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恋爱关系中,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在恋爱关系中,不应该追求等价的付出》一题,辩之竹内共收录26场比赛。我们为您提供这26场比赛的论点、判断标准提取,以及总计数百条论据的提取,还有Deepseek的辩题分析。这可以帮您更好备赛。
欢迎您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查看。
阅读量:0
辩题:明智vs不明智 环节:二辩对辩
正方二辩:我方所说的替考率有15% - 20%,并非如对方所认为的那么低。您方说本科生毕业都能找到工作,可您说的是弃考率,研究生录取率只有16.7%,选择考研八成左右考不上,又如何获得您方所谓的高学历?还有,您方所说的那个数据率是研究生录取率比本科生高,数据在哪?我方数据显示,本科生获取的是15%,而不是您方所说的22%。
首先,您方所说8.5K到10.5K薪资,资料出处是Boss直聘和接连招聘21年、二三年毕业生的整体数据调查。再看,您刚说注重工作经验,本科生如何获取工作经验呢?按照相同比较模式,工作3年的本科生和刚毕业的研究生对比,这是两种不同人生选择,工作3年的工作经验和在学校待3年当然不同。
对方您说研究生获得offer的获取率是54%,本科生是44%,也就是大概五成和六成的人能找到工作。以找到工作为例比较,您是否认为研究生考上就一定能找到工作?您方数据也表明很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我方数据显示研究生最终录取数量确实优于本科生。
再看晋升问题,我方有数据显示研究生学历能获得较高晋升收入,您方数据出处在哪?针对您之前的数据,研究生所需人数变多,是否因为考研人数变多,市场上研究生多了,所以研究生就业人数上涨,但工资变低、待遇下降?
到此我们可知,同样竞争下,研究生比本科生有竞争优势。那么再回答我,您方的晋升到底从何而来?提升空间,您方数据重新念也行。我方显示,在体制内、国企内工作,研究生学历的晋升速度和获取的薪资确实比本科生高。
辩题:明智vs不明智 环节:二辩对辩
正方二辩:我方所说的替考率有15% - 20%,并非如对方所认为的那么低。您方说本科生毕业都能找到工作,可您说的是弃考率,研究生录取率只有16.7%,选择考研八成左右考不上,又如何获得您方所谓的高学历?还有,您方所说的那个数据率是研究生录取率比本科生高,数据在哪?我方数据显示,本科生获取的是15%,而不是您方所说的22%。
首先,您方所说8.5K到10.5K薪资,资料出处是Boss直聘和接连招聘21年、二三年毕业生的整体数据调查。再看,您刚说注重工作经验,本科生如何获取工作经验呢?按照相同比较模式,工作3年的本科生和刚毕业的研究生对比,这是两种不同人生选择,工作3年的工作经验和在学校待3年当然不同。
对方您说研究生获得offer的获取率是54%,本科生是44%,也就是大概五成和六成的人能找到工作。以找到工作为例比较,您是否认为研究生考上就一定能找到工作?您方数据也表明很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我方数据显示研究生最终录取数量确实优于本科生。
再看晋升问题,我方有数据显示研究生学历能获得较高晋升收入,您方数据出处在哪?针对您之前的数据,研究生所需人数变多,是否因为考研人数变多,市场上研究生多了,所以研究生就业人数上涨,但工资变低、待遇下降?
到此我们可知,同样竞争下,研究生比本科生有竞争优势。那么再回答我,您方的晋升到底从何而来?提升空间,您方数据重新念也行。我方显示,在体制内、国企内工作,研究生学历的晋升速度和获取的薪资确实比本科生高。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谢谢主席,在场各位:
当下,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形势亦然,学历贬值,学历薪资差距大,资本就业是当今社会状况。
选学历是指大学生通过保研、考研、海外留学等途径选择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学历。明确是指有远见,明确的选择是指在充分的信息和理性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或组织的目标,做出有利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我方基于此做出判断:
第一,高学历可以成为晋升有力的优势。根据智联招聘2023年大学生就业利益问题问卷调研显示,硕博求职毕业生中获得offer的比例为56.7%,而本科毕业生中获得offer的比例为47.5%。2022年大学生就业率调研报告显示,硕士学历的毕业生的签约率为20.6%,而本科生的签约率仅为15.3%。其中,offer获取率是指公司提供获取的意向,而签约是指公司明确指出录取。综上数据可以看出,硕博毕业生整体录取率要高于本科生。同时,据调查显示,2010 - 2020年本科生毕业三年内的工资在这10年平均收入从2.34万元增长到4.29万元,而硕士毕业生在三年内实现了6倍以上的薪资涨幅,在毕业10年后,硕士年均收入达到13.19万元,而且经过参与晋级计划,研究生每月可以领取到相对应的补贴。在青岛市,硕士研究生的补贴额度在800元每月左右,这样不仅可以获得优质的工作,还可以缓解刚毕业时的经济压力。
第二,高学历有利于就业以及自身发展。从就业市场现状来看,学历很大程度上是敲门砖。《2024年高校毕业生数据报告》揭示学历门槛提高现象,专科能胜任的工作招本科,本科能胜任的工作招硕士,以此类推的情况比较严重。其中认为已严重和非常严重的企业占56.13%和13.5%。例如,2024年比亚迪校招总人数为1.13万人,占比61%,校招研发人员占所有校招人员的78%,2024年校招毕业生中硕士占10%,相较于2023年校招硕士3%大幅增长。学历已成为本科生就业的一个重大难题,社会对于高素质年轻人的需求仍存在缺口,年轻人通过提升学历获得更高的学位学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进入优质岗位,获得理想工作岗位的机会。根据我国政府级领导干部学历、专业以及晋升关系研究,领导干部中拥有硕士学位学历占总人数的52%,拥有博士学位学历占总人数的16%,拥有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学历的人数占26%。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现状,年轻人提升学历可以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更上学历。
谢谢主席,在场各位:
当下,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形势亦然,学历贬值,学历薪资差距大,资本就业是当今社会状况。
选学历是指大学生通过保研、考研、海外留学等途径选择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学历。明确是指有远见,明确的选择是指在充分的信息和理性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或组织的目标,做出有利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我方基于此做出判断:
第一,高学历可以成为晋升有力的优势。根据智联招聘2023年大学生就业利益问题问卷调研显示,硕博求职毕业生中获得offer的比例为56.7%,而本科毕业生中获得offer的比例为47.5%。2022年大学生就业率调研报告显示,硕士学历的毕业生的签约率为20.6%,而本科生的签约率仅为15.3%。其中,offer获取率是指公司提供获取的意向,而签约是指公司明确指出录取。综上数据可以看出,硕博毕业生整体录取率要高于本科生。同时,据调查显示,2010 - 2020年本科生毕业三年内的工资在这10年平均收入从2.34万元增长到4.29万元,而硕士毕业生在三年内实现了6倍以上的薪资涨幅,在毕业10年后,硕士年均收入达到13.19万元,而且经过参与晋级计划,研究生每月可以领取到相对应的补贴。在青岛市,硕士研究生的补贴额度在800元每月左右,这样不仅可以获得优质的工作,还可以缓解刚毕业时的经济压力。
