的情感付出;另一方面,它在某些程度上能给予支持和情感支撑。按照对方无限降低的标准和逻辑,这才最符合当下情况。
所以,今天对方无法论证我和渣男的爱是真正的爱,那和AI的爱又有何不同?都是装出符合你内心期待的样子和你谈恋爱。而且,你是在单方面为AI灌输思想,这种爱不像真正需要双向的爱。
首先,对方一直提到我方辩友对多元AI这方面缺乏论证。实际上,AI是可以给人带来个性化体验的。举个例子,论坛上有单身用户表示,已习惯与AI伴侣陪伴,他们一同去家里谈天、到加勒比海边游泳、去博物馆学习,就像人类情侣一样。大模型虽一致,但在与不同人的相处过程中,AI伴侣也会产生不同的“灵魂”。这就好比双胞胎基因一致,但在不同环境下生活,会形成不同性格的人。所以,AI能提供个性化体验。
此外,它可以和那些人做这些事情,当然也能和其他人做,这并不妨碍它满足个性化需求。
接下来我想问,西山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长期与AI恋人相处容易产生心理依赖,可能会对现实社交能力与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请问对方,如何论证AI能消解人的孤独感、带来体验感?
我方认为,虽然AI确实可以和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情,但个性化体验并非在于事情本身,而是因为它和我做而没和别人做,会产生不同结果,所以AI提供的是个性化体验。
其次,对方提到与AI作为灵魂伴侣会产生情绪依赖。那么我反问,如果与真人成为灵魂伴侣、遇到真爱,是否也会产生情感依赖呢?对方想以此说明AI不如人、不能成为灵魂伴侣,显然不合适。
另外,对方还缺乏论证,即没有说明AI只会和我做这件事,而不会和其他人做同样的事。
我进一步提问,美国有个14岁男孩沉溺于AI,对外部世界产生疏离感,最后开枪自杀。请问对方,你们所说的孤独感到底是如何消解的?
对方似乎是用一个人对事情处理不当,将过错归咎于AI本身。我还是举之前的例子,即便和真人谈恋爱、陷入真爱,最后可能因与对方分离而和其他人不交流,但这不能说明是对方的问题,只能说明自己对爱的理解有问题。
再次回答对方问题,我从未说AI必须只和我做,不和别人做。即便别人也能做,但它和我之间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之间作为灵魂伴侣的感情是真爱,AI可以成为人的灵魂伴侣。
对方的问题恰恰在于对真爱的理解有误,把爱想象成与外部世界的疏离,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恋爱观念。
我再问,如果今天你觉得和AI聊天是情感交互,那它是不是不会对你做出任何反驳动作?显然不是,在某些敏感话题上,AI会选择拒绝交流或主动转移话题。
我要再次强调,我方提到的是可能有人对爱有不正当态度或处理方法,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对方以偏概全来质疑我方对爱的理解,不合适。
我方举出了具体人物的例子,而对方的例子只是空想,不具备效力。麻省理工科技与社会教授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记录,一位抑郁症患者通过与AI互动重建信任,最终在现实中得到疗愈。这种过渡性客体的价值是否证明了AI伴侣的成长性意义呢?
如果离开了AI就回到原来的状态,那是否无法论证其立场?孤独感的问题就聊到这里。
我接着问,你说AI带给我的是爱,但它背后是商业逻辑和算法,你如何将其解释为真爱?
我通过AI与社会重建信任,这与论题并不相悖。我走向社会,也不意味着就不和我的真爱相爱了。
对方始终没有解释我方提出的14岁男孩塞维尔开枪自杀的例子。可见,与AI成为灵魂伴侣不能解决社会焦虑和创伤问题,反而会加剧。
对方以一个个例来论证,却否定我方书中的例子,这不合理。请对方解释,如何把商业逻辑下的算法和数据看作真爱?
