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恋爱关系中,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在恋爱关系中,不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一题,辩之竹内共收录26场比赛。我们为您提供这26场比赛的论点、判断标准提取,以及总计数百条论据的提取,还有Deepseek的辩题分析。这可以帮您更好备赛。
欢迎您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查看。
首先有请反方三辩进行质询小结。
麦克风测试,听得见吗?听得见,好的。首先还是关于精确性的问题。举个例子,比如“emo”,在这个梗出现之前,我可以说“我现在非常的伤心”,以此来表达我的情绪。在“emo”出现之后,它可以表达负面情绪,比如你现在很伤心、此刻非常的委屈以及各种负面情绪。那么它真的表达得很精确了吗?根本没有,它涵盖了所有的负面情绪。但我们为什么要去说它呢?因为好玩,所以用它,它根本不具备精确性,我们单纯只是为了好玩而在用它。
还是关于对方定义的东西,还是那个“表达”。举个例子,我们平时有成语不用,比如“仙风道骨”,按字面意思可能单纯以为是形容一个人的外形。如果按对方所说,只要开口就是表达,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纠正的意义又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去纠正用词的错误呢?既然已经表达了自己,那为什么还要去纠正呢?可见对方对于“表达”的定义不太合理。
接下来,关于模糊性的问题。对方说我们平时用的一些表达同样也会具备模糊性,这与梗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的艺术作品在表达的时候都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有一句话叫做“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是作者完全可以接受读者这种模糊性的回应,即当作者进行表达时,所预期的就是这种模糊性的回应。但是当我在使用一个梗的时候,我所期待的不是对方模糊性的回应,而是期待对方具有极其精确的回应,这就是与对方所举例子的不同之处,不能做类比。
感谢反方三辩,下面有请正方三辩进行质询小结。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首先,我方还是想要强调一下,表达就是表达。在我方看来,因为每个人对话语的理解与他的经历、认知有关,所以表达往往并不奢求对方能够理解才叫表达的完成,而是只要当我说出我的思维、情绪就可以完成表达。
其次,您说到了精确性。您方认为精确性一定要非常自斟细酌地把情绪表达出来,比如别人说“我很伤心”,我要明确地说出“你别伤心,你要怎么怎么样”才叫做精确。但是您是否考虑到很多梗的出现,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很精确地表达当下的一种情绪。比如“凡尔赛”,是因为当时我们不知道怎么用一种开玩笑的口吻来说这个人有点高调、有点炫耀的意思。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知,梗文化才会出现,所以梗文化在我们心中是一种能够促进表达的方式。
其次,您说到梗文化会重复麻木,但我们认为玩梗和梗文化是有区别的。梗文化肯定是有一定的趣味性、传播性,才会让人去学习。梗文化的核心是娱乐性和抽象性,也就是说它必须有一定的抽象性才可以称之为梗文化,并不是说一味地重复导致麻木才叫做梗文化。
其次,您方也一直没有向我方论证,为什么人们在形容梗文化的时候,就一定会无下限地娱乐、跟风。
最后,您说到的很多模糊性问题,我方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归因于互联网,是因为互联网快节奏的发展、快节奏的短视频传播,才会导致我们很多时候不会去深度了解事情,这个现象并不是在梗文化出现之后才有的。
首先有请反方三辩进行质询小结。
麦克风测试,听得见吗?听得见,好的。首先还是关于精确性的问题。举个例子,比如“emo”,在这个梗出现之前,我可以说“我现在非常的伤心”,以此来表达我的情绪。在“emo”出现之后,它可以表达负面情绪,比如你现在很伤心、此刻非常的委屈以及各种负面情绪。那么它真的表达得很精确了吗?根本没有,它涵盖了所有的负面情绪。但我们为什么要去说它呢?因为好玩,所以用它,它根本不具备精确性,我们单纯只是为了好玩而在用它。