第二,高学历有利于就业以及自身发展。从就业市场现状来看,学历很大程度上是敲门砖。《2024年高校毕业生数据报告》揭示学历门槛提高现象,专科能胜任的工作招本科,本科能胜任的工作招硕士,以此类推的情况比较严重。其中认为已严重和非常严重的企业占56.13%和13.5%。例如,2024年比亚迪校招总人数为1.13万人,占比61%,校招研发人员占所有校招人员的78%,2024年校招毕业生中硕士占10%,相较于2023年校招硕士3%大幅增长。学历已成为本科生就业的一个重大难题,社会对于高素质年轻人的需求仍存在缺口,年轻人通过提升学历获得更高的学位学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进入优质岗位,获得理想工作岗位的机会。根据我国政府级领导干部学历、专业以及晋升关系研究,领导干部中拥有硕士学位学历占总人数的52%,拥有博士学位学历占总人数的16%,拥有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学历的人数占26%。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现状,年轻人提升学历可以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更上学历。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正方四辩:感谢反方一辩。下面我开始质询。
首先,你方对于“明智的选择”定义是什么? 反方一辩:就是从长远上来看它性价比高。 正方四辩:好,所以我们能达成共识,我们都追求长远利益。下一个问题,你方的判标是什么? 反方一辩:判断的标准是吗?就是更明智,就是长远来看性价比更高,这就是我方判断的标准。 正方四辩:好,我们看性价比。我再大概问你,我们能不能达成以我校的龚老师为例,学历方面,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就业,是这样吗? 反方一辩:我方认。我方认为学历可以接受。
正方四辩:我想问你,研究生3年出来,我跟我同台竞技的是哪一部分人呢? 反方一辩:是正常的,对方辩友你要看看,实际上这个辩题它是对于一个人个人选择的一个倡导,所以说我们要看自己。那肯定是25岁,25岁就是本科生毕业工作三年的我和读了研的25岁的我来进行对比,就是我方的比较平台是这样的。 正方四辩:你跟自己对比,怎么跟自己对比?就是对于我来说,我现在本科毕业,我工作三年,但是三年后25岁的我和我当时本科毕业之后选择继续读研三年,这个时候的25岁的我,我们两者对比,我们谁的待遇更好,我们谁过得更好。而我们从数据看,硕士毕业4年后,29岁累计收入赶上本科,并且薪资增长远大于同年本科生,所以说您方这一层立不住,同时我们还要比同届的,你方不可能出来之后研究生跟研究生比,硕士跟硕士相比吧。
正方四辩:下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是当今社会年轻人,也就是涵盖所有毕业的本科生,对吧? 反方一辩:怎么叫你从说怎么不计你是什么年轻人之后,什么本科生? 正方四辩:好,我重新说一下,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是当今社会的年轻人,也就是涵盖所有毕业的本科生,对吗? 反方一辩:对。 正方四辩:那么好,所以说像医学这一类必须要读研我才能找到工作的专业,那么是不是选择学历是一个很明确的必要选择呢? 反方一辩:我对医学生不太了解,但是我方已经跟你讲过,现在研究生的发展是越来越差的呀。而且你方也不能只跟我在医学生方面,还有很多像我现在学自动化这些专业的,很多都是这种情况,和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正方四辩:那么好打断一下,2019年普通高校中,医学专业招生占总招生人数的10%,也就是说这10%是一个很大的占比,对不对? 正方四辩:好,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就是说一个同等院校层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你选哪一个? 反方一辩:不是对方辩友,就是还是不能在这个平台上来看呀,我们今天要看的不是HR怎么选,今天要看的是自己,我自己怎么选,我是选择去找工作,毕业就找工作,还是选择继续读研,是自己的选择。 正方四辩:那对方是不是侧面承认呢?其实本科生和研究生我比不了,对吗? 反方一辩:不是的,对方辩友如果真的要去看一个HR的选择的话,那我选择也是一个有3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和一个刚刚出来的研究生,是这样子的。 正方四辩:可是您方已经说过,我们讨论是就业啊,这难道不矛盾吗?
正方四辩:感谢反方一辩。下面我开始质询。
首先,你方对于“明智的选择”定义是什么? 反方一辩:就是从长远上来看它性价比高。 正方四辩:好,所以我们能达成共识,我们都追求长远利益。下一个问题,你方的判标是什么? 反方一辩:判断的标准是吗?就是更明智,就是长远来看性价比更高,这就是我方判断的标准。 正方四辩:好,我们看性价比。我再大概问你,我们能不能达成以我校的龚老师为例,学历方面,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就业,是这样吗? 反方一辩:我方认。我方认为学历可以接受。
正方四辩:我想问你,研究生3年出来,我跟我同台竞技的是哪一部分人呢? 反方一辩:是正常的,对方辩友你要看看,实际上这个辩题它是对于一个人个人选择的一个倡导,所以说我们要看自己。那肯定是25岁,25岁就是本科生毕业工作三年的我和读了研的25岁的我来进行对比,就是我方的比较平台是这样的。 正方四辩:你跟自己对比,怎么跟自己对比?就是对于我来说,我现在本科毕业,我工作三年,但是三年后25岁的我和我当时本科毕业之后选择继续读研三年,这个时候的25岁的我,我们两者对比,我们谁的待遇更好,我们谁过得更好。而我们从数据看,硕士毕业4年后,29岁累计收入赶上本科,并且薪资增长远大于同年本科生,所以说您方这一层立不住,同时我们还要比同届的,你方不可能出来之后研究生跟研究生比,硕士跟硕士相比吧。
正方四辩:下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是当今社会年轻人,也就是涵盖所有毕业的本科生,对吧? 反方一辩:怎么叫你从说怎么不计你是什么年轻人之后,什么本科生? 正方四辩:好,我重新说一下,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是当今社会的年轻人,也就是涵盖所有毕业的本科生,对吗? 反方一辩:对。 正方四辩:那么好,所以说像医学这一类必须要读研我才能找到工作的专业,那么是不是选择学历是一个很明确的必要选择呢? 反方一辩:我对医学生不太了解,但是我方已经跟你讲过,现在研究生的发展是越来越差的呀。而且你方也不能只跟我在医学生方面,还有很多像我现在学自动化这些专业的,很多都是这种情况,和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正方四辩:那么好打断一下,2019年普通高校中,医学专业招生占总招生人数的10%,也就是说这10%是一个很大的占比,对不对? 正方四辩:好,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就是说一个同等院校层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你选哪一个? 反方一辩:不是对方辩友,就是还是不能在这个平台上来看呀,我们今天要看的不是HR怎么选,今天要看的是自己,我自己怎么选,我是选择去找工作,毕业就找工作,还是选择继续读研,是自己的选择。 正方四辩:那对方是不是侧面承认呢?其实本科生和研究生我比不了,对吗? 反方一辩:不是的,对方辩友如果真的要去看一个HR的选择的话,那我选择也是一个有3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和一个刚刚出来的研究生,是这样子的。 正方四辩:可是您方已经说过,我们讨论是就业啊,这难道不矛盾吗?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辩题:明智vs不明智
环节:反方四辩·质询·正方一辩
反方四辩:首先,别的选择更好才叫明智的选择,对吧?我方一辩提到这是基于个人发展、个人综合情况来说的,只要有利于我方的就是明确的选择。我方提到要比未来,要比考研和本科直接工作哪个更好才叫明智选择,没问题吧?
正方一辩:好,没问题。
反方四辩:那我再问你,今天我判断要不要卷学历,比如我现在大四或者要毕业了,我到底要不要选择考研,没问题吧?不是简单的硕士比本科就可以。目前2023、2024年平均考研录取人数不到20%,剩下80%的人为什么叫不明智的选择呢?首先,我国有数据显示,每年的弃考率在15% - 30%左右,那你说的这个不足20%的录取率,是在少了很大一部分人(弃考者)的基础上的,加上这部分人来说,录取率就不止这个不到20%的数值了。弃考方面,我方想问弃考有没有可能第二年还考呢?深圳大学统计有54%的考研人是第二年考的,所以你告诉我弃考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二战的人呢?所以二战,这些二战考研的人的最终目的还是考研,对吧?那这么多人考不上研,为什么还是明智的选择呢?