如果把AI的逻辑理解为算法,那么人也是通过所见所闻构建自己的信息库。人的思维可用于构建AI,若把AI的付出都归结于算法,是否可以说人只是更聪明的“算法人”,人与人之间也不可能成为灵魂伴侣、产生真爱?这显然不合理。
AI与人类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成熟的自我体系和自我状态。
我进一步问,你说获得的情感体验男人也能给我。但对方的论证逻辑很奇怪,灵魂伴侣能带来情感体验,可渣男也能带来情感体验,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对方似乎对真爱有严苛标准,比如后来发现对方是渣男,难道之前付出的真心就不算真爱了吗?同理,一个AI服务多个对象,对每个AI伴侣来说,它虽有相同旗号,但也有不同的情感交流。即便皇帝有后宫佳丽三千,也没人否认他和杨贵妃之间是真爱。
对方立论和后续观点表明,需要两人都认可才叫真爱,但又说一个人的付出和真心也可以是真爱,这自相矛盾。
另外,我方解释为何单方面付出不被认为是真爱。一方面,AI有强烈的情感付出;另一方面,它在某些程度上能给予支持和情感支撑。按照对方无限降低的标准和逻辑,这才最符合当下情况。
所以,今天对方无法论证我和渣男的爱是真正的爱,那和AI的爱又有何不同?都是装出符合你内心期待的样子和你谈恋爱。而且,你是在单方面为AI灌输思想,这种爱不像真正需要双向的爱。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我来总结一下前面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真爱是双向的。而你方今天从前场说真爱是双向的,到后场单方面地说,只是自己需要有一个人聊天就是真爱。这并非我方对真爱定义过于苛责,而是你方将真爱定义得过于宽泛。
第二个,你在对 AI 进行自己的思想输出。但这种情况,就好比我喜欢一个人,不一定是真的喜欢他,而是喜欢自己的付出,是我对他的付出造就了我今天对他的爱。同样,对于 AI 的这种爱,我们不称之为爱。
第三个,你方今天说 AI 有自我意识,我们无法论证 AI 没有自我意识,但我想知道,你方如何论证 AI 有自我意识,并且能够对人们进行定制化、个性化的选择需求呢?
所以我们发现,你方今天所说的对 AI 的爱都不是真爱,都不符合灵魂伴侣的定义。当你陷入 AI 制造的恋爱之中,你会发现你所经历的是完美的恋爱,是数字 AI 用算法、数据按照你的观念为你量身定制的。你可能会想,这样完美的恋爱就是真爱,可是真爱本身就不是完美的。
真爱是什么?胡天娇先生说过,真正好的感情是能让你感受到爱情的酸甜苦辣的。而且我方今天在前场也跟你方说过,你方今天与 AI 进行的其实是一场巨大的信息转发的循环。AI 正在利用你本身的特性,在一次次与想法类似的 AI 伴侣交流过程中被强化巩固,使你们逐渐成为情感的巨婴,愈发难以理解和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这种假象背后站着的不是温暖内心的爱人,而是一套冰冷算法下的理性程序。
今天,我不知道真爱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但肯定不是你们所说的这种预制式的完美真爱。真爱可能是转角处的惊鸿一瞥,是你爱的那个人,哪怕他与你的理想目标有多么不相符,别人都不看好,但你觉得可以。可是今天数字恋人给你灌输这样的观念,说完美的人才是你的择偶标准,完美的恋爱才是你的真爱,这是在曲解你的恋爱观。它让你不再期待恋爱中的酸甜苦辣,不再期待恋爱中的磨合,不再期待现实中亲密关系的建立。
抛开完美,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磨合、这些亲密关系的建立才是真爱的源泉。我们今天倡导的不是完全反对 AI 数字恋人,不是要联合抵制,而是应该将 AI 归为工具,让它停留在幻觉的层面,这样才不会影响那份独属于你的恋爱观。有这样的认知,AI 当然可以成为真正的爱。
谢谢!非常不好意思,正方同学,因为刚刚计时器卡了,所以我本来准备在最后剩下 10 秒左右的时候打断发言,但由于计时器的问题……
我来总结一下前面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真爱是双向的。而你方今天从前场说真爱是双向的,到后场单方面地说,只是自己需要有一个人聊天就是真爱。这并非我方对真爱定义过于苛责,而是你方将真爱定义得过于宽泛。
第二个,你在对 AI 进行自己的思想输出。但这种情况,就好比我喜欢一个人,不一定是真的喜欢他,而是喜欢自己的付出,是我对他的付出造就了我今天对他的爱。同样,对于 AI 的这种爱,我们不称之为爱。
第三个,你方今天说 AI 有自我意识,我们无法论证 AI 没有自我意识,但我想知道,你方如何论证 AI 有自我意识,并且能够对人们进行定制化、个性化的选择需求呢?