还是关于对方定义的东西,还是那个“表达”。举个例子,我们平时有成语不用,比如“仙风道骨”,按字面意思可能单纯以为是形容一个人的外形。如果按对方所说,只要开口就是表达,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纠正的意义又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去纠正用词的错误呢?既然已经表达了自己,那为什么还要去纠正呢?可见对方对于“表达”的定义不太合理。
接下来,关于模糊性的问题。对方说我们平时用的一些表达同样也会具备模糊性,这与梗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的艺术作品在表达的时候都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有一句话叫做“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是作者完全可以接受读者这种模糊性的回应,即当作者进行表达时,所预期的就是这种模糊性的回应。但是当我在使用一个梗的时候,我所期待的不是对方模糊性的回应,而是期待对方具有极其精确的回应,这就是与对方所举例子的不同之处,不能做类比。
感谢反方三辩,下面有请正方三辩进行质询小结。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首先,我方还是想要强调一下,表达就是表达。在我方看来,因为每个人对话语的理解与他的经历、认知有关,所以表达往往并不奢求对方能够理解才叫表达的完成,而是只要当我说出我的思维、情绪就可以完成表达。
其次,您说到了精确性。您方认为精确性一定要非常自斟细酌地把情绪表达出来,比如别人说“我很伤心”,我要明确地说出“你别伤心,你要怎么怎么样”才叫做精确。但是您是否考虑到很多梗的出现,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很精确地表达当下的一种情绪。比如“凡尔赛”,是因为当时我们不知道怎么用一种开玩笑的口吻来说这个人有点高调、有点炫耀的意思。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知,梗文化才会出现,所以梗文化在我们心中是一种能够促进表达的方式。
其次,您说到梗文化会重复麻木,但我们认为玩梗和梗文化是有区别的。梗文化肯定是有一定的趣味性、传播性,才会让人去学习。梗文化的核心是娱乐性和抽象性,也就是说它必须有一定的抽象性才可以称之为梗文化,并不是说一味地重复导致麻木才叫做梗文化。
其次,您方也一直没有向我方论证,为什么人们在形容梗文化的时候,就一定会无下限地娱乐、跟风。
最后,您说到的很多模糊性问题,我方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归因于互联网,是因为互联网快节奏的发展、快节奏的短视频传播,才会导致我们很多时候不会去深度了解事情,这个现象并不是在梗文化出现之后才有的。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下面进入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各计时4分钟,由正方先开始发言。
正方:你好,为什么好玩不能促进表达?粗略表达为什么比较好玩?所以,好玩是可以促进表达的。当我们面对一个话题,本来没什么想说的,但这时有一个梗,让我们有话可说,为什么不能认为这个梗促进了表达呢?其实这还是定义的问题,一方认为开口说话就是表达。那我问对方,小孩牙牙学语时,说的话自己都听不懂、无法理解,这算表达吗?一岁时,孩子在讲话,如果叫不出“爸爸”“妈妈”,但他在呼唤亲人,这是不是表达呢?在你们看来,只要有任何模糊性的表达就不算好的表达,是不是?
我方认为,梗文化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内容。它和诗词古诗最大的区别在于,诗词古诗已有解析和理解,很少再增加新内容,而梗文化有较强的娱乐性,会在不同地方被应用,有不同含义,其表达的模糊性远远强于其他语言。但为什么表达有模糊性就是不好的表达,就不能促进表达呢?比如你们刚才举的“666”的例子,本来可以表达“有点无语”“比较无语”“特别无语”,现在多了“666”这个表达,为什么它没有促进表达呢?
我方有一组数据,在抖音评论区底下只有15%的人正确回复,剩下85%的人都在玩梗,这说明大部分人其实是在无脑玩梗。我们之前定义过,将复制粘贴、不经大脑的玩梗行为,无异于牙牙学语,他们根本不知道梗是什么意思,或者根本不知道是否合适,就复制粘贴出来,这种我们认为不是有效的表达。
反方:首先,你有两个问题需要论证。第一,为什么把梗复制粘贴出来就是没有思考呢?我复制这个梗,难道不是觉得它适合这里,才用在这里,这也是在表达我的情感啊。第二,你说15%的人在认真评论,85%的人在玩梗,但你需要有数据证明,如果没有梗的存在,这85%的人会开始认真讨论,而不是连话都不会说。另外,按照你方观点,如果没有梗,那些不想说话的人是不是就永远不表达了呢?