我再往后看,就算今天我考上研了,我找工作的时候,我要比的也是和本科毕业已经工作三年的人去比,没问题吧?
正方一辩:没问题。
反方四辩:不对,同时你也会和同届毕业的本科生一同去比较,对吧?你本科毕业如果选择考研,是不是三年之后才能就业?这是你方的观点吗?什么要保证入学是同一年的问题吗?三年之后就业,你再去工作岗位竞聘的时候,是不是要和25岁(本科毕业工作3年)和刚刚研究生毕业的人去比呢?
正方一辩:没问题。
反方四辩:我方旨在向您强调,在竞聘工作岗位的时候,会出现研究生毕业与本科生毕业的区别,您方提到这个情况,我们要同是选择,所以要同一个年龄段,我觉得我说得够清楚了。我最后问你,今天我们比明智的选择,我们要看未来的趋势,就是今天考研是不是越来越难,或者说性价比越来越高,没问题吧?
正方一辩:没问题。
反方四辩:还有您刚才提到的上一个东西,客观上都没问题吧?
正方一辩:一定没问题。
辩题:明智vs不明智
环节:反方四辩·质询·正方一辩
反方四辩:首先,别的选择更好才叫明智的选择,对吧?我方一辩提到这是基于个人发展、个人综合情况来说的,只要有利于我方的就是明确的选择。我方提到要比未来,要比考研和本科直接工作哪个更好才叫明智选择,没问题吧?
正方一辩:好,没问题。
反方四辩:那我再问你,今天我判断要不要卷学历,比如我现在大四或者要毕业了,我到底要不要选择考研,没问题吧?不是简单的硕士比本科就可以。目前2023、2024年平均考研录取人数不到20%,剩下80%的人为什么叫不明智的选择呢?首先,我国有数据显示,每年的弃考率在15% - 30%左右,那你说的这个不足20%的录取率,是在少了很大一部分人(弃考者)的基础上的,加上这部分人来说,录取率就不止这个不到20%的数值了。弃考方面,我方想问弃考有没有可能第二年还考呢?深圳大学统计有54%的考研人是第二年考的,所以你告诉我弃考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二战的人呢?所以二战,这些二战考研的人的最终目的还是考研,对吧?那这么多人考不上研,为什么还是明智的选择呢?
我再往后看,就算今天我考上研了,我找工作的时候,我要比的也是和本科毕业已经工作三年的人去比,没问题吧?
正方一辩:没问题。
反方四辩:不对,同时你也会和同届毕业的本科生一同去比较,对吧?你本科毕业如果选择考研,是不是三年之后才能就业?这是你方的观点吗?什么要保证入学是同一年的问题吗?三年之后就业,你再去工作岗位竞聘的时候,是不是要和25岁(本科毕业工作3年)和刚刚研究生毕业的人去比呢?
正方一辩:没问题。
反方四辩:我方旨在向您强调,在竞聘工作岗位的时候,会出现研究生毕业与本科生毕业的区别,您方提到这个情况,我们要同是选择,所以要同一个年龄段,我觉得我说得够清楚了。我最后问你,今天我们比明智的选择,我们要看未来的趋势,就是今天考研是不是越来越难,或者说性价比越来越高,没问题吧?
正方一辩:没问题。
反方四辩:还有您刚才提到的上一个东西,客观上都没问题吧?
正方一辩:一定没问题。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教育主席大家好。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学历逐渐贬值,毕业生纷纷选择继续深造,希望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这种现象由此产生。
站在如今的经济背景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已经成为美好的幻想。接下来的每一年都是过去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最好的一年,这已不再是世纪玩笑话。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2023年4月中国青年失业率达到20.4%,预测在2024年还会继续上升到24%以上,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指出,当实际GDP增长低于潜在GDP增长2%时,失业率就会增高1%。简言之,当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增速放缓时,失业率就会升高。并且,无论是两会的中央经济问答还是中国社科院都预测增速会再放缓。2023年中国GDP增速为5.2%,2024年前三季度为4.8%,按照高盛的预测,2025年可能只有4.5%,增速放缓并不会因为疫情结束而改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选择学历深造不再是明智的选择。
首先,学历深造本身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考研的人数从2016年的177万上升到2023年的474万,但录取率却只有16.7%。而根据麦克斯研究生研究院的数据,哪怕是那16.7%的新学员,三年也要损失约25万的收入,这还不提学员期间花费的成本,付出如此之大,难道能带来足以匹配的收益吗?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2024年的招聘统计,今年普本院校的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33.2%,比去年下降17个百分点。不仅在offer的获得率上,薪资待遇也会受经济形势影响而越来越差。无论是去年的招聘还是boss直聘的数据都显示,2021年到2030年毕业生的整体薪资每年下降约12%。网友分享,三年前本科毕业的自己手握腾讯、滴滴、阿里四个offer,薪资从34.5万到45万,在保研985后只有两个offer,且都是边缘部门,薪资均未超过35万。提高的风险,大量的付出却得不到足够的回报,当然是不明智的。
所以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将学历及时变现优于提升学历。当下就业市场越来越不看重学历的高低,而是更加注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据智联招聘的调查,38.9%的学生成功获得offer是因为有实习经历,28.5%的人是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只有20%的人是因为学历高,而普本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甚至比硕博毕业生还高10.7%。所以实践比学历更能帮你找到好工作。
不仅如此,本科晋升管理层的速度也领先毕业10年内的研究生。本科生毕业的第4年,有45%的人已经晋升到管理阶层了,而研究生毕业第一年只有24%。所以无论是找工作的难易程度、晋升速度还是薪资,工作三年都远比考研收益更高。
在一个货币贬值的时代,存钱显然不是成为富翁的明智选择。
教育主席大家好。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学历逐渐贬值,毕业生纷纷选择继续深造,希望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这种现象由此产生。
站在如今的经济背景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已经成为美好的幻想。接下来的每一年都是过去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最好的一年,这已不再是世纪玩笑话。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2023年4月中国青年失业率达到20.4%,预测在2024年还会继续上升到24%以上,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指出,当实际GDP增长低于潜在GDP增长2%时,失业率就会增高1%。简言之,当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增速放缓时,失业率就会升高。并且,无论是两会的中央经济问答还是中国社科院都预测增速会再放缓。2023年中国GDP增速为5.2%,2024年前三季度为4.8%,按照高盛的预测,2025年可能只有4.5%,增速放缓并不会因为疫情结束而改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选择学历深造不再是明智的选择。
首先,学历深造本身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考研的人数从2016年的177万上升到2023年的474万,但录取率却只有16.7%。而根据麦克斯研究生研究院的数据,哪怕是那16.7%的新学员,三年也要损失约25万的收入,这还不提学员期间花费的成本,付出如此之大,难道能带来足以匹配的收益吗?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2024年的招聘统计,今年普本院校的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33.2%,比去年下降17个百分点。不仅在offer的获得率上,薪资待遇也会受经济形势影响而越来越差。无论是去年的招聘还是boss直聘的数据都显示,2021年到2030年毕业生的整体薪资每年下降约12%。网友分享,三年前本科毕业的自己手握腾讯、滴滴、阿里四个offer,薪资从34.5万到45万,在保研985后只有两个offer,且都是边缘部门,薪资均未超过35万。提高的风险,大量的付出却得不到足够的回报,当然是不明智的。
所以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将学历及时变现优于提升学历。当下就业市场越来越不看重学历的高低,而是更加注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据智联招聘的调查,38.9%的学生成功获得offer是因为有实习经历,28.5%的人是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只有20%的人是因为学历高,而普本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甚至比硕博毕业生还高10.7%。所以实践比学历更能帮你找到好工作。
不仅如此,本科晋升管理层的速度也领先毕业10年内的研究生。本科生毕业的第4年,有45%的人已经晋升到管理阶层了,而研究生毕业第一年只有24%。所以无论是找工作的难易程度、晋升速度还是薪资,工作三年都远比考研收益更高。
在一个货币贬值的时代,存钱显然不是成为富翁的明智选择。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学历深造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就业市场更看重实践,工作三年比考研收益更高,所以选择学历深造不是明智的选择。
辩题为:明智vs不明智
正方二辩·申论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辩题的背景。我们看到当下存在经济下行以及学历高消费的现象,据调查显示,有56%的企业存在这种现象,其中约20%的企业该现象非常严重。同时,社会对硕博的需求在逐步增加。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选择的问题。这里的选择是指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我们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就业导向以及追求性价比的问题。
首先站在考研的角度,考研率大概为30%(去掉弃考的情况)。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有30%的人可能考上,而70%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否考上,不过他们可以一直努力奋斗。
再看本科生毕业后面临的竞争情况。并不是本科生与本科生竞争,研究生与研究生竞争,而是他们混合在一起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需要论证本科生比研究生具有竞争优势。这里我有一个疑问,HR注重工作经验,那么到底是如何注重这种工作经验的,又是如何凭借工作经验进入部门的呢?