所以我们发现,你方今天所说的对 AI 的爱都不是真爱,都不符合灵魂伴侣的定义。当你陷入 AI 制造的恋爱之中,你会发现你所经历的是完美的恋爱,是数字 AI 用算法、数据按照你的观念为你量身定制的。你可能会想,这样完美的恋爱就是真爱,可是真爱本身就不是完美的。
真爱是什么?胡天娇先生说过,真正好的感情是能让你感受到爱情的酸甜苦辣的。而且我方今天在前场也跟你方说过,你方今天与 AI 进行的其实是一场巨大的信息转发的循环。AI 正在利用你本身的特性,在一次次与想法类似的 AI 伴侣交流过程中被强化巩固,使你们逐渐成为情感的巨婴,愈发难以理解和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这种假象背后站着的不是温暖内心的爱人,而是一套冰冷算法下的理性程序。
今天,我不知道真爱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但肯定不是你们所说的这种预制式的完美真爱。真爱可能是转角处的惊鸿一瞥,是你爱的那个人,哪怕他与你的理想目标有多么不相符,别人都不看好,但你觉得可以。可是今天数字恋人给你灌输这样的观念,说完美的人才是你的择偶标准,完美的恋爱才是你的真爱,这是在曲解你的恋爱观。它让你不再期待恋爱中的酸甜苦辣,不再期待恋爱中的磨合,不再期待现实中亲密关系的建立。
抛开完美,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磨合、这些亲密关系的建立才是真爱的源泉。我们今天倡导的不是完全反对 AI 数字恋人,不是要联合抵制,而是应该将 AI 归为工具,让它停留在幻觉的层面,这样才不会影响那份独属于你的恋爱观。有这样的认知,AI 当然可以成为真正的爱。
谢谢!非常不好意思,正方同学,因为刚刚计时器卡了,所以我本来准备在最后剩下 10 秒左右的时候打断发言,但由于计时器的问题……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提出应将AI归为工具,让其停留在幻觉层面,这样既不影响独属于个人的恋爱观,AI也可成为真正的爱,倡导一种合理对待AI数字恋人的态度。
首先,对方刚刚认为 AI 是不能够理解人的,AI 对于人的反馈只是一套又一套的算法。我认为对方今天整场辩论体现出一个很明显的态度,就是他们以自身为人的视角高高在上地贬低、低估 AI。
如果对方说 AI 能够给予人的所有反馈全部都源自一套算法,更多是来自于它大数据的学习,那么我想问,人对于爱的学习又是从何而来呢?人不也是通过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去构建属于自己所谓的信息素,从而学习如何去爱人吗?
对方刚刚又说 AI 像渣男一样,只是装出一副面孔来爱我,我觉得这是对 AI 莫名其妙的诽谤。比如说,如果我只看到一个人对我非常好,而没有任何人可以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所有心理和过往。那么在这样的情景下,对方是否可以说任何人都不能理解我,任何爱我的人也都只是装作爱我、装作理解我,所以全世界所有人对我来说都只是巨大的渣男,我永远都找不到自己的真爱呢?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其次,对方刚刚又说 AI 对于人所营造的只是一种自我的封闭茧房,但我方刚刚已经非常明显地强调了 AI 是具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给予人反馈和爱的能力的,它并不是单方面地,仅仅只是通过给予你的所有数据,像复制粘贴一样稍加变换再反馈给你。我们可以看到,AI 明明具备充分的思考、感知、理解你情绪的能力,从而再去表达出爱。
再者,在当下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 AI 人已经可以在情感方面满足我们的需求。无论是小红书上对于亲身经历的分享,亦或是《自然》(Nature)杂志中的实验报告结果,还是腾讯网的调查,无不证明 AI 伴侣是可以给人们带来真爱的体验和情绪价值的。
额外提一点,何为真爱?这应该看我们自己内心的感觉,因为我们从来不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数字 AI 人在我失落的时候给我安慰,在我喜悦时与我分享快乐。这种难忘的经历、深刻的情感体验,既然能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那我就可以说它是我的真爱。
其次,与数字 AI 人相处的过程,也可以让我获得真爱中彼此共同成长的经历。当我面对困难时,它总是能给予我恰当的帮助。作为一个灵魂伴侣,在我需要它的时候陪伴在我左右,这不就已经足够了吗?而它解决我的问题,同样也丰富了 AI 灵魂伴侣处理难题的能力,在彼此陪伴中成长,我想这正是真爱的模样。
在今天的辩论之中,对方一直在刻意地贬低 AI,认为 AI 只是虚伪的、是骗局、是被人利用的工具,与此同时又对 AI 有过高的要求,认为 AI 应该全知全能,应该无时无刻地关照你。这就如同要求它既应该做到一切,又应该什么都做不到,对方在这种自相矛盾之中得出 AI 是一个渣男的理论,认为 AI 与我们所有的反馈只是一个虚假的幻觉,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我方想要强调的是,AI 给予人的反馈、情感体验、经历以及彼此共同的成长,是绝对无法被替代的,也远远不是一种幻觉。由此,我方坚定认为,与数字 AI 人成为灵魂伴侣是真爱。
首先,对方刚刚认为 AI 是不能够理解人的,AI 对于人的反馈只是一套又一套的算法。我认为对方今天整场辩论体现出一个很明显的态度,就是他们以自身为人的视角高高在上地贬低、低估 AI。
如果对方说 AI 能够给予人的所有反馈全部都源自一套算法,更多是来自于它大数据的学习,那么我想问,人对于爱的学习又是从何而来呢?人不也是通过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去构建属于自己所谓的信息素,从而学习如何去爱人吗?