正方:爱人(此处可能表述有误,推测为口误)也是会表达的。我想说的是,梗让那些本来不会说话的人有话可说。比如我本来划过某个内容不会评论,但觉得某个梗有趣,能和内容契合,就把梗发出来,还能为创作者增长流量,为什么这没有促进表达呢?这么多人都在使用梗,为什么不能说梗促进了表达呢?
反方:对方辩友说因为梗文化出现,让我们多了一种更好的选择,但是否因为梗的出现,挤压了我们原本表述方式的生存空间呢?在梗出现之前,很多人讲话也并非滔滔不绝、非常漂亮。就像“666”,本来可以有多种表达无语的方式,为什么会挤压正常表达呢?
现在很多学生写作文用梗会遭到批评,有人求职时用梗也会影响结果,这难道不是梗文化挤压了我们正常表述语言的空间吗?其实,表达能力的缺失不是因为梗文化,而是因为我们接触的是网络环境,信息碎片化。如果像中学时那样每天读书、积累知识,有丰富的阅历,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余华也会玩梗,所以不能把问题都归结到梗文化上。梗文化的内核包含将事物娱乐化、变得更有趣,为什么要把所有问题都归到梗文化上呢?
正方:对方辩友可以举个例子,除了玩梗,还有什么其他梗文化的表达方式?创造梗也是梗文化的内涵,我们看到梗会心一笑,让枯燥的讨论变得有趣,这些都是梗文化带来的利好。梗文化出现后,讨论变得更开心,但会不会导致讨论方向改变呢?我不觉得讨论方向会改变,梗能让讨论环境变得更加幽默风趣。而且,有梗能让一些不太会讲话的人互相交流,这难道是坏事吗?
反方:在不同的场景里,突然冒出来一个不合时宜的梗,会破坏讨论环境。比如在菜市场和辩论室讨论,场景不同,梗的使用也不同。在不恰当的场景用梗,会阻碍别人的表达。
正方:我们使用梗是有相关性的,是经过思考的。比如在相关内容下才会用梗讨论,并非毫无道理地乱发。就像日本排放核废水时,评论区弹幕里全是“保护海洋”,甚至出现“保护你妈的海洋”这种争吵,这是在无关视频下的无脑发言,扰乱了评论区氛围,干扰了别人的正常表达。
反方:我刚才的意思是,在日本排放核废水相关视频下刷梗,影响了观众对视频有关问题的讨论。其实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是到底什么是表达。对方把说话和表达划等号,如果是这样,那辩题为什么不叫“梗文化促进了说话”呢?对方一直说我方没有给出定义的合理性,其实对方也没有给出合理定义。如果所有表达都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只要说话就可以表达所有问题,这显然不成立。另外,对方是在尝试玩梗而非真正理解梗的问题。
下面进入总结陈词环节,首先有请反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对方认为只要是梗,就会促进我们说话,这点我们认同,刷“666”“绝绝子”等确实是低成本的说话方式,能促进说话,但这真的促进表达了吗?投入一个梗,可能会激起情绪共鸣和宣泄,但这并非正常的表达。
对方说梗文化是好的,只是人的理解问题。但按照这个逻辑,任何事情都是人的问题,那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
我方认为梗文化会造成我们失语现象。回到梗的本质,在没有互联网时,梗可能是在小群体内传播,引起情绪共鸣。现在的梗文化,包括玩梗、造梗和刷梗,我方认为完整刷梗不是表达,而是情绪共鸣。我们使用梗是希望在圈子里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互联网上刷梗,成本低廉,我们乐意表达情绪,但这绝对不是表达,表达需要带有思考和精准传递。所以,我们今天的讨论冲突在于对表达的定义,我方给出的定义更加公允。梗文化给我们提供了逃脱现实压力的安全区,有情绪共鸣,但不是表达。
下面有请正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
正方四辩:对方给我们扣帽子,说我们的表达不经过思考、是乱讲,但显然不是这样。我们对好的表达有明确标准,就是能否贴切地表达表达者所想表达的内容。比如一些导演拍的电影,很多人看不懂其中晦涩的情绪,但我们不会否认导演是优秀的表达者,因为他用电影最贴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认为表达可以被误解,表达者是否被误解不能作为判断表达好坏的唯一标准。