最后,我方明确一点,录取率不等于获取率,也不等于真正的录取率。我方的数据表明,研究生的录取率确实高于本科生。
以上。
辩题为:明智vs不明智
正方二辩·申论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辩题的背景。我们看到当下存在经济下行以及学历高消费的现象,据调查显示,有56%的企业存在这种现象,其中约20%的企业该现象非常严重。同时,社会对硕博的需求在逐步增加。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选择的问题。这里的选择是指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我们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就业导向以及追求性价比的问题。
首先站在考研的角度,考研率大概为30%(去掉弃考的情况)。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有30%的人可能考上,而70%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否考上,不过他们可以一直努力奋斗。
再看本科生毕业后面临的竞争情况。并不是本科生与本科生竞争,研究生与研究生竞争,而是他们混合在一起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需要论证本科生比研究生具有竞争优势。这里我有一个疑问,HR注重工作经验,那么到底是如何注重这种工作经验的,又是如何凭借工作经验进入部门的呢?
最后,我方明确一点,录取率不等于获取率,也不等于真正的录取率。我方的数据表明,研究生的录取率确实高于本科生。
以上。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第一件事情,除了《论语》的部分,对方今天第一个论点告诉我关于水硕士的情况,比如说去国外读一个硕士,花钱读一个学位,由对方进行论证。
第二,关于比较模式的问题。校级公平的比较模式应该是我站在可以选择就业和可以选择读研的节点上,我进入工作市场,工作三年以后,和我花费三年读了硕士拿到硕士学历以后进行比较,也就是站在25岁时,我工作三年有三年工作经验和我刚刚进入市场的比较,而不是在某一个工作时间点上,做一个硕士,和我当年同样毕业的本科生进行比较,这对个人的发展根本没有意义。
第二个问题,对方今天告诉我,选择学历之后,硕士能获得offer的录取率从本科的44%变成52%,仅仅8%的提升。可是数据告诉我们,考研录取率只有16.7%,所以我很好奇,对方是如何认为这些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仅仅提升一点点的offer获取率,而且也并没有说完全能够通过,反而要承担自己八成可能考不上的风险。
第二个部分,按照对方所想,整个市场也是下行的。从21年到23年,现年招聘和放职聘中,毕业生的整体薪资每年下降12%,本科生的平均起薪大概是6到8千左右,研究生高于本科生2.5K,也就是8.5K到10.5K左右。按照现在的市场环境来讲,三年以后我进入到市场,我的薪资是原来进入市场的68%,也就是身为一个硕士毕业生,我可能还没有三年前作为本科生的自己找到工作更好,这是经济现状下行导致的必然结果,对方都没有解释一下为什么推迟就业以后,我可能未来发展变得更好了。
最后一个问题,在现有的模式下,对方也承认培养工作能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因为某些岗位上特别要求要有学生经验。
第一件事情,除了《论语》的部分,对方今天第一个论点告诉我关于水硕士的情况,比如说去国外读一个硕士,花钱读一个学位,由对方进行论证。
第二,关于比较模式的问题。校级公平的比较模式应该是我站在可以选择就业和可以选择读研的节点上,我进入工作市场,工作三年以后,和我花费三年读了硕士拿到硕士学历以后进行比较,也就是站在25岁时,我工作三年有三年工作经验和我刚刚进入市场的比较,而不是在某一个工作时间点上,做一个硕士,和我当年同样毕业的本科生进行比较,这对个人的发展根本没有意义。
第二个问题,对方今天告诉我,选择学历之后,硕士能获得offer的录取率从本科的44%变成52%,仅仅8%的提升。可是数据告诉我们,考研录取率只有16.7%,所以我很好奇,对方是如何认为这些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仅仅提升一点点的offer获取率,而且也并没有说完全能够通过,反而要承担自己八成可能考不上的风险。
第二个部分,按照对方所想,整个市场也是下行的。从21年到23年,现年招聘和放职聘中,毕业生的整体薪资每年下降12%,本科生的平均起薪大概是6到8千左右,研究生高于本科生2.5K,也就是8.5K到10.5K左右。按照现在的市场环境来讲,三年以后我进入到市场,我的薪资是原来进入市场的68%,也就是身为一个硕士毕业生,我可能还没有三年前作为本科生的自己找到工作更好,这是经济现状下行导致的必然结果,对方都没有解释一下为什么推迟就业以后,我可能未来发展变得更好了。
最后一个问题,在现有的模式下,对方也承认培养工作能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因为某些岗位上特别要求要有学生经验。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正方三辩:请问反方一辩,我想先自行论证一下本科生是否能执行到这一职业。我想问为什么一定要论证本科生一定要就业呢?如果他们没有工作经验的话,与三年之后相比呢?其实我刚刚只是想说,本科生就业情况跟你们研究生差不多就行了。这里有一个数据,研究生的签约值是百分之二十点六二。不过没关系,我也有数据。根据2024年之前的招聘调查显示,普本院校的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比本科毕业生还要低10.7%。
那么,你的意思是不是本科生的offer获得率比研究生更高呢?如果是这样,那你有没有考虑过质量呢?在你方语境下,难道只要有选择就可以,就像我去两三千的流水线工作也算是一种好选择吗?你要论证本科生毕业只能去两三千的流水线工作。这是我在向你索要论证,因为你方一直给我论证工作相关的内容,而你方提出了这个观点,却不接受质疑,所以这个举证的义务在你方。我方能给出本科生的平均薪资为5917元,硕士及以上平均薪资为9278元。
我们要比较的是本科工作31年和本科工作3年吧,在这工作三年期间我也是一直都有工资的。而且你知道现在研究生的工资也越来越低,根据智联招聘和boss直聘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3年毕业生的整体薪资每年下降约百分之十,整体下降12%,三年之后薪资是三年前的68%。而且根据麦克斯2024年就业数据显示,东部地区本科生毕业三年后的薪资涨幅为69%。你看,本科生本来自己的薪资也在涨,而研究生毕业了之后,薪资还在降,所以你方一直在追逐我方的薪资水平,怎么能追得上呢?