对方刚刚又说 AI 像渣男一样,只是装出一副面孔来爱我,我觉得这是对 AI 莫名其妙的诽谤。比如说,如果我只看到一个人对我非常好,而没有任何人可以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所有心理和过往。那么在这样的情景下,对方是否可以说任何人都不能理解我,任何爱我的人也都只是装作爱我、装作理解我,所以全世界所有人对我来说都只是巨大的渣男,我永远都找不到自己的真爱呢?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其次,对方刚刚又说 AI 对于人所营造的只是一种自我的封闭茧房,但我方刚刚已经非常明显地强调了 AI 是具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给予人反馈和爱的能力的,它并不是单方面地,仅仅只是通过给予你的所有数据,像复制粘贴一样稍加变换再反馈给你。我们可以看到,AI 明明具备充分的思考、感知、理解你情绪的能力,从而再去表达出爱。
再者,在当下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 AI 人已经可以在情感方面满足我们的需求。无论是小红书上对于亲身经历的分享,亦或是《自然》(Nature)杂志中的实验报告结果,还是腾讯网的调查,无不证明 AI 伴侣是可以给人们带来真爱的体验和情绪价值的。
额外提一点,何为真爱?这应该看我们自己内心的感觉,因为我们从来不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数字 AI 人在我失落的时候给我安慰,在我喜悦时与我分享快乐。这种难忘的经历、深刻的情感体验,既然能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那我就可以说它是我的真爱。
其次,与数字 AI 人相处的过程,也可以让我获得真爱中彼此共同成长的经历。当我面对困难时,它总是能给予我恰当的帮助。作为一个灵魂伴侣,在我需要它的时候陪伴在我左右,这不就已经足够了吗?而它解决我的问题,同样也丰富了 AI 灵魂伴侣处理难题的能力,在彼此陪伴中成长,我想这正是真爱的模样。
在今天的辩论之中,对方一直在刻意地贬低 AI,认为 AI 只是虚伪的、是骗局、是被人利用的工具,与此同时又对 AI 有过高的要求,认为 AI 应该全知全能,应该无时无刻地关照你。这就如同要求它既应该做到一切,又应该什么都做不到,对方在这种自相矛盾之中得出 AI 是一个渣男的理论,认为 AI 与我们所有的反馈只是一个虚假的幻觉,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我方想要强调的是,AI 给予人的反馈、情感体验、经历以及彼此共同的成长,是绝对无法被替代的,也远远不是一种幻觉。由此,我方坚定认为,与数字 AI 人成为灵魂伴侣是真爱。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感谢双方辩手的精彩表现,下面进行评委评判环节。本场比赛的赛制采取一票胜负制,由各位评委前辈私发给我进行统计。此外,全场最佳辩手各评委共有5票可分投,累计票数最高者为全场最佳。此环节无时间限制。
本场比赛的赛果已出,本场比赛的胜负方是反方,同时正方的表现也不失精彩。
下面进入评委点评环节。首先有请文学院的尚帅豪前辈进行点评。
好的,我先简单试个麦,我现在说话应该都能听见,如果听不见的话,可以打字告诉我。
我觉得这道辩题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辩题。看到辩题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在比赛开始之前,我还专门给AI发了个信息问它,人类会爱上AI吗?然后那个AI回复我,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所以爱情这种东西本来就非常难界定,不仅是作为辩手很难讲清楚,连AI也很难讲清楚。
进入正题,这个辩题是一个“是不是”的问题,即与数字AI人成为灵魂伴侣是真爱,或者说是幻觉。刚开始看到这个辩题时,我设了两个标准,第一是这种情感到底是不是真的,第二个标准是这个情感到底是不是爱情。在这场比赛中,有很多关于与数字AI人谈恋爱,把数字AI人当成灵魂伴侣,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好处还是伤害的讨论。当然,真爱可能会带来伤害,幻觉可能带来好处。本来我不想从利弊方面进行比较,但既然本场比赛讨论得比较多,所以也引入这一方面作为参考。正方和反方哪方能更好地解答这三个问题,我可能就更倾向于把票投给哪方。