很高兴第一个论点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即梗能让那些没话讲的人说出口,让人感觉自己挺幽默,哪怕只让别人开心一秒钟,也是有意义的。
第二个事情,网络讨论需要一个诙谐的环境,很多人上网只是图个乐呵,看到合适的梗就呼应一下,并非没有思考。反观对方观点,说梗挤占原本的沟通语言和语料库,但很多梗很难用其他词替换,比如“小镇做题家”“208万”,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内涵,是为了更精准地表达而诞生的,丰富了我们的表达,让交流环境更幽默,也能疏解心情,所以梗文化完全可以促进表达。
对于反方说只要用了别人说过的东西就不算表达,必须独立创造新东西才叫表达,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学过的古诗都不算表达了。
好,非常感谢正方天津师范大学和反方的参与。
下面进入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各计时4分钟,由正方先开始发言。
正方:你好,为什么好玩不能促进表达?粗略表达为什么比较好玩?所以,好玩是可以促进表达的。当我们面对一个话题,本来没什么想说的,但这时有一个梗,让我们有话可说,为什么不能认为这个梗促进了表达呢?其实这还是定义的问题,一方认为开口说话就是表达。那我问对方,小孩牙牙学语时,说的话自己都听不懂、无法理解,这算表达吗?一岁时,孩子在讲话,如果叫不出“爸爸”“妈妈”,但他在呼唤亲人,这是不是表达呢?在你们看来,只要有任何模糊性的表达就不算好的表达,是不是?
我方认为,梗文化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内容。它和诗词古诗最大的区别在于,诗词古诗已有解析和理解,很少再增加新内容,而梗文化有较强的娱乐性,会在不同地方被应用,有不同含义,其表达的模糊性远远强于其他语言。但为什么表达有模糊性就是不好的表达,就不能促进表达呢?比如你们刚才举的“666”的例子,本来可以表达“有点无语”“比较无语”“特别无语”,现在多了“666”这个表达,为什么它没有促进表达呢?
我方有一组数据,在抖音评论区底下只有15%的人正确回复,剩下85%的人都在玩梗,这说明大部分人其实是在无脑玩梗。我们之前定义过,将复制粘贴、不经大脑的玩梗行为,无异于牙牙学语,他们根本不知道梗是什么意思,或者根本不知道是否合适,就复制粘贴出来,这种我们认为不是有效的表达。
反方:首先,你有两个问题需要论证。第一,为什么把梗复制粘贴出来就是没有思考呢?我复制这个梗,难道不是觉得它适合这里,才用在这里,这也是在表达我的情感啊。第二,你说15%的人在认真评论,85%的人在玩梗,但你需要有数据证明,如果没有梗的存在,这85%的人会开始认真讨论,而不是连话都不会说。另外,按照你方观点,如果没有梗,那些不想说话的人是不是就永远不表达了呢?
正方:爱人(此处可能表述有误,推测为口误)也是会表达的。我想说的是,梗让那些本来不会说话的人有话可说。比如我本来划过某个内容不会评论,但觉得某个梗有趣,能和内容契合,就把梗发出来,还能为创作者增长流量,为什么这没有促进表达呢?这么多人都在使用梗,为什么不能说梗促进了表达呢?
反方:对方辩友说因为梗文化出现,让我们多了一种更好的选择,但是否因为梗的出现,挤压了我们原本表述方式的生存空间呢?在梗出现之前,很多人讲话也并非滔滔不绝、非常漂亮。就像“666”,本来可以有多种表达无语的方式,为什么会挤压正常表达呢?
现在很多学生写作文用梗会遭到批评,有人求职时用梗也会影响结果,这难道不是梗文化挤压了我们正常表述语言的空间吗?其实,表达能力的缺失不是因为梗文化,而是因为我们接触的是网络环境,信息碎片化。如果像中学时那样每天读书、积累知识,有丰富的阅历,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余华也会玩梗,所以不能把问题都归结到梗文化上。梗文化的内核包含将事物娱乐化、变得更有趣,为什么要把所有问题都归到梗文化上呢?