首先我跟你说,你说研究生提名(此处表述不清,可能是提及)就是比本科生高,就算我们再怎么落后,那也是同时落后。因为现在你只提出了经济下行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告诉我们本科生没有就业怎么办。你刚刚只考虑到HR要本科生三年工作经验,我在问你,没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如何与HR谈呢?这是我在问你的问题,反方辩友不要再逃避,如果再逃避这个点就很被动了。我方刚刚讲过了,现在本科生实际上是比研究生更好就业的,所以你不要逃避我的问题,我的问题是作为一个HR,如果一个本科生没有三年工作经验,他如何与研究生竞争呢?我方为什么就找不到工作呢?对方不要再混淆视听了。
那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这个特点(此处表述不清,可能是话题)的话,如果一定要确保一个事情的成功率多高,你才会去做吗?抱歉,不是你说,你慢点说成功率什么,如果你们要确保一个事情的成功率百分之百,我才会去做吗?不需要,我们只是要跟你讲,看性价比,我们今天利益比付出的成本高,现在考研是一个风险高、回报成本低的一个选择,它的性价比没有找工作高。你方一直在强调没有性价比,但是始终问不出来到底为什么没有性价比,你们找工作也没有做相关论证,那你最后不也是侧面论证说你们就是要看这个过去百分百成功才去做吗?这个点我们也不在讨论了,我想问一下反方辩友,从大三到大四这一段时间,除了考研你还能做什么其他的事情?
反方辩友,我方在一辩稿里面,第一部分已经跟你讲得很清楚了,就是现在考研是一个风险越来越高,但是收益却越来越低的一个选择,它的收益和风险是不成正比的。另外,如果我大三到大四不考研的话,我可以去多实习啊,我提升我大四毕业之后找工作的概率啊,对吧?
正方三辩:反方辩友我想问一下,如果我本科学历不够高的话,我如何去找一个礼拜六(此处表述不清,可能是理想的)实习呢?
反方辩友:你是在想当然吗?你就觉得你一个本科生,最后一定是不能找到实习吗?我们学历高就必然能找到实习这种现象不是给你摆出来了吗?有数据在这里,就是说本科生不一定能找到优质的实习。但是我方也没有跟你比学历啊,我刚跟你比的是3年工作经验。
正方三辩:请问反方一辩,我想先自行论证一下本科生是否能执行到这一职业。我想问为什么一定要论证本科生一定要就业呢?如果他们没有工作经验的话,与三年之后相比呢?其实我刚刚只是想说,本科生就业情况跟你们研究生差不多就行了。这里有一个数据,研究生的签约值是百分之二十点六二。不过没关系,我也有数据。根据2024年之前的招聘调查显示,普本院校的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比本科毕业生还要低10.7%。
那么,你的意思是不是本科生的offer获得率比研究生更高呢?如果是这样,那你有没有考虑过质量呢?在你方语境下,难道只要有选择就可以,就像我去两三千的流水线工作也算是一种好选择吗?你要论证本科生毕业只能去两三千的流水线工作。这是我在向你索要论证,因为你方一直给我论证工作相关的内容,而你方提出了这个观点,却不接受质疑,所以这个举证的义务在你方。我方能给出本科生的平均薪资为5917元,硕士及以上平均薪资为9278元。
我们要比较的是本科工作31年和本科工作3年吧,在这工作三年期间我也是一直都有工资的。而且你知道现在研究生的工资也越来越低,根据智联招聘和boss直聘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3年毕业生的整体薪资每年下降约百分之十,整体下降12%,三年之后薪资是三年前的68%。而且根据麦克斯2024年就业数据显示,东部地区本科生毕业三年后的薪资涨幅为69%。你看,本科生本来自己的薪资也在涨,而研究生毕业了之后,薪资还在降,所以你方一直在追逐我方的薪资水平,怎么能追得上呢?
首先我跟你说,你说研究生提名(此处表述不清,可能是提及)就是比本科生高,就算我们再怎么落后,那也是同时落后。因为现在你只提出了经济下行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告诉我们本科生没有就业怎么办。你刚刚只考虑到HR要本科生三年工作经验,我在问你,没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如何与HR谈呢?这是我在问你的问题,反方辩友不要再逃避,如果再逃避这个点就很被动了。我方刚刚讲过了,现在本科生实际上是比研究生更好就业的,所以你不要逃避我的问题,我的问题是作为一个HR,如果一个本科生没有三年工作经验,他如何与研究生竞争呢?我方为什么就找不到工作呢?对方不要再混淆视听了。
那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这个特点(此处表述不清,可能是话题)的话,如果一定要确保一个事情的成功率多高,你才会去做吗?抱歉,不是你说,你慢点说成功率什么,如果你们要确保一个事情的成功率百分之百,我才会去做吗?不需要,我们只是要跟你讲,看性价比,我们今天利益比付出的成本高,现在考研是一个风险高、回报成本低的一个选择,它的性价比没有找工作高。你方一直在强调没有性价比,但是始终问不出来到底为什么没有性价比,你们找工作也没有做相关论证,那你最后不也是侧面论证说你们就是要看这个过去百分百成功才去做吗?这个点我们也不在讨论了,我想问一下反方辩友,从大三到大四这一段时间,除了考研你还能做什么其他的事情?
反方辩友,我方在一辩稿里面,第一部分已经跟你讲得很清楚了,就是现在考研是一个风险越来越高,但是收益却越来越低的一个选择,它的收益和风险是不成正比的。另外,如果我大三到大四不考研的话,我可以去多实习啊,我提升我大四毕业之后找工作的概率啊,对吧?
正方三辩:反方辩友我想问一下,如果我本科学历不够高的话,我如何去找一个礼拜六(此处表述不清,可能是理想的)实习呢?
反方辩友:你是在想当然吗?你就觉得你一个本科生,最后一定是不能找到实习吗?我们学历高就必然能找到实习这种现象不是给你摆出来了吗?有数据在这里,就是说本科生不一定能找到优质的实习。但是我方也没有跟你比学历啊,我刚跟你比的是3年工作经验。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反方三辩:感谢正方三辩。下面我开始质询正方辩手。
我先举个例子,昨天我买香蕉每串10元,今天买香蕉每串20元,而别人今天买香蕉是30元。那你是否认为我昨天不买香蕉比今天明智呢?首先,在昨天买香蕉的时候,你并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涨价,它有可能涨价,也有可能降价,你只能根据大形势去推断,这是一个问题。我先问你,你是否也觉得这种情况下昨天不买香蕉是不明智的,然后你质疑的是香蕉会不会涨价,对不对?这里我要强调,我现在不是在问与辩题无关的事情,我就在问买香蕉这件事,是昨天买明智还是今天买明智。按照你刚才所说的话,肯定是昨天买更明智,所以哪怕别人花30元买,也不能证明我今天买就比昨天明智,我确认一下对吧。
不好意思,我再明确一下我的问题,我昨天买花10元,今天买花20元,别人今天买花30元,这能否证明我就该今天买而不该昨天买,你觉得这明智吗?显然不太合理吧。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类似的情况,对于一个犹豫要不要考研的学生来说,25岁那年本来可以有三年工作经验并且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而现在拿到历史研究生文凭后,要面对未知的就业市场,这就是一个比较模型。
我来问你,你也不否认现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对吧?就像你刚才所说的,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究竟是怎样的,要面对怎样的市场。那我来问你,我给出了预测未来市场会越来越差、经济环境会越来越差的举证,你打算反驳吗?好,既然你不打算反驳经济会越来越差这个情况,那我们来比较一下考研的风险。考研录取率只有16.7%,对于那83%考不上的人来说,他们浪费了一年时间。对于这83%的人来说,你觉得他们明智还是不明智呢?