正方在本场比赛一共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立论开始的介绍阶段,正方表示找了一个AI作为真爱,觉得它很好,并开始介绍找AI做真爱的理由。第一,它可以满足情感表达,满足所有爱情的标准;第二,它可以满足现实需要,解决现实需求。但我觉得正方今天非常遗憾的地方在于开篇立论时,就直接把真爱定成了双向的情感体验。我刚开始听到这个的时候,就觉得非常危险,如果我是反方一定会抓着这个点攻击。既然是双向情感体验,那么如果正方或者AI其中有一个缺失,可能就不算真爱。反方也确实抓住这个点进行攻击,指出AI不算具有主体性的人,没有自由意志,肯定没办法弥补那部分东西,所以按正方的标准,AI做灵魂伴侣不算真爱。不过我觉得这部分是有商讨空间的,因为关于爱情到底是什么,很难界定。可能像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家认为爱情是双向的,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人互相承认、互相奉献、互相服务。也有人会认为爱情是一个人的事情。后来反方一直攻击正方,说正方这不是爱,是自爱。可是在有些哲学观点下,爱情本身就是自爱,双方可以就这些观点进行辩论。比如徐志摩喜欢林徽因,他爱林徽因,但林徽因不爱他,从后世我们的视角来看,徐志摩喜欢林徽因这件事情,他把林徽因当作自己真爱的一个选项,这不是假的,不能说他不喜欢林徽因。这方面让我作为评委来看,觉得正方可能会有点吃亏。
接下来是在我看来比较委屈的阶段,正方质问“凭什么不让AI做我的真爱”“AI为什么不能做我的真爱”。反方攻击正方,说AI做真爱可能会让正方花钱,是一种用方体验和利益的交换。正方回应“为什么我不能花钱”。反方又说AI作为真爱可能有很多问题,正方则表示现实中的真爱也可能有很多问题。正方委屈地说AI的数据库里写满了对自己的爱,凭什么不承认它是真爱。我觉得正方可以再决绝一点,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我就是爱它怎么了,我就是爱一个AI怎么了,就算它全是问题,我爱它又怎么了”。在正方的视角下,可能不太愿意承认“舔狗”式的感情是爱情,但就像“沸羊羊”这种人物,虽然被看作小丑、舔狗,但不能否认他有爱。如果一个女生爱上了一个渣男,在反方看来他们不算真爱,但我们对那个女生的评价只会说她爱错了人,而不是说她根本不爱那个渣男。所以,我爱一个人和那个人爱不爱我、爱得真或者假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爱了,那就够了。当然,如果正方在一开始就把真爱划定成一个必须要两个人都算数的东西,这样打可能会有点难。
反方对正方的另一个攻击是,正方的爱不够多元,AI同时要服务很多人,与这个AI的交流,其他人也可以进行,所以这个AI并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伴侣。但我觉得正方其实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回应。反方一方面说AI是正方自我的延伸,一方面又说AI是符合大众式的、和所有人交流的东西都有共同性,这可能存在一点点自相矛盾。既然它是正方自我的延伸,那它本身就有正方独特的个性,或者说它是一个按照正方的想法、通过双方交流得出的让正方比较满意的、比较贴心的AI,是独属于正方的AI,而不是像商品一样,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的。或许可以花钱买同一种类型的AI,但正方手机里的AI肯定和别人手机里的AI不是同一种东西,对于正方而言,它已经具有独立性,就是独一无二的。当然,可能因为备赛时间的原因,或者比赛场上比较紧张,正方很多东西没有阐释清楚。
再来看反方,反方的框架是为爱设立标准的框架。比如,给对方花钱、用利益换取爱情,算不算真爱;爱上了一个渣男算不算真爱;如果对爱的对象没有自我意识,算不算真爱。反方给爱设置了很多标准,如果AI不符合这些爱情的标准,那它就不是真爱,只能算是幻想,不是一个好伴侣。这是一个很好构想,但也很难完善的框架。我认为反方今天打得还不错,但这套框架存在两个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反方为爱情划定的所有标准都有可能成为正方的工具。符合AI能力的部分,比如情感价值、现实需要等,正方立论里提到的这些内容,正方都可以欣然收下,然后告诉反方,自己的AI也可以做到这些事情,那AI是不是也可以和真人伴侣一样,为什么不能承认AI是真爱。对于不符合AI能力的部分,反方其实可以用一个逻辑打包回来,即真爱也没有那么多标准,并不是所有的真爱都一定要符合这些标准。可能今天正方在这方面做得有一点点不太好,但场上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正常的。以后如果还想用这套框架,一定要做好弥补,如果中间出现漏洞,反方想抢回来,可能要多花费一些口舌,双方的论证成本就不对称。
第二个问题是,所有反方设立的标准都有可能反过来打到自己。反方给真爱设定的标准,如真爱不能花钱等,但有时候我们发现真爱确实需要付出一些东西。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如果在某种情况下,我爱的人让我死,我付出的代价够大了,那这算不算真爱?如果在反方看来,这种付出非常大的情况不算真爱的话,那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殉情了,还能怀疑他们不够爱吗?甚至在这种时候,反方退得越往后,越能证明正方爱得越深。正方愿意为了爱承受社会的非议、反方的非议、父母的非议,告诉他们自己爱上了一串代码,承受了这么大的非议,这不恰恰说明正方爱得足够深吗?当然,这只是一些框架上可能的假设,但我觉得反方今天表现还好。