正方:对方辩友可以举个例子,除了玩梗,还有什么其他梗文化的表达方式?创造梗也是梗文化的内涵,我们看到梗会心一笑,让枯燥的讨论变得有趣,这些都是梗文化带来的利好。梗文化出现后,讨论变得更开心,但会不会导致讨论方向改变呢?我不觉得讨论方向会改变,梗能让讨论环境变得更加幽默风趣。而且,有梗能让一些不太会讲话的人互相交流,这难道是坏事吗?
反方:在不同的场景里,突然冒出来一个不合时宜的梗,会破坏讨论环境。比如在菜市场和辩论室讨论,场景不同,梗的使用也不同。在不恰当的场景用梗,会阻碍别人的表达。
正方:我们使用梗是有相关性的,是经过思考的。比如在相关内容下才会用梗讨论,并非毫无道理地乱发。就像日本排放核废水时,评论区弹幕里全是“保护海洋”,甚至出现“保护你妈的海洋”这种争吵,这是在无关视频下的无脑发言,扰乱了评论区氛围,干扰了别人的正常表达。
反方:我刚才的意思是,在日本排放核废水相关视频下刷梗,影响了观众对视频有关问题的讨论。其实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是到底什么是表达。对方把说话和表达划等号,如果是这样,那辩题为什么不叫“梗文化促进了说话”呢?对方一直说我方没有给出定义的合理性,其实对方也没有给出合理定义。如果所有表达都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只要说话就可以表达所有问题,这显然不成立。另外,对方是在尝试玩梗而非真正理解梗的问题。
下面进入总结陈词环节,首先有请反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对方认为只要是梗,就会促进我们说话,这点我们认同,刷“666”“绝绝子”等确实是低成本的说话方式,能促进说话,但这真的促进表达了吗?投入一个梗,可能会激起情绪共鸣和宣泄,但这并非正常的表达。
对方说梗文化是好的,只是人的理解问题。但按照这个逻辑,任何事情都是人的问题,那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
我方认为梗文化会造成我们失语现象。回到梗的本质,在没有互联网时,梗可能是在小群体内传播,引起情绪共鸣。现在的梗文化,包括玩梗、造梗和刷梗,我方认为完整刷梗不是表达,而是情绪共鸣。我们使用梗是希望在圈子里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互联网上刷梗,成本低廉,我们乐意表达情绪,但这绝对不是表达,表达需要带有思考和精准传递。所以,我们今天的讨论冲突在于对表达的定义,我方给出的定义更加公允。梗文化给我们提供了逃脱现实压力的安全区,有情绪共鸣,但不是表达。
下面有请正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
正方四辩:对方给我们扣帽子,说我们的表达不经过思考、是乱讲,但显然不是这样。我们对好的表达有明确标准,就是能否贴切地表达表达者所想表达的内容。比如一些导演拍的电影,很多人看不懂其中晦涩的情绪,但我们不会否认导演是优秀的表达者,因为他用电影最贴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认为表达可以被误解,表达者是否被误解不能作为判断表达好坏的唯一标准。
很高兴第一个论点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即梗能让那些没话讲的人说出口,让人感觉自己挺幽默,哪怕只让别人开心一秒钟,也是有意义的。
第二个事情,网络讨论需要一个诙谐的环境,很多人上网只是图个乐呵,看到合适的梗就呼应一下,并非没有思考。反观对方观点,说梗挤占原本的沟通语言和语料库,但很多梗很难用其他词替换,比如“小镇做题家”“208万”,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内涵,是为了更精准地表达而诞生的,丰富了我们的表达,让交流环境更幽默,也能疏解心情,所以梗文化完全可以促进表达。
对于反方说只要用了别人说过的东西就不算表达,必须独立创造新东西才叫表达,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学过的古诗都不算表达了。
好,非常感谢正方天津师范大学和反方的参与。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