首先,考研时间是在大三下到大三到大四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可以说时间是最廉价的成本。我在问你结果,对于那些没有考上的人来说,你如何评价他们到底是明智还是不明智呢?他们基于自己当下的一个选择,基于自己对未来发展的看法,他们的选择可能是一致的。哦,你觉得他们明智对不对?我要强调,我不是说他们考不上这件事,我是在问你考不上的这些人,你怎么评价他们呢?他们考不上的这些人是否会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我哪怕考不上,我依然拥有应届生的身份,我再去秋招,你觉得考不上也明智,对吧?我觉得浪费那一年的时间、金钱和成本,浪费秋招也无所谓,考一年试试,对吧?
好,我来问你第二个问题,你要举证,你之后要给我举证,为什么你觉得考研的这部分人能得到什么好处,你还没有给我举证。
第二件事我来跟你比较,有一半的人是二战以上的人,根据深圳大学的数据,它录取的往届生占35%,总共是50%左右,所以应届生上岸率是5.6%,所以对于往届生来说,我二战之后考研的成功率依然只有不到10%,二战浪费了两年还没有成功,这明智吗?同样的一个问题,他们在浪费了两年的时间里,是否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更清晰的规划?从来考不上,同时我要打断一下,同学。这个时候我可能满脑子都是知识,但是我没有学历,我也没有工作,我还没有应届生身份,这个时候你要做后续论证,我研究生学历好,它为什么能拿到,我方起码已经举证了大部分人拿不到你的利好。
我再来问你第二个部分,对于那些你质疑本科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对吧?我刚想问的是一个本科生就业率的数据,本科生的offer获取率比硕博研究生高了10.7%,为啥你觉得研究生能找到工作,本科生找不到呢?我方要的是就业率,并不是offer获取率,我方也给你提出了offer获取率这个问题,我知道我可以选择,我不去,当然这个offer也没有用,因为你那个offer签约率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不能说明我经济能力的问题。
反方三辩:感谢正方三辩。下面我开始质询正方辩手。
我先举个例子,昨天我买香蕉每串10元,今天买香蕉每串20元,而别人今天买香蕉是30元。那你是否认为我昨天不买香蕉比今天明智呢?首先,在昨天买香蕉的时候,你并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涨价,它有可能涨价,也有可能降价,你只能根据大形势去推断,这是一个问题。我先问你,你是否也觉得这种情况下昨天不买香蕉是不明智的,然后你质疑的是香蕉会不会涨价,对不对?这里我要强调,我现在不是在问与辩题无关的事情,我就在问买香蕉这件事,是昨天买明智还是今天买明智。按照你刚才所说的话,肯定是昨天买更明智,所以哪怕别人花30元买,也不能证明我今天买就比昨天明智,我确认一下对吧。
不好意思,我再明确一下我的问题,我昨天买花10元,今天买花20元,别人今天买花30元,这能否证明我就该今天买而不该昨天买,你觉得这明智吗?显然不太合理吧。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类似的情况,对于一个犹豫要不要考研的学生来说,25岁那年本来可以有三年工作经验并且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而现在拿到历史研究生文凭后,要面对未知的就业市场,这就是一个比较模型。
我来问你,你也不否认现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对吧?就像你刚才所说的,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究竟是怎样的,要面对怎样的市场。那我来问你,我给出了预测未来市场会越来越差、经济环境会越来越差的举证,你打算反驳吗?好,既然你不打算反驳经济会越来越差这个情况,那我们来比较一下考研的风险。考研录取率只有16.7%,对于那83%考不上的人来说,他们浪费了一年时间。对于这83%的人来说,你觉得他们明智还是不明智呢?
首先,考研时间是在大三下到大三到大四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可以说时间是最廉价的成本。我在问你结果,对于那些没有考上的人来说,你如何评价他们到底是明智还是不明智呢?他们基于自己当下的一个选择,基于自己对未来发展的看法,他们的选择可能是一致的。哦,你觉得他们明智对不对?我要强调,我不是说他们考不上这件事,我是在问你考不上的这些人,你怎么评价他们呢?他们考不上的这些人是否会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我哪怕考不上,我依然拥有应届生的身份,我再去秋招,你觉得考不上也明智,对吧?我觉得浪费那一年的时间、金钱和成本,浪费秋招也无所谓,考一年试试,对吧?
好,我来问你第二个问题,你要举证,你之后要给我举证,为什么你觉得考研的这部分人能得到什么好处,你还没有给我举证。
第二件事我来跟你比较,有一半的人是二战以上的人,根据深圳大学的数据,它录取的往届生占35%,总共是50%左右,所以应届生上岸率是5.6%,所以对于往届生来说,我二战之后考研的成功率依然只有不到10%,二战浪费了两年还没有成功,这明智吗?同样的一个问题,他们在浪费了两年的时间里,是否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更清晰的规划?从来考不上,同时我要打断一下,同学。这个时候我可能满脑子都是知识,但是我没有学历,我也没有工作,我还没有应届生身份,这个时候你要做后续论证,我研究生学历好,它为什么能拿到,我方起码已经举证了大部分人拿不到你的利好。
我再来问你第二个部分,对于那些你质疑本科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对吧?我刚想问的是一个本科生就业率的数据,本科生的offer获取率比硕博研究生高了10.7%,为啥你觉得研究生能找到工作,本科生找不到呢?我方要的是就业率,并不是offer获取率,我方也给你提出了offer获取率这个问题,我知道我可以选择,我不去,当然这个offer也没有用,因为你那个offer签约率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不能说明我经济能力的问题。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在辩题“明智vs不明智”的陷阵 - 质询环节:
质询方:好的,那正方先开始吧。我想问一个问题,你们本科生的就业率是多少呢?这个环节回答方可以指派任意辩手作答,这是赛程环节里规定的。
那我换个问题吧,对方辩友,我想请问,那些没找到工作的本科生,他们三年的工作经验从哪里得到呢?你们要给我论证,为什么他们一定找不到(此处疑似表述有误,根据上下文推测应为“找不到”)。我看到的是本科生比研究生更好找工作,对吧?但总会有找不到工作的本科生,也有考不上研的研究生,对吧?那你们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呢?人生不是这样简单对比的。我就想问,没有工作经历的本科生如何和其他人竞争呢?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竞争不过其他人,就如同考不上研的研究生竞争不过其他人一样。但这两者不能划等号,对方辩友,研究生有退路,他们考研失败也可以直接去就业。
那我想问一下,你们直接去就业的话,就业质量是多少呢?请论证一下。我不想讨论研究生考不上研为什么还能直接就业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本科生就业的质量,请你们论证一下。不是说在双方都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你质疑我的工作质量,而是你提出质疑,你要举证,为什么我们本科生只能是流水线工人,而你们就是高级白领呢?