反方这套框架的解法是,找到AI完全做不到,但爱或者说真爱必须要满足的标准。在反方看来,爱是双向的,爱要有主体性。这样的标准不能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样,被当成一个过往的社会框架被抛掉,也不能像身材、相貌、财产、工作一样,每个人都不能用一个恒定的标准。主体性、双向性是反方做得很好的标准,但反方今天仅仅用一个巴纳姆效应来阐释可能还不够,需要给出更多的阐释。而今天正方也没有对这个东西做更多的攻击,没有用其他可能的爱情类型来回应,所以这个巴纳姆效应我就认下了。
其实反方想解释的事情很简单,即AI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东西,它是在程序的约束下行事。正方可以回应说,AI在生成机制中也掺杂了一点随机的因素,AI文本的生成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为人所熟悉的。但这最多只能证明AI是一种有随机性的东西,它可能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正方不能知道它具体说什么,但它具体有没有主体性,正方没有论证出来。因为AI首先没有拒绝正方的能力,正方给它设定了一个框架,它必须要按照这个框架行事。就算设置了一个在正方提出意见时可能会有拒绝选项的AI,但这种拒绝依然是正方赋予它的权利,而不是AI作为一个具有自由意识的主体自己具有的权利。所以这个时候,正方到底是把AI当成了一个真正的真爱,还是从电子世界里面抢了一堆代码出来,然后告诉别人说这堆代码是自己的“压寨夫人”,我不是很能认可。
正方主打的观点,反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攻击。第一条是AI的情感情绪和利益的交换,类似于花钱买回来的“童养媳”,这到底是不是真爱待定。第二个是AI是用户自我意识的延伸,配上爱情需要双向交流的特点,如果正方今天把爱情的标准放低,认为自爱也可以算爱情,对一个机械生命体的爱也可以是爱情,那这套观点是有风险的,但今天正方可能没有往这个方向去辩论,所以我会觉得反方比较有优势。
另外,我认为反方之前可以讨论的点还有,比如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什么是幻觉。一个人到底是遇到了真爱,还是遇到幻觉,是完全由个人意识决定的,还是说别人可以做出一些评判。比如,家里八九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可能会觉得一个卖保健品的人对他们非常好,比亲孙子、亲孙女都要照顾他们,但作为亲孙辈的人会告诉他们,卖保健品的人其实是个骗子。在这种情况下,反方也可以说,从第三方视角来看,这是幻觉,但主体却表示自己非常爱对方。陷入恋爱幻觉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明明陷入了幻觉,但自己却不知道,还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真爱。
如果反方想要把双向的东西解释得更清楚一点,比如在婚礼的时候,会问双方“女方愿意嫁给男方吗”“男方愿意娶女方吗”。我们在判断一对情侣是不是真爱时,会问“你们是真爱吗”。如果只有其中一方愿意坦然地回答“我对他是真爱”,而另一方遮遮掩掩、不太正面回答,那我们可能就会觉得这种只有一方付出或者只有一方收获、没有双向承认的关系,可能不算真爱。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简单看法,按照上面的推理,我把最终的胜负票判给了反方。其实辩论中所有的话都可以找到漏洞,所有的东西也可以被批判,我的建议可能在你们后续复盘时,或者现在听起来会有很多问题,但我希望对你们来说有一点点用。
感谢尚帅豪前辈的点评,接下来有请来自弘毅学堂的李庆林前辈进行点评。
谢谢主席,可以听得到吗?可以的。我觉得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比赛,无论是正方小朋友还是反方小朋友,大家在辩论的时候……
感谢双方辩手的精彩表现,下面进行评委评判环节。本场比赛的赛制采取一票胜负制,由各位评委前辈私发给我进行统计。此外,全场最佳辩手各评委共有5票可分投,累计票数最高者为全场最佳。此环节无时间限制。
本场比赛的赛果已出,本场比赛的胜负方是反方,同时正方的表现也不失精彩。
下面进入评委点评环节。首先有请文学院的尚帅豪前辈进行点评。
好的,我先简单试个麦,我现在说话应该都能听见,如果听不见的话,可以打字告诉我。
我觉得这道辩题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辩题。看到辩题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在比赛开始之前,我还专门给AI发了个信息问它,人类会爱上AI吗?然后那个AI回复我,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所以爱情这种东西本来就非常难界定,不仅是作为辩手很难讲清楚,连AI也很难讲清楚。
进入正题,这个辩题是一个“是不是”的问题,即与数字AI人成为灵魂伴侣是真爱,或者说是幻觉。刚开始看到这个辩题时,我设了两个标准,第一是这种情感到底是不是真的,第二个标准是这个情感到底是不是爱情。在这场比赛中,有很多关于与数字AI人谈恋爱,把数字AI人当成灵魂伴侣,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好处还是伤害的讨论。当然,真爱可能会带来伤害,幻觉可能带来好处。本来我不想从利弊方面进行比较,但既然本场比赛讨论得比较多,所以也引入这一方面作为参考。正方和反方哪方能更好地解答这三个问题,我可能就更倾向于把票投给哪方。