首先我是质询方,你不能反问我,我向你提出问题,你不能用我的问题来质问我。我们不要浪费时间,我想问下一个问题。在大四下这段时间做其他事情会有什么影响呢?
对方辩友说找工作,那你确定一定能找到工作吗?不一定吧。但你说找工作的概率比研究生高,那我想问找到工作的质量如何呢?
你觉得研究生找到的工作质量和本科生差不多,因为大部分老板觉得本科生性价比挺高的。如果这只是你的想法,那我们有数据。对方辩友,你觉得本科生拿两三千工资在工科流水线当工人,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不错的offer吗?首先,本科生凭什么只能拿到两三千的offer,这需要你举证。第二,老板们的想法我也有资料,62%的雇主学历要求是本科,多数雇主表示,从薪水和能力来讲雇佣本科生性价比最高,凭什么本科生只能是两三千的流水线工作,这需要你举证,而我已经举证了大部分公司愿意接纳本科生。
最后问一下,反方是哪位辩手进行的质询呢?我和正方这部分风险的讨论就到这里,我们来聊聊其他部分,比如大部分人确实考不上(此处表述不清,推测是指研究生之类的考试),然后你也觉得他们不太明确(此处表述不清,推测是某种情况不太明确),那我们来聊聊这个吧。
在辩题“明智vs不明智”的陷阵 - 质询环节:
质询方:好的,那正方先开始吧。我想问一个问题,你们本科生的就业率是多少呢?这个环节回答方可以指派任意辩手作答,这是赛程环节里规定的。
那我换个问题吧,对方辩友,我想请问,那些没找到工作的本科生,他们三年的工作经验从哪里得到呢?你们要给我论证,为什么他们一定找不到(此处疑似表述有误,根据上下文推测应为“找不到”)。我看到的是本科生比研究生更好找工作,对吧?但总会有找不到工作的本科生,也有考不上研的研究生,对吧?那你们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呢?人生不是这样简单对比的。我就想问,没有工作经历的本科生如何和其他人竞争呢?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竞争不过其他人,就如同考不上研的研究生竞争不过其他人一样。但这两者不能划等号,对方辩友,研究生有退路,他们考研失败也可以直接去就业。
那我想问一下,你们直接去就业的话,就业质量是多少呢?请论证一下。我不想讨论研究生考不上研为什么还能直接就业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本科生就业的质量,请你们论证一下。不是说在双方都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你质疑我的工作质量,而是你提出质疑,你要举证,为什么我们本科生只能是流水线工人,而你们就是高级白领呢?
首先我是质询方,你不能反问我,我向你提出问题,你不能用我的问题来质问我。我们不要浪费时间,我想问下一个问题。在大四下这段时间做其他事情会有什么影响呢?
对方辩友说找工作,那你确定一定能找到工作吗?不一定吧。但你说找工作的概率比研究生高,那我想问找到工作的质量如何呢?
你觉得研究生找到的工作质量和本科生差不多,因为大部分老板觉得本科生性价比挺高的。如果这只是你的想法,那我们有数据。对方辩友,你觉得本科生拿两三千工资在工科流水线当工人,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不错的offer吗?首先,本科生凭什么只能拿到两三千的offer,这需要你举证。第二,老板们的想法我也有资料,62%的雇主学历要求是本科,多数雇主表示,从薪水和能力来讲雇佣本科生性价比最高,凭什么本科生只能是两三千的流水线工作,这需要你举证,而我已经举证了大部分公司愿意接纳本科生。
最后问一下,反方是哪位辩手进行的质询呢?我和正方这部分风险的讨论就到这里,我们来聊聊其他部分,比如大部分人确实考不上(此处表述不清,推测是指研究生之类的考试),然后你也觉得他们不太明确(此处表述不清,推测是某种情况不太明确),那我们来聊聊这个吧。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对于考上研究生的人来说,每年毕业生的薪资下降12%,三年之后,薪资不过是三年前的68%。这就好比昨天香蕉10元,今天涨到20元,这对他来说明智吗?首先,对方辩友需要举证,薪资一定会降到这个程度,毕竟这种情况是不一定的。我方已举证平均薪资每年下降12%,如果对方想反驳薪资部分,那请拿出证据。
其次,关于能否找到工作的问题。工作比三年前更难找了,硕博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比去年低了17个百分点,那么明年找工作是不是比今年难17%呢?三年之后找工作是否更难呢?对方辩友不能以“前年比今年低,那么明年就一定再比前年低”这种逻辑来应对,这是不一定的。我方有资料举证,各科院数据调查,高盛也在预测中国的经济会持续下滑,若对方要反驳,是否有对抗性的举证呢?即便经济下滑,但是一定会下滑到我方所说的严重程度,到达68%这个程度吗?我方不认。从2021年到2023年,2023年是2021年的68%,而且往前看,接下来的两年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反而会继续下滑。如果对方要反驳,需要给出实际的数据。所以在工作和薪资这两方面,对方似乎都不打算反驳我。
然后是晋升部分。对于本科生,他们就业十年内的晋升速度高于同龄的研究生。毕业第4年的本科生有45%的概率晋升管理层,而毕业第1年的研究生只有14%。我方想问,从长远看为什么研究生有更好的晋升机会呢?首先,在体制内,研究生的体系以及待遇确实比本科生要好;其次,有数据表明,研究生工作后的起薪加上人才补贴等政策,确实优于本科生。但正处级领导中有多少是研究生,这与今天的大多数人并无太大关系。所以对于毕业第4年的本科生来说,原本可以拿着169%的薪水,有45%的概率晋升到管理岗,而研究生即使有学历,还不知道能否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薪资也是三年前的68%,这样看来并不明智。
最后是关于19%的人逆向考研的情况,即从双一流院校考到非双一流院校,或者从985考到211,或者从普通本科院校考研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即使考上了,能否享受到相应的好处呢?我方所说的体制,并非指正科级,只要是本科学历,确实存在这样的优势。
下面进行质询小结,由正方三辩进行,小结时间为2分钟。
首先向对方辩友解释一下,我方这里的数据表明二本院校达到offer的比例是40.5%,而计算对方费用拿到offer的比例,这里我们也可以比较出offer资本的一个率,因为offer只是说你拿到这个资格,但由你成为正式员工的监设资格。我方有数据表明,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签约率是20.6%,而本科学历毕业生签约率是15.3%。
对方辩友存在逃避问题的情况。我方问对方辩友大三下除了考研还干什么,对方辩友说考试;我方又问如果去找实习呢,对方辩友说不需要,他们只需要三年的工作经验。但如果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如何获得这三年工作经验呢?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方又向对方辩友要数据,对方辩友拿不出来,只告诉我方经济下滑,我方承认经济下滑,但这是经济下滑导致研究生情况越来越差的问题,而不是经济下滑让本科生融入就业市场,让本科生进行分流,使更多本科生去考研以减小接受市场压力。
对方辩友一直在跟我方讨论浪费一年时间的投入算不算一个很大的难度。我方想问,我们是以考研为目标,一定要有研究生身份,我们可以看其发展,这都是我方在讨论哪一种选择更好的问题,也就是考研难度、机会收益和考研收益的问题。我方就算考不上也可以直接去就业,我们在讨论哪一种更明智,考研还是就业。当然,考研之后必然要去就业,我方想问对方辩友,一定要确定一件事能成功才去做吗?对方一直在讨论事情的风险,难道考研就没有风险吗?如果先去考研再就业,那我们又多一个选择,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考上研究生的人来说,每年毕业生的薪资下降12%,三年之后,薪资不过是三年前的68%。这就好比昨天香蕉10元,今天涨到20元,这对他来说明智吗?首先,对方辩友需要举证,薪资一定会降到这个程度,毕竟这种情况是不一定的。我方已举证平均薪资每年下降12%,如果对方想反驳薪资部分,那请拿出证据。
其次,关于能否找到工作的问题。工作比三年前更难找了,硕博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比去年低了17个百分点,那么明年找工作是不是比今年难17%呢?三年之后找工作是否更难呢?对方辩友不能以“前年比今年低,那么明年就一定再比前年低”这种逻辑来应对,这是不一定的。我方有资料举证,各科院数据调查,高盛也在预测中国的经济会持续下滑,若对方要反驳,是否有对抗性的举证呢?即便经济下滑,但是一定会下滑到我方所说的严重程度,到达68%这个程度吗?我方不认。从2021年到2023年,2023年是2021年的68%,而且往前看,接下来的两年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反而会继续下滑。如果对方要反驳,需要给出实际的数据。所以在工作和薪资这两方面,对方似乎都不打算反驳我。
然后是晋升部分。对于本科生,他们就业十年内的晋升速度高于同龄的研究生。毕业第4年的本科生有45%的概率晋升管理层,而毕业第1年的研究生只有14%。我方想问,从长远看为什么研究生有更好的晋升机会呢?首先,在体制内,研究生的体系以及待遇确实比本科生要好;其次,有数据表明,研究生工作后的起薪加上人才补贴等政策,确实优于本科生。但正处级领导中有多少是研究生,这与今天的大多数人并无太大关系。所以对于毕业第4年的本科生来说,原本可以拿着169%的薪水,有45%的概率晋升到管理岗,而研究生即使有学历,还不知道能否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薪资也是三年前的68%,这样看来并不明智。
最后是关于19%的人逆向考研的情况,即从双一流院校考到非双一流院校,或者从985考到211,或者从普通本科院校考研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即使考上了,能否享受到相应的好处呢?我方所说的体制,并非指正科级,只要是本科学历,确实存在这样的优势。
下面进行质询小结,由正方三辩进行,小结时间为2分钟。
首先向对方辩友解释一下,我方这里的数据表明二本院校达到offer的比例是40.5%,而计算对方费用拿到offer的比例,这里我们也可以比较出offer资本的一个率,因为offer只是说你拿到这个资格,但由你成为正式员工的监设资格。我方有数据表明,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签约率是20.6%,而本科学历毕业生签约率是15.3%。
对方辩友存在逃避问题的情况。我方问对方辩友大三下除了考研还干什么,对方辩友说考试;我方又问如果去找实习呢,对方辩友说不需要,他们只需要三年的工作经验。但如果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如何获得这三年工作经验呢?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方又向对方辩友要数据,对方辩友拿不出来,只告诉我方经济下滑,我方承认经济下滑,但这是经济下滑导致研究生情况越来越差的问题,而不是经济下滑让本科生融入就业市场,让本科生进行分流,使更多本科生去考研以减小接受市场压力。
对方辩友一直在跟我方讨论浪费一年时间的投入算不算一个很大的难度。我方想问,我们是以考研为目标,一定要有研究生身份,我们可以看其发展,这都是我方在讨论哪一种选择更好的问题,也就是考研难度、机会收益和考研收益的问题。我方就算考不上也可以直接去就业,我们在讨论哪一种更明智,考研还是就业。当然,考研之后必然要去就业,我方想问对方辩友,一定要确定一件事能成功才去做吗?对方一直在讨论事情的风险,难道考研就没有风险吗?如果先去考研再就业,那我们又多一个选择,何乐而不为呢?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
对方辩友今天的论调,我以为考研的概率哪怕不是90%,也不是100%。我听着对方的意思,就像是有90%以上能考上似的,但实际上当然不是100%。我所举证的是16.7%,哪怕考第二年,往届生考上的概率也不到10%,只有5.6%的往届生考上案例。这并不是说只要有机会就要100%去做,这纯粹是赌博,五次下降的概率下,这样做竟然是明智的选择,我实在无法理解。
第二,对方完全低估了考研的成本。对他们来说,考研不只是这一年学习然后去考这么简单。如果考得上,就有研究生学历;考不上,再到网上找工作。但秋招之后的春招岗位数量比秋招少了40%,并且在准备考研时,是否还有充足的时间去好好实习、做好简历并每天投递简历呢?怎么和那些一直在找工作的人相比呢?天天在考研,考不上再出来找工作,凭什么就能找到呢?对方也没有举证,只是在猜测。
即使考上了,在当下的经济背景下,对考研的人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无论是智联招聘还是BOSS直聘的数据,薪资下降,三年后的薪资是三年前的68%,工作难找,工作的offer获得率比去年低了17个百分点。而如果三年前就占好了一个工作岗位,25岁时薪水将会涨69%,有45%的概率晋升管理层。而同样25岁的研究生,拿着研究生文凭,找到工作的概率越来越低,薪水只有62%,这个时候告诉我这是明智的选择,我实在不清楚为什么。
最后,在就业方面,有19%的人在逆向考研,从一流高校考到非双一流,或者从985考到211,他们仅仅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想在哪怕很差的就业市场中再躲三年。这些人从985考到普通本科,或者从双一流考到非双一流,在如今学历贬值严重的现状下,真的能从中受益吗?对方不断质疑我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以及实习经验,却没有进行公平的比较。如果要质疑,也可以假设对方没有工作经验,也可以是在职状态,要去找这样的人来比较。
对方辩友今天的论调,我以为考研的概率哪怕不是90%,也不是100%。我听着对方的意思,就像是有90%以上能考上似的,但实际上当然不是100%。我所举证的是16.7%,哪怕考第二年,往届生考上的概率也不到10%,只有5.6%的往届生考上案例。这并不是说只要有机会就要100%去做,这纯粹是赌博,五次下降的概率下,这样做竟然是明智的选择,我实在无法理解。
第二,对方完全低估了考研的成本。对他们来说,考研不只是这一年学习然后去考这么简单。如果考得上,就有研究生学历;考不上,再到网上找工作。但秋招之后的春招岗位数量比秋招少了40%,并且在准备考研时,是否还有充足的时间去好好实习、做好简历并每天投递简历呢?怎么和那些一直在找工作的人相比呢?天天在考研,考不上再出来找工作,凭什么就能找到呢?对方也没有举证,只是在猜测。
即使考上了,在当下的经济背景下,对考研的人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无论是智联招聘还是BOSS直聘的数据,薪资下降,三年后的薪资是三年前的68%,工作难找,工作的offer获得率比去年低了17个百分点。而如果三年前就占好了一个工作岗位,25岁时薪水将会涨69%,有45%的概率晋升管理层。而同样25岁的研究生,拿着研究生文凭,找到工作的概率越来越低,薪水只有62%,这个时候告诉我这是明智的选择,我实在不清楚为什么。
最后,在就业方面,有19%的人在逆向考研,从一流高校考到非双一流,或者从985考到211,他们仅仅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想在哪怕很差的就业市场中再躲三年。这些人从985考到普通本科,或者从双一流考到非双一流,在如今学历贬值严重的现状下,真的能从中受益吗?对方不断质疑我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以及实习经验,却没有进行公平的比较。如果要质疑,也可以假设对方没有工作经验,也可以是在职状态,要去找这样的人来比较。
以下为ai总结(感谢来自 刘圣韬 学长的精彩ai prompt!基座大模型为豆包。)