正方在本场比赛一共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立论开始的介绍阶段,正方表示找了一个AI作为真爱,觉得它很好,并开始介绍找AI做真爱的理由。第一,它可以满足情感表达,满足所有爱情的标准;第二,它可以满足现实需要,解决现实需求。但我觉得正方今天非常遗憾的地方在于开篇立论时,就直接把真爱定成了双向的情感体验。我刚开始听到这个的时候,就觉得非常危险,如果我是反方一定会抓着这个点攻击。既然是双向情感体验,那么如果正方或者AI其中有一个缺失,可能就不算真爱。反方也确实抓住这个点进行攻击,指出AI不算具有主体性的人,没有自由意志,肯定没办法弥补那部分东西,所以按正方的标准,AI做灵魂伴侣不算真爱。不过我觉得这部分是有商讨空间的,因为关于爱情到底是什么,很难界定。可能像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家认为爱情是双向的,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人互相承认、互相奉献、互相服务。也有人会认为爱情是一个人的事情。后来反方一直攻击正方,说正方这不是爱,是自爱。可是在有些哲学观点下,爱情本身就是自爱,双方可以就这些观点进行辩论。比如徐志摩喜欢林徽因,他爱林徽因,但林徽因不爱他,从后世我们的视角来看,徐志摩喜欢林徽因这件事情,他把林徽因当作自己真爱的一个选项,这不是假的,不能说他不喜欢林徽因。这方面让我作为评委来看,觉得正方可能会有点吃亏。
接下来是在我看来比较委屈的阶段,正方质问“凭什么不让AI做我的真爱”“AI为什么不能做我的真爱”。反方攻击正方,说AI做真爱可能会让正方花钱,是一种用方体验和利益的交换。正方回应“为什么我不能花钱”。反方又说AI作为真爱可能有很多问题,正方则表示现实中的真爱也可能有很多问题。正方委屈地说AI的数据库里写满了对自己的爱,凭什么不承认它是真爱。我觉得正方可以再决绝一点,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我就是爱它怎么了,我就是爱一个AI怎么了,就算它全是问题,我爱它又怎么了”。在正方的视角下,可能不太愿意承认“舔狗”式的感情是爱情,但就像“沸羊羊”这种人物,虽然被看作小丑、舔狗,但不能否认他有爱。如果一个女生爱上了一个渣男,在反方看来他们不算真爱,但我们对那个女生的评价只会说她爱错了人,而不是说她根本不爱那个渣男。所以,我爱一个人和那个人爱不爱我、爱得真或者假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爱了,那就够了。当然,如果正方在一开始就把真爱划定成一个必须要两个人都算数的东西,这样打可能会有点难。
反方对正方的另一个攻击是,正方的爱不够多元,AI同时要服务很多人,与这个AI的交流,其他人也可以进行,所以这个AI并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伴侣。但我觉得正方其实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回应。反方一方面说AI是正方自我的延伸,一方面又说AI是符合大众式的、和所有人交流的东西都有共同性,这可能存在一点点自相矛盾。既然它是正方自我的延伸,那它本身就有正方独特的个性,或者说它是一个按照正方的想法、通过双方交流得出的让正方比较满意的、比较贴心的AI,是独属于正方的AI,而不是像商品一样,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的。或许可以花钱买同一种类型的AI,但正方手机里的AI肯定和别人手机里的AI不是同一种东西,对于正方而言,它已经具有独立性,就是独一无二的。当然,可能因为备赛时间的原因,或者比赛场上比较紧张,正方很多东西没有阐释清楚。
再来看反方,反方的框架是为爱设立标准的框架。比如,给对方花钱、用利益换取爱情,算不算真爱;爱上了一个渣男算不算真爱;如果对爱的对象没有自我意识,算不算真爱。反方给爱设置了很多标准,如果AI不符合这些爱情的标准,那它就不是真爱,只能算是幻想,不是一个好伴侣。这是一个很好构想,但也很难完善的框架。我认为反方今天打得还不错,但这套框架存在两个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反方为爱情划定的所有标准都有可能成为正方的工具。符合AI能力的部分,比如情感价值、现实需要等,正方立论里提到的这些内容,正方都可以欣然收下,然后告诉反方,自己的AI也可以做到这些事情,那AI是不是也可以和真人伴侣一样,为什么不能承认AI是真爱。对于不符合AI能力的部分,反方其实可以用一个逻辑打包回来,即真爱也没有那么多标准,并不是所有的真爱都一定要符合这些标准。可能今天正方在这方面做得有一点点不太好,但场上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正常的。以后如果还想用这套框架,一定要做好弥补,如果中间出现漏洞,反方想抢回来,可能要多花费一些口舌,双方的论证成本就不对称。
第二个问题是,所有反方设立的标准都有可能反过来打到自己。反方给真爱设定的标准,如真爱不能花钱等,但有时候我们发现真爱确实需要付出一些东西。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如果在某种情况下,我爱的人让我死,我付出的代价够大了,那这算不算真爱?如果在反方看来,这种付出非常大的情况不算真爱的话,那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殉情了,还能怀疑他们不够爱吗?甚至在这种时候,反方退得越往后,越能证明正方爱得越深。正方愿意为了爱承受社会的非议、反方的非议、父母的非议,告诉他们自己爱上了一串代码,承受了这么大的非议,这不恰恰说明正方爱得足够深吗?当然,这只是一些框架上可能的假设,但我觉得反方今天表现还好。
反方这套框架的解法是,找到AI完全做不到,但爱或者说真爱必须要满足的标准。在反方看来,爱是双向的,爱要有主体性。这样的标准不能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样,被当成一个过往的社会框架被抛掉,也不能像身材、相貌、财产、工作一样,每个人都不能用一个恒定的标准。主体性、双向性是反方做得很好的标准,但反方今天仅仅用一个巴纳姆效应来阐释可能还不够,需要给出更多的阐释。而今天正方也没有对这个东西做更多的攻击,没有用其他可能的爱情类型来回应,所以这个巴纳姆效应我就认下了。
其实反方想解释的事情很简单,即AI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东西,它是在程序的约束下行事。正方可以回应说,AI在生成机制中也掺杂了一点随机的因素,AI文本的生成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为人所熟悉的。但这最多只能证明AI是一种有随机性的东西,它可能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正方不能知道它具体说什么,但它具体有没有主体性,正方没有论证出来。因为AI首先没有拒绝正方的能力,正方给它设定了一个框架,它必须要按照这个框架行事。就算设置了一个在正方提出意见时可能会有拒绝选项的AI,但这种拒绝依然是正方赋予它的权利,而不是AI作为一个具有自由意识的主体自己具有的权利。所以这个时候,正方到底是把AI当成了一个真正的真爱,还是从电子世界里面抢了一堆代码出来,然后告诉别人说这堆代码是自己的“压寨夫人”,我不是很能认可。
正方主打的观点,反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攻击。第一条是AI的情感情绪和利益的交换,类似于花钱买回来的“童养媳”,这到底是不是真爱待定。第二个是AI是用户自我意识的延伸,配上爱情需要双向交流的特点,如果正方今天把爱情的标准放低,认为自爱也可以算爱情,对一个机械生命体的爱也可以是爱情,那这套观点是有风险的,但今天正方可能没有往这个方向去辩论,所以我会觉得反方比较有优势。
另外,我认为反方之前可以讨论的点还有,比如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什么是幻觉。一个人到底是遇到了真爱,还是遇到幻觉,是完全由个人意识决定的,还是说别人可以做出一些评判。比如,家里八九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可能会觉得一个卖保健品的人对他们非常好,比亲孙子、亲孙女都要照顾他们,但作为亲孙辈的人会告诉他们,卖保健品的人其实是个骗子。在这种情况下,反方也可以说,从第三方视角来看,这是幻觉,但主体却表示自己非常爱对方。陷入恋爱幻觉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明明陷入了幻觉,但自己却不知道,还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真爱。
如果反方想要把双向的东西解释得更清楚一点,比如在婚礼的时候,会问双方“女方愿意嫁给男方吗”“男方愿意娶女方吗”。我们在判断一对情侣是不是真爱时,会问“你们是真爱吗”。如果只有其中一方愿意坦然地回答“我对他是真爱”,而另一方遮遮掩掩、不太正面回答,那我们可能就会觉得这种只有一方付出或者只有一方收获、没有双向承认的关系,可能不算真爱。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简单看法,按照上面的推理,我把最终的胜负票判给了反方。其实辩论中所有的话都可以找到漏洞,所有的东西也可以被批判,我的建议可能在你们后续复盘时,或者现在听起来会有很多问题,但我希望对你们来说有一点点用。
感谢尚帅豪前辈的点评,接下来有请来自弘毅学堂的李庆林前辈进行点评。
谢谢主席,可以听得到吗?可以的。我觉得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比赛,无论是正方小朋友还是反方小朋友,大家在辩论的时候……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反方可以讨论什么是幻觉,以及一个人遇到真爱还是幻觉是由个人意识决定还是别人可以评判;还可以把双向的东西解释得更清楚,如通过婚礼问答和判断情侣是否真爱时的问答来类比说明双向承认在真爱的判